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恶性淋巴瘤合并静脉栓塞(VTE)患者的血液学指标,以期为恶性淋巴瘤患者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取我院于2015年3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确诊的恶性淋巴瘤患者96例,根据患者是否发生VTE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分析检测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血小板,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含量含量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红细胞比容,血浆黏度,血液低切黏度和高切黏度水平观察组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恶性淋巴瘤患者血液有较高的促凝因子,当血液粘度增加,血流速度降低时,患者容易发生VTE。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脑血栓患者血流变学指标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抽取2010年5月-2012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脑血栓患者166例和同期健康体检者29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展开血液流变学检查,并对两组各项指标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红细胞压积、全血粘度低切、全血粘度中切、全血粘度高切、血浆粘度、血沉、纤维蛋白原、血小板粘附率等指标检测结果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脑血栓患者展开合理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对于预防、诊断以及治疗和预后评估等均有重要价值,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3.
苏华  谢睿彬 《海南医学》2012,23(21):97-99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液流变学、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的变化,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AMI患者44例作为AMI组,陈旧性心肌梗死(OMI)患者32作为OMI组,并选取同期门诊体检的健康人30例作为NC组。应用全自动血黏度测试仪测定受试对象血液流变学指标、纤维蛋白原(Fig)和D-二聚体水平,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AMI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较OMI组和NC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MI组与NC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AMI组与OMI组和NC组比较,血液流变学检查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中切、全血黏度高切、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沉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MI组与NC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血液流变学指标发生明显改变,血液流变学及凝血机制异常在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和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血塞通辅助高压氧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的血液动力学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在2010年1月-2017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6例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高压氧治疗,观察组采用血塞通联合高压氧治疗。记录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及神经功能相关指标,并统计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评分及治疗的有效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及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降低,但观察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及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的相关指标MBP、NSE、H-FABP及GFAP明显降低,但观察组神经功能的相关指标MBP、NSE、H-FABPl及GFAP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评分明显降低,但观察组神经功能损伤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塞通辅助高压氧治疗脑梗死患者,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血液动力学,提高患者的神经恢复功能,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7,(16):2278-2281
目的:探讨丹七软胶囊辅助治疗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对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凝血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112例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依据随机数据表法分为对照组(n=57)和观察组(n=55),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基础上再给予丹七软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凝血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炎性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凝血功能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及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和血液流变学指标(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粘度及血浆黏度)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hs-CRP、TNF-α、IL-6、FIB、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水平较组内治疗前,其水平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hs-CRP、TNF-α、IL-6、FIB、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的PT及APTT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七软胶囊辅助治疗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可有效降低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改善其凝血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突发性耳聋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有效治疗方案。方法以2012年1月到2015年4月我院收集89例突发性耳聋患者进行研究,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A组采取微波照射治疗配合针灸综合治疗,B组单纯应用药物治疗。于治疗前后测定两组血小板参数(包括CD62 p、CD61、v WF、PAR)与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的变化,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结果两组治疗前血小板参数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两组血小板参数与血液流变学指标均降低,组内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A组治疗后血小板参数与血液流变学指标均低于B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A组各项指标改善幅度更大。A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8.9%(40/45),B组为70.5%(31/44),A组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突发性耳聋的发生会引起内耳微循环障碍以致血液流变学指标与血小板参数增大,微波照射治疗配合针灸综合治疗的应用可纠正内耳缺氧状态、改善内耳微循环,降低各项血小板参数。  相似文献   

7.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6,(24):3080-3083
目的:探究阿托伐他汀联合活血通脉胶囊治疗缺血性脑卒的机制,为缺血性脑卒的临床治疗提供帮助。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60例缺血性脑卒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和活血通脉胶囊的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检测缺血性脑卒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炎症因子、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缺血性脑卒患者治疗前血液流变学指标、炎症因子、凝血功能相关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观察组经过阿托伐他汀联合活血通脉胶囊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最大聚集指数、血细胞比容显著降低,凝血功能指标FIB、DDI、TXB2、PAI-1显著降低、PT显著升高,血清炎症因子IL-6、IL-8、CRP、TNF-α显著降低,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经过联合治疗后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均显著降低,凝血功能指标FIB、DDI、TXB2、PAI-1显著降低、PT显著升高,血清炎症因子均显著降低,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活血通脉胶囊的治疗能够改善缺血性脑卒患者血液流变学、炎症因子以及凝血功能,为缺血性脑卒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依达拉奉联合普鲁卡因治疗脑血栓的有效性以及对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脑血栓患者200例,按照数字表达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普鲁卡因进行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联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凝血指标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各项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凝血指标无明显区别(P 0. 05),治疗后研究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浆黏度、全血黏度、红细胞沉降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 0. 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各项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脑血栓患者接受依达拉奉联合普鲁卡因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以及血液流变学,且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析灯盏花素注射液联合奥扎格雷治疗脑血栓形成的疗效及对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至2015年7月收治83例脑血栓形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n=42)与对照组(n=41),对照组入院后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并应用奥扎格雷,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灯盏花素注射液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脑血液流变学指标(低切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治疗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前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各项指标均获得改善,组内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以上低切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该组各指标的下降幅度更大,提示得到更佳改善。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5.7%(36/42),明显高于对照组65.9%(27/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7%(7/42),对照组为12.2%(5/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灯盏花素注射液联合奥扎格雷治疗脑血栓形成疗效甚佳,可减少血液有形成分的聚集并降低血液黏度,促进脑部血液动力学的改善,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0.
