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探索一种简便而有效的矫治先天性下睑内翻并内眦赘皮的手术方法.方法:患者15例29眼,采用内眦重建联合皮肤轮匝肌切除术:伴倒向型内眦赘皮者行L型皮肤轮匝肌切除术;伴其它类型内眦赘皮者行y-v成形术联合皮肤轮匝肌切除术.结果:术后随访6~12mo,所有患者下睑内翻及内眦赘皮均矫正满意,睑裂横径延长,内眦角自然,取得较好的美容效果,家长及患者满意.结论:联合手术的方法简便有效,利于下睑生理功能恢复,术后瘢痕不明显,提高了先天性下睑内翻的矫治疗效,患者术后不易复发,可作为先天性睑内翻常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缝线法和眼轮匝肌切除术矫正儿童先天性下睑内翻倒睫的临床疗效,重点分析手术对儿童眼表微环境和视功能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研究对象为西京医院2013年9月至2018年3月期间就诊的3~15岁的儿童先天性下睑内翻倒睫患者,分为两组,缝线法组为使用缝线法手术矫正的62例(103只眼),切除术组为使用眼轮匝...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性分析不同类型的睑内翻倒睫的各种手术治疗方法,并评价它们的手术效果及其并发症。

方法:选自2011-06/2013-06共收治睑内翻倒睫患者669例1027眼。其中先天性睑内翻171例311眼,主要行睑板固定术、条形皮肤轮匝肌切除术、内眦赘皮矫正术及下睑轮匝肌增强术; 瘢痕性睑内翻260例407眼,主要行睑板固定术、部分睑板切除术及睑缘灰线劈开、下睑缩肌延长+异体巩膜植入术; 老年性或痉挛性睑内翻238例309眼,主要行下睑轮匝肌增强术。

结果:术后满意率97.2%,好转率0.7%,总有效率97.9%。其中先天性睑内翻倒睫的手术满意率97.1%,瘢痕性睑内翻倒睫的手术满意率96.6%,老年性或痉挛性睑内翻倒睫的手术满意率98.1%。手术后有22眼(2.1%)出现并发症,主要有倒睫复发、眼睑外翻、瘢痕形成、眼睑弧度不自然、双眼外观不对称等,经相应处理后患者均满意。

结论:对于不同种类型的睑内翻倒睫要采用不同的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下睑内翻倒睫,切除下睑皮肤、轮匝肌,皮内带睑板缝合矫正内翻倒睫,同时可以美容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47例(75眼)下睑内翻倒睫的病例采用皮肤、部分轮匝肌切除,皮内带睑板缝合法矫正.结果 对47例(75眼)下睑内翻倒睫的病例采用皮肤、部分轮匝肌切除,皮内带睑板缝合法,倒睫全部矫正无双重睑出现.结论 对下睑内翻倒睫的患者行皮肤、部分轮匝肌切除,皮内带睑板缝合法下睑内翻倒睫可得到良好矫正,方法简单、可靠且同时起到良好的美容效果.  相似文献   

5.
先天性睑内翻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先天性睑内翻发病原因并据此改良手术方法。方法 先天性睑内翻59例(114眼),行皮肤轮匝肌切除及下睑缩肌离断术,其中伴有倒向型内眦赘皮较重联合行L型皮肤切除术者19例(38眼)。术前检查59例向下注视时下睑鼻侧1/3~1/2部分下移、内收,内翻、倒睫加重,说明下睑缩肌张力强。结果 59例(114眼)睑内翻矫正良好,眼球正位及下转位睫毛均不接触角膜,下睑不下移,治愈率100.00%。结论 本术式去除先天性睑内翻根源,更利于下睑生理功能恢复,可作为先天性睑内翻常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散光矫正型植入性眼内接触镜(TICL)矫治高度近视并散光的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方法:高度近视并散光的患者15例30眼接受散光矫正型眼内接触镜植入术,观察术后1,3,6,12mo时裸眼视力、矫正远视力、屈光状态、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及并发症情况等。结果:术后裸眼视力均有明显提高,术后12mo裸眼视力达到1.0以上的有27眼(90%),等效球镜±0.5D以内28眼(93%)。术后无1例矫正远视力下降1行或1行以上。术后1mo与术后12mo相比,30眼(100%)等效球镜变化均在0.5D之内。手术前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31)。术后12mo未见并发性白内障、继发性青光眼等并发症。结论:散光矫正型植入性眼内接触镜(TICL)矫治高度近视并散光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眼睑皮肤-轮匝肌-睑板间钝分离术治疗先天性下睑内翻的效果。方法应用眼睑皮肤-轮匝肌-睑板间钝分离术治疗先天性下睑内翻11例(20眼),年龄3~16岁,平均4.5岁,术后随诊观察3~18月。结果11例(20眼)术后治愈8例(15眼),好转2例(3眼),失败1例(2眼),总有效率达90.00%。结论应用眼睑皮肤-轮匝肌-睑板间钝分离术治疗先天性睑内翻,手术方法简单,痛苦少,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8.
郭燕  王维  陶利娟 《国际眼科杂志》2018,18(10):1925-1928
目的:对比不同程度、不同年龄先天性上睑下垂患儿手术前后角膜形态和散光的变化,为上睑下垂手术时机的选择、术后屈光矫正时间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

