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疝囊主动切开技术在成人腹股沟斜疝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中的应用价值及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0年7月在洪湖市人民医院行腹股沟斜疝TEP手术的2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疝囊分离方式不同分为2组。观察组患者103例,采取疝囊主动切开分离技术;对照组患者122例,采取疝囊剥离技术。对比分析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12 h疼痛评分、手术室费用、术中副损伤(输精管、精索血管、肠管)、并发症发生率(血清肿、切口感染、慢性疼痛)等临床指标。 结果2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观察组手术时间[(50.2±12.6)min]较对照组[(65.6±18.1)min]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术后12 h疼痛评分、手术室费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术中副损伤明显减少,但是血清肿发生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均随访6个月,2组患者均无肠梗阻、复发、慢性疼痛及补片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TEP术中主动切开疝囊缩短了手术时间,其操作简单、安全可行,不会影响手术空间,尤其适用于病程较长或粘连严重的疝囊分离困难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T型切开疝囊在腹腔镜下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中游离斜疝巨大疝囊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6年1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收治并拟行腹腔镜下TAPP的15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巨大腹股沟斜疝患者,用电脑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76例)和研究组(7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游离疝囊,研究组采用T型切开疝囊,并向两侧游离。比较两组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在在年龄、体质量指数、发病时间、疝缺损大小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的平均疝囊游离时间(8.3minvs.11.2min)、平均术中出血量(2.1m Lvs.4.3m L)、平均手术时间(47.2minvs.51.3min)均明显减少(均P0.05);两组患者手术后均无复发及补片部位感染,研究组术后血清肿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6%vs.8.1%,P=0.029);两组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在TAPP巨大斜疝疝囊游离中采用T型疝囊切开,能显著缩短游离及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疝囊横断技术在老年人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otally extraperitoneal prosthesis,TEP)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至2011年为25例60岁以上老年患者行腹腔镜TEP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两组,13例术中采用疝囊横断技术(实验组),12例术中完全剥离疝囊(观察组)。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第2天疼痛分数、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老年人腹腔镜TEP术中采用疝囊横断技术安全有效,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损伤、出血、手术及麻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疝囊横断法在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otally extraperitoneal prosthetic,TEP)中的效果。 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8年3月,安庆市立医院收治的82例腹股沟疝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TEP,观察组(40例)术中采用疝囊横断法,对照组(42例)术中完全剥离疝囊,术后定期随访3个月。比较2组手术时间、疝囊剥离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等,记录术后随访期间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疝囊剥离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疝囊横断法在TEP中的临床效果优于完全剥离疝囊法,可缩短手术时间与疝囊剥离时间,患者术后康复较快。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中采用横断疝囊与完全剥离疝囊两种方法治疗完全性阴囊疝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2月至2017年12月为124例阴囊疝患者行TEP的临床资料。根据疝囊处理方式将患者分为横断疝囊组(横断组)与完全剥离疝囊组(剥离组);根据TEP的学习曲线,分为A组(学习曲线内横断疝囊组,n=25)与B组(学习曲线内完全剥离疝囊组,n=22)、C组(学习曲线外横断疝囊组,n=36)、D组(学习曲线外完全剥离疝囊组,n=41)。观察各组手术时间、腹膜破损、术后并发症等临床指标。结果:124例患者均顺利施行TEP,横断组手术时间(P=0.027)、腹膜破损(P=0.016)、术后血清肿(P=0.016)、急性尿潴留(P=0.031)优于剥离组。学习曲线内:A组在手术时间(P=0.008)、腹膜破损(P=0.032)、血清肿(P=0.031)、急性尿潴留(P=0.047)等方面优于B组。渡过学习曲线后:C组较D组手术时间短(P=0.012),两组腹膜破损(P=0.100)、血清肿(P=0.139)、急性尿潴留(P=0.703)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3~6个月,无复发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横断疝囊与完全剥离疝囊均可安全完成TEP,横断疝囊在手术时间、并发症方面优于完全剥离疝囊。受TEP学习曲线的影响,建议学习曲线内采用横断疝囊的方法,以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治疗老年腹股沟斜疝的效果。方法将64例老年腹股沟斜疝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2例。对照组实施开放无张力疝修补术(OTFH),腹腔镜组实施TEP。比较2组的疗效。结果 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随访期间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后24h和48 h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TFH与TEP治疗老年腹股沟斜疝均有可靠效果,OTFH术后患者疼痛程度轻、恢复时间短,但费用较高。应根据患者、术者及医院的条件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与开放无张力疝修补术(OTFH)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03—2019-03间收治的72例成人腹股沟斜疝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不同术式分为OTFH组和TEP组,每组36例。比较2组的近期效果。