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过程中维甲酸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方法:对于初治的154例APL患者,ATRA治疗后,白细胞小于20×109/L者单用A-TRA治疗,白细胞大于20×109/L者加用化疗,治疗前白细胞大于20×109/L者ATRA与化疗同时应用。结果:14例APL患者发生RAS。临床症状出现的中位时间为7天,主要症状为发热,呼吸困难,低氧血病,肺部浸润等。14例RAS患者至少有以上3种症状。13例囡白细胞增高化疗,5例ATRA减量,7例停用ATRA,患者均加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12例RAS患者CR,2例死亡。未发生RAS患者CR率为89%。获得缓解后的RAS患者继续用ATRA维持治疗无RAS再发生。结论:APL初诊时白细胞高,应用ATRA后白细胞升高过快、过高者易发生RAS,应立即加用化疗和糖皮质激素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在应用亚砷酸治疗过程中,及早应用降白细胞药物,对降低类维甲酸综合征(RAS)发生率的作用.方法 观察收治的27例APL患者中,治疗过程中出现或未出现类RAS者在初诊时WBC计数、WBC上升速率、WBC上升最高值间的差异,以及WBC≥10×109/L与≥20×109/L时加用降白细胞药物患者类RAS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出现与未出现类RAS患者在初诊时WBC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BC上升速率、WBC上升最高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BC≥10×109/L与≥20×109/L时加用降白细胞药物类RAS发生率分别为30%与7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及早应用降白细胞药物可减少APL患者应用业砷酸治疗过程中类RAS的发生,降低诱导缓解过程中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在应用亚砷酸治疗过程中,及早应用降白细胞药物,对降低类维甲酸综合征(RAS)发生率的作用.方法 观察收治的27例APL患者中,治疗过程中出现或未出现类RAS者在初诊时WBC计数、WBC上升速率、WBC上升最高值间的差异,以及WBC≥10×109/L与≥20×109/L时加用降白细胞药物患者类RAS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出现与未出现类RAS患者在初诊时WBC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BC上升速率、WBC上升最高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BC≥10×109/L与≥20×109/L时加用降白细胞药物类RAS发生率分别为30%与7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及早应用降白细胞药物可减少APL患者应用业砷酸治疗过程中类RAS的发生,降低诱导缓解过程中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在应用亚砷酸治疗过程中,及早应用降白细胞药物,对降低类维甲酸综合征(RAS)发生率的作用.方法 观察收治的27例APL患者中,治疗过程中出现或未出现类RAS者在初诊时WBC计数、WBC上升速率、WBC上升最高值间的差异,以及WBC≥10×109/L与≥20×109/L时加用降白细胞药物患者类RAS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出现与未出现类RAS患者在初诊时WBC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BC上升速率、WBC上升最高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BC≥10×109/L与≥20×109/L时加用降白细胞药物类RAS发生率分别为30%与7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及早应用降白细胞药物可减少APL患者应用业砷酸治疗过程中类RAS的发生,降低诱导缓解过程中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在应用亚砷酸治疗过程中,及早应用降白细胞药物,对降低类维甲酸综合征(RAS)发生率的作用.方法 观察收治的27例APL患者中,治疗过程中出现或未出现类RAS者在初诊时WBC计数、WBC上升速率、WBC上升最高值间的差异,以及WBC≥10×109/L与≥20×109/L时加用降白细胞药物患者类RAS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出现与未出现类RAS患者在初诊时WBC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BC上升速率、WBC上升最高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BC≥10×109/L与≥20×109/L时加用降白细胞药物类RAS发生率分别为30%与7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及早应用降白细胞药物可减少APL患者应用业砷酸治疗过程中类RAS的发生,降低诱导缓解过程中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在应用亚砷酸治疗过程中,及早应用降白细胞药物,对降低类维甲酸综合征(RAS)发生率的作用.方法 观察收治的27例APL患者中,治疗过程中出现或未出现类RAS者在初诊时WBC计数、WBC上升速率、WBC上升最高值间的差异,以及WBC≥10×109/L与≥20×109/L时加用降白细胞药物患者类RAS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出现与未出现类RAS患者在初诊时WBC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BC上升速率、WBC上升最高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BC≥10×109/L与≥20×109/L时加用降白细胞药物类RAS发生率分别为30%与7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及早应用降白细胞药物可减少APL患者应用业砷酸治疗过程中类RAS的发生,降低诱导缓解过程中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在应用亚砷酸治疗过程中,及早应用降白细胞药物,对降低类维甲酸综合征(RAS)发生率的作用.方法 观察收治的27例APL患者中,治疗过程中出现或未出现类RAS者在初诊时WBC计数、WBC上升速率、WBC上升最高值间的差异,以及WBC≥10×109/L与≥20×109/L时加用降白细胞药物患者类RAS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出现与未出现类RAS患者在初诊时WBC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BC上升速率、WBC上升最高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BC≥10×109/L与≥20×109/L时加用降白细胞药物类RAS发生率分别为30%与7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及早应用降白细胞药物可减少APL患者应用业砷酸治疗过程中类RAS的发生,降低诱导缓解过程中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在应用亚砷酸治疗过程中,及早应用降白细胞药物,对降低类维甲酸综合征(RAS)发生率的作用.