方法:选取2015-09/2016-08在我院确诊为先天性上睑下垂并接受额肌腱膜悬吊术患者83例114眼(单眼52例,双眼31例),收集其术前及术后1、3、6mo的角膜地形图和视网膜检影结果。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角膜地形图和10g/L阿托品眼用凝胶扩瞳后视网膜检影检查,对比分析不同程度、不同年龄段、不同随访时间患者手术前后眼散光量的变化。

结果:中重度上睑下垂术后角膜地形图测得角膜散光方向较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3~<5岁年龄组,中重度上睑下垂术后6mo时Cyl和C值较术前减小。5~<12岁年龄组,中度上睑下垂Cyl术后1mo较术前明显增加后逐渐下降,术后6mo较术前低,但C值较术前增加; 重度上睑下垂术后1mo时Cyl值显著增加后逐渐下降,术后6mo较术前无明显变化,但C值较术前增加。

结论:3~<5岁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术后散光下降比例较大,是较适宜的手术年龄。上睑下垂术后早期散光变化较大,建议增加随访频率,及时进行屈光矫正。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下睑缩肌转位术治疗老年性下睑内翻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0例86眼老年性下睑内翻患者采用下睑缩肌转位术矫正作为试验组,另42例68眼老年性下睑内翻患者采用眼轮匝肌折叠缩短术矫正作为对照组,观察术后1wk患者的矫正率、双眼睑对称性、过矫率;并随访6~12mo,观察远期复发率、双眼睑对称性、过矫率。结果:术后1wk双眼睑对称性、过矫率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12mo,双眼睑对称性、过矫率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眼轮匝肌折叠缩短术治疗老年性下睑内翻相比,下睑缩肌转位术治疗老年性下睑内翻的临床效果在术后双眼睑对称性、过矫率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改良下睑整复术在治疗复发性老年性下睑内翻中的应用。方法:由同一术者对2006-01/2011-01我院收治的10例在外院行各种治疗方法后复发的老年性下睑内翻倒睫行下睑眼轮匝肌缩短+下睑皮肤刀形切除术,术后随访观察手术效果。结果:患者10例术后全部矫正,随访1~5a均无复发。结论:改良下睑整复术(下睑眼轮匝肌缩短+下睑皮肤刀形切除术)治疗复发性老年性下睑内翻倒睫效果良好稳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睑缘后唇灰线切开联合毛囊根部摘除术矫正儿童先天性双行睫的临床疗效。

方法:收集1990-09/2015-10我院收治的先天性双行睫患者8例13眼,在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下行睑缘后唇灰线切开联合毛囊根部摘除术。术后随访3mo~5a,观察患者预后情况。

结果:术后48h,所有患者伤口已愈合,不影响活动。术后随访观察,所有患者双行睫均完全矫正,睑缘无畸形和手术瘢痕形成,睑缘灰线切口处愈合平整; 眼睑前缘不受手术干扰,未发现眼睑内外翻及倒睫; 睑缘后唇锐利平整,保持角度与眼球表面接触,无内外翻及导泪异常,无残存睫毛,无刺激症状,角膜表面浸润恢复。

结论:睑缘后唇灰线切开联合毛囊根部摘除术矫正儿童先天性双行睫疗效确切,复发率低,符合眼睑生理功能与外观要求,且手术操作简便。  相似文献   


12.
同期手术矫正上睑内翻倒睫合并老年性上睑下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同期手术治疗上睑内翻合并老年性上睑下垂的手术效果。
  方法:将2010-06/2013-06明确诊断为上睑内翻合并腱膜性上睑下垂的患者30例60眼同期行上睑内翻倒睫矫正合并提上睑肌缩短合并前徙术,观察手术后效果。
  结果:术中全部矫正良好,分别于1 wk;1,6 mo对参选患者内翻及倒睫矫正情况及上睑遮盖上方角膜缘程度进行观察。上睑内翻倒睫得到完全矫正。上睑遮盖上方角膜缘垂直距离术后1wk 为1.68±0.71mm,1mo 为1.71±0.69mm,6mo为1.70±0.65mm,均较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无暴露性角膜炎,无过矫发生。
  结论:多数患有上睑内翻倒睫的老年人同时合并有老年性上睑下垂,眼科医生应该重视上述两种病变的合并存在,并同时矫正。同期行上睑内翻矫正合并提上睑肌缩短的方法治疗上睑内翻倒睫合并老年性上睑下垂,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治疗成人或大龄青少年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03/2016-03在我院治疗的成人或大龄青少年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26例26眼,均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观察患者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屈光度及立体视功能情况.结果:患者随访结束时屈光度的等效球镜和双眼间屈光参差分别为1.47±0.51D和1.15±0.22D,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患者随访结束时看远和看近UCVA及BCVA分别为0.26±0.13和0.23±0.09、0.42±0.09和0.31±0.16,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患者随访结束时立体视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立体视功能<100"眼数比例为23%.结论:成人或大龄青少年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4.
宋蔚  赵帅  郅瑛  程丽娜 《国际眼科杂志》2016,16(9):1712-1714
目的:研究有晶状体眼后房型散光矫治型人工晶状体(toric implantable collamer lens,TICL)植入术对近视散光患者视力、轴稳定性及视觉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06/2015-07我院就诊的行TICL术的屈光不正患者72例90眼,术前术后分别检查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屈光度、对比敏感度,术后1wk,3、6mo通过裂隙灯测量TICL散光轴位,术后6mo调查问卷研究患者视觉功能满意度.结果:术后1wk,3、6mo时UCVA和BCVA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术后1wk,3、6mo的屈光度和散光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wk,3、6mo各频率段的对比敏感度均高于术前(P<0.05);TICL轴位的变化较小,术前术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满意度调查大于98%.结论:TICL植入术治疗近视散光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显微镜下Hotz法联合睑缘切开皮瓣转位术和单纯Hotz法治疗重度上睑瘢痕性睑内翻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07/2019-07在我院接受上睑内翻倒睫矫正术的患者60例84眼,试验组32例42眼采用显微镜下Hotz法联合睑缘切开皮瓣转位术,对照组28例42眼采用单纯Hotz法。术后随访观察至12mo, 记录患者主观症状、睑缘位置、睫毛外翻情况及满意度。

