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一次性吸痰管在保留灌肠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留灌肠是消化内科常用的护理操作技术 ,通过将药物灌入结肠内 ,达到局部或全身治疗的目的。但据临床观察 ,常用的肛管保留灌肠 ,效果欠佳 ,较多患者有强烈便意感 ,且插入的深度不够 ,药物在肠内保留时间较短 ,不能够很好的达到治疗效果。为此 ,我科采用一次性吸痰管进行保留灌肠 ,取得满意的效果。现将方法和应用体会简要介绍如下。1 方法患者左侧卧位。插入一次性吸痰管足够深 ,一般为 2 0~2 5 cm。应小幅度旋转插入。灌肠药液不宜太多 ,一般 2 0 0 ml足够。缓慢注入药液 ,(15~ 2 0 ml/ min) ,休息 2 m in后平卧位。2 应用体会2.1 …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双腔气囊导尿管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盆腔炎的疗效。方法选用双腔气囊导尿管代替肛管,置管深度达25—28cm,通过灌肠时采取卧位与注入气囊固定尿管,达到使药液在肠腔上段保留时间延长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用双腔气囊导尿管保留灌肠治疗盆腔炎的患者,未产生便意,保留时间长,药物吸收好,临床疗效好。结论双腔气囊导尿管保留灌肠的方法治疗慢性盆腔炎更有利于提高药物疗效,是一种值得推广运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子宫脱垂术前清洁灌肠中对患者护理方面的有关问题。方法以70例子宫脱垂术前清洁灌肠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按妇科术前清洁灌肠常规护理,实验组除按常规护理外,还注重患者的所取体位及心理护理、增加肛管插入深度等方法。结果两组在灌肠中液体的入量和灌肠后液体在体内保留的时间两组有显著差异,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肛管插入深度20cm,可使灌肠液直接到达乙状结肠,减轻便意感,左侧臀高位可使溶液在结肠内保留时间长,灌肠前和灌肠过程中注意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可解除患者精神紧张,达到提高灌肠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结肠机洗肠后排便再保留灌肠的药液存留时间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慕珍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9):1295-1296
目的:探讨结肠机清洁灌肠后中药保留灌肠存留时间长的有效途径。方法:采用结肠机清洁灌肠后中药保留灌肠的结肠炎患者60例,按入院时问先后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采用保留灌肠方法即结肠机清洁灌肠后先将粗管拔出肛门.用注射器由细管灌入保留药液再拔细管的方法;而观察组采用结肠机清洁肠道后拔出粗细管,嘱病人排便,以排尽残余粪便及灌液,再用16号吸痰管插入20-25cm灌入药液后拔管的方法。结果:观察组中药保留灌肠有效时间及其存留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结肠机清洁灌肠后嘱病人排便,以排尽残余粪便及灌洗液,再用16号吸痰管灌注保留药液,药液保留时间有效率高,药液存留时间长,疗效好。  相似文献   

5.
陈清秀 《安徽医药》2012,16(5):682-684
综述婴幼儿保留灌肠的临床护理技术进展,主要包括肛管材料的选择,肛管插入深度、留置时间、灌肠后的体位、灌肠的手法、灌肠液的温度。  相似文献   

6.
改良式保留灌肠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改良式保留灌肠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方法:将8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A组)40例和对照组(B组)40例。观察组采用药物中加入淀粉成糊状,使用一次性吸痰管代替肛管,采用缓慢推注替代滴注,同时配合体位调整的改良式保留灌肠法;对照组采用常规保留灌肠法。结果:观察组患者药物外溢少,保留时间长,治疗效果好。结论:改良式保留灌肠法可提高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卓越 《海峡药学》2002,14(5):91-92
目的 以中药点滴保留灌肠治疗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使药液直接作用于肠壁达到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收敛生肌之目的。方法 先让患者排尿排便,取左侧卧位,垫高臀部10cm,将煎好的药液(100-150ml),药温37℃-39℃左右过滤入一次性小儿开放性输液器中,液面距肛门10-15cm,选用14-16号导尿管端涂少量润肠剂,排出管内液体,徐徐插入20-25cm左右(视病变部位而定,滴速控制在每分钟60-80滴。灌后 嘱咐患者平卧,垫高臀部20cm,以利于药物保留。结果 30例患者经2-3个疗程(1日1次,2周为一疗程),治疗、治愈20例,好转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结论 中药点滴保留灌肠法克服了以往注射器接肛管注入后因压力大患者立即产生便意,使疗效下降的缺点,避免了长期打针服药之苦。临床观察效果满意,副作用少,患者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8.
滴注式保留灌肠与传统灌肠临床应用效果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保留灌肠是消化科最常见的护理操作之一。但是按传统的灌肠方法要求肛管插入深度一般为7~10cm,同时,有药液灌入速度快、保留时间短、患者症状缓解慢等不足,达不到预期的治疗效果。自2006-04以来,笔者所在医院尝试采用点滴式保留灌肠的新方法治疗溃疡型结肠炎,并与传统法进行  相似文献   