方法 观察收治的27例APL患者中,治疗过程中出现或未出现类RAS者在初诊时WBC计数、WBC上升速率、WBC上升最高值间的差异,以及WBC≥10×109/L与≥20×109/L时加用降白细胞药物患者类RAS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出现与未出现类RAS患者在初诊时WBC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BC上升速率、WBC上升最高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BC≥10×109/L与≥20×109/L时加用降白细胞药物类RAS发生率分别为30%与7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及早应用降白细胞药物可减少APL患者应用业砷酸治疗过程中类RAS的发生,降低诱导缓解过程中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在应用亚砷酸治疗过程中,及早应用降白细胞药物,对降低类维甲酸综合征(RAS)发生率的作用.方法 观察收治的27例APL患者中,治疗过程中出现或未出现类RAS者在初诊时WBC计数、WBC上升速率、WBC上升最高值间的差异,以及WBC≥10×109/L与≥20×109/L时加用降白细胞药物患者类RAS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出现与未出现类RAS患者在初诊时WBC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BC上升速率、WBC上升最高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BC≥10×109/L与≥20×109/L时加用降白细胞药物类RAS发生率分别为30%与7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及早应用降白细胞药物可减少APL患者应用业砷酸治疗过程中类RAS的发生,降低诱导缓解过程中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在应用亚砷酸治疗过程中,及早应用降白细胞药物,对降低类维甲酸综合征(RAS)发生率的作用.方法 观察收治的27例APL患者中,治疗过程中出现或未出现类RAS者在初诊时WBC计数、WBC上升速率、WBC上升最高值间的差异,以及WBC≥10×109/L与≥20×109/L时加用降白细胞药物患者类RAS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出现与未出现类RAS患者在初诊时WBC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BC上升速率、WBC上升最高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BC≥10×109/L与≥20×109/L时加用降白细胞药物类RAS发生率分别为30%与7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及早应用降白细胞药物可减少APL患者应用业砷酸治疗过程中类RAS的发生,降低诱导缓解过程中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Targeting tumor vasculature with homing peptides from phage display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Tumor vasculature expresses a number of molecular markers at much lower levels than those seen in the blood vessels of normal tissues, and in some cases, such markers are undetectable. The presence of these markers relates to angiogenesis; the same markers are shared by all blood vessels undergoing angiogenesis. The endothelial cells, pericytes and smooth muscle cells, and the vascular extracellular matrix in angiogenic vessels can each express such markers. Molecularly, they represent vascular growth factor receptors, cell adhesion proteins and their receptors. Screening of phage display libraries for peptides that home to tumor vasculature when injected into mice has recently provided a new tool for analyzing the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of tumor vasculature. Tumor-homing peptides isolated in this manner, as well as an antibody against a form of fibronectin expressed in tumor blood vessels, have been found to serve as targeting devices to concentrate drugs and other therapeutic materials to tumors in in vivo models. Such a targeting strategy can therefore potentially improve the efficacy of drugs and reduce their side effects.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子宫肌瘤剔除术合并子宫动脉阻断术在治疗子宫多发性平滑肌瘤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65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子宫动脉阻断术,对照组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对两组患者术中出血情况、手术时间、术后肌瘤复发率、复发肌瘤数及术后卵巢功能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内分泌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复发率及复发肌瘤数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单纯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比较,多发性子宫肌瘤患者行腹腔镜下肌瘤剔除术合并子宫动脉阻断术可以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肌瘤复发率,减少复发肌瘤数,并且对术后卵巢功能无明显影响,是一项安全、有效、经济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性分析脑胶质瘤患者术后放射治疗的疗效,探讨评价影响放射治疗胶质瘤预后的因素。方法对临床资料完整的112例脑胶质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Ⅰ~Ⅱ级胶质瘤54例,Ⅲ~Ⅳ级58例。手术全切61例,次全切43例,单纯活检8例。术后等待放射治疗的中位时间为27.5 d,放射治疗的中位剂量为56 Gy。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预后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低分级胶质瘤的1,3年生存率分别为88.9%和53.0%;高分级胶质瘤的1,3年生存率分别为68.9%和17.2%。年龄≤40岁、低分级胶质瘤、手术全切肿瘤、放疗前Karnofsky评分≥80分的患者预后较好。结论年龄、病理分级、手术切除程度以及放疗前的功能状况是影响胶质瘤放射治疗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4.