刘琳芬  曾晓平 《浙江医学》2019,41(15):1622-1624
目的比较凝血酶原复合物(PCC)与新鲜冰冻血浆(FFP)治疗围术期稀释性凝血功能障碍(DCP)时,对患者凝血功能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行骨科手术且术中发生DCP的患者49例,其中术中补充PCC治疗24例(PCC组),FFP治疗25例(FFP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PT、APTT、TT、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高切黏度(HBV)、全血低切黏度(LBV)、血浆黏度(PV)、纤维蛋白原(FIB)]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PT、APTT、TT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治疗后,两组PT、APTT、TT均较治疗前缩短(均P<0.05),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治疗后,PCC组HBV、LBV、PV及FIB均较FFP组降低(均P<0.05)。FFP组出现轻微输血反应1例,PCC组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PCC与FFP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DCP患者凝血功能;在血液流变学方面,PCC与FFP相比,可明显降低血液黏滞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突发性耳聋患者使用巴曲酶+地塞米松治疗对其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215例突发性耳聋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患者治疗方式不同将使用地塞米松与地塞米松+巴曲酶治疗患者纳入对照组(n=105)和联合组(n=110).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疗效,治疗后症状持续时间,治疗前后听力情况、凝血指标、血液流变学变化情况.结果 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95.45%)高于对照组(8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耳鸣、呕吐与眩晕持续时间以及听力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听力情况、凝血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改善(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低频区、高频区听力阈值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低频型听力曲线高于对照组(P<0.05);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高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与D二聚体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全血高切黏度、红细胞压积、全血中切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低于对照组,红细胞变形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患者听力情况、凝血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治疗前后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地塞米松+巴曲酶治疗突发性耳聋疗效显著,其作用机制可能为改善患者凝血情况,调节血液流变学状态,进而达到改善患者听力情况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4):80-83
目的研究巴曲酶联合银杏达莫运用于突发性耳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纳入的76例突发性耳聋患者,依据随机双盲法分成两组各38例,研究组给予巴曲酶+银杏达莫,对照组给予巴曲酶,对患者用药后的有效率进行评价,分别在用药前后测定两组的凝血功能指标[PT(凝血酶原时间)、TT(血酶时间)、ATPP(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PF(血小板因子)、FIB(纤维蛋白原)]、血液流变学指标[HS(高切黏度)、PV(血浆黏度)、LS(低切黏度)、MS(中切黏度)]、血清指标[NO(一氧化氮)、ET(内皮素)、sVCAM-1(血管细胞粘附因子-1)、SOD(超氧化物歧化酶)],同时观察所有患者的不良反应(头晕、恶心呕吐、过敏等)发生率,对比两组用药结果。结果研究组有效率(92.11%)高于对照组(71.05%)(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前两组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研究组PT、TT、ATPP均高出对照组,但PF、FIB低于对照组(P0.05)。用药前两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无差异(P0.05),用药后研究组HS、PV、LS、MS均低于对照组(P0.05)。用药前两组的血清指标比较无差异(P0.05),用药后研究组NO、ET、sVCAM-1低于对照组,但SOD高出对照组(P0.05)。结论巴曲酶联合银杏达莫运用于突发性耳聋中效果更为突出,能够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并促进血液流变学恢复,防止严重不良反应产生,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疏血通联合血液净化治疗对高脂血症性重症急性胰腺炎(HL-SAP)患者高凝血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HL-SAP患者86例,随机抽签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43例,给予对照组血液净化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疏血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 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等凝血指标水平变化,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小板聚集率、血浆比黏度、红细胞沉降率等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慢性健康状况评估系统APACHE II评分及生存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PT、a PTT、TT上调,Fbg显著减低(P0.05);观察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小板聚集率、血浆比黏度、红细胞沉降率较对照组均显著较低(P0.05);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APACHE II评分较对照组显著较低(P0.05),患者死亡率为6.98%较对照组25.58%显著较低(P0.05)。结论疏血通联合血液净化治疗HL-SAP患者高凝状态得到改善,患者死亡率降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分析高血压与代谢综合征血液流变学变化,并探讨其对诊断的联系意义。方法:随机选择2012年6月-2014年1月至我院诊断首次治疗高血压的患者138例,测定其血液黏度、血小板功能及生化指标。结果:伴有代谢综合征的患者全血黏度要显著高于不伴有代谢综合征的患者,P<0.05;比较两组患者血小板功能各项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伴代谢综合征患者,血液黏度增加、血液流变学发生异常时应尽早进行干预治疗,以减少心血管疾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率,确保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肺心病呼吸衰竭患者凝血功能及心电图变化特点,并探讨其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抽取肺心病并呼吸衰竭患者78例与健康体检人群50例,分别计为观察组与正常对照组,检测比较两组心电图、凝血功能指标检测,另外观察组患者均接受无创通气、丹参多酚酸盐等综合治疗,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心律失常(激动起源异常、激动传导异常、酷似心梗)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前PT、a PTT、TT、PaO_2、SaO_2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Fbg、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PaCO_2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治疗后PT、a PTT、TT、PaO_2、SaO_2显著上升,Fbg、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PaCO_2显著下降(P0.05)。