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涉医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和传统医学交叉并相互促进的结果,四大名著作者在作品中描绘了丰富的医药实践活动?四大名著中涉医文学具有认知性?文学艺术性?夸张及虚构性的表现特点?生态翻译观视角下涉医文学英译要首先挖掘其在整部作品中的特点和作用,而后分别在语言形式?交际层面及文化移植三个维度灵活做出适应性选择?文章在生态翻译观指导下,以四大名著英译本为例,依据涉医文学的特点试图总结出文学作品中医药元素的一套英译原则及策略?  相似文献   

2.
《惨世界》的译作是中国翻译史上的一件大事。对其译作者的认定,学术界一直模糊不清。通过对陈独秀回忆的分析和翻译底本的探究,我们可以初步断定《惨世界》是苏曼殊译作的,而陈独秀只是在词句上对译作作了润饰工作;通过对《惨世界》与苏曼殊的其他作品的用语比照以及《惨世界》中一些相同或相近的字词、句子的重复出现比照的分析研究,我们更能充分证实《惨世界》一至十四回均是苏曼殊译作。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以中国传统小说特别<红楼梦>为底色,广收博采,中体西用,兼收并蓄,做到了艺术上的中体西用、中西合璧.张爱玲是一个中西文化功底都很扎实的富有现代色彩的作家.张家玲早期以<传奇>为代表的十九篇小说堪称其创作颠峰.这批小说在为人生、为社会的主流文学基础上,做出了新的开拓和贡献.其善写婚恋中男女的心理变化,大大丰富了现代文学的艺术手段;善写人性异化和心理变态,在现代文学中更是独树一帜.这批小说意象丰富,文字优美,耐人咀嚼,具有参差对照的艺术风格和苍凉美,以及中体西用、中西合璧的艺术取向.张爱玲晚年创作力衰退,其小说创作因滑波而走向末路,这除了因为抗战胜利之后政治环境的变化外,还要充分考虑到张爱玲赴美定居后的种种不利因素,首先是因为她远离祖国,举目无亲,连生存都成了问题,还谈何创作;其次是她无法融入美国社会,仅靠英文好,并不能写出切近社会生活的好作品;此外随着年龄的增长,俗务的缠身,张爱玲晚年创作力的衰退也符合自然规律,并不值得大惊小怪.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女作家,而她作为双语作家和自译者的身份则鲜为人知。本文以张爱玲的自译本《五四遗事———罗文涛三美团圆》和早于其四个月发表的英文本Stale Mates—A Short Story Setin the Time When Love Came to China为研究对象,运用伊瑟尔"隐含读者"的概念探讨张爱玲在面对汉语读者时采用了哪些翻译策略来迎合读者的阅读和审美需求。  相似文献   

5.
庾信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文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文学地位源于其对于文学作品的不断开拓创新。这些创新包括体制创新、主题创新、意境创新以及语言创新四方面。惟其如此,所以后人称其作品“新奇”、“清新”且有“创见”。影响庾信文学作品推陈出新的主要因素有:南北朝政权更迭和庾信个人家庭变故、庾信在南北朝文学交游甚广、南北方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景观迥然不同、南北方民族同化与融合等。  相似文献   

6.
由于工作的繁忙和基于对祖国文学的磊爱,自己很少涉猎外国作家的文学作品,凭记忆而言,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笔者有生以来读到的第一本捷克作家的小说。该书是其最负盛名的作品,美国导演菲利浦·考夫曼将其改编后搬上荧幕,使昆德拉在世界范围内名声鹤起。他的作品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大奖,年逾耄耋的他6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却始终与该奖失之交臂,但这些身外之物丝毫难掩其作品的光彩。有人如想仔细探究生命的真谛,不妨潜心研读一下,定会开卷有益。  相似文献   

7.
我校的英语专业是以在医科为主导环境下的新专业,创办于2002年.文学课程的必修课是英国文学作品选读和美国文学作品选读;专业选修课目前开设的有英语散文欣赏、英美诗歌选读和比较文学,这说明我校英语专业在创办初期便对英美文学十分重视.  相似文献   

8.
徐蕾 《卫生职业教育》2003,21(10):83-84
爱情是文学的永恒主题,优秀的爱情文学作品可以歌颂真诚与美好,批判虚伪与丑恶,更深刻地揭示丑恶思想和行为的社会根源,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这些文学作品成了我们了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青年学生思想活跃,情感敏锐,他们向往美好事物,憧憬未来。我们应放弃“谈情色变”的保守教育方法,以开放式的教育引导他们正确对待文学作品中的爱情描写,使其思想受到美的熏陶;同时可以拓宽知识面,了解英美民族文化知识。从这一点讲,英美爱情文学欣赏课便是一个两全其美的方式了。在向学生介绍这些作品时,可以按照以下线索来展开。1人类文明发展的一面镜…  相似文献   