结果 TEP组手术时间、住院费用高于OTFH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低于OTF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EP和OTFH治疗成人腹股沟斜疝患者各有优势和不足,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院的条件及术者的经验,个体化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腹腔镜下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otally extraperitoneal prosthesis,TEP)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经验。方法 2014年5月~2019年5月行TEP手术病人1021例,分析手术时间及血清肿发生率与一般临床资料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完成TEP手术1021例,无中转开放手术。平均手术时间(37.93±16.14)分钟,术中平均出血量(3.55±3.02)ml,术后引流量平均(75.44±53.11)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4.25±0.86)天,术后发生血清肿12例,并发睾丸疼痛3例,脐部切口感染2例,未见补片感染、疝复发、睾丸萎缩及慢性疼痛。双侧疝的手术时间长于单侧疝,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斜疝的手术时间要长于直疝,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囊疝的手术时间要长于非阴囊疝,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囊疝术后的血清肿发生率要高于非阴囊疝,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囊疝是增加TEP手术难度的重要因素,是TEP术后血清肿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腔镜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otally extraperitoneal,TEP)治疗男性双侧腹股沟斜疝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162例双侧腹股沟斜疝男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行TEP(腔镜组)与Lichtenstein无张力疝修补术(开放组)。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恢复正常活动时间、术后并发症等。结果:与开放组相比,腔镜组患者年龄、BMI、术前ASA分级、疝分型及随访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手术时间较长[(54.0±6.4)min vs.(45.0±4.2)min,P<0.001],术后恢复正常活动时间显著缩短[(10.0±1.6)d vs.(12.2±2.0)d,P=0.001],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7.1%vs.18.9%,P=0.046),术后住院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4±1.3)d vs.(4.9±1.5)d,P=0.311]。结论:与开放手术相比,TEP治疗男性双侧腹股沟斜疝具有术后康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假性疝囊套扎在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中的应用。 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8月至2017年8月,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65例腹股沟直疝患者的临床资料。试验组患者33例,采用TEP术中行假性疝囊套扎假性疝囊套扎;对照组患者32例,采用TEP术中行假性疝囊旷置。观察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并发症等指标。 结果试验组血清肿发生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 vs 8(24.2%),χ2=9.4,P<0.01];试验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分别为(50.4±10.7)min、(5.0±0.5)ml和(6.0±1.5)d,与对照组(47.0±9.6)min、(4.0±0.5)ml和(7.0±1.2)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44、0.15、0.44,P均>0.05);2组均无复发患者。 结论假性疝囊套扎的TEP操作安全易行,能减少血清肿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otally extraperitoneal,TEP)中应用不同方法处理Ⅲ型阴囊疝疝囊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6月至2014年10月为68例Ⅲ型阴囊疝患者行TEP,随机分为A组(n=36)与B组(n=32),A组术中横断疝囊,B组术中完全剥离疝囊,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及并发症。结果:A组手术时间、术中并发症发生率优于B组(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随访6~60个月,无复发。结论:疝囊横断结扎处理Ⅲ型阴囊疝疝囊较为安全,可有效避免精索内结构损伤,手术创伤较小,避免了输精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利于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中腹膜破裂对手术的影响和应对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110例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TEP手术,收集手术资料,分析腹膜破裂对手术的影响,总结应对策略。结果:110例患者成功完成TEP 96例(87.3%);14例(12.7%)中转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原因均为术中腹膜破裂。43例患者术中发生腹膜破裂,其中疝囊颈部15例、外侧区9例、中央区8例、底侧区7例、远端疝囊区4例。同一手术时期(腹膜前空间建立程度),不同部位腹膜破裂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手术中转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破裂部位发生于手术早期者的手术时间、手术中转率明显高于发生于手术中期和晚期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腹膜破裂时期是影响TEP手术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应重视腹膜前空间建立的手术操作过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局麻下疝囊高位结扎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斜疝的效果。方法随机将260例成人腹股沟斜疝患者分为2组,各130例。观察组实施局麻下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对照组采用腰硬外麻醉下行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观察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镇痛剂使用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 a,2组患者均无明显不适及复发病例。结论局麻下疝囊高位结扎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斜疝,方法简单易行,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快、费用低、并发症少,特别适于在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01—2018-10间收治的121例成人腹股沟疝患者,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2组。