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8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预输血患者不规则抗体筛查结果的分析,探讨不规则抗体产生的频率、分布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法对本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共5628例输血申请的患者血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抗筛阳性者,使用谱细胞及相关试剂鉴别其不规则抗体特异性,部分患者血样送至深圳市血液中心进行不规则抗体特异性鉴定。结果5628例患者共检出不规则抗体40例,阳性率为0.71%;特异性抗体系统Rh、Lewis、MNS及混合抗体构成比分别为72.5%、5.0%、5.0%、12.5%,特异性鉴定结果显示以Rh血型系统居多,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抗E,共检出26例占65.0%;混合抗体检出5例占12.5%;无特异性抗体占7.5%,冷抗体占10.0%。不规则抗体阳性患者中,女性占77.50%,显著高于男性患者的22.50%(χ~2=17.352,P0.001);有输血史占57.50%、阳性率为1.62%,无输血史患者占42.50%、阳性率为0.4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132,P0.000);有妊娠史患者占67.50%、阳性率为1.38%,无妊娠史占32.50%、阳性率为0.3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075,P0.001),既有输血史又有妊娠史者阳性率为2.08%,显著高于其他患者的阳性率(0.45%)。结论输血前对患者尤其是有输血史或妊娠史的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对有效减少或避免输血不良反应,提高临床用血安全性及有效性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输血前不规则抗体检测对临床安全用血的意义,推荐医院做Rh分型后配合输注。方法 应用卡式微柱凝胶法对本院2012年5月~2013年5月住院的10 165例备血标本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实验,对筛查阳性的进行抗体特异性分析。结果10 165例中不规则抗体呈阳性36例,阳性率0.35%,男性不规则抗体阳性率(0.12%)较女性(0.56%)低;有输血史和/或妊娠史的阳性率(0.47%)高于无输血史和/或妊娠史阳性率(0.14%)。特异性不规则抗体的分布如下:抗-D抗体10例,占27.78%;抗-E抗体11例,占30.56%;抗-Ec抗体5例,占13.89%;抗-M抗体3例,占8.33%;抗-Jkb抗体1例,占2.78%;其他6例,占16.67%。结论 通过对备血标本的不规则抗体的鉴定与研究,为临床输血提供依据,在输血工作中可选择对应受血者抗原阴性的血液以避免产生抗体,避开受血者抗体阳性的血液,避免不规则抗体造成的输血反应,可提高输血质量和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在避免免疫溶血性输血反应中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该院需要输血并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的1 486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用微柱凝胶法进行不规则抗体检测,并对阳性结果进行抗体鉴定。另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2月需要输血但未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的1 35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两组患者免疫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385,P0.05)。1 486例需要输血的患者中,不规则抗体阳性15例,阳性率为1.01%;就阳性率而言,女性高于男性,有妊娠史者高于无妊娠史者,输血超过3次者高于3次或3次以下者,有血液病者高于无血液病者,各比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5例不规则抗体阳性患者中,Rh系统抗体阳性12例,占80.00%,其中抗-D抗体阳性5例(33.33%),抗-E抗体阳性4例(26.67%),抗-C抗体阳性2例(13.33%),抗-e抗体阳性1例(6.67%);MMS系统抗体阳性2例,占13.33%;Lewis系统抗体阳性1例,占6.67%。结论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保障了不规则抗体阳性患者的输血安全,可减少免疫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提高临床输血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本院住院患者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特异性进行分析,为临床疑难输血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整理2006年6月-2013年5月本院住院患者不规则抗体筛查及相关抗体鉴定资料,分析不规则抗体阳性检出率及人群特征。结果本组患者血液标本共计362 87例,抗体筛选阳性571例,阳性率1.574%(571/36 287)。鉴定出特异性抗体312例,阳性率0.860%(312/36 287);自身抗体259例,阳性率0.714%(259/36 287);直接抗球蛋白阳性284例,阳性率0.78%。同种特异性抗体,230例Rh系统抗体所占构成比最高,为73.72%(230/312),阳性率为0.634%;其中抗-E阳性共191例,占61.22%(191/312),阳性率为0.526%;Lewis系统36例,占11.54%(36/312),阳性率为0.099%;MNSs系统34例,占10.89%(34/312),阳性率为0.094%。女性不规则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男性(P0.001),有妊娠输血史者的检出率显著高于无妊娠、输血史者(P0.05),血液病患者产生不规则抗体居首位。