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葛根素对脑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根为豆科植物野葛或葛藤的块根,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历代本草均有记载。葛属植物全世界有近20种通常入药的是野葛[Puerarialobata(Willd.)O-hwi]的根。另外,其同属植物食用葛藤(PuerariaedulisPamp.),峨崩葛藤(P.omeiensisWangetTang),甘葛藤  相似文献   

2.
葛根的药理学研究及其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葛根为豆科植物葛的块根 ,历代本草均有记载。葛属植物全世界有近 18种[1] 。通常入药的是野葛Puerarialobata(Willd .)Ohwi的根。另外 ,其同属植物食用葛藤PueratiaedulisPamp ,峨嵋葛藤P .omeiensisWangetTang,甘葛藤P .thomsoniiBenth ,三裂叶野葛藤P .phaseoloides (Roxb .)Benth等的块根在少数地区也作葛根使用。葛属植物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地区 ,我国为分布的中心 ,全国大部地区有产 ,主产于河南、湖南、浙江、四川等地。近年来 ,…  相似文献   

3.
葛根的组织构造研究补遗陈有根黄敏王汉章(江西中医学院药学系南昌330006)(江西省药品检验所南昌330046)关键词葛根组织构造葛根为常用中药,来源于豆科植物野葛Puerarialobata(Wild)Ohwi或甘葛藤P.thomsoniBenth...  相似文献   

4.
葛根为豆科植物野葛或甘葛藤的干燥根。甘葛藤习称粉葛,具有解肌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的作用。近年来在检验中多次发现伪品葛根,经鉴定为豆科植物云南葛藤的根。本文对此从显微特征、薄层层析等方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所载方法略加改进后...  相似文献   

5.
葛根为豆科植物野葛或甘葛藤的干燥根,性凉,味甘。其主要化学成分有黄酮类物质、大豆甙、大豆素、葛根素等。在中药中列为辛凉解表药项内。近年来,葛根已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等各个方面,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葛根为豆科植物野葛(pueraria、Lobatawilldohwi)或甘葛藤(puerariathomsoniiBenth)的干燥根.研究表明:葛根的主要有效成分为异黄酮化合物以及少量的黄酮类物质,其中葛根素的含量最高[1].  相似文献   

7.
葛根为豆科植物野葛或甘葛藤的干燥根。性凉、味甘辛,主要含有黄酮类物质.具有发表解肌作用.一般列入辛凉解表药中.近些年来,临床实践证明了葛根具有更多的作用,在临床上扩大了应用范围.本就葛根在非解表作用中的应用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8.
葛根为豆科植物野Pueraria lobata(Willd.)Ohwi或甘葛藤P.thomsoniiBenth.的干燥根,系常用中药,葛根在我国分布广泛,资源丰富具有多种药理和临床作用^[1,2],葛根中含有多咎有效成分,主要为异黄酮类^[3],近年来,纤维素酶在国外广泛应用于各领域,马田田将纤维素酶用于黄柏提取小檗碱的实验中,小檗碱的收率有显著提高^[4],本文将纤维素酶用于葛根总黄酮的提取中,为纤维素酶在中药提取中的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葛根为豆科多年生落叶藤本植物葛的根,性平,味甘、辛,入肺、胃、脾经,具有解肌退热、生津止渴、透发麻疹、升阳止泻的功效。《本草正义》说:“葛根……以其气轻,故善解表发汗。凡解散之药多辛热,此独凉而甘,故解温热时行疫疾。凡热而兼渴者,此为最良,当以为君.而佐以为柴、防、甘、桔。”传统中医药书籍都把葛根列为解表类的发散风热药,多用于感冒发热、头痛项强、热病烦渴、麻疹透发不畅、泄泻和痢疾等。  相似文献   

10.
葛根总黄酮解酒作用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葛根为豆科植物葛(Pueraria lobata(wind)ohwi)的块根,具有发表解肌、升阳透疹、解热生津等功效,其有效成份主为黄酮类化合物。据《本经》《药性论》《本草拾遗》《千金方》等本草著作记载葛根能“解酒毒”“治酒醉不醒”。为此我们对葛根总黄酮进行了解酒作用的实验观察。 实验材料 药品:葛根总黄酮由我院中药化学教研室提供,配成2.5%水溶液,灭菌备用。表 对乙醇睡眠潜伏和睡眠时间的影响(X±S)  相似文献   

11.
陈宝贵教授治疗泄泻经验丰富,常在平常治法基础上伍以风药.风药大多为辛味之品,能行能散,具有升发脾阳,祛风胜湿,疏理肝郁,发散郁火的特点.常用风药有葛根、柴胡、升麻、防风、白芷、藿香等.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葛属植物间的亲缘关系,并为分类和鉴定提供依据,采用RAPD技术对葛属6种植物进行分析,利用RAPD(Version4.0)及PHYLIP(Version3.5C)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UPGMA法聚类分析得到系统树。结果发现,峨嵋葛与野葛间的遗传距离小,应归并为野葛,野葛与粉葛、山葛间的遗传距离大,粉葛、山葛应独立成种。DNA指纹图谱可用于葛属植物间的鉴别。  相似文献   