顺铂加长春酰胺配合外照射治疗晚期鼻咽癌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放化综合治疗晚期鼻咽癌的疗效,方法 64例N2 ̄N3晚期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综合组(放疗+化疗)和单纯放疗组,综合组放疗前后采用化疗方案;顺铂30mg/日,连续5天,长春酰胺(Vindesine,西艾克,VDS)3mg/m^2,第1天,第7天,两组放疗方法,剂量相同。结果综合组,单纯放疗组在放疗40Gy和放疗结束后3个月,颈淋巴结消退率分别为43.8%、87.5%和28.1%、75.0%(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超分割及在超分割基础上协同化疗治疗食管癌伴声嘶的疗效.方法将86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两个组:超分割(HF)组:先常规照射36~40 Gy,4周后改为2次/d,1.2 Gy/次,间隔≥6 h,加量至60~70 Gy;超分割协同化疗(HF C)组:在放疗的同期加用DDP 20 mg,d1~5;氟尿嘧啶500 mg,d1~5,3~4周一次,共2次.结果 HF、HF C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0.5%、32.6%、18.6%和79.1%、48.8%、32.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超分割协同化疗组能提高食管癌伴声嘶的生存率,不增加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6.
姑息性放疗结合化疗治疗肺癌脑转移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Ye M  Yang H  Wang L 《中华肿瘤杂志》2001,23(6):505-506
目的 评价姑息性放疗结合化疗治疗肺癌脑转移的疗效及副作用。方法 82例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在放疗前及放疗后均接受全身化疗。如为颅内多发转移者,给予全颅放疗,中平面剂量33-39Gy/11-13次;如为单个转移者,先给予全颅放疗,中平面剂量30Gy/10次,后缩野加量15Gy/5次。放疗中同时给予20%甘露醇及地塞米松脱水治疗。结果 全组1,2年生存率分别为46.7%和6.7%。伴有颅外转移组1,2年的生存率分别为32.4%和4.4%,仅有颅内转移者生态率为61.2%和8.8%,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3)。两组的生态率分别为8个月和12个月。多因素分析显示,原发灶的病理类型、颅内转移灶数与生存率无关。对51例死亡者的调查显示,死于全身广泛转移合并多器官衰竭的占45.1%(23/51),死于脑转移的占29.4%(15/51),死亡原发灶的占25.5%(13/51)。在放疗中及以后的随访中,未观察到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放疗后每月一次的颅脑CT或MR随访中,未发现有明显颅内组织损伤的迹象。结论 单纯颅内转移患者较合并颅外转移的生存率有明显提高,生存率与原发灶的病理类型、颅内转移灶数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COAPC方案联合脑部放射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Chen LK  Xu GC  Liu GZ  Liang Y  Liu JL  Zhou XM 《癌症》2003,22(4):407-410
背景与目的:放射治疗具有治疗脑转移癌的主要手段。而到目前为止化疗与放疗联合治疗脑转移癌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观察COAPC方案化疗与脑部放射同时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脑转移患者疗效,不良反应及生存率。方法:45例NSCLC脑转移患者接受COAPC方案化疗,环磷酰胺0.3g/m^2第1天静推,长春新碱1.4mg/m^2第1天静推,阿霉素50mg/m^2第1天静推,顺铂20mg/m^2第1-5天静滴,司莫司汀80mg/m2第1天口服,每3-4周为1疗程,脑部放射治疗于化疗第1疗程的第6天开始,每次2Gy,每天1次,每周5天,脑转移灶1-3个者,全脑放疗40Gy后,缩野放疗至总量60Gy,脑转移灶>3个者,全脑放疗至总量40Gy.结果:治疗后80%患者神经系统症状改善,对脑转移灶的客观有效率为64.4%,对肺原发灶的有效率为40%,治疗的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Ⅲ-Ⅳ度占35%),中位生存期10个月,1年生存率44.1%,5年生存率6.7%,单纯脑转移患者的中位生存期14个月,高于多发远处转移患者的9个月(P=0.012)。