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了解红河流域鼠类肝毛细线虫感染的情况。方法 在野外采用日夹方法捕获鼠类动物, 所捕鼠送到实验室鉴定种类,解剖后取其病变肝脏压片用显微镜观察肝毛细线虫虫卵形态结构。结果 红河流域共捕获鼠类4目5科12属19种377只,捕获率(总密度)为15.26%。其中,元阳县、金平县和河口县捕获率分别为16.79%、9.37%、7.12%,黄胸鼠,短尾鼩和斯氏家鼠为优势种。鼠类肝毛细线虫感染率为10.34%,河口、金平和元阳县感染率分别为22.83%、12.75%、2.73%,各县之间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鼠类肝毛细线虫感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斑胸鼠、斯氏家鼠、板齿鼠、白腹巨鼠、针毛鼠、黄胸鼠、大足鼠和短尾鼩感染率分别为40.00%、37.04%、33.33%、25.00%、22.22%、18.56%、14.29%和3.57%,各种鼠类肝毛细线虫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云南红河流域鼠类肝毛细线虫感染率较高,存在人或动物间传播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 使用DNA条形码鉴定方法对两名儿童从尿道排出的不明昆虫幼虫进行鉴定,解决未知昆虫幼虫无法利用传统形态学鉴定方法进行鉴定的难题,为主诊医生后期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家长收集并送检的患儿从尿道排出的不明活体昆虫幼虫为材料,先进行图像采集和形态学描述,然后取部分昆虫幼虫组织提取基因组DNA,利用多细胞无脊椎动物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I(COI)的通用引物进行DNA扩增,PCR产物直接从两端测序,DNA测序结果以MEGA6软件验证图谱确定为有效序列后,经拼接、去除通用引物序列,最终得到658 bp 的COI基因片段碱基序列。上传数据与GenBank和BOLD数据库 中的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建立系统发育树。结果 序列测定结果与GenBank和BOLD中公布的白斑蛾蚋(Clogmia albipunctata)的 COI序列相似性为100%。选取GenBank 中与目的片段核苷酸序列比较所得相似性较高的7种物种序列,以红头丽蝇为外群,构建NJ树,发现昆虫幼虫的序列以及GenBank中的白斑蛾蚋聚为一类,毛蠓科的全部物种聚成一支,置信度高达100%。结论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判断这两名儿童从尿道排出的不明昆虫活虫为白斑蛾蚋的幼虫。DNA条形码技术不仅可以快速准确识别物种种类,还能鉴定近缘种,发现隐存分类单元,是对非成虫发育形态昆虫的快速、准确的种类鉴定方法,可以有效弥补形态学鉴定方法的不足。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焦作市重要病媒生物种类构成、密度及其季节消长规律,为焦作市病媒传播性疾病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分别采用诱捕法、笼诱法、夹夜法和粘捕法对蚊、蝇、鼠、蟑的不同生境中监测。结果 2016—2020年焦作市共捕获雌蚊5 991只,各年蚊密度依次为2.52、5.40、3.59、2.89和5.69只/(灯·夜),淡色库蚊占93.84%,为优势蚊种,蚊密度最高生境为公园,密度为24.4只/灯·夜,高峰期为7月;2016—2020年共捕获蝇类3 717只,平均密度为1.63、9.59、6.26、5.56和6.86只/笼,餐饮外环境蝇密度最高,家蝇为优势蝇种占比77.40%,高峰期在10月份;2016—2020年共捕获老鼠27只,鼠密度依次0.11、0.10、0.10、0.01和0.17只/百夹,褐家鼠占88.89%,为优势鼠种,鼠密度最高生境为农村自然村,鼠密度高峰期在4—10份; 2016—2020年共捕获蟑螂687只,蟑螂密度依次0.08、0.07、0.08、0.16和0.14只/张,其中德国小蠊为优势种,占比98.84%。