13.
我院开展院内师承工作以来,笔者有幸跟随国家级名老中医洪治平老师出诊。洪老在治疗眩晕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笔者在跟师学习过程中受益匪浅。洪老治疗眩晕重视无形之疾之病理因素;主用滋肾柔肝、育阴潜阳之法;重视使用补阳还五汤加丹参、葛根对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考证山海螺文献记载,综述其临床研究进展。方法:通过查阅古今文献,考证历代本草学对山海螺的记述,汇总其功效报道。结果:山海螺别名有:羊乳(根)、四叶参、奶党、奶树、白河车等,古代本草著作中作为"羊乳"的一种,山海螺为肺经药,兼入肝、脾经,是治疗气虚伴有阴津亏乏、痰结肿疡的良药,有扶正之功,无恋邪之弊,补中可清,清中有宣,润而不腻。结论:中医临床应用山海螺有悠久历史,其功效不断被发掘和完善,特别是治疗肿瘤疾患方面具有广阔应用和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5.
王育林  温佳雨  付鹏 《中医学报》2021,36(3):661-664
《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以下简称《总目》)是我国目前较为全面准确记载中医古籍收藏分布情况的大型中医古籍联合目录,其中著录国家图书馆藏中医古籍1 898种。但经分析发现,《总目》对国家图书馆藏中医古籍信息的著录存在作者信息不全或错误、成书年代不详以及版本记录错讹等问题,尤其体现在版本记录方面,《总目》记载的有,但国家图书馆并无存书或者其官网联机目录暂时检索缺失的医籍版本计351种。国家图书馆能检索到的版本,而《总目》中未载录此版本的医籍计639种。通过对《总目》著录信息与国家图书馆实际藏书信息进行对比,并对相关古籍进行实地勘察及进一步的考证,补充、修正了《总目》著录部分书目的作者信息、成书时间和版本信息。  相似文献   

16.
贝母药用历史及品种考察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历代本草及有关文献的考察,认为《诗经》、《神农本草经》所记载的贝母,并非是今日药用百合科贝母属植物,而应是葫芦科植物土贝母Bolbostemmapaniculatum(Maxim.)Franq.《名医别录》是最早收载百合科贝母属植物入药的文献,其入药品种是浙贝母FritillariathunbergiiMiq.,根据产地及采收时月分析,记载品种还包括土贝母。川贝母入药用出现于明代《本草汇言》,其原植物来源主要是暗紫贝母F.unibracteataHsiaoetK.C.Hsia和川贝母F.cirrhosaD.Don.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水芹的本草学研究,考证其基源及药用品种,方法:查阅有关历代文献,实地考察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水芹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历代本草文献中所记载水芹的生长特征及其功能主治与现代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结论:水芹基源仅伞形科水芹属植物水芹Oenanthe javanica(B1.)DC,为药用正品.  相似文献   

18.
中医古方是历代医家在长期辨证论治攻克疾病过程中不断总结的产物,是经中国人无数次临床疗效验证的宝贵结晶。但是历年来“剂量是中医之不传之秘”,时至今日剂量问题仍然是羁绊古方今用的关键性问题。有鉴于此,通过考察中医经典古籍中影响方剂用量的各类因素,通过聚类分析的数据挖掘方法,以古方防风通圣散为例,从不同角度分析现代医案中该方不同剂量段临床应用特点,探索解决古方今用剂量问题的新思路,为临床应用古方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中药鉴定学基源鉴定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源鉴定是中药鉴定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原植物、性状、显微、理化等四大鉴别法都可用于中药的基源鉴定,确定中药的品种,但各种方法的作用和特点不同。其中原植物和原动物鉴定是其它基源鉴定方法的基础。DNA分子标记是新发展的基源鉴定方法,由于不受环境因素、组织类型和发育阶段的影响而具有稳定性和客观性;其中DNA条形码技术由于具有通用性和国际共享的平台而成为中药基源鉴定实用和强大的武器。对于经过提取的中药提取物和中药制剂的原料药,色谱和色谱-光谱联用技术目前是基源鉴定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20.
白芍与川乌配伍前后急性毒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以川乌与白芍配伍前后的水煎液分别给小鼠灌胃 ,急性毒性实验结果为 :川乌 L D5 0 16 3.75 7g· kg- 1、乌芍 1∶ 1L D5 0 2 39.332 g· kg- 1 、乌芍 1∶ 2 L D5 0 2 5 0 .380 g· kg- 1 、乌芍 2∶ 1L D5 0 183.189g· kg- 1 ,配伍前后有明显差异 ( P<0 .0 1) ,表明乌芍配伍能降低川乌的毒性 ,但是 ,腹腔注射未出现上述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