9.
医学英语的特点及翻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医学英语和翻译属于科技英语的范畴,无论其语言表达形式还是翻译都与文学英语和生活英语有很大的差异。了解它们之间的特点和差别,对于正确理解和翻译科普作品是非常重要的,本文拟就医学英语的特点和翻译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0.
高职院校经典文学作品教学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院校开设经典文学作品鉴赏课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有益尝试,但初中起点的五年制高职生文化水平低、文学修养差,必须正确引导其进行文学鉴赏.文学鉴赏应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科学选择鉴赏作品,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1.
《WHO西太区传统医学国际标准名词术语》中收录有关阴阳学说及其相关概念的术语有16条,“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以下简称世中联)标准《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中收录了39条,其翻译基本与现行译法一致,如将“阴中之阴”译作yin within yin,将“阴阳对立”译作opposition of yin and yang,将“阴阳平衡”译作yin—yang balance等等。但也有一些有别于通行译法的翻译.如将“阴阳互根”译作mutual rooting of yin and yang,将“阴阳转化”译作yin-yang conversion等。这些译法基本上反映了某些西方译者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2.
文学作品的价值是通过接受主体的接受效果来实现的。按照接受美学的理论,要把文学活动的全过程看作是由作家、作品、读者构成的一个完整系统,也就是以创作、产品、接受三个方面形成了客体与主体的密切关系。而接受不仅仅是读者对作品的审美价值的验证和认可,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品生命力的长久与否。文学作品为读者而存在,作家为读者而写作。每一个读者无不带着他自己特定的“期待视界”去进入阅读。这种“期待视界”,在很多方面与读者所处的特定的时代环境取得了契合,所以文学作品的效果无可避免地有其鲜明的时代性,出现了接受主体“期待视界”的时代差异。  相似文献   

13.
高职院校开设经典文学作品鉴赏课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有益尝试,但初中起点的五年制高职生文化水平低、文学修养差,必须正确引导其进行文学鉴赏。文学鉴赏应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科学选择鉴赏作品,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4.
美国不但缺少护士,也缺少有关护士的文学作品。玛丽·简·尼尔森的这本自传《美丽无损——一位护士的回忆录》当真来的恰如其时,而且此书语言优美,情感真挚,这在缺少护士文学作品的美国文学圈内更是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15.
苏曼殊:《娑罗海滨遁迹记》的创作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辨别、澄清<娑罗海滨遁迹记>这部未完成小说的作者对研究苏曼殊的文学翻译成就及评定其在中外文学交流史上的地位有着重要作用.除从苏曼殊的思想与佛学、苏曼殊的文学与创作两方面进行研究之外,通过对<娑罗海滨遁迹记>文本的相关重要话语的考证、辨析,可以基本认定<娑罗海滨遁迹记>不是苏曼殊对"南印度瞿沙"的作品翻译,而是苏曼殊自己的创作.  相似文献   

16.
宁霞 《卫生职业教育》2007,25(16):148-150
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大量的习语。我们常常在英语文学作品,甚至是科普性的新闻报道中看到大量的习语,在文章中恰当地使用习语能增加文章的感染力。对于我国读者来说,这样增加了理解的难度,而好的翻译者对习语恰如其分的翻译,不仅能让我们领略到习语为作品带来的异域风情,而且还能丰富我们的语言。对于初学翻译的人来说,在翻译英语习语时应该遵循什么原则、选择什么样的方法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诗在意象营造、意象并置及简练含蓄等方面为美国意象派诗歌提供了营养,对意象派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其影响实现的过程并非等量和直线,而是误读视阈下的一种再阐释、再理解。其一是汉学家和意象派诗人的汉诗译作存在诸多误译成分,如把格律严谨的中国诗译成了自由诗、通过“拆字法”翻译而导致对原诗本意之偏离、通过“拆句”充分突出意象等;其二是在物我关系的观照上,意象派所理解的意象与中国古诗的文学意象殊异,前者侧重于“象”,后者强调于“意”。这里既有东西方文化差异所致的无意误读成分,但更主要是基于革新传统维多利亚诗风的一种自觉、故意的文学行为。  相似文献   

18.
从文本上看,张爱玲与王安忆的区别是明显的,坦作为上海作家,独特的地域文化积淀,女性作事特有的把握世界的方法会不会使她们的作品流露出某种共性呢?当读了张爱玲《倾城之恋》和王安忆《香港的情与爱》这两部小说后,找确认了这个猜想。将两部小说放在一起比较便会发现,它们相似的地方确实很多。作品都以一场勾心斗角的爱情故事作为载体,故事发生的地点选择在香港和上海,女主角都是上海人,男主角都是旅居海外的华侨。但张爱玲与王安忆的相同之处与其说是创作手法上的偶合,倒不如说是作家气质情调上的沟通与默契。两位女作家不约而…  相似文献   

19.
赵树理和张爱玲在1943年几乎同时登上文坛.从两人的写作策略、作品问世的过程和面对各界不同的反应所持的态度三个方面来比较两人的成名过程,可以见出:他们的出现显示了通俗文学强大的生命力,他们使通俗文学与五四新文学在四十年代得到了某种程度的融合.  相似文献   

20.
在鲁迅文学作品及思想向外传播的过程中,20世纪上半叶国内外出版的现代英文报刊发挥了重要媒介作用;它们以刊载图书广告、文学译文、纪念文字及评论文章等形式,建立起多元立体的文化镜像,推动鲁迅文学及其思想向外传播。在这些传播文献里,中外译介者显示出不同的传播视角与文化立场:外国知识分子通过译介鲁迅及其作品来认知中国现代历史进程及新文学特性,而中国知识分子则在译介时彰显鲁迅及其作品所体现出来的世界性思想和现代艺术内涵。研究现代英文报刊在鲁迅传播中所起的独特作用,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并拓展鲁迅研究的空间与视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