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经络的分类     
经络包括经脉、络脉、经别、经筋、皮部和奇经八脉. 1 十五络脉 十五络脉是十二正经各有分出一络,任督二脉各有一条别络,脾经有一大络共合称为十五络脉,而十五络脉的功能是有沟通五脏六腑阴阳表里运行五脏经气的作用,并且能加强促进十二经脉的循环及流注传递.并且和四肢百骸阴阳表里上下全面沟通了十二经上下的循环流注规律.另外从络脉分出的小支为孙络和浮络,它们和网状相同分布全身,主要有腧布经气和带动促进静脉内的血气循环,并且使气血循行于经筋和外表的皮部.  相似文献   

2.
大包其意有二:一日穴位,位于渊腋下三寸;二日络脉,十五络脉之一。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络脉,走向表里经,以加强两者之间的联系,足太阴脾经已有足太阴之络公孙为何又有脾之大络大包?现就此浅论如下。 大,广大也。包,包容,包罗,周遍也。指广大之人体,为先后之气所包罗,由于先后天之气,可以荣敷周身,故能“变化莫测,混合阴阳”(《内观经》)杨上善曰:“脾为中土,四藏之主包裹处也,故曰大包也”。意为脾土居四藏之中,有如受四藏所包裹,故曰大包,大包为脾之大络,其经气行经,由周荣斜抵胁肋,交贯肝胆心包各经,又与心肾脾胃四经接近,“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  相似文献   

3.
脾之大络,名曰大包。从大包穴分出,浅出于渊腋穴下三寸处,散布于胸胁部。它的病变,实证为全身皆痛,虚证为周身骨节都松弛无力。足太阴脾之络,名曰公孙,即从公孙穴处,由足太阴经脉分出。在第一跖趾关节,后一寸(公孙)处分出后,走向足阳明经脉;另一支则沿同名经脉浅层上行直络于肠胃。十五络脉既有脾之大络,又有足太阴脾之络,本文通过分析脾之大络与脾之络的关系,分析其临床运用,为临床诊断治疗脾胃疾病及全身痛症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对《内经》相关章节的复习,重新认识了络脉及其气血的循行规律。首先,认为孙脉是从经脉别出的,别出点为经脉上的气穴,孙脉散布并参与肌肤筋骨的组成,其气血渗灌营养肌肤筋骨,孙脉收集肌肤筋骨的表阳之气后汇入络脉,汇入点是十五络脉上的气穴。十四经脉和十五络脉各有孙脉出入的三百六十五气穴,为气的门户,可能是所谓的气口。气口的开合和孙络的开闭调节经脉内气血的分布。孙脉横行,分布具有节段性,每一孙络从节的相交处渗灌营养相邻节段。其次,认为脏腑之络也是从经脉别出的,脏腑之络参与脏腑的组成,收集脏腑产生的气血津液后汇入大络,转注入经脉,再由孙络将其气血津液送达肌肤筋骨,濡养周身。再者,认为十五络脉从络穴别出后大部分要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向四肢末端分布,在附近别入它经,阴经别走阳经,阳经别走阴经,起沟通阴阳经脉的作用;另一部分行程较长并与本经伴行,走向头、胸、腹等部位汇入经脉,这部分络脉可称为大络或主络。十五络脉络收集孙络气血,大络与经脉均是运行气血的主干。最后,经络中的气血由五谷生化而成,营卫气血相随,而且可互相转化,营行脉中,卫行脉外,是经络中气血的循行特点。  相似文献   

5.
论十五络脉的实际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者通过对《灵枢·经脉》所载十五络脉的理论分析,认为十五络脉的循行与主病都主要体现为本经特点,而与其表里经脉无甚关联;内容重点是表述络穴作用及其与脉行的关系。指出该理论实际是以“脉”的循行联系来说明俞穴的主治作用,这种方式还见于《内经》中的合穴、脉等理论,代表着腧穴理论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特点。  相似文献   

