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目的 探讨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AF)患者同期行瓣膜替换术及双极射频消融迷宫术的近期手术效果.方法 选取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18例(消融组),同期行瓣膜替换术及双极射频消融迷宫术治疗心房颤动.18例配对仅行心脏瓣膜替换术而未行双极射频消融迷宫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患者年龄36~65岁,平均53.5岁,房颤持续时间1~10年,平均5年,左心房内径为44~67 mm.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结果.结果 消融组18例患者术后窦性心律16例,房颤心律1例,结性心律1例;随访8个月,15例维持窦性心律,3例阵发性房颤心律.对照组13例术中心脏复跳后即为房颤心律,5例心脏复跳后为窦性心律,术后24 h内均转为房颤心律,应用胺碘酮不能持续恢复窦性心律.两组术后左房内径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消融组术后左房内径小于对照组[(33.06±2.88)mm比(36.16±2.43)mm,P<0.05].结论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慢性心房颤动患者在行瓣膜替换术的同时行附加的双极射频消融手术疗效良好,安全简便.  相似文献   

2.
樊学东 《山东医药》2011,51(6):88-89
目的观察心脏瓣膜置换术同期直视下射频消融治疗对慢性风湿性瓣膜病合并心房纤颤的疗效。方法选择80例有瓣膜置换手术指征并伴有慢性心房纤颤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在心脏瓣膜置换同期行冲洗式射频消融,对照组则未给予射频消融治疗。结果随访(8.6±3.1)个月,治疗组中34例术后恢复窦性心律,转复率为85%;对照组术后11例恢复了窦性心律,转复率为27.5%;两组房颤转复率相比,P〈0.05。两组均无明显并发症出现。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同期直视下射频消融治疗能安全有效地治疗风湿性瓣膜性心脏病伴慢性房颤。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碎裂电位指导心房颤动(房颤)射频导管消融的可行性。方法22例药物治疗无效有症状的房颤患者(阵发性16例,持续性6例),在自发或诱发房颤时,用Carto构建左心房或左、右心房的三维模型并标测、消融碎裂电位,终点是消除标测到所有碎裂电位或转复窦性心律。结果碎裂电位消融后,13例(59%)转复为窦性心律(直接转复7例,先转为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心房扑动(房扑)然后转复6例),9例消融未转复窦性心律患者行电复律或药物复律成功。6例复发(5例房速/房扑,1例阵发性房颤)再次消融,5例成功,随访3—18(10.9±4.8)个月,共有16例(73%)无快速房性心律失常事件,碎裂电位主要分布于左侧房间隔、肺静脉周围、左心房顶部。碎裂电位消融后房颤终止前房颤周期与碎裂电位消融前相比明显延长[(157±18)ms vs (211±32)ms,P〈0.05]。除一例发生心脏压塞且心包穿刺成功引流外,无消融术相关的并发症和后遗症。结论碎裂电位指导房颤导管射频消融安全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同期实施心脏瓣膜手术、冠脉搭桥手术及双极房颤射频消融手术治疗心脏瓣膜病、冠心病及房颤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手术治疗的心脏瓣膜病、冠心病并发房颤患者188例的临床资料,由患者及其家属自愿选择是否同期实施房颤射频消融术。分为同期消融组(n=96)和非消融组(n=92)。同期消融组患者行同期心脏瓣膜手术、冠脉搭桥手术及双极房颤射频消融手术,非消融组患者仅进行心脏瓣膜手术和冠脉搭桥术。通过对比两组患者体外循环转机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呼吸机插管时间、心外科ICU监护时间和术后普通病房住院时间,出院后随访12个月,根据随访结果,记录术后6个月、12个月窦性心律转复率、心功能指标;12个月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CE,包括恶性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脑血管栓塞)发生率,评价其临床疗效。 结果 体外循环转机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呼吸机插管时间,心外科ICU监护时间和术后普通病房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12个月窦性心律转复率,同期消融组优于非消融组(P<0.05),患者术后6个月、12个月心功能指标(左心房内径、NT-proBNP、左室射血分数),同期消融组优于非消融组(P<0.05);同期消融组12个月内MACCE发生率显著低于非消融组(P<0.05)。 结论 对同时患心脏瓣膜病、冠心病及房颤患者,同期实施心脏瓣膜手术、冠脉搭桥手术及双极房颤射频消融手术,窦性心律转复率更高,临床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心脏瓣膜手术同期行射频消融术治疗永久性心房纤颤(房颤)术后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方法:回顾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758例瓣膜病合并房颤病例,其中行瓣膜手术+房颤射频消融374例(射频消融组),仅行瓣膜手术384例(对照组)。术后随访6~54个月,平均(32±6.23)个月,对比分析2组病例术后脑血管事件随访数据。结果:术后随访证实消融组在术后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生存率、窦性心律转复率等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同期行射频消融术治疗永久性房颤的远期疗效确切,可降低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并提高远期生存率、窦性心律转复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下行瓣膜置换术加射频消融迷宫手术的安全性和远期疗效.方法 采用射频消融方式,对113例心脏瓣膜病变合并慢性心房颤动患者于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行瓣膜置换术的同时实施改良迷宫术.结果 全组无院内死亡,术后心房颤动全部消失;实施改良迷宫术过程耗时21~32 min,平均24 min.随访12~46个月,其中105例维持窦性心律,心房颤动复发8例,转复率为92.77%;心脏超声心动图复查提示左心房、左心室较术前明显缩小(P〈0.01).无房室传导阻滞、出血及血栓复发.