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对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病的影响.方法 分析266例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CT影像,记录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在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发生率、CT特征及其主要的治疗方式.结果 266例患者中142例诊断为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占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53.4%(142/266).29例髂静脉受压综合征患者植入下腔静脉滤器,同时行抗凝溶栓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结论 髂静脉受压综合征是导致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治疗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时,应重视对左髂总静脉压迫的处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患者腔内介入治疗的适应证、方法选择和治疗效果.方法 2004年7月至2008年2月共19例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患者行髂静脉球囊导管扩张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治疗.经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显示左髂静脉狭窄15例,闭塞3例,右髂静脉狭窄1例.结果 全部病例行腔内介入治疗均成功,病变髂静脉恢复通畅,9例下肢肿胀患者症状于术后14 d内完全缓解,4例患者下肢溃疡创面愈合或缩小.随访3~44个月,19例患者均行双功能彩色超声检查,其中8例患者行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检查均提示髂静脉通畅,支架无移位.结论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腔内介入治疗近、中期效果好,通畅率高,远期疗效还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在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术前诊断及其腔内介入治疗后影像学评价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使用SIEMENS R200多功能X线机进行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回顾性分析48例髂静脉压迫综合征介入治疗前后造影片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术前造影示28例受压段髂静脉狭窄或闭塞;20例受压段髂静脉横径增宽,局部造影剂密度减低、充盈缺损.腔内介入治疗后随访5~36个月,46例髂静脉血流回复通畅,2例不通;44例支架形态良好位置固定,2例支架变形,1例出现支架漂移,另1例髂静脉血栓形成;44例侧支血管消失;38例浅静脉、交通静脉显影较治疗前减少.结论 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对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诊断及其腔内介入治疗后影像学评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腔内介入治疗髂静脉压迫综合征近、中期通畅率高,效果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ockett综合征致左髂一股静脉血栓形成的超声表现。方法回顾分析33例经下肢静脉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证实的Cockett综合征超声资料,分析声像图表现特征。结果本组33例Cockett综合征全部表现有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血栓可局限于左髂一股静脉(中央型),也町蔓延至整个左下肢深静脉(混合型),受累静脉明显增宽,内充满实质性低回声团,管腔不能压瘪,回心血流中断、消失,左髂总静脉受右髂总动脉压迫狭窄、闭塞,超声对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率为100%,对左髂总静脉狭窄、闭塞段的探测受腹壁肿胀、肥胖、盆腔气体干扰影响,显示率为82%(27/33)。结论超声对Cockett综合征致左髂一股静脉血栓形成有较好的检测能力,无创伤,无禁忌证,方便,低廉,可作为筛检本病的首选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刘建  王秀平  王彬  姚中强  张岩  李晨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489-490,493
[目的]探讨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合并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的方法及效果。[方法]102例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合并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患者进行深静脉插管,尿激酶接触性溶栓治疗,常规经右侧股静脉或经右颈静脉入路,如插管困难,则采用辅助性插管技术,包括同轴导管技术、翻山鞘技术、或经患(左)侧股静脉插管,44例放置了永久或临时下腔静脉滤器,尿激酶用量360万~1400万单位,34例行髂股静脉狭窄球囊扩张,9例行支架植入。[结果]对常规插管困难的病例采用辅助性插管技术后,左髂股静脉插管总成功率为96.1%,下肢肿胀症状完全消失78例(76.5%),肿胀症状改善的24例(23.5%)。[结论]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合并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中,辅助性插管技术是安全有效的方法,能够提高插管成功率。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导致狭窄或闭塞,如侧支循环充分,不需特殊处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创伤骨科病人易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与治疗效果。