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评价新生儿窒息新法复苏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2008年4月分别采用两种复苏技术处理新生儿窒息的效果。结果:2006年5月~2007年4月新生儿窒息发病率为5.72%,2007年5月~2008年4月窒息发生率下降为3.63%,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发症发生率亦有下降。结论:采用新的复苏流程可明显降低新生儿窒息及窒息并发症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新法复苏的效果,降低新生儿窒息死亡率。方法:以《新编新生儿窒息复苏》为培训教材,全院妇产科、儿科医务人员为培训对象,从2006年1~12月进行系统培训,采用回顾性分析,比较培训前后2005年、2007年出生的新生儿窒息复苏效果。结果:①新生儿窒息发生率,2005年为9.56%,2007年为3.83%,培训后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2,P<0.01);②新生儿窒息复苏成功率,2005年为87.34%,2007年为98.56%,培训后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3,P<0.01);③新生儿窒息后并发症发生率,2005年为86.71%,2007年为59.42%,培训后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08,P<0.01);④新生儿窒息死亡率,2005年为10.13%,2007年为1.45%,培训后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8,P<0.05)。结论:新法复苏是降低新生儿窒息死亡率的有效方法,熟练掌握复苏技术是关键所在,重视复苏后处理是减少及减轻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与效果的相关性,提高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与效果,降低新生儿窒息死亡率。方法:以《新生儿复苏教程》为培训资料,于2002年~2003年对全体产、儿科及相关人员进行新生儿复苏知识与操作技能培训,推广应用规范化复苏技术,采用回顾法对焦作市妇幼保健院2001年~2005年出生的693例窒息新生儿进行调查,比较分析培训前后新生儿窒息的复苏效果。结果:2001年活产新生儿1643例,新生儿窒息160例,复苏成功率95.00%,死亡率4.90‰。2004年活产新生儿1760例,新生儿窒息123例,复苏成功率99.19%,死亡率0.57‰。2005年活产新生儿1820例,新生儿窒息119例,复苏成功率99.16%,死亡率0.55‰。应用规范化复苏技术后,新生儿窒息复苏成功率明显提高,2001年与2004年相比,χ2=3.9,P<0.05,2001年与2005年相比,χ2=3.78,P<0.05,死亡率明显降低,2001年与2004年相比,χ2=6.0,P<0.05,2001年与2005年相比,χ2=6.25,P<0.05。且新生儿复苏培训与复苏效果显著相关。结论:加强参与复苏人员的技能培训,提高复苏技术,并强调实习操作。加强产、儿科协作是提高新生儿窒息复苏成功率,降低新生儿死亡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赵新霞  谭志华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35):4969-4970
目的:探讨对助产士进行新生儿窒息复苏规范化培训后新生儿窒息率的变化。方法:将2004年1月~2006年12月出生的新生儿作为观察组,2001年1月~2003年12月出生的作为对照组,比较对助产士培训前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的变化。结果:对照组窒息发生率为2.86,观察组窒息发生率为0.8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992,P<0.01);培训后第1年(2004年)窒息发生率为1.52,与培训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161,P<0.01);2004年与2005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523,P<0.01);2005年与2006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88,P>0.05)。结论:对助产士进行新生儿窒息复苏的规范化培训可有效降低新生儿窒息率,当助产士的复苏技术规范、熟练达到—定程度时,新生儿窒息率会稳定在一定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并发症率,提高复苏成功率的有效途径。方法:回顾比较2000年该院开展新法复苏,加强产、儿科协作后与新法复苏前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并发症率,气管插管使用率及药物使用率的情况。结果:采用新法复苏,加强产、儿科协作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并发症率明显下降(P0.05),气管插管使用率、药物使用率明显减少(P0.01),复苏成功率明显提高。结论:采用新法复苏,加强产、儿科协作,可切实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并发症率,提高新生儿窒息复苏的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新生儿窒息新法复苏技术推广5年总结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推广新生儿窒息新法复苏术,减少新生儿窒息死亡,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方法:于2002年起采用建立转运网络系统的方法,在成都市20多家基层医院推广新生儿新法复苏技术。