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与脂质代谢异常间的关系。方法 将11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人按颈动脉超声表现分为两组:稳定型颈动脉硬化组与不稳定性斑块组:比较两组病人脂质代谢异常存在率。结果 两组病人上述指标经统计学处理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脂质代谢异常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与脂质代谢异常间的关系。方法 将11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人按颈动脉超声表现分为两组:稳定型颈动脉硬化组与不稳定性斑块组:比较两组病人脂质代谢异常存在率。结果 两组病人上述指标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脂质代谢异常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参松养心胶囊与抗抑郁药物联合治疗对颈动脉治疗的影响。方法对100例老年抑郁病人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参采用松养心胶囊与抗抑郁药物治疗,对照组单用抗抑郁药物。用经二纬超记录颈动脉内中膜厚值(IMT)并评估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结果治疗组,颈动脉硬化不明显,对照组,颈动脉硬化改变显著。结论抗抑郁药物有增加颈总动脉硬化趋势,如果联合参松养心胶囊可降低动脉硬化趋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血浆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水平与颈动脉硬化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研究动脉硬化及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脑梗死患者32例,对照组为与脑血管病无关的同期住院患者30例.所有研究对象均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并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空腹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水平.比较2组患者之间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水平之间的差异.结果 脑梗死...  相似文献   

5.
260例脑梗死与颈动脉硬化关系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颈动脉硬化与脑梗死的发生、复发以及梗死的部位密切相关。近年来,颈动脉硬化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我们采用彩色多普勒检查颈动脉硬化的情况,以研究探讨颈动脉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我们通过对颈动脉系统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颈动脉内膜的病变情况同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为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治提供超声学诊查资料。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与脑动脉硬化性狭窄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10—2013-10我院收治的120例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是否合并血管狭窄分为A、B组,A组72例为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脑动脉硬化性狭窄组,B组48例为无脑动脉硬化性狭窄组,间隔6月复查1次MRA、MRI,比较脑血管病变狭窄程度的增加情况,观察供血区有无新发梗死,总结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与脑动脉硬化性狭窄的关系。结果 A组6个月、12个月及18个月后再发率分别为69.44%、65.28%、62.50%,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再发的原因相对复杂,但脑动脉硬化性狭窄是其病理机制。为预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进程,评估患者病情的进展与预后,需对脑动脉硬化性狭窄程度作评估,并给予针对性预防与处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脑血管病伴发精神障碍的相关因素及治疗和预防的措施。方法 对40例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脑血管病伴发精神障碍病人的年龄、性别、既往史、临床表现以及起病形式、治疗转归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男性患占60%,65岁以上占82.5%,缺血性脑血管病占90%。提示本病以男性患较多,以缺血性脑血管病最常见,与年龄和高血压、动脉硬化病史成正相关。结论 重视老年人保健,特别是脑血管病的预防,积极治疗高血压、动脉硬化疾病,是预防本病的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颈动脉超声检查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治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3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于入院后24~28h,采用东芝SSH~140A彩超进行颈部血管检查。结果 27例异常,阳性率90%,其中17例颈动脉内膜增厚并斑块,占63%,内膜增厚多见于颈总动脉(90%),且多为双侧(63%),斑块形成亦多见于颈总动脉(70%),双侧者占40%。结论 颈动脉超声检查对明确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因,指导临床治疗和预防有重要意义,应作为常规检查项目。  相似文献   

10.
43例青年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青年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特征.方法选择43例年青脑血管病患者,并选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人作为对照,对两组人的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血脂、吸烟、饮酒、肥胖、脑血管畸形、颈动脉硬化等因素进行问卷调查和对照分析.结果高血压、心脏疾病、颈动脉硬化、糖尿病、吸烟、肥胖、高血脂、脑血管畸形和家族史是青年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只有脑血管畸形和家族史是年青脑血管患者相对特殊的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心脏疾病、颈动脉硬化、糖尿病、吸烟、肥胖、高血脂等是该组青年脑血管病患者的常见危险因素,应积极干预以预防脑血管病.  相似文献   