结论肺心病呼吸衰竭患者易发生心律失常,处于血液高凝状态;无创通气+丹参多酚酸盐能明显改善患者血液高凝状态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复发性流产患者血液流变学改变的研究 ,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我院门诊生殖中心治疗的150 名复发性流产患者为观察组 ,同期正常妊娠女性150名为对照组 ,比较两组血液流变学数值 ,包括全血还原比黏度高切、低切 ;全血黏度高切、低切 ;血浆黏度 ,同时比较两组患者妊娠后血流变学指标复常率、妊娠超过5个月人数比例、血 β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值增长与孕周相符率、B超显示与孕周相符率.结果:全血还原比黏度高切、低切 ;血黏度高切、低切 ;血浆黏度 ,以及血小板聚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复发性流产患者在妊娠后血流变学指标复常人率、妊娠超过5个月人数比例、血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值增长与孕周相符率、B超显示与孕周相符率都显著的低于正常妊娠组(P<0.05 ).结论:通过对自然流产者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以及血小板聚集检测 ,对复发性流产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延续性护理对脑出血恢复期并发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效果及相关原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到2015年3月入院就诊的所有恢复期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从接受延续性护理和未接受延续性护理的患者中各抽取44例,分别纳入延续性护理组和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恢复期内DVT发生率及死亡率差异,分析其干预前后凝血指标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结果出院后6个月复诊时,两组死亡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延续性护理组DVT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9.1%VS 27.3%)(P0.05)。干预后,两组PT、aPTT等凝血指标检测结果均较干预前显著升高,且延续性护理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全血黏度高切、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等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结果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且延续性护理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恢复期的脑出血患者予以延续性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DVT发生风险,利于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状态,促进预后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不同液体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HHD)对剖宫产产妇围术期血液流变学状态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择期剖宫产足月单胎健康产妇120例,ASA分级Ⅰ或Ⅱ级,按不同液体AHHD分为4组,每组30例:对照组(C组)、聚明胶肽组(P组)、琥珀酰明胶组(G组)和6%羟乙基淀粉130/0.4组(H组)。C组、P组、G组和H组分别于麻醉前30min静脉输注乳酸钠林格液、聚明胶肽、4%琥珀酰明胶和6%羟乙基淀粉130/0.4进行AHHD,输液速度为20mL·kg-1·h-1。分别于AHHD前(T0),AHHD后30min(T1)、1h(T2)和手术结束后2h(T3)时采集静脉血样,测定血红蛋白(Hb)含量、血红细胞比容(Hct)、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值、红细胞聚集指数、血小板聚集指数和血沉)及凝血功能指标[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Fib)]。结果 与C组比较,P组、G组和H组T1—T3时Hb含量及Hct降低(P<0.05),T1—T2时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血小板聚集指数、PLT和Fib降低,APTT延长(P<0.05),血浆黏度值、血沉及P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H组比较,P组和G组T1—T2时红细胞聚集指数、血小板聚集指数及血沉升高(P<0.05),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应用聚明胶肽、4%琥珀酰明胶或6%羟乙基淀粉130/0.4行AHHD对剖宫产产妇凝血功能影响轻微,但可改善产妇围术期血液流变学状态,增加组织血液灌注,且6%羟乙基淀粉130/0.4相较其他液体对降低血液黏度时效更长。  相似文献   

19.
赵俊美 《包头医学》2021,45(3):24-26
目的: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小板聚集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20年4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7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评分(SLEDAI)评估疾病活动度,将34例SLEDAI评分为0~4分的纳入稳定期组;将36例SLEDAI评分>4分的患者纳入活动期组.比较两组血小板聚集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并分析SLEDAI评分与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与血液流变学的相关性.结果:稳定期患者血小板聚集率、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粘度以及红细胞压积均显著低于活动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性检验,SLEDAI评分与血小板最大聚集率、高切全血粘度、低切全血粘度、红细胞压积均呈正相关(r>0,P<0.05).结论:SLE患者疾病严重程度与血小板聚集率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密切相关,两者可作为SLE临床诊断和疗效评价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辛伐他治汀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和对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我院于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共收治AMI患者95例,按照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3例,给予溶栓、抗凝、抗心力衰竭等常规治疗;观察组52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睡前给予辛伐他汀20mg/d。4周后对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纤维蛋白原浓度、血浆黏度、全血高切、低切黏度、血小板凝集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后纤维蛋白原浓度、血浆黏度、全血高切、低切黏度及血小板凝集率等指标较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纤维蛋白原浓度、血浆黏度、全血高切、低切黏度及血小板凝集率等指标明显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流变学异常与AMI的发生存在密切关系,辛伐他汀可改善AMI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