农贸市场蟑螂密度最高,其次为餐饮店,蟑密度高峰期在11 月。结论 焦作市餐饮外环境与农贸市场蝇类、农村与公园蚊虫、农贸市场和餐饮店蟑螂、农村与城乡结合部老鼠的防制工作需进一步加强,应根本上消除媒介昆虫孳生地,控制媒介传染病的发生流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掌握剑川县鼠疫疫源地不同生境小型兽类的构成及群落多样性特征,为制定鼠疫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8—2017年间,在剑川县按鼠疫监测方案分室内、园地、耕地和灌木丛四种生境进行鼠疫监测,捕获小型兽类,根据形态学特征对小型兽类进行种类鉴定。用群落生态学方法计算小型兽类的构成及群落多样性指数。 结果 剑川县共捕获小型兽类4目7科16属22种19 929只,平均捕获率在7.22%~11.17%之间。室内以褐家鼠和小家鼠为优势种,园地、耕地、灌木丛3种生境以齐氏姬鼠和大绒鼠为优势种。4种生境的多样性指数在1.036 4~1.291 5之间;均匀性指数在0.125 9~0.207 6之间;优势度指数在0.359 3~0.438 7之间;丰富度指数在1.243 9~2.099 6之间。群落相似性比较结果,耕地与灌木丛、灌木丛与园地、耕地与园地为极相似,室内与园地、室内与耕地、室内与灌木丛为中等不相似。结论 剑川县小型兽类室内以褐家鼠和小家鼠为优势种,园地、耕地、灌木丛3种生境以齐氏姬鼠和大绒鼠为优势种。群落多样性分析充分印证室内和室外的鼠疫防治措施和评价指标的区别对待,应根据不同生境不同多样性提出预警和措施,室内生境使用云南家鼠鼠疫防控策略,园地、耕地和灌木丛3种生境采用野鼠鼠疫的监测、预警和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应用DNA条形码技术对鼠疫宿主动物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的可行性。方法本研究检测了内蒙古布氏田鼠和长爪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内形态上鉴定为8种啮齿动物的78条线粒体COI基因657bp的片段序列,经过双参数法计算遗传距离,采用邻接法(M)构建分析系统发育树。结果除大沙鼠外,种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6%,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23.1%,而14只大沙鼠种内遗传距离高达8.1%,而分成2组后种内遗传距离最大为0.1%。NJ进化树能清楚的区分不同的鼠种。结论通过COI基因应用DNA条码技术可以对内蒙古的鼠疫宿主动物进行鉴别,同时认为乌兰察布长爪沙鼠疫源地的大沙鼠可能存在2个亚种。  相似文献   

6.
<正>黄胸鼠是我国的主要家栖鼠种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以南、江淮各省,如海南、广东、云南、四川、湖北、江苏等地,在西藏东南部、陕甘宁地区、山东及河南亦有分布。1983—1985年在山西省范围内开展的啮齿动物区划调查,结果显示山西省没有黄胸鼠分布的记载~([1])。DNA条形码技术多运用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Ⅰ亚基(COⅠ)近年来被用于物种分类和生物多样性方面研究~([2,3]),利用COⅠ可以快速、准确地识别与鉴定物种。2014年研究者在鼠疫啮齿动物种群分布调查中于晋城市城区捕获1只家栖鼠类,形态学特征与黄胸鼠相近,对其肝脏中COⅠ进行了检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 为摸清湛江口岸地区内啮齿动物及病媒昆虫的本底情况,自1983年以来进行了全面调查,现将结果简报如下: 几年来捕鼠5790只,经分类鉴定共6种,其中鼠科5种,另一种为鼩鼱。小家鼠和褐家鼠属家栖鼠;黄毛鼠、极齿鼠为野栖鼠;各种鼠类均为湛江口岸常见种。蝇类共捕获40767只,经分类鉴定共6科、47属、89种,其中以蝇科、麻蝇科、丽蝇科的种类最多。台南钳麻蝇、南岭绿蝇、长条溜蝇、瘦须溜蝇、双条溜蝇、黄腹重豪蝇、黑须芒蝇、中华毛跖芒蝇、黄腹裸池蝇;  相似文献   

8.