结果:推广应用新法复苏技术5年后,全市新生儿窒息死亡发生率由3.10‰下降到1.43‰,下降了16.7%。新生儿死亡率由7.12‰下降到3.35‰,下降了37.7%。结论:注重实际操作能力训练的新法复苏技术在基层的推广应用及产儿科合作,可有效降低新生儿窒息死亡的发生及窒息后并发症,从而降低新生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情况下复苏的发展及应用。方法:新生儿初步快速评估,没有大动脉搏动、呼吸反应,就应该给予新生儿采取复苏措施,基本包括:清理、刺激、吸引、供氧等。结果: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从2003年到2008年下降了53%;新生儿窒息分娩死亡率下降了55%。结论:新生儿复苏技术是挽救窒息新生儿生命减少伤残的有效措施,通过我国第一周期实施,明显降低了新生儿窒息死亡的概率,宜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全市新生儿复苏技能培训中如何采取持续有效的方式来提高培训效果,为降低新生儿窒息死亡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新生儿窒息复苏教材第5版为基础,案例引导结合复苏技术的理论及操作关键点制定复苏演练流程。以医院为单位进行培训及操作演练,组成产儿合作参赛团队参加每年度全市新生儿复苏技能操作模拟竞赛。根据实施新生儿复苏技能培训的不同方式分为两个阶段,前5年(2005-2009年)和后5年(2010-2014年),并对培训前后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培训第1年和第5年新生儿复苏技能考核,操作的规范率由74.07%上升到92.59%,新生儿复苏关键技术的规范性得到明显提高。产儿合作由77.78%上升到100.00%(χ~2=18.65,P=0.00)、胎粪吸引由29.63%上升到88.89%(χ~2=19.64,P=0.00)、ABCD复苏顺序由62.96%上升到92.59%(χ~2=6.86,P=0.01)、气管插管由70.37%上升到92.59%(χ~2=4.42,P=0.04),肾上腺素的应用由70.37%上升到92.59%(χ~2=4.42,P=0.04)。2014年与2005年相比,中山市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死亡率及病死率分别下降48.98%、75.23%、25.77%。前后5年对比:窒息发生率由2.01%下降到1.26%(χ~2=477.18,P=0.00);窒息死亡率由0.72‰下降到0.33‰(χ~2=39.35,P=0.00);窒息病死率由3.57%下降到2.65%(χ~2=6.00,P=0.01)。结论案例引导培训演练、操作模拟竞赛巩固知识技能可有效调动围产工作者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复苏知识技能掌握的规范性,促进产儿合作,降低新生儿窒息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109例新生儿窒息产科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7年12月109例新生儿窒息病例,比较不同年份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的差异及各种产科因素与新生儿窒息的关系。结果:新生儿窒息为综合因素所致,胎儿因素中以胎儿窘迫、早产儿、脐带异常为主;母体因素中以重度子痫前期、产前出血、胎膜早破为主;分娩因素中以宫缩乏力、胎位异常、阴道助产为主。用新生儿窒息新法复苏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特别是早产儿窒息发生率逐年下降,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加强孕期保健,及早发现异常,积极治疗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适时选择正确的分娩方式终止妊娠;加强产儿科合作,提高助产和复苏技术,是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91例新生儿窒息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的相关产科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04年9月产科分娩新生儿中发生窒息的新生儿情况。结果:新生儿窒息91例,发生率5.07%。其中轻度窒息87例,占95.60%,重度窒息4例,占4.40%。新生儿窒息与胎儿宫内窘迫密切相关。结论:产程中加强监护、及时发现和正确处理胎儿宫内窘迫可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上海市推广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的效果,为进一步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改善新生儿的生存结局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10年在上海市接产医院出生的新生儿窒息、死亡的情况。结果:①2005~2010年围产儿死亡率为5.04‰,新生儿死亡率为1.60‰;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为1.56%,新生儿窒息死亡率为9.32‰。②后三年(2008~2010年)与前三年(2005~2007年)相比较,围产儿死亡率显著低于前三年,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显著下降(P<0.01);非本市户籍者的新生儿死亡率及窒息死亡率均较前三年显著下降(P<0.05)。③产科医生、助产士的培训覆盖率和在实际参与窒息复苏抢救的应用中均高于新生儿科和儿科医生。结论:通过全覆盖规范培训所有与分娩相关的医务人员,可显著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及因新生儿窒息所导致的死亡。  相似文献   

12.