11.
动脉硬化是心脯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学基础。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nia—media thickness,IMT)增厚是早期动脉硬化发生的标忠性改变。研究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是缺血性肭血管病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应用他汀类药物干预颁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研究已有报道。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斑块以及狭窄的关系。方法以2008年12月~2009年11月在苏大附二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43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实验组;以同期67例无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检测其双侧颈动脉(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颈内动脉颅内段)斑块类型以及狭窄程度。结果 143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仅有14例(9.8%)患者未检测出明显斑块,斑块发生率为90.2%,各段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均明显高于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8.2%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存在轻度颈动脉狭窄,23.1%患者存在中度颈动脉狭窄,18.9%患者存在重度颈动脉狭窄,颈动脉完全闭塞的患者占8.4%,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狭窄检出率(68.6%)明显大于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29.9%),两者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和颈动脉狭窄是造成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原因。颈内动脉的狭窄比颈总动脉常见,且在颈内动脉颅内段,斑块以硬斑块为主,在颈总动脉中,尽管狭窄较颈内动脉相对少,但是斑块类型以软斑块为主,由此可推断在国人,造成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原因为颈总动脉不稳定斑块的脱落和颈内动脉本身狭窄所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与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及部分炎症因子间的关系。方法将11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按颈动脉超声表现分为三组:正常动脉型、稳定型颈动脉硬化组、不稳定性斑块组;比较三组病人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存在率。同时也比较了三组病人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血浆纤维蛋白原值。结果 三组病人上述指标间的差异经统计学处理均有显著性。结论 高血压、糖尿病及部分炎症因子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浆促动脉硬化指数(AIP)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的关系。方法选择确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286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286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的血浆脂质代谢水平,包括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甘油三酯(TG)及高密度脂蛋白(HDL-C),计算出血浆促动脉硬化指数(AIP),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缺血性脑血管病组患者TC、TG、LDL-C升高,而HDL-C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及P<0.05);而AIP值显著增高,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AIP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密切相关,AIP可以作为常规血脂分析中的一项较好的参数,其优于单项血脂测定分析,能够更全面地评估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与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及部分炎症因子间的关系。方法 将11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按颈动脉超声表现分为三组;正常动脉型、稳定型颈动脉硬化组、不稳定性斑块组;比较三组病人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存在率。同时也比较了三组病人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血浆纤维蛋白原值。结果 三组病人上述指标间的差异经统计学处理均有显著性。结论 高血压、糖尿病及部分炎症因子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有关。  相似文献   

16.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独立而重要的危险因素,在此基础上易损斑块不可预测的突然破损、血栓形成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发病机制,已有研究发现存在颈动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的加剧,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人口的首位死亡和致残原因,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脑血管病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脑血管病,而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脑血管病总数的70%~80%。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病因~([1])。大量研究发现,颈动脉分叉部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好发部位,其中以颈动脉分叉部附近,颈内动脉起始处膨大2 cm内最为常见,其次为颈总动脉~([2]),目前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微栓子监测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3-01-2013-12收治的6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期60例非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对照组,对2组患者实施经颅多普勒微栓子监测。结果研究组微栓子阳性率40.0%,对照组为38.3%,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无意义( P>0.05);微栓子阳性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59.6%(28/47),微栓子阴性患者39.7%(29/7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微栓子阳性患者不稳定颈动脉斑块发生率96.4%(27/28),微栓子阴性患者为51.7%(15/2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微栓子监测对指导和预防颈动脉硬化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具有较好的效果,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血浆纤维蛋白原是参与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高纤维蛋白血症是脑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1],而且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升高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不良预后有关.因此,降低纤维蛋白原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3].  相似文献   

20.
1.脑血管病患者血浆中V111R:Ag水平高于脑动脉硬化症者,更高于正常健康人。 2.完全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血浆中V111R:Ag水平高于脑出血。 3.V111R:Ag 可做为脑动脉硬化症程度指标,可做为脑血管病一项辅助诊断。不能做为病程观查和疗效判定的指标。 4.V111R:Ag增高是预报脑血管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