方法对24例住院病人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采取经皮髂股静脉血栓消融术、静脉溶栓抗凝治疗和足底静脉泵结合华法林治疗。结果除1例死亡外,其余病人均在5~7天内肢体肿胀消退,收到近期良好疗效;远期随访,无再次入院病例。结论创伤骨科加强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认识,采取适宜的防治方法,将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导管接触溶栓(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临床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182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行CDT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讨论和分析其中的问题.结果 Ⅰ级(血栓清除率>95%)93例(51.1%,93/182),Ⅱ级(血栓清除率50%~95%)68例(37.4%,68/182),Ⅲ级(血栓清除率<50%)21例(11.5%,21/182).其中61例合并髂静脉受压同时行髂静脉支架成形术;182例患者放置下腔静脉滤器22例,未放置的患者中发生肺栓塞1例;全部病例随访10个月,其中148例(81.3%,148/182)获得了深静脉再通.结论 CDT溶栓治疗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显著,并能提高深静脉通畅率减少深静脉血栓后遗症的发生率,是值得临床推广的方法,但应用中要注意入路、滤器的放置、髂静脉受压处理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应和哪些疾病鉴别?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的诊断,必须排除下列几种疾病才能确立:①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各种症状相对严重,做下肢浅静脉测压试验时,站立活动后压力下降率减少,一般在20%~25%以内。最可靠的检查方法是下肢静脉造影,能够观察到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的特殊征象。②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综合征:在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浅静脉扩张属于代偿性表现,伴有肢体明显肿胀。在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再通过程中,由于瓣膜遭破坏,静脉血液逆流及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髂静脉受压综合症的腔内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11月以来我院收治的45例髂静脉受压综合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经型腔内介入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成功,1例手术过程中穿通左髂静脉壁。局部形成血肿,经保守治疗好转;术后随访,所有患者肢体肿胀现象明显缓解,溃疡和静脉曲张愈合良好;15例皮肤色素消失,3例减退。结论:腔内治疗应用于髂静脉受压综合症的治疗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有效减少缓解并发症,提高治疗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高频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入选可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89例,均进行高频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血管内径,血栓的位置、大小、回声及管腔内血流情况.结果 89例患者中,股-髂静脉血栓42例,占47.2%;小腿肌内静脉血栓27例,占30.3%;整个下肢深静脉血栓13例,占14.6%;肌间血肿5例,占5.6%;小腿皮下软组织水肿2例,占2.2%.89例患者中,检出血栓84例,其中双侧血栓2例,占2.4%;单发左下肢血栓57例,占67.9%;单发右下肢血栓25例,占29.8%,单发左下肢与单发右下肢血栓病例之比为2.28∶1.患侧肢体腘静脉、股静脉直径分别为(8.8±1.2)、(12.9±2.7) mm,显著大于健侧肢体的(5.9±1.5)、(9.2±2.1)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频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准确率较高,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术中经大隐静脉行下肢深静脉逆行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术中自大隐静脉主干置放造影导管,先行髂静脉顺行造影,后短时阻断股静脉,缓慢推注碘佛醇造影剂,透视下观察深静脉瓣膜开放及造影剂逆流程度,深静脉瓣膜功能判定参照Kistner分级标准。结果:本组171例患者中,Kistner逆流分级:0级35例(20.5%),Ⅰ级33例(19.3%),Ⅱ级59例(34.5%),Ⅲ级30例(17.5%),Ⅳ级14例(8.2%)。临床分级:轻度38例,中度82例,重度51例。合并股总静脉狭窄2例,髂静脉受压综合征7例。结论:术中逆行造影能更客观显示深静脉瓣膜功能,造影显示的逆流程度与静脉曲张病变的轻重程度不呈正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中的疗效,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对在我院治疗的4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患者在X线指导下置入下腔静脉滤器,滤器的位置处于肾静脉与髂静脉之间的下腔静脉内,并在术后进行抗凝治疗,观察患者在术后的症状和体征、发生并发症如肺栓塞的情况。结果 45例患者在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95%的患者血栓溶解,无肺栓塞等并发症发生。结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经导管接触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效果及随访效果,评价该方法的疗效。方法104例急性下肢DVT,DSA下经溶栓导管直接插入静脉血栓,微量泵持续推注尿激酶(254±100)万U溶栓。14例溶栓后行腔内成形术,2例行支架置入术。以静脉造影通畅评分和静脉通畅率评价疗效,治疗半年以上随访。