推广应用新生儿窒息复苏适宜技术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推广应用新生儿窒息复苏适宜技术。方法:即ABCDE的复苏方案:A—建立通畅的呼吸道,B—建立呼吸,C—建立正常循环,D—药物治疗,E—评价、监护的方法。结果:推广7年,新生儿死亡率从1998年15.60‰降到2005年2.28‰,新生儿窒息率由1998年13.20%降到2005年6.47%。结论:可见ABCDE复苏技术的推广应用能有效地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及新生儿死亡率。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新生儿新法复苏不同时期的效果进行比较分析,探讨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新生儿窒息死亡率的措施。方法:对2007年7月~2009年7月该院出生的新生儿,应用新复苏方法抢救,同时不断加强医务人员技术培训,提高操作熟练程度。根据新生儿出生先后分为前期组(2007年7月~2008年7月),后期组(2008年8月~2009年7月),观察两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及窒息死亡率,并对比其中的差异。结果:后期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3.75%)、窒息死亡率(2.63%)均低于前期组(7.03%、15.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应用新生儿新法复苏术并提高技术熟练程度对有效降低新生儿窒息率、新生儿窒息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市新生儿窒息的发生情况,分析窒息与分娩方式的关系以及发生窒息的原因。方法:对乌鲁木齐市2006年1月~2010年12月18所医院出生的所有新生儿的资料进行数据汇总。结果:2006年~2010年,乌鲁木齐市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从9.64%(915/9 488)降至6.44%(710/11 025);自然分娩组、剖宫产组和产钳助产组的窒息发生率依次为6.77%、7.69%和10.89%;在3 823例窒息新生儿中,窒息发生的原因依次为胎儿窘迫、脐带异常、妊娠及内科合并症、胎膜早破、早产、巨大儿及胎盘异常。结论:加强产科与新生儿科合作,进行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选择适宜的分娩方式,积极防治新生儿窒息并发症,是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和病死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新生儿窒息的原因及复苏措施对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发生的原因、并发症及复苏措施对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对321例新生儿窒息的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胎儿宫内窘迫、子痫前期、羊水Ⅲ度污染、胎盘因素等为新生儿窒息的主要原因,分别占24.30%、18.69%、16.20%、11.84%。重度窒息患儿最易发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及颅内病变等并发症,分别占66.67%、34.48%、33.33%。应用气管插管和应用复苏囊复苏重症窒息患儿,对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病率无显著性影响,而窒息程度越重,颅内损伤的发病率越高;窒息时间越长,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病率越高。结论:加强产前保健、产程监护及高危妊娠如子痫前期、多胎妊娠的管理,有助于预防窒息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基层医疗机构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模式. [方法]对新生儿窒息新法复苏培训前后新会区基层医疗机构以及新会区妇幼保健院1 836例窒息新生儿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通过新生儿窒息新法复苏培训,全区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窒息死亡率由1998年的3.8%、2.77‰下降到2007年的1.27%、1.22‰;本院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窒息死亡率由1998年的5.92%、3.44‰下降到2007年的1.82%、0.99‰.[结论]新生儿窒息新法复苏培训可显著降低全区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以及窒息死亡率,卫生行政部门干预、制定和不断完善培训计划是推广的关键,产儿科紧密合作是推广实施新法复苏培训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17.
137例新生儿窒息相关产科因素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文英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32):4576-4577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的相关产科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分析该院2003年1月~2006年10月分娩新生儿中发生窒息的新生儿情况及产科相关因素。结果:新生儿窒息137例,发生率5.52%。新生儿窒息与胎位及产程异常、过期妊娠、脐带因素等密切相关。结论:应做好围产期保健,做好高危妊娠的胎儿监护,及时正确处理产程,避免滞产,缩短第二产程及选择适当的分娩方式,同时提高新生儿窒息复苏水平,以寻找出预防措施,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回顾分析院内新生儿复苏领导小组工作对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和死亡率的作用,为探索新生儿复苏培训长效机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1-2016年衡阳市所有县级及以上助产机构院内新生儿复苏领导小组工作情况,分析培训、督导及新生儿窒息病例评审等情况。结果 2011-2016年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由3.10%下降至1.85%(χ2=182.21,P0.001),新生儿窒息死亡率由162.99/10万下降至30.99/10万(χ2=51.27,P0.001),发生率和死亡率变化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院内新生儿窒息复苏领导小组加强了操作技能培训,增加产儿科合作,可以有效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和窒息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广州市白云区产科质量相关指标进行分析,为提高产科质量制订相应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市白云区2003—2012年共10年间产科质量报表。结果近10年来广州市白云区分娩量逐年递增,增长了184.62%,外地户籍孕产妇占比增幅明显,从2003年的63.03%上升到2012年的84.01%;分娩并发症、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围生儿死亡率稳步下降,分娩并发症平均发生率从2003年的4.60%逐年下降到2012年的3.30%,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从2003年的2.59%下降到2012年的1.71%,围生儿死亡率从2003年的1.15%下降到2012年的0.45%;产后出血和新生儿窒息分别是产、儿科的首位并发症。结论 10年来广州市白云区通过加强区妇幼保健院在区域产科质量管理中的作用、强化全员培训、采取责任单位问责制等措施,产科质量有所提高。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多部门合作、实现信息共享、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助产及新生儿窒息复苏等产时适宜技术、加强产后出血团队技能培训等措施切实提高产科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新法复苏在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中的临床应用研究,为相关临床工作提供参考资料。方法选择湖州市中心医院2014年12月-2017年1月采用旧法复苏抢救的新生儿窒息70例作为对照组,选择本院2017年2月-2019年6月采用新法复苏抢救的新生儿窒息66例作为观察组,以抢救成功率、复苏时间、复苏后5 min Apgar评分、并发症发生率为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新生儿窒息的复苏抢救情况。结果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95.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0.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呼吸、心率、肤色、原始反射、肌张力的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苏后5 min Apgar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法复苏在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满意,能够促进新生儿复苏、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