结论住院患者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可避免免疫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尤其是对女性,及有妊娠史、输血史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降低溶血性输血不良事件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预约输血的患者1 15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76例,常规输血检查)和观察组(576例,常规输血检查+不规则抗体筛查)。检测观察组不规则抗体阳性率和特异性;分析不规则抗体产生的影响因素;比较两组溶血性输血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中,共检出15例不规则抗体阳性患者,阳性率为2.60%,其中特异性不规则抗体11例,占阳性比率为73.33%;非特异性不规则抗体4例,占阳性比率为26.67%。女性的不规则抗体阳性率高于男性,输血次数≥3次者高于输血次数<3次者,有血液疾病和妊娠史者高于无血液疾病和无妊娠史者(P<0.05)。观察组溶血性输血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5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及抗体特异性鉴定能够有效避免输注含有抗体相应抗原的血液,降低溶血性输血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是确保临床输血治疗安全可行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四川地区汉族人群红细胞不规则抗体分布特征,为降低免疫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提高临床输血安全性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并整理2006年6月至2013年5月我院住院患者不规则抗体筛查及相关抗体鉴定资料,统计分析不规则抗体阳性检出率、构成比及人群特征。结果:本组患者共计36 287例,检出血型不规则抗体571例,阳性率1.574%(571/36 287);其中同种特异性抗体312例,阳性率为0.860%(312/36 287);自身抗体259例,阳性率为0.714%(259/36 287);同种特异性抗体以Rh系统抗体230例构成比最高,占73.72%(230/312),阳性率为0.634%;Lew is系统36例,占11.54%(36/312),阳性率为0.099%;MNS系统34例,占10.89%(34/312),阳性率为0.094%;直接抗人球蛋白阳性284例,阳性率为0.78%;女性不规则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男性(P0.001),有妊娠史、输血史者的检出率显著高于无妊娠、输血史者(P0.05)。结论: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尤其对于女性和有妊娠史及输血史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回顾分析输血前患者不规则抗体筛查及鉴定结果,探讨不规则抗体特异性分布及其在不同病种的分布规律。方法:选择2009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在本院拟输血的患者,采用微柱凝胶法对受血者进行血浆中不规则抗体的筛查,并对筛查阳性标本进行抗体特异性鉴定。结果:44194例患者中不规则抗体阳性者137例,阳性率为0.31%,其中男性33例,占被研究男性的0.18%;女性104例,占被研究女性的0.40%,性别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5.38,P0.05);在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患者中有输血史或妊娠史的129例,无输血史或妊娠史的8例;在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的患者中抗体特异性分布主要为Rh血型系统54例(39.42%),MNS血型系统37例(27.01%),Lewis血型系统30例(21.90%);以病种计,在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患者中肿瘤最多,占5.96‰,其次是消化道出血和慢性肾衰竭,分别占3.28‰和3.19‰,各病种间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9.33,P0.05)。结论: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是必要的,能发现有临床意义的不规则抗体,特别对肿瘤患者,多次输血及多次妊娠史患者可以提前预警,以保证这些患者的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输血前患者不规则抗体特异性分布及其在不同病种的分布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3479例于该院进行输血的患者,通过微柱凝胶法筛查其血浆中的不规则抗体,并鉴定所筛查阳性标本的特异性分布情况。结果 3479例患者不规则抗体阳性64例,阳性率为1.84%;其中,女性患者不规则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男性患者(P0.05);有妊娠史、输血史患者不规则抗体阳性率高于无妊娠史、输血史的患者(P0.05)。抗体特异性分布以MNS血型系统(21例)、Rh血型系统(27例)、Lewis血型系统(9例)为主;病种分布规律以肿瘤患者(19例)为主,其次是慢性肾衰竭(15例)、消化道出血(12例)患者,并且不同病种间阳性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临床中对输血前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的筛查显得尤为重要,可及时发现不规则抗体特异性分布的特点,尤其是针对妊娠史、输血史及肿瘤的患者可进行及时预警,以确保此类患者的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9.