对照组(60例)行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观察组(61例)实施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比较2组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术中失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2组患者均未出现复发病例。结论 TAPP和TEP治疗成人腹股沟疝均有确切效果,其中TEP创伤小,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腹腔镜经腹腹膜前修补术(transabdominal preperitoneal,TAPP)术中对Ⅲ型腹股沟斜疝疝囊采用完全剥离与横断处理两种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7月为128例成年男性单侧Ⅲ型腹股沟斜疝患者行腹腔镜TAPP的临床资料,其中68例术中横断疝囊(横断组),60例剥离疝囊(剥离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结果:两组均成功完成手术。横断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剥离组(P0.05);术后血清肿、暂时性神经感觉异常发生率低于剥离组(P0.05);两组术后住院时间及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疝囊剥离与疝囊横断两种处理方法均是安全、有效的,腹腔镜TAPP治疗Ⅲ型腹股沟斜疝术中横断疝囊可降低手术操作难度,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血清肿、暂时性神经感觉异常发生率,创伤更小,且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ransabdominal preperitoneal prosthesis,TAPP)与腹腔镜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otally extraperitoneal prosthesis,TEP)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9月至2010年1月收治腹股沟疝患者30例,随机分为TAPP组和TEP组。评定两种术式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放。TAPP组手术时间明显多于TE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及镇痛泵使用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APP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3.33%,TEP组为1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随访6~12个月,均无复发。结论:TEP与TAPP治疗腹股沟疝临床效果基本相同,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反向穿刺引导装置在腹腔镜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中完成套管穿刺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为80例腹股沟疝患者行TEP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法分为实验组(n=40,采用反向穿刺引导装置完成第二、第三穿刺点的建立)与对照组(n=40,采用标准正向穿刺法),比较两组穿刺效果、手术相关指标及并发症。结果:78例患者完成TEP,实验组无中转手术,对照组2例中转为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实验组腹直肌损伤率、腹壁小血管损伤导致出血率低于对照组,术中擦拭镜头次数少于对照组,建立腹膜前间隙时间、手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腹膜穿破率、术后住院时间、术后12 h与24 h疼痛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反向穿刺引导装置在TEP术中完成套管穿刺具有显著效果,能提高套管穿刺的安全性,降低腹直肌、腹壁小血管损伤率,缩短手术时间,利于TEP的推广与普及。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联合脐正中襞覆盖内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5月,太和县人民医院就诊的74例腹股沟斜疝患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依据患儿所行手术的不同进行分组,行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者为对照组(36例),观察组(38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脐正中襞覆盖内环手术治疗,2组均于术后定期随访3个月。比较2组手术相关指标,如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等;记录术后随访期间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复发情况。 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期间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联合脐正中襞覆盖内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优于传统手术,术后患儿康复较好,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巨大斜疝患者腹腔镜下的阴囊修补手术(TAPP)术中T型切开疝囊的应用效果,为临床上提高巨大斜疝患者手术治疗效果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0年5月在本院诊治的60例巨大斜疝患者,按照处理方法的不同,分为研究组(n=50)与对照组(n=10)。研究组给予T型切开疝囊游离法。对照组给予疝囊横断游离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VA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血清肿、阴囊血肿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研究组患者术中出血量、VA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巨大斜疝疝囊患者TAPP术中T型切开疝囊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自制双钩疝针在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腹股沟疝患儿97例,以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均采用单孔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进行治疗,对照组(n=48)与观察组(n=49)术中分别采用自制单钩疝针和双沟疝针进行穿线和结扎。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并根据患儿个体病情完成6~31个月随访,对比随访期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及家属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住院费用低,且各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01);此外,观察组患儿随访期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低,家属满意度高,其中并发症发生率和家属满意度较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双钩疝针能够使经腹壁穿刺导入和牵出结扎线保持在同一路径,仅穿刺腹壁一次便可完成手术,应用于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能够明显降低术源性损伤和手术时间,利于提高手术的时效性和患者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