1992~1995年对海南岛山区鼠形动物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有鼠形动物2月4日科5属15种,属啮齿目鼠科11种,松鼠科2种,食虫目猥科和鼩鼱科各1种,群落结构中以海南屋顶鼠、针毛鼠和社鼠为优势种群。在稻田旱地作物区,山村及山地丛林内,不同生境鼠形动物种群捕获率,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中的优势种群均各异。该山区鼠形动物种群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优势种群不很明显;山地丛林以野栖鼠为主,山脚下以家栖鼠为主;而密度是山地丛林高子山脚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于线粒体COI基因5′端区段对常见储藏物粉螨进行分子鉴定,为粉螨鉴定方法的探讨提供依据。方法:采集储藏物样本,分离粉螨,形态学鉴定后,提取单个螨基因组DNA、PCR扩增、克隆测序,所获序列在Blast中进行同源性比对。结合GenBank已知粉螨COI基因序列,用ClustalX 1.83软件进行多序列比对,基于MEGA X软件进行序列分析并计算遗传距离,构建Maximum Likelihood系统发育树。结果:经形态学鉴定出7种粉螨,其中腐食酪螨Tyrophagus putrescentiae、范张食酪螨T.fanetzhangorum、粉尘螨Dermatophagoides farinae、棕脊足螨Gohieria fusca和害嗜鳞螨Lepidoglyphus destructor分子鉴定与形态学鉴定相一致,拱殖嗜渣螨Chortoglyphus arcuatus和纳氏皱皮螨Suidasia nesbitti分子鉴定与形态学鉴定并非一致,共检测到261个变异位点,400个保守位点,247个简约信息位点。种内遗传距离为0.00~0.01,种间遗传距离为0.171~0.262。构建ML系统进化树显示,7种粉螨均独立聚为一支,且支持率均达100%,与形态学鉴定一致。结论:线粒体COI基因5′端区段可用于7种常见储藏物粉螨的物种鉴定,为构建DNA条形码数据库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云南省泸西县鼠形动物携带斑点热立克次体的状况及其分子生物学特征,为斑点热疾病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鼠笼和鼠夹在云南省泸西县居民区和野外捕鼠,捕获的鼠进行分类鉴定并剖取脾脏。采用巢式PCR检测鼠脾脏中斑点热立克次体groEL 基因,阳性标本进行序列测定,通过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网站对基因序列进行BLAST比较,构建系统进化树进行同源性及进化分析。结果 在泸西县共捕获鼠193只。其中居民区64只,以黄胸鼠为优势鼠种;野外129只,以大绒鼠和中华姬鼠为优势鼠种。鼠脾脏巢式PCR扩增,从野外大绒鼠中检测到1株groEL 基因阳性标本(LX68),阳性率为0.52%。该阳性片段测序后在GenBANK库中经BLAST比较分析,与Rickettsia raoultii、Rickettsia rickettsii 和Rickettsia sibirica 相似性较高。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该片段与斑点热劳氏立克次体株(GenBank:KJ41028850)、立氏立克次体株(GenBank:U96733)和西伯利亚立克次体株(GenBank:AY059014)在同一分支,同源关系非常近。结论 该地区大绒鼠中存在斑点热立克次体感染。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湛江地区鼠形动物种群中汉坦病毒的自然感染情况,为肾综合症出血热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笼夜法在湛江地区捕鼠,捕获的鼠形动物首先进行分类鉴定,然后解剖和股动脉采血,分离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HFRSIgM抗体。结果在本地区共捕获鼠形动物379只2目2科4属7种。家鼠以褐家鼠为优势鼠种,野鼠以黄毛鼠为优势鼠种。其中不同鼠形动物自然感染率板齿鼠为4.26%,黄毛鼠为3.60%,黄胸鼠为3.57%,褐家鼠为0.90%;其他鼠形动物小家鼠、屋顶鼠、臭鼩鼱感染率均为0。结论湛江地区鼠类自然汉坦病毒感染率较高,存在家鼠和野鼠两型为宿主的汉坦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东南亚常见害鼠的种类及其检索要点。方法根据文献资料,介绍东南亚国家常见害鼠的种类,并描述我国尚无分布的种类的形态学特征。结果东南亚常见害鼠有26种,分别属于小家鼠属、大鼠属、板齿鼠属、小竹鼠属、竹鼠属、青毛鼠属和地鼠属,其中7种在我国无分布。结论鉴定检索表可供专业人员现场初步鉴定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清远市清新县和佛冈县两个监测点的鼠疫媒介宿主动物及健康人群监测结果分析,为制定我市鼠疫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全市范围开展鼠疫疫情监测,设立人间和媒介宿主动物间监测点,采集健康人血,捕捉活鼠进行血清学和病原学检验。