王谦  燕备战  于洋 《中国输血杂志》2011,24(11):966-968
目的检测患者血清中不规则抗体,评估不规则抗体在患者的性别、输血史/妊娠史上的发生频率,并探讨不规则抗体筛查在临床输血及孕妇产前检查中的意义。方法采用盐水法及微柱凝胶免疫检测法对解放军总医院2009年10月~2010年10月31 766名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并对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的病例进行抗体特异性鉴定。结果在被检标本中共发现217例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阳性率为0.68%,其中男84例,占被调查男性的0.51%,女133例,占被调查女性的0.86%,女性高于男性(χ2=14.34,P<0.01)。其中有204例曾经有输血史或妊娠史,显著高于无输血史或妊娠史的患者(χ2=230.29,P<0.01)。在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的患者中自身抗体17例,有抗体特异性未能确认者66例,确认抗体特异性134例,其中Rh系统抗体79例(36.40%),MNS系统29例(13.36%),Lewis系统17例(7.83%),其他系统:抗-K 2例、抗-Kpa1例、抗-Fya1例、抗-Jka2例、抗-P1 2例、抗-e联合抗-P1 1例。免疫球蛋白类别IgG抗体152例(70.04%);IgM抗体26例(11.98%);IgM+IgG抗体39例(17.97%)。结论患者在输血前及孕妇在产前进行抗体筛查,并对出现的不规则抗体特异性进行鉴定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有输血史/妊娠史的患者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本院不规则抗体筛查结果进行统计并分析,探讨不规则抗体出现的临床意义及规律,减少输血反应,保证临床输血安全。方法对本院2011年10月-2014年12月46 346例患者使用微柱凝胶卡方法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者,使用谱细胞及相关试剂鉴别其不规则抗体特异性。部分患者血样送至上海市血液中心参比实验室,进行不规则抗体特异性鉴定。结果 46 346例患者中,共检出抗筛阳性结果 231例,阳性率为0.50%。Rh血型系统及MNS血型系统不规则抗体比例较高,分别占46.7及17.1%,其中抗-Ec、抗-E、抗-M检出率最高。肿瘤及血液疾病患者抗筛阳性比例较高,合计占总抗筛阳性患者的34.4%。结论不规则抗体筛查对安全输血不可或缺,应受到输血科及临床重视,为抗筛阳性患者挑选相合血液制品,提高其临床用血安全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袁青  冯宝莹  赵才翰  邹勇 《新医学》2021,52(10):787-790
目的 分析不规则抗体分布特征及产生的相关因素,探讨其对临床输血的指导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拟接受输血治疗的11 150例住院患者的不规则抗体特异性,绘制不规则抗体分布图,并分析与不规则抗体产生相关因素。结果 通过抗体筛选及抗体鉴定证实,11 150例临床拟输血患者共检出24例不规则抗体,阳性检出率为0.21%。在所检出的同种抗体中,RH血型系统的抗体最常见,占比为62.5%(其中抗-E 29.2%,抗-Ce 12.5%,抗-cE 12.5%,抗-C 4.2%),其次为MNS血型系统,占比为20.8%(抗-M 12.5%,抗-N 4.2%,抗-Mia 4.2%); Lewis 系统抗体(抗-Lea 2例)占比为8.3%;另发现抗-H抗体1例,抗-E合并抗-Jkb抗体1例。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患者中有输血史、妊娠史者比例高于不规则抗体筛查阴性患者(P均< 0.05)。在疾病类型分布上,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阳性患者中多见于妇产、血液和肾脏病患者。结论 不规则抗体的产生主要以RH血型系统和MNS血型系统为主,及时、有效地进行不规则抗体筛选和鉴定对长期输血患者或孕产妇的输血安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通过抗体筛查和鉴定,发现有临床意义的不规则抗体,以避免不规则抗体引起的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并选择相合的血液,确保患者输血安全。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法检测978例神经外科择期手术需要输血患者的血清(浆)不规则抗体,结果阳性的标本再送南京市血液中心进行抗体特异性进一步鉴定。对不规则抗体筛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978例择期手术患者的不规则抗体筛查发现不规则抗体阳性6例,阳性率0.61%。筛检阳性的6例标本经南京市血液中心进行抗体特异性鉴定,发现在6例不规则抗体阳性患者中抗-E 3例、抗-D 1例、抗-cE 2例。对6例不规则抗体阳性患者提示少输或不输血,其中2例未输血,4例输注经南京市血液中心配合型血液,无1例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结论在输血前对受血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可发现有意义的不规则抗体,以及选择和准备相适合的血液,防止溶血性输血反应。这对确保临床输血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吕学琴  尹向丽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5):1948-1949,1952