结果92例治疗后静脉造影显示,静脉通畅评分显著改善(P〈0.01),静脉通畅率(52.4%±16.4%)。治疗过程中无严重并发症出现。53例随防6~18个月(随防率51.0%)。静脉造影显示,通畅评分显著改善(P〈0.01)。46例深静脉得以保存,深静脉瓣膜保存率达83.7%。结论导管接触溶栓是治疗急性下肢DVT的一种疗效良好而且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正下肢静脉曲张是外科四大常见疾病之一,很多人认为静脉曲张只是小病,不用管它。其实不然,下肢静脉曲张早期若不积极进行处理,晚期会导致皮肤瘙痒难忍、色素沉着、溃疡形成甚至皮肤发生癌变;也有人认为静脉曲张早点把手术做了就没事了,其实也不尽然。引起静脉曲张的原因有很多,若是由深静脉血栓形成、髂静脉受压、下腔静脉阻塞等病因所导致的,那么治疗上就不是做传统静脉曲张手术那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下肢静脉曲张的病例采用下肢静脉造影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下肢静脉曲张患者32例,均为我院外科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均就应用下肢静脉造影后诊断深静脉瓣膜返流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在造影后均准确反映下肢静脉曲张疾病的诊断情况,全部患者经下肢静脉造影确定返流0级11条,占34%;1级返流9条,占29%;2级返流5条,占16%;3级返流3条,占9%;4级返流3条,占9%.其中单纯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15条,占47%;髂静脉受压7条,占22%;合并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9条,占28%.结论: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应用下肢静脉造影,诊断结果利于为临床手术针对性治疗提供参考,可显著缩短病程,保障临床安全,在减缓病症上具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腔内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21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腔内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7月至2006年7月采用腔内激光治疗联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治疗218例(266条患肢)大隐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手术前后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手术切口全部一期愈合,下肢静脉曲张程度明显减轻.所有病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6~18个月.全部病例患肢胀痛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皮肤色素沉着明显好转.合并肢体溃疡患者于术后2~6个月溃疡基本愈合.1例静脉曲张消除不完全.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结论 腔内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损伤小,术后恢复快,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管介入溶栓综合治疗在妇产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血管介入溶栓综合治疗的14例妇产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均成功进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溶栓介入治疗,造影显示闭塞的深静脉血流通畅,侧支血管减少或消失.临床表现为患肢肿胀逐渐减轻,周径减小,出院时双下肢平均周径差<1 cm,胀痛感消失,皮肤颜色恢复正常,活动自如.随访观察1~12个月,平均5个月,14例患者下肢肿胀无复发.结论 血管介入溶栓综合治疗是治疗妇产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行之有效的方法 ,具有微创、安全、见效快等特点,短期内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但作为一项新技术,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的观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以改良的血管腔内激光治疗为主要手段的综合外科治疗下肢浅静脉曲张并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7年8月-2010年12月收治的196例下肢浅静脉曲张并血栓形成,彩超显示血栓在浅静脉大腿中段以下的患者,采取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曲张静脉腔内激光闭锁,部分血栓取出等综合性微创外科治疗。结果196例均得到回访,随访时间6~72月。196例完全愈合,无一例发生肺栓塞。结论下肢浅静脉曲张并血栓形成可用改良的血管腔内激光治疗,适用于血栓在大腿中段以下,血栓相对稳定,向心进展较慢者。  相似文献   

19.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致血液运行障碍,从而出现患肢肿胀疼痛等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常好发于小腿深静脉(胫前静脉、胫后静脉、腓静脉及肌肉静脉窦)以及胭静脉、股深静脉、股浅静脉、股总静脉、髂静脉。DVT是外科常见并发症之一,多发生于下肢,尤以左侧常见,轻者可导致下肢血栓形成后遗症,重者可引起致死性肺栓塞。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造影在下肢静脉倒流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对患下肢静脉倒流性疾病的98例患者(共110条肢体)在术前行下肢深静脉造影.结果 110条肢体中,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占62.7%,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占28.2%,深静脉血栓后遗症Ⅱb或Ⅲ型占5.5%,先天性静脉畸形占3.6%.结论 下肢深静脉造影能动态、直观、系统地观察下肢静脉系统的形态与功能,是下肢静脉倒流性疾病诊断的金标准,对下肢深静脉手术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