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评定颈外动脉血管造影的情况,用颈总动脉直接穿刺或插入导管100例,经颞浅动脉插入导管到颈外动脉4例。头颈部肿瘤32例,血管瘤72例。主要根据侧位照片研究颈外动脉、颌内动脉和颌外动脉的各级分支情况,研究上颌动脉第2、3段时用后前位照片。研究结果:颈总动脉注射造影剂以后,颈外动脉的全部第一序列分支和大部第二序列分支都显影。血管造影异常分5组。 1.分支变异:舌动脉和面动脉共干6例,舌动脉和甲状腺上动脉共干3例,咽升动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狗颈外动脉显影及舌动脉栓塞的可行性。方法对2只杂种健康狗先行经股动脉插管选择性颈外动脉造影,显示清楚其解剖结构后,用明胶海绵超选择性舌动脉栓塞,再造影。解剖颈外动脉及其分支。结果狗颈外动脉及其分支解剖结构与人相似。栓塞前舌动脉及其他颈外动脉分支显影清楚,栓塞后舌动脉则未见显影。结论选择狗作为实验动物,经股动脉插管选择性颈外动脉造影及超选择性舌动脉栓塞,实验可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选择性颈外动脉栓塞术在颌面部大出血急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7例颌面部大出血患者紧急行超选择性颈外动脉栓塞术,通过数字血管减影造影技术,选择性地栓塞舌动脉、颌外动脉、颌内动脉等颈外动脉分支,观察止血的效果。结果应用超选择性颈外动脉栓塞术后,5例患者完全止血,2例患者基本止血,未出现栓塞术并发症。结论超选择性颈外动脉栓塞术是一种快速、安全、有效治疗颌面部大出血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颌面颈部穿透伤致知名血管损伤并不少见 ,处置不当则后果严重。我科 10年来收治 8例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年龄与性别男 7例 ,女 1例 ,年龄 8~ 42岁 ,平均 2 3 .8岁。1 .2 致伤原因枪击伤 3例 ,电锯伤 1例 ,玻璃割伤 1例 ,刀或匕首砍伤 3例。1.3 损伤血管颈总动脉 1例 ,颈外动脉及颈内动脉 2例 ,右咽升动脉合并假性动脉瘤 1例 ,颈外动脉、面横动脉颞浅动脉 1例 ,颌内动脉 1例 ,颈外动脉、面动脉、面前静脉 1例 ,面动脉及舌动脉 1例。1.4 合并伤面神经损伤 2例 ,舌下神经损伤 1例 ,假性动脉瘤 1例 ,腮腺损伤 1例 ,颌骨骨折 2例 …  相似文献   

5.
经舌动脉药物灌注化疗的应用解剖及铸型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临床经舌动脉药物灌注治疗舌癌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解剖观测 15具共 30侧成人头颅标本舌动脉的起源、走行、分支、分布及吻合情况。结果 :舌动脉为颈外动脉的主要分支之一 ,其起点平舌骨大角尖处 ,至颈动脉分叉处距离为 (0 .86± 0 .33)cm ,其起点外径为 (2 .4± 0 .3)mm。舌动脉行经舌骨舌肌深面后分为舌背动脉及舌深动脉终末支。左、右舌深动脉分别行于两侧的舌肌内形成舌粘膜下动脉网 ,不跨越舌正中纤维隔。结论 :舌动脉起点较固定 ,管径较粗 ,行程恒定 ,末梢血管形成舌粘膜下动脉网 ,有利于药物滞留 ,延长药物作用时间 ,是药物灌注治疗舌癌的理想动脉  相似文献   