6.
[上期思考题答案] 一、填空题 1.沟通表里上下、联络脏腑器官,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感应传导作用,调节机能平衡。2.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3.十二经脉各一条,任脉、督脉的络脉,脾之大络。4.离、合、出、入。5.经脉、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6。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二、选择题 1.手少阳胆经 2.胸内手 3.十五别络4.十二皮部 5.肺中 6.十二经筋 7.膀胱经 8.督、任、冲 9.循环贯注 10.约束诸经 11.足内侧后线 12.肾、胃、脾、肝  相似文献   

7.
络脉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络病是一个复杂的概念。络病有表里、上下、脏腑、营血等不同,研究络病要在搞清络脉实质的基础上,建立络病的四诊标准,不能以久病入络笼统言之。络病的治疗不局限于虫蚁通络、辛润通络,还有补肝肾、养气血、散寒凝、化痰热、利湿浊、通府气等诸多丰富的药物治法及针刺治法。1 络病成因不同,临证表现不一 统而言之,在表之络病的形成,主要责之络脉空虚而六淫之邪偏盛,御邪之力不足;内伤之络病与脏腑、经脉的病变密切相关。外感之络病系病之初,内伤之络病乃病已久,因此络病表现多端。  相似文献   

8.
关于络脉概念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的中医学教科书认为,络脉是经脉的细小分支,有别络、孙络、浮络之分,别络有十五条,故称为十五络或十五别络。这种观点对认识络脉在体内的分布规律易生偏差,对别络的概念认识不够清晰;忽视了对《内经》“阴络”、“五脏六腑之大络”的探讨,忽略了对络脉深层次结构及其应用技术的研究,影响了络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笔者试对络脉概念或内涵进行探讨,并与同仁商榷。  相似文献   

9.
络脉在中医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络,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络脉包括经络之络与脉络之络。经络之络是对经脉支横旁出的分支部分的统称;脉络之络是指血脉的分支部分,脉络在《灵枢》亦称为血络。狭义的络脉仅指经络的络脉部分。从古至今,历代医家非常重视对络脉的运用。  相似文献   

10.
论络脉     
络脉是经脉支横别出的分支部分的统称,又称为大络.络脉的干线部分分为二大类:①是从体表络穴分出的"别络",为十四络;②是从体内经脉别出的"大络",为五脏六腑之大络.二者是经脉气血营养体内外组织器官的重要通道,互为补充,缺一不可.络脉从经脉分出后,又逐层细分,形成由别络或大络至孙络的各级分支组成的网络系统,即别络或大络之后又逐级细化分层为系络、缠络、孙络等网络层次,孙络为络脉系统的最小单位,统称为络脉系统.络脉纵横交错连成网片状,其分布有在外、在内之别,在外者称为阳络,在内者称为阴络,因此,络脉系统在机体的空间位置呈现出外为阳络、中为经脉、内为阴络的分布规律.研究还发现络脉有气络与血络之分,认为经络系统是由气脉系统与血脉系统两大系统组成.  相似文献   

11.
在传统的经络学说理论中,奇经八脉既不同于十二正经,也有别于十五络脉,既表现了经脉和络脉的双重性质的特点,同时在人体经络系统中又有独具的作用。笔者近年来感到奇经八脉理论临床应用甚少,未引起针灸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为此笔者以其中督脉为例试撰此文,愿以一管之见,述诸同道,以冀抛砖引玉。 1 督脉的循行分布督脉的循行分布,一般多认为是行身之背,贯脊络脑,下额至鼻柱。根据《黄帝内经》、《难经》、《奇经八脉考》等文献记载的综合分析,督脉的循行分布还是比较复杂的。除了《难经》和《针灸甲乙经》记载的作为主干外,尚有三条分支,按原文意旨,可归纳为:“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  相似文献   

12.
原文:黄帝问曰:夫络脉之见也,其五色各异,青黄赤白黑不同:其故何也?岐伯对曰:经有常色而络无常变也。帝曰:经之常色何如?岐伯曰:心赤,肺白,肝青,脾黄,肾黑,皆亦应其经脉之色也。帝曰:络之阴阳,亦应其经乎?岐伯曰:阴络之色应其经,阳络之色变无常,随四时而行也。  相似文献   