结果:试验组单眼平均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40.8±2.57min vs 28.5±2.64min,P<0.01)。术后1、12mo,试验组治愈率分别为100%、95%,对照组治愈率分别为95%、76%,术后12mo试验组治愈率优于对照组(P=0.013)。 术后1mo两组患者满意度无差异(Z=1.1825,P=0.2371),术后12mo试验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Z=3.7346,P<0.01)。

结论:对于重度上睑瘢痕性睑内翻,显微镜下Hotz法联合睑缘切开皮瓣转位术虽手术时间长于单纯Hotz法,但其远期疗效优于单纯Hotz法,术后12mo患者满意度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带蒂皮瓣睫毛转位术治疗复杂瘢痕性睑内翻的临床效果。方法:对严重瘢痕性睑内翻伴大量乱睫、双行睫,及以往行过一次或多次倒睫矫正术复发患者68例115眼行带蒂皮瓣睫毛转位术治疗,随访6~32(平均23.3)mo,观察术后睑缘形态及睫毛情况。结果:术后6mo内2眼、6mo后3眼有少许乱睫(<6根)发生,再次行电解治愈;余患眼上睑睑缘形态良好,睫毛背离眼球表面,无倒睫复发,无并发症发生;6mo治愈率91.7%(55/60,8例术后6mo后失访)。结论:带蒂皮瓣睫毛转位术对复杂瘢痕性睑内翻有较好疗效,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下睑缩肌移位术及眼睑轮匝肌折叠缩短联合下睑缩肌移位术治疗老年性下睑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01/2014-10我科收治的64例85眼老年性下睑内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31例42眼)、B组(33例43眼),A组采用下睑缩肌移位术,B组采用眼睑轮匝肌折叠缩短联合下睑缩肌移位术.比较两组患者的短期和长期治疗效果及术后2a的复发率.结果:B组的短期有效率(98%)高于A组(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长期有效率(95%)高于A组(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术后2a的复发率(5%)低于A组(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眼睑轮匝肌折叠缩短术联合下睑缩肌移位术治疗老年性下睑内翻较下睑缩肌移位术的临床疗效好.  相似文献   

18.
睑内翻改良手术的设计与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一种治疗上睑瘢痕性睑内翻的改良手术方法的效果。方法设计上睑瘢痕性睑内翻的改良手术,包括:上睑重睑术皮肤切口、睑板楔形切除、皮肤部分切除及自穹隆部球结膜进针的褥式缝合线等。临床应用442例619眼,随访6个月,观察其矫正效果。结果本组442例(619眼)中,3例(3眼)3个月后仍有2~3根睫毛方向不正,接触眼球,经睫毛电解后痊愈。余439例(616眼)获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及美容效果。结论作者设计的上睑内翻改良手术,融合了传统的睑内翻矫正术及现代美容手术的优点,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Bi-Flex toric人工晶状体在合并散光的白内障中的应用。

方法:回顾性研究包括16例22眼合并2.50D以上散光的白内障患者。测量了术前与术后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客观及主观验光、角膜散光仪和角膜地形图测量的散光值。术后人工晶状体屈光轴位置使用向量进行分析。

结果:术后,主观验光散光值从4.05D±1.53D显著降低至1.35D±0.86D,(P<0.05)。屈光轴位置指标J0,从术前的-0.81±2.02D降至 -0.12±0.62D(P<0.05)。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术后1mo时均显著改善(P<0.05),分别为0.24±0.19和0.06±0.08。人工晶状体屈光轴旋转程度平均为2.95±5.25度,86.36%的患眼旋转程度小于10度。术前、术后角膜散光计测量值未见显著差异(J0 和J45均有P>0.05)。

结论:对于合并大于2.50D散光的白内障患者,Bi-Flex 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