6.
目的 为了防止髁突颈部手术损伤颌内动脉提供详细的解剖资料。方法 解剖 30侧成人尸体头颅标本 ,通过乙状切迹水平线和髁突颈部后缘垂直线 ,观测颌内动脉起始部到该二线上、下 ,内、外的垂直距离及其走行。结果 颌内动脉起始到乙状切迹水平线上、下距离分别为 0 .31cm± 0 .1cm和 0 .2 5cm± 0 .12cm ,重叠 7例 ;到髁突颈部后缘垂直线内、外侧距离分别为 0 .2 3cm± 0 .10cm和 0 .32cm± 0 .15cm ,重叠 5例。颌内动脉走行于翼外肌浅、深层率分别位 90 %和 10 %。结论 乙状切迹水平线和髁突颈部后缘垂直线是保护颌内动脉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不同方法灌注5-FU后,犬舌及颌下淋巴结组织内的药物浓度。方法 :16只健康家犬称重后随机分为A组(舌动脉给药)和B组(股静脉给药)。分别行经舌动脉及股静脉持续24 h灌注5-FU。在12、24 h采集2组灌注侧舌体组织及下颌下淋巴结。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检测以上采集组织标本中5-FU含量。结果:全麻状态下,犬能耐受24 h舌动脉持续灌注5-FU并保持生命体征平稳。舌动脉灌注组舌体组织及颌下淋巴结内5-FU浓度,明显高于股静脉给药组。结论:5-FU舌动脉持续灌注后,舌及下颌下淋巴结的药物浓度均明显高于股静脉持续灌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选择性动脉栓塞和经皮注射平阳霉素治疗颌部血管瘤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颌面部蔓状血管瘤6例,海绵状血管瘤3例,经皮股动脉穿刺插管行选择性左、右颈外动脉造影及选择性动脉栓塞治疗,栓塞的血管分别有颈外动脉远端,颌内动脉及面动脉等。术后1天、7天和半月经皮向瘤体内注射平阳霉素,每次8mg。结果 栓塞和局部注射1年后复查,总有效率为77.8%,表现为病例瘤体明显缩小、变硬,其中2例海绵状血管瘤效果欠佳。颌面部蔓状血管瘤治疗有效率100%(6/6),海绵状血管瘤有效仅为33.3%(1/3)。所有病例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颈外动脉栓塞术结合经皮注射平阳霉素治疗颌面部蔓状血管瘤效果显著,但对海绵状血管瘤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9.
结扎颌内动脉来替代结扎颈外动脉,可有效地减少上颌骨扩大切除术中出血。本文对20侧人体头部标本颌内动脉翼肌段,进行解剖学测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分离结扎颌内动脉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梁武 《广东牙病防治》2001,9(2):145-146
1 概述经导管动脉栓塞术 (transcatheterarterialembolization .TCAE)是指选择性将导管插入预定的动脉内 ,然后通过导管注入人工栓子以阻塞动脉 ,阻断病变区的血供从而达到栓塞病变的目的。根据导管插入动脉的不同部位可分为选择性和超选择性两种 :选择性 (selective)是指导管插入二级动脉主干 ,如颈外动脉 ;超选择性 (surperselective)是指导管插入三级动脉主干 ,如颌外、颌内以及舌劝脉等。动脉栓塞术最早用于临床是 190 4年 ,Dawborn[1] 通过将石蜡和凡士林直接注…  相似文献   

11.
本文观测30侧尸体头颅标本。通过乙状切迹水平线和下颌骨颈部后缘的垂直线测量颌内动脉起始部到它们之间的距离。结果显示,颌内动脉起始部位于下颌骨颈部后缘垂直线内测,其距离为0.24cm±0.11cm。位于外测其距离为0.33cm±0.13cm;上下活动范围为乙状切迹水平线上0.31±0.1cm,下为0.2cm±0.01cm。颌内动脉走行于翼外肌深层浅层率分别为10%和90%。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外动脉分支血管远心残端逆行供血滋养游离皮瓣的可行性.方法:在颈外动脉分支血管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面动脉和颞浅动脉置管,连接压力传感器,采用飞利浦监护仪分别测定各分支血管的初始平均动脉压(MAP)和阻断血流后远心残端MAP,初始MAP与残端MAP之比为残端动脉压比值.以文献记载最先成功开展逆行供血模式游离皮...  相似文献   

13.
超选择性动脉内栓塞术治疗大型蔓状血管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采用超选择动脉内栓塞术治疗两例口腔颌面部大型蔓状血管瘤的经验,例1的血管畸形涉及右侧耳颞腮腺区,颞下凹和颊部,在DSA监视下用430根3/0丝线线段先后分别栓塞了颞浅,颌内,颌外动脉,直到瘤区主要血管不显影。随访8个月无复发迹象,例2诊断为口底,颌下区复发性状血管瘤,以往手术曾结扎了左侧颈外动脉。先用上法在DSA下栓塞右侧颌外和舌动脉,肿瘤缩小变软,术后2周肿瘤又复长大,遂在辅助性术前栓塞中对  相似文献   

