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舌下针对70例中风(缺血性)患者进行针刺治疗,观察到针刺后患者的全血比粘度(包括全血还原比粘度),红细胞压积,血沉,红细胞电泳时间以及血浆比粘度等指标均有降低。其差异经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可见用舌下针针刺后,患者血液的浓稠性,凝固性,粘滞性,聚集性均较针刺前有显著改善。这表明针刺后能使血液粘度降低,血管阻力减弱,血液流动加快,血流量增加,从而改善了中风(缺血性)患者的脑部的  相似文献   

2.
中风病人中医辨证分型的血液流变学初步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56例正常人和68例中风病人的红细胞压积、全血粘度、纤维蛋白原浓度、血浆粘度和血沉5项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了观察,按照中医辨证分型把中风病人分为中脏腑组和中经络组。结果:两组中风病人的5项指标均高于正常组,中脏腑组的各项指标又高于中经络组。提示:中医辨证分型与中风病人的血液流变学是密切相关的,血液流变学可以反映中风病人的病情程度。  相似文献   

3.
治瘫灵对老年中风恢复期及后遗症的临床药理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观察了治瘫灵对老年中风恢复期及后遗症的临床药理实验研究,通过对大鼠血液流变性的观察,结果表明,该药具有降低血液粘度、血浆粘度的作用,并抑制血小板粘附性和聚集性。另外,通过对老年中风患者的血液流变性临床药理研究,服药前后结果显示,该药具有缩短体外血栓长度,降低血栓干重,使血液流变性主要指标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4.
:以舌下针对70例中风(缺血性)患者进行针刺治疗,观察到针刺后患者的全血比粘度(包括全血还原比粘度)、红细胞压积、血沉、红细胞电泳时间以及血浆比粘度等指标均有降低,其差异经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可见用舌下针针刺后.患者血液的浓稠性、凝固性、粘滞性、聚集性均较针刺前有显著改善,这表明针刺后能使血液粘度降低、血管阻力减弱、血液流动加快、血流量增加.从而改善了中风(缺血性)患者的脑部的血循环,这对患者的治疗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5.
针刺对中风患者微循环与血液流变学作用的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通过对42倒中风患者针刺治疗前后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观察,从血液流变学角度探讨针灸改善微循环的机理.结果表明,中风患者不仅有微循环的病理的改变.而且有血液流变学的改变。经一个疗程的针刺治疗后,患者微循环得到改善同时,血液粘度的下降,并表明微循环血流速度与血液粘度有负相关关系.认为针刺改善微循环与改变血液粘度,减少血液流动时的摩擦阻力,从而使血流加快有关.推测血液粘度的改变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的:(1)调整红细胞数量:(2)调整红细胞的变形能力;(3)调整红细胞聚集性;(4)调整红细胞表面电荷;(5)调整血浆粘度。  相似文献   

6.
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方法:对4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和50例正常对照者分别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检测。结果: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组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沉、全血低切还原粘度、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聚集指数及全血低切相对粘度与正常组对照,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存在明显的血液流变学改变和微循环障碍。提示治疗过程中,可采用抗凝、活血化淤方法改善血液流变学、降低血液粘度;并将血液流变学指标作为监测病程、判断预后、指导用药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90例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林丽英  谢勇  王莹莹  郑冰冰 《中国热带医学》2006,6(9):1641-1641,1649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与健康人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变化情况。方法 排除年龄、体重及病程等因素影响后,通过压力传感式血液流变学分析仪检测90例糖尿病患者与86例健康人的血液流变学6项指标,分析其异常特点。结果 糖尿病病人的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血浆粘度、血纤维蛋白原、全血还原粘度5项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改变有统计学意义;红细胞压积无明显差异。结论 糖尿病患者多伴有血液流变学的改变,改善血液流变状态从而改善微循环是减少并发症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观察虫对慢性血瘀型大鼠血液流变性和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模拟阴虚火旺复制慢性血瘀大鼠模型,用毛细血管法测定不同切速下的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常规法测定红细胞压积。参照郭氏法测定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指标,并将其与血液流变性有关指标作一相关分析。结果:虫能明显降低瘀血大鼠的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和红细胞压积;提高瘀血大鼠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使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下降,血清红细胞免疫粘附促进因子活性增强,而抑制因子减弱;血液粘度与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的相关分析呈显著负相关。结论:虫不仅有活血化瘀作用,还具有促进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功效。  相似文献   

9.
脑梗死和TIA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将91例脑梗死患者和40例TIA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脑梗死组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TIA组的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细胞压积和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升高是造成血液粘度增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血液流变学质控物的研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制一种能对血液流变学检测进行质量控制控物。方法将醛化红细胞按比例和加入聚乙二醇-6000溶液中,配制成高,中、低值粘度的血液流变学质控物。结果配制的高、中低粘度质控物,能够对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沉,红细胞压积等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质量控制,且在8个月内该控物是稳定可靠的。  相似文献   