9.
周红 《淮海医药》2014,(4):406-407
目的:采用改良式清洁灌肠方法给结肠息肉电切术前的患者进行肠道准备,并与传统清洁灌肠法比较。方法将术前需清洁灌肠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改良组40例和常规组40例。改良组使用一次性输液器连接一次性吸痰管。采用头低臀高左俯卧位,肛管插入长度20~25 cm,常规组使用普通肛管,采用传统左侧卧位,肛管插入长度7~10 cm,比较2组患者每次灌肠液量、灌肠液保留时间、总灌肠次数,灌肠中发生腹痛情况。结果与常规组比较,改良组每次灌肠液量多,保留时间长,总灌肠次数减少,灌肠中腹痛发生率低。结论改良后的清洁灌肠能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护士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一种操作简单的婴幼儿药物保留灌肠方法.方法 先将药物用热盐水(37~38℃)稀释,戴手套,用剪刀剪去头皮针头成斜面,保留导管部分,润滑头皮针前端导管,用注射器(去针)抽吸药液、排气,将头皮针导管轻轻插入18~22cm固定,缓缓注入药物,注药完毕,注入3~5ml温盐水冲管,拔出导管,协助家属给患儿取舒适体位.结果 一次性头皮针(去针头部分)用于婴幼儿(0~3岁)药物保留灌肠治疗婴幼儿腹泻、痢疾300余例,一般灌肠4~6次即可治愈,婴幼儿发热260余例,灌肠后30~60min即可达到降温效果.结论 一次性头皮针用于婴幼儿药物保留灌肠操作方便、刺激小、痛苦小,药物保留时间延长,在肠道充分吸收,可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探讨中药保留灌肠后不同体位对药物保留时间的影响,使中药灌肠液在肠道内保留时间延长,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方法将50例进行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灌肠后继续抬高臀部20 min)和对照组(灌肠后立即放平臀部),观察两组患者的药物保留时间。结果50例进行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的患者中,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试验组的药物保留时间为(4.62±1.094)h,对照组的药物保留时间为(2.35±0.993)h。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较对照组的药物保留时间长。结论中药保留灌肠后抬高臀部可使药物在肠道内保留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12.
大量不保留灌肠的目的是刺激肠蠕动,软化和清除粪便,排出肠内积气。但由于灌肠液量多,肛管较粗,进液快,对肠道刺激性大,拔管后甚至在操作中即出现便意,很快排出灌肠液,疗效欠佳.本组收集1997~1998年各类疾病合并便秘病人50例,采用不保留灌肠方法,提高了疗效,现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50例,男29例,女21例,年龄31-75岁,平均年龄50岁,其中急性心肌梗塞27例,心绞痛23例。将本组病人分常规组和观察组各25例.1.2方法常规组采用传统的灌肠法.观察组将配好的灌肠液倒入清洁过的500ml输液瓶内,盖好橡皮塞后插…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重症肝炎药物保留灌肠护理。方法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两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观察组40例用本科改良灌肠法,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灌肠器灌肠。结果观察组灌肠液保留时间〉2h90.1%,治疗有效率80%;对照组灌肠液保留时间〉2h 73.1%,治疗有效率63.3%;两者均有显著差异。结论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肛管腔茎粗细、质地柔度同患者灌肠时的体位、灌肠液的温度、量、插管深度、操作方法等的正确使用一样是保证治疗效果的保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在小儿保留灌肠中,用一次性新型硅导管连接注射器代替传统的头皮针及肛管灌肠方法的意义及注意事项。方法:对我科2013年900例患儿分实验组(采用一次性14号新型硅导管连接注射器)和对照组(采用一次性头皮针和肛管)分别进行保留灌肠,观察显效率、测定成功率、测评家长满意度。结果:经统计学处理,二者有显著差异,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显效率高,操作成功率高。结论:用新型一次性硅导管代替小儿头皮针及肛管做小儿保留灌肠,不仅药物损失量小,操作成功率高,显效率高,而且质地软硬适中,操作过程时间短,患儿痛苦小。  相似文献   