结论:化疗联合脑部放射治疗NSCLC脑转移患者有效率与生存率较高,且患者耐受性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 induced killer cell,CIK)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胃癌的近期疗效.方法 分析68例经病理学确诊为晚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观察组34例,采用自体DC-CIK联合XELOX方案(卡培他滨+奥沙利铂)化疗;对照组34例,单独采用XELOX方案化疗,疗程为2周期.治疗结束后对两组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免疫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观察组客观缓解率为52.9%,对照组为4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疾病控制率为79.4%,高于对照组(5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髓抑制、胃肠反应、神经毒性、手足综合征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NK)升高,CD4+/CD8+比值上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CD3+、NK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DC-CIK联合XELOX方案治疗晚期胃癌可以提高近期疗效,增强患者免疫功能,减轻化疗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放化早期相伴治疗局限期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局限期小细胞肺癌化疗早期同时联合放射治疗的疗效。方法46例局限期小细胞肺癌被随机分为化放同时组(24例)和先化后放组(简称序贯组,23例)。化放同时组在化疗的第1周期开始放射治疗,序贯组化疗4个周期后开始放射治疗。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放射治疗,1次/d,2Gy/次,总量DT60Gy/周。照射野包括原发灶、肺门、纵隔及双锁骨上淋巴引流区。化疗方案均为EP方案。结果同时组总有效率高于序贯组(87.5%对69.6%),差异无显著性(χ2=2.58,P=0.11)。同时组化疗和序贯组1,3年生存率分别为83.3%、41.7%和69.6%、13.0%(χ2=4.69,P=0.03)。结论化放同时组疗效优于序贯组,提示放射治疗与化疗早期同时开始可提高疗效;常规放疗60Gy/6周可以耐受。  相似文献   

20.
475例壶腹周围癌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Liu JF  Li A  Liu Q  Zhou JS  Sun JB  Li D 《中华肿瘤杂志》2005,27(4):251-253
目的比较不同年代壶腹周围癌患者外科治疗的特点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58年至2003年外科治疗的壶腹周围癌患者475例。结果1958年至1976年的128例壶腹周围癌中,胰头癌、壶腹癌、胆管下端癌和十二指肠癌的手术切除率分别为26.6%(21/79)、86.2%(25/29)、38.5%(5/13)和57.1%(4/7);1977年至1987年的70例壶腹周围癌中,胰头癌、壶腹癌、胆管下端癌及十二指肠癌切除率分别为26.7%(16/60)、66.7%(4/6)、100%(1/1)和66.7%(2/3);1988年至1998年的147例壶腹周围癌中,胰头癌、壶腹癌、胆管下端癌及十二指肠癌切除率分别为20.2%(22/109)、75.0%(12/16)、50.0%(2/4)和66.7%(12/18);1999年至2003年的130例壶腹周围癌中.胰头癌、壶腹癌、胆管下端癌及十二指肠癌切除率分别为20.4%(20/98)、100(4/4)、75.0%(12/16)和83.3%(10/12)。1958年至2003年期间,胆管下端癌的发生率在壶腹周围癌中显著增高,术前总胆红素平均值呈下降趋势,术中输血量较前明显减少;手术切除的肿瘤直径平均值较前缩小。1999年至2003年间所有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术前均未行减黄处理,并发症仍然显著降低,结论由于新的围手术期治疗和监护技术的进步,壶腹周围癌的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有显著下降,但胰头癌的手术切除率和生存率仍然没有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