11.
通心络治疗高脂血症疗效及血液流变学指标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自身对照法用通心络胶囊治疗76例高脂血症,合并血液粘度异常患者,观察用药后患者的血脂水平,改变和血液流变学8项指标改变。结果说明通心络可以明显改善血脂异常,血液流变学8项指标均有明显降低,是一种较好的降低血脂水平和改善血液粘度的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稳心颗粒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100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两组均给予肠溶阿司匹林等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加用稳心颗粒口服,治疗8周后,观察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高切全血粘度、中切全血粘度、低切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高切全血粘度、中切全血粘度、低切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红细胞变形指数较治疗前升高(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上述指标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0.01)。结论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稳心颗粒治疗,能明显改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血液粘稠度。  相似文献   

13.
防治缺血性中风活血化瘀药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防治缺血性中风活血化瘀药物研究进展王志欣,王群(山东省益都卫校益都262500)关键词缺血性中风,活血化瘀,川芎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缺血性中风血液流变学明显异常,全血粘度及血浆粘度增高,流动下降,血小板聚集性增强,从而导致血流不畅,易于阻滞,而形成血栓...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庶虫)虫对慢性血瘀型大鼠血液流变性和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模拟阴虚火旺复制慢性血瘀大鼠模型,用毛细血管法测定不同切速下的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常规法测定红细胞压积.参照郭氏法测定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指标,并将其与血液流变性有关指标作一相关分析.结果:(庶虫)虫能明显降低瘀血大鼠的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和红细胞压积;提高瘀血大鼠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使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下降,血清红细胞免疫粘附促进因子活性增强,而抑制因子减弱;血液粘度与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的相关分析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庶虫)虫不仅有活血化瘀作用,还具有促进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功效.  相似文献   

15.
农正祥 《右江医学》1993,21(4):186-187
本文对110名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患者血液流变学及中风预报情况进行观察。这些疾病中大部分有血液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增高等现象,与血液流变学改变有密切关系,与其它疾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7.8,P<0.05)。中风预报中约50%以上预报为警告和严重警告,与其它疾病比较有高度显著性差异(X~2=15.5,P<0.01)。还观察了其它疾病的血液情况,也发现有血液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沉增高者较多,这表明在中老年人中有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6.
红花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红花注射液和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并探讨红花注射液的临床疗效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选择72例确诊为急性缺血性中风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A)组36例用红花注射液治疗,对照(B)组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 05);A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检查结果明显优于治疗前(P<0 01),在低切全血粘度、高切全血粘度等五项指标的改善上,A组优于B组(P<0 05~0 01).结论红花注射液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和血液微循环,是治疗缺血性中风安全、有效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高压氧与低分子肝素对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状态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经临床确诊的脑梗死患者66例作为治疗组,并将其按接受两种不同治疗方案分成两个不同的实验组,一组31例给予高压氧治疗,另一组35例给予低分子量肝素治疗,同时随机选取体检健康人群作为试验对照组。分别测量两治疗组治疗前和治疗后血液流变学的多项指标,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血液流变学中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血浆粘度和红细胞沉降率(ESR)较对照组有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较治疗前血液流变学多个指标(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血浆粘度和ESR)均明显下降(P〈0.05),但治疗组内两个实验组间各指标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高压氧与低分子肝素治疗能明显改善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状态,增强抗凝聚和抗血栓作用。  相似文献   

18.
随着近年来对血液流变学的深入研究,普遍认为血液流病变学的测定在缺血性中风的预测、诊断、疗效观察以及探讨发病机制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但血溶量因素对血液流变学的主要指标、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的影响国内迄今未见有关报道。在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药物中,影响血溶量的药物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为探讨影响血容最的药物对急性缺血性中风的血流变性的作用,进而指导临床,选择更为合理的治疗方法,本文就临床常用的几种药物进行了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张秋红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1):133-134
目的观察血塞通联合中风回春丸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血塞通静脉滴注和中风回春丸口服,疗程14d。观察并对比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血液流变学指标等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在治疗后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电泳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且其下降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血塞通联合中风回春丸治疗脑梗死疗效显著,能够明显提高脑梗死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0.
观察Zhe虫对慢性血瘀型大鼠血液流变性和红细胞免疫的功能的影响。方法:模拟阴虚火旺复制慢性血瘀大鼠模型,用毛细血管法测定不同切速下的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常规法测定红细胞压积。参照郭氏法测定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指标,并将其与血液流变性有关指标作一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