15.
杨国玉  燕敬菊 《河北医药》2009,31(22):3059-3060
目的探讨保留灌肠治疗以脓血便、里急后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重症侵袭性肠炎的灌肠液体量与保留时间及疗效的关系。方法将重症侵袭性肠炎患儿301例,随机分为4组。4组的年龄、性别比、严重程度、并发症、致病菌、药物敏感实验等方面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药物及治疗方法相同,灌肠液体为2/3张氯化钠溶液,内加头孢克肟1次5mg/kg。灌肠液体量:Ⅰ组1次1ml/kg、2次/d,Ⅱ组1次5ml/kg、2次/d,Ⅲ组1次10ml/kg、2次/d,Ⅳ组1次15ml/kg、2次/d。结果排出量:均大于或等于灌入的液体量。保留时间:Ⅰ组(36.09±1.87),Ⅱ组(9.56±2.06),Ⅲ组(29.44±6.05),Ⅳ组(69.32±16.06)。F分析及样本均数间的两两比较q检验,各组间均具有显著性差别,而且灌肠液体量越多保留时间越长。疗效:显效:Ⅰ组1例,Ⅱ组1例,Ⅲ组32例,Ⅳ组59例。有效:Ⅰ组7例,Ⅱ组15例,Ⅲ组35例,Ⅳ组16例。无效:Ⅰ组68例,Ⅱ组59例,Ⅲ组8例,Ⅳ组1例。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样本平均Ridit值的两两比较,除Ⅰ与Ⅱ组外,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且灌肠液体量越多,效果越显著。结论保留灌肠治疗本病,灌肠液体量在1次1~15ml/kg范围内随着液体量的增加,保留时间越长,疗效越显著。  相似文献   

16.
便秘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之一,患不仅痛苦,而且用力排便可诱发严重并发症而危及生命。对于甘油栓、开塞露等简易通便法无效的便秘病人,临床上传统的灌肠方法为:0.1%~0.2%肥皂水大量不保留灌肠。该方法对病人刺激性大,病人腹胀便意难以忍受尤其对于耐受力差的老人。我们采用50mL石蜡油保留灌肠代替传统的肥皂水大量不保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以中药点滴保留灌肠治疗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使药液直接作用于肠壁达到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收敛生肌之目的.方法先让患者排尿排便,取左侧卧位,垫高臀部10cm,将煎好的药液(100~150ml),药温37℃~39℃左右过滤入一次性小儿开放性输液器中,液面距肛门10~15cm,选用14~16号导尿管尖端涂少量润肠剂,排出管内液体,徐徐插入20~25cm左右(视病变部位而定),滴速控制在每分钟60~80滴.灌后嘱咐患者平卧,垫高臂部20cm,以利于药物保留.结果 30例患者经2~3个疗程(1日1次,2周为一疗程),治疗、治愈20例,好转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结论中药点滴保留灌肠法克服了以往注射器接肛管注入后因压力大患者立即产生便意,使疗效下降的缺点,避免了长期打针服药之苦.临床观察效果满意,副作用少,患者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18.
妇科患者改良灌肠法与传统灌肠法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妇科手术前清洁灌肠的最佳体位及插管长度。方法将妇科手术需要行灌肠的患者507例,随机分为试验组257例和对照组250例,试验组使用改良法:即臀高头低左侧卧位(臀部抬高30-35cm),肛管插入长度为20~22cm;对照组采用传统左侧卧位,肛管插入长度为7~10cm。比较2组患者灌肠次数、肠道清洁度、不适感及灌肠入液量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灌肠次数、灌肠清洁度、不适感及灌肠入液量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改良灌肠法能彻底清洁肠道,可减少患者的不适和痛苦,并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  相似文献   

19.
张玲玲  王今 《安徽医药》2013,17(2):348-349
目的比较一次性吸痰管与普通肛管在放射性直肠炎患者保留灌肠中的应用。方法将确诊为放射性直肠炎的80例恩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普通肛管灌肠,观察组40例采用一次性吸痰管灌肠。观察两种灌肠方法的疗效。结果一次性吸痰管较普通肛管保留灌肠总有效率明显增高(P〈0.05)。,结论一次性吸痰管保留灌肠法,减轻了患者排便反射,提高了药液在肠道内保留的时间,是一种治疗放射性直肠炎较为理想的保留灌肠方法。  相似文献   

20.
用传统的方法灌肠,由于灌肠筒的导管上无调节器难以控制入液速度,加上肛管比较粗,对肠道的刺激较大,病人灌肠后很快产生便意,药液在短时间内就被排出来,远远达不到预期的治疗目的。为了使灌肠液在肠道内停留更长的时问,提高药物疗效,笔者参照输液器制作的原理与电白卫生器械厂共同研制生产出一次性保留灌肠管,通过对随机抽取的50名有灌肠经历的女病人进行临床试验表明,用灌肠管灌肠治疗,可有效地解决上述传统方法所出现的问题,病人乐意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