结论 浅低温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下应用射频消融迷宫术操作简单易行,远期疗效确实,无远期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和比较我院冲洗式射频消融迷宫手术治疗不同病因永久性心房颤动(房颤)的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1 1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外科冲洗式射频消融迷宫手术治疗永久性房颤502例病例资料进行分析。根据病因(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瓣膜置换并发冲洗式射频消融迷宫手术(瓣膜病组)406例;非瓣膜置换并发冲洗式射频消融迷宫手术(非瓣膜病组)96例。分别于术中心脏复跳、术后1周、3个月和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检查,观察左房、左室大小及窦性心律维持情况。结果:两组术后各时点心脏转复率均无显著差异,两组左房内径均较术前显著缩小。就全部患者而言,术中心脏转为窦性心律者为358例,转复率为71.3%;术后1周为376例,转复率为74.9%;术后3个月为347例,转复率为69.1%。术后6个月为339例,转复率为67.5%。总体手术死亡3例,2例死于低心排,1例死于恶性心律失常(室颤),手术死亡率为0.6%。结论:冲洗式射频消融迷宫手术治疗不同病因永久性房颤的疗效没有显著差异,疗效均较好。  相似文献   

8.
张申 《山东医药》2010,50(30):93-93
目的观察心脏瓣膜置换术同期射频消融对慢性心房纤颤(AF)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0例有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指征并伴有慢性AF患者随机分成A、B组,各30例。A组行心脏瓣膜置换术+冲洗式射频消融术,B组仅常规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1个月,A组25例恢复窦性心律,转复率为83.3%;B组分别为9例和30%(P〈0.01)。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同期行冲洗式射频消融治疗慢性AF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持续性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触”)转为窦性心律与否在术后复发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中的预测价值。并探讨相关的复发因素。方法选择接受分步法消融的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79例,包括环肺静脉电隔离、线性消融、冠状窦消融、复杂碎裂电位消融,对充分消融后未转为窦性心律者给予体外同步直流电复律。依据消融结果分为A组(转为窦性心律组,n=25)和B组(未转为窦性心律组。n=54),对两组患者进行长期随访。结果经过平均(121±4.9)个月的随访。A组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复发率(20%)低于B组(50%)(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在维持转为窦性心律上A组高于B组(P〈0.05)。在预测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复发因素中,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均显示消融术后未能转为窦性心律、心房颤动史长和左心房前后径增大是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持续性心房颤动消融转为窦性心律与否直接影响术后的成功率。消融术后未能转为窦性心律、左心房前后径增大及心房颤动史长是术后复发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瓣膜置换同期直视下射频消融治疗房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瓣膜置换手术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心房纤颤(AF)的效果.方法 选择40例有瓣膜置换手术指征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瓣膜置换合并房颤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组20例(治疗组)和同期行经典迷宫组20例(对照组),比较两种手术方法的早期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16例术后恢复窦性心律,转复率为80%.对照组12例术后恢复窦性心律,转复率为60%,两组相比房颤转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瓣膜置换手术期间使用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心房纤颤是安全有效的,能使绝大部分患者恢复窦性心律及心房正常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11.
Results of repair of tetralogy of Fallot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A total 89 fish and lamprey species has been recorded from Polish freshwater habitats. Twenty-seven of them (30.3%) have not been surveyed for parasitic helminthes. Some of the latter fishes are either rare or not easily accessible. Other live only in specific habitats in scattered localities. An important obstacle for studying parasite faunas of some fishes may be their status on an endangered species. Among the non-surveyed fishes, are those which have been relatively recently introduced to Poland or migrated there on their own. The present paper attempts to review all hitherto not studied helminthologically fish species, their habitats, localities and current protection status.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