对鼠密度和传播媒介鼠体蚤指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7~2008年监测期间全市无鼠疫疫情和自毙鼠疫情报告;采集376份健康人血清进行鼠疫间接血球凝集试验(IHA-F1抗体)全部阴性;共捕获8种鼠形动物(活体和死体)703只,其中褐家鼠70.84%,黄毛鼠8.96%,黄胸鼠7.25%,板齿鼠4.98%,小家鼠3.70%,臭鼩鼱2.42%,施氏屋顶鼠1.71%,青毛鼠0.14%;家栖鼠占84.21%,野栖鼠占15.79%;雌雄鼠性别比例为1.38∶1;总鼠密度为10.32%,家栖鼠密度为8.85%,黄胸鼠密度为1.04%,野栖鼠密度为11.74%;家栖鼠鼠体蚤指数0.21,野栖鼠鼠体蚤指数0.16。鼠体蚤总指数0.2,印鼠客蚤指数0.15,游离蚤总指数为0;采集活鼠血清549份进行鼠疫IHA-F1抗体检测全部阴性;对病变鼠脏器309份压印培养鼠疫杆菌全部阴性。结论清远市两个鼠疫监测点的主要鼠种是褐家鼠,主要蚤种是印鼠客蚤,暂未发现鼠类和人群的鼠疫感染情况,存在鼠疫疫源地生态环境所具有的条件,应加强鼠疫指示动物和传播媒介的监测,开展灭鼠工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湛江地区家栖鼠形动物和蚤类的生态及种群的构成比。方法捕鼠采用笼夹法,晚放晨收,将捕获鼠类,分类鉴定,称重,解剖观察胎仔数及妊娠斑。室内地面游离蚤采用16开粘蚤纸,室内四个角和中央各放1张,每月布150张,晚放晨收,用生物显微镜低倍鉴别蚤种。结果在捕获鼠中,黄胸鼠占28.41%,褐家鼠占9.17%,小家鼠6.23%,臭鼩鼱占55.64%,地面游离蚤指数0.24。结论在城镇鼠类以褐家鼠为主,农村以黄胸鼠及臭鼩鼱为主,地面游离蚤以1~4月份最高,以致痒蚤为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福建省中部地区钩端螺旋体主要宿主动物鼠类的种类构成及鼠类钩端螺旋体感染情况,为钩端螺旋体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0年6月-2021年5月,在福建省中部地区的闽侯、长乐等五个县(市、区)现场捕鼠,经鼠种鉴定后采集肾脏组织,采用PCR方法进行钩端螺旋体病原检测,同时接种培养基开展病原分离培养,并通过16...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广州地区鼠、蚤分布情况及其感染自然疫源性疾病状况。方法夜笼法。对捕获鼠类及蚤类进行分类鉴定,采用鼠疫IHA法检测鼠疫F1抗体,用直接免疫荧光法(IFAT)检测HFRS抗原,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HFRS抗体,用显微凝集试验检测钩端螺旋体抗体。结果广州地区鼠类优势种是褐家鼠,占70.97%,其次是黄胸鼠。鼠类染蚤率为12.45%,鼠体表寄生蚤优势种为印鼠客蚤,占98.20%,主要宿主是黄胸鼠。未查出鼠疫F1抗体;鼠类HV带毒率为5.4%,褐家鼠带毒率较高,为6.1%;鼠血清钩端螺旋体抗体阳性率为0.97%。结论广州未发现鼠间鼠疫,但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因素仍广泛存在。应加强监测,灭鼠灭蚤,防止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云南省祥云县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流行特征和汉坦病毒(HV)宿主动物分布特点。方法收集祥云县2003~2012年HFRS疫情资料并采集病人和健康人血清检测HV抗体。在居民区和野外捕鼠,鼠肺组织标本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HV抗原,用RT—PCR法检测Hv核酸。结果祥云县2003~2012年共报告HFRS病例100例,平均年发病率2.18/10万(0.88/10万-4.64/10万)。主要发病地区为云南驿镇、普棚镇和下庄镇。全年均有发病,以男性青壮年农民为主。居民区以褐家鼠和黄胸鼠为优势种,野外以中华姬鼠为优势种。鼠间HV总感染率为6.22%,其中褐家鼠、黄胸鼠和中华姬鼠HV感染率分别为4.38%(14/320)、5.33%(9/169)和13.25%(11/83),其它阳性鼠种为灰麝驹、臭购鼯、小家鼠、大绒鼠。从8份阳性褐家鼠肺标本中检测到汉城型病毒核酸阳性3份,汉滩型核酸阳性1份。结论祥云县不仅存在着以褐家鼠为主要传染源的HFRS家鼠型疫源地,也存在野鼠型疫源地。近几年发病率上升与较高的鼠密度和鼠间HV感染率有关。  相似文献   

18.
云南省2003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掌握云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病学特点,为其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云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各监测点采集的人血清、捕鼠并采取鼠肺脏和鼠血清进行汉坦病毒抗原和抗体检测等相关疫情监测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3年全省共报告72例,死亡1例,年发病率为0.17/10万,病死率为1.39%。主要发病地区为红河州、大理州、昆明市和楚雄州。监测点县人群隐性感染率为2.94%。在泸西、寻甸和永胜监测点捕获鼠类11种537只,居民区以褐家鼠和黄胸鼠为优势鼠种,野外以高山姬鼠为优势鼠种。鼠间的汉坦病毒带毒率为3.44%,带毒鼠种为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大绒鼠、中华姬鼠和臭鼯。结论监测区内存在以褐家鼠和黄胸鼠为主要宿主的家鼠型疫源地,也存在以大绒鼠和中华姬鼠为主的野鼠型疫源地。疫区的进一步扩大是发病率上升重要因素。应在加强监测的同时,采取以灭家鼠和接种家鼠型或两型混合型疫苗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