13.
腰痛是指由外感、内伤或外伤等致病因素,导致腰部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或腰部失于精血濡养,使腰之一侧或两侧出现疼痛为主证的病证.腰为肾之府,乃肾之精气所溉之域,与膀胱相表里,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于此,且任、督、冲、带等诸经脉络脉亦布其间,故无论内伤、外感或外伤等,伤及于肾或痹阻肾之经络,均可发生腰痛.  相似文献   

14.
<灵枢>十二经筋分布规律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灵枢》十二经筋(以下简称经筋)是十二经脉的组成部分,经气经经筋、络脉散络于筋肉关节,使人体保持正常的形态和运动功能。经筋的循行分布较复杂,研究其分布规律,有助于对经络的全面认识,且对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1 起止、走向经筋的起点,均位于四肢末端,与十二经脉的远体点基本一致。具体规律是:手足三阴、手三阳经筋与经脉几乎完全一致。唯手太阴经筋“起于大指之上”,而手太阴肺经“出大指之端”;手太阳经筋“起于小指之上”,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之端”,二者有细微差别。足三阳尤其是足阳明经筋与经脉差异稍大。足阳明经筋起…  相似文献   

15.
络病辨证浅析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络脉是微小层次的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 ,在结构上具有浅、深、末、网的四大特点。络脉有气络与血络之分 ,是气血运行的载体。络病辨证在临床辨证论治中占有重要地位。常见的络脉病证为 :络气病证包括络脉气虚证和络脉气滞证 ;络血病证包括络脉血虚证、络脉血瘀证、络脉血热证和络脉血寒证 ;络脉虚证包括络脉气虚证、络脉血虚证、络脉阴虚证和络脉阳虚证 ;络脉毒滞证等  相似文献   

16.
“脉络—血管系统病”新概念及其治疗探讨   总被引:80,自引:12,他引:80  
吴以岭 《疑难病杂志》2005,4(5):285-287
络病学说是中医学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络病发生发展及诊断治疗规律的应用理论。络病即络脉病变,是广泛存在于各种难治性疾病中的病理状态。由于中医学术发展史上的重经轻络现象,络病理论未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不少医家也对络脉及络病理论未受重视而大声疾呼,如清代名医喻嘉言感叹:“十二经脉,前贤论之详矣,而络脉则未之及,亦缺典也。”(《医门法律·络脉论》)清代名医叶天士亦说:“遍阅医药,未尝说及络病”,“医不知络脉治法,所谓愈究愈穷矣。”(《临证指南医案》)。笔者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致力络病理论的整理研究,首先…  相似文献   

17.
《内经》络脉络病理论整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络脉与络病学说奠基于<黄帝内经>,文章在全面整理<内经>有关条文的基础上,系统勾画出<内经>对络脉解剖、生理、病因病理、病证及诊断治疗的认识,揭示<内经>时代络脉与络病学说的发展概况.  相似文献   

18.
睾源性生精障碍是以睾丸为中心的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内分泌调节下各种原因导致的睾丸生精功能障碍。是不育症的主要原因。以中医经络学说及络脉理论运行气血,温通表里,畅通络脉,净化睾丸微环境。治以内服,外涂,络针三合法调治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中风后遗症属于络病范畴,通过络穴能调整全身络脉虚实,统治表里两经病,通络止痛,并可通过不同的配穴方法扩大治疗范围四个方面论述了络穴在中风后遗症治疗的应用依据,进一步扩展了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1重视经络辨证 郭长青教授在选取穴位时。重视经络辨证、循经取穴。认为治疗本病应重视从阳明经论治。足阳明胃经起于鼻旁,上行鼻根,沿着鼻外侧下行,人上齿。环绕口唇,交会承浆,循行过下颌、耳前,止头角。清代沈金鏊《杂病源流犀烛》记载:“凡面部所有之处。其脉俱有以维络之,故面病专属于胃。”因面肌痉挛多发生于胃经循行所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