14.
颌面部的血液供给主要来源于颈外动脉;但由于其解剖变异甚大,因而对其组成传统的描述过于简略。Aaron 等对颈外动脉主要分支的研究提出15种类型。有时数支血管发源于同一主干;例如有20%舌动脉及面动脉共干,偶见舌动脉与甲状腺上动脉发源于同一主干。分支顺序亦有变异。Adachi 发现面动脉发源于枕动脉之前者占39.5%,其后者占45.7%,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为临床应用锁骨上动脉岛状瓣提供解剖学依据,评价其修复舌部缺损的可靠性.方法 用成人尸体10例(20侧)经锁骨下动脉灌注氧化铅-明胶溶液的标本,观测颈横动脉和锁骨上动脉的分支、起始位置、行程、长度和管径,观察其静脉回流情况.用锁骨上动脉岛状瓣修复4例舌癌切除术后缺损,通过观察舌部形态和功能恢复及供区并发症等,评价修复效果.结果 颈横动脉由甲状颈干或锁骨下动脉分支而来,在锁骨中1/3上方分为深支和浅支.锁骨上动脉由颈横动脉浅支发出.颈横动脉起点至锁骨上动脉起点距离约4.3 cm,锁骨上动脉起点至其分支穿深筋膜点的距离约3.6 cm.颈横动脉起点处血管外径约2.7 mm,锁骨上动脉起点处血管外径约1.1 mm.两条锁骨上动脉伴行静脉分别回流入颈横静脉和颈外静脉.4例用于修复舌部缺损的皮瓣中,3例全部成活,1例小部分皮岛坏死,肩功能运动不受影响.结论 以锁骨上动脉为营养血管的锁骨上动脉岛状瓣带蒂转移适于修复口腔颌面颈部组织缺损,也可以颈横动脉为吻合血管制作游离皮瓣.  相似文献   

16.
舌根肿瘤切除后的缺损可以用多种方法修复重建,包括舌体组织瓣、带蒂皮瓣和游离皮瓣[1~4]。血供来源是决定组织瓣成活的关键因素,本文通过胎儿颈外动脉的血管造影、血管铸型、墨汁灌注,研究舌的血供,再次证实舌动脉结扎后,舌体可籍面动脉之颏下动脉及其它分支、交通支获得血供[5],为包括舌动脉的舌根切除应用舌体组织瓣后置修复缺损的可能性提供了解剖依据。研究结果也显示:舌根癌需行颈淋巴结联合根治术而结扎舌动脉的患者,使用同侧舌体组织瓣有可能导致缺血性坏死。研究采用客观可靠的手段,结果对临床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此外有关双侧舌体…  相似文献   

17.
游离皮瓣目前已初露头角,已作为各种目的应用于全身。作者报道应用足背游离皮瓣修复口底肿瘤根治术的成功病案。例一,男性,54岁,左前舌,口底部病变T_3NoMo,作左舌2/3口底颌颈联合根治及右颈上淋巴清扫术。另一组同时作左足背皮瓣,游离出血管,供区植以皮片。将足背动脉与右面动脉,大隐静脉与颈外静脉作微  相似文献   

18.
在美容外科,由于经口外切除下颌骨角部法,皮肤切痕明显,且有损伤面神经血管的危险,已不常推广应用。为此,作者在3年中,对36例需要下颌角美容的病人,应用了经口内法,取措了良好结果。并分析了本法优缺点及并发症等。病例:36例中男性1例,女性35例。年龄19~40岁平均25岁。解剖:在下颌角部走行的有面神经和颜面动静脉,其动脉(颌外动脉)是颈外动脉前第3分支,沿茎突舌骨肌深面行向下颌角部,横越咬肌前缘向颌面部;其静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小腿内侧皮瓣在口腔颌面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价值。方法:对2例累及舌腹部及下颌舌侧骨板的口底鳞癌.行原发灶根治术及保留颏部下缘的颏部截除术:4例舌癌均行原发灶根治术.术中保留下颌舌侧牙龈,未行下颌骨骨段切除术:2例颊部鳞癌患者行保留下颌骨下缘的原发灶根治术;8例患者均行颈淋巴清扫术.术中解剖出面动脉、颈外静脉和颈前静脉,再根据口腔缺损的范围制备相应大小及形状的皮瓣,皮瓣以胫后动、静脉为蒂。将皮瓣的胫后动脉与面动脉吻合,将皮瓣的胫后静脉与颈外静脉(或颈前静脉)吻合.然后将皮瓣与缺损区边缘严密缝合。结果:8例小腿内侧皮瓣均获得成功,口内、外伤口愈合良好,修复效果良好,覆盖于小腿内侧皮肤缺损区的皮片全部成活。结论:小腿内侧皮瓣适用于舌、口底、颊部及面颈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软组织缺损.可利用携带部分比目鱼肌的小腿内侧皮瓣进行修复。  相似文献   

20.
下颌骨骨内动静脉畸形,尤其是高血流量的动静脉畸形,可导致致命性出血,发生在颌骨内的动静脉畸形虽然罕见,却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对以前的治疗手段进行改进,提出了颌骨内动静脉畸形新的保守性治疗方法。 方法与技术 术前24~48 h内对颌骨内动静脉畸形的患者进行高度选择性血管内栓塞,手术采用颌下进路,显露颈外动脉、舌动脉和面动脉,作为术中出血时钳夹上述血管止血的准备。暴露下颌骨颊侧骨皮质,用直径4mm的圆钻于颊侧骨皮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