目的探讨健康献血者不规则抗体筛查在临床输血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011年8月至2012年10月3 029名健康献血者的血液标本,采用盐水介质法和抗人球蛋白法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抗体筛查阳性者做进一步鉴定,分析抗体特异性。结果对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农三师图木舒克市中心血站3 029例健康献血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17例(0.56%),其中抗-D阳性9例,抗-E阳性4例,抗-e阳性1例,抗-M阳性2例,抗A1阳性1例。男性不规则抗体阳性率为0.43%(6/1 397),女性不规则抗体阳性率为0.67%(11/1 6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输血史或妊娠史的健康献血者不规则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无输血史或妊娠史者(1.48%vs0.10%,P<0.05)。结论常规对健康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和鉴定,对保障临床用血安全、预防溶血性输血反应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微柱凝胶卡式法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价值,以确保临床输血安全。方法在输血前,使用微柱凝胶法对有输血史、妊娠史、短期内需要多次输血或交叉配血不合的输血或备血标本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检,筛检阳性者,进一步作抗体特异性鉴定,再选取该抗体对应抗原阴性的供血者与患者进行交叉配血。结果在932例患者病例中,共筛检出不规则抗体3例(0.32%),经抗体特异性鉴定,为抗-E 2例(0.21%),抗-c 1例(0.11%),选取不规则抗体相应抗原阴性的供血者与患者进行交叉配血,配血成功。另检出患者已致敏红细胞所引起的交叉配血次侧凝集2例(0.21%),假凝集1例(0.11%),自身抗体2例(0.21%)。结论微柱凝胶法对于保证临床输血安全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交叉配血前必须进行不规则抗体的筛检,这对有输血史、妊娠史以及短期内需多次输血的患者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输血前不规则血型抗体筛查对提高临床输血安全的意义。方法对2000例预输血患者进行抗体筛查,对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的标本进行抗体特异性鉴定,统计不规则抗体的特异性和检出率。结果共筛出不规则抗体阳性者8例,阳性检出率为0.4%。其中血液系统疾病和肿瘤患者6例,占75.0%,高于其他疾病患者所占比例(2例,25.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规则抗体阳性患者抗体特异性鉴定结果显示, Rh系统抗体占62.5%,MNS系统抗体(抗-M抗体)占37.5%。结论输血前对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检测,有利于选择适合患者的血液,有效减少或避免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保证了患者的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献血者不规则抗体检出率及分布情况,提高临床输血的安全性.方法 选择2004年1月至2012年12月于东营市中心血站无偿献血的175 587例献血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献血者为121 682例,女性为53 905例.年龄为18~55岁,中位年龄为(33.2±6.5)岁.所有献血者均符合《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18467-2001或GB18467-2011)要求.所有血液的采集均取得献血者知情同意,并在知情同意一栏签字后献血.采用盐水凝集法对献血者不规则抗体进行筛查,并采用抗人球蛋白间接法和筛查谱细胞法对不规则抗体阳性结果进行确认.结果 本组175 587例无偿献血者中,共检出103例献血者存在不规则抗体,不规则抗体总检出率为0.059%.不同血型献血者不规则抗体检出率如下:O型为0.076%,A型为0.051%,B型为0.052%,AB型为0.060%;不同血型献血者不规则抗体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3.34,P>0.05).不同年龄段献血者不规则抗体检出率如下:18~25岁为0.029%,>25~35岁为0.062%,>35~45岁为0.103%,>45~55岁为0.134%;不同年龄段献血者不规则抗体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31.38,P<0.01).不同性别献血者不规则抗体检出率如下:女性为o.082%(44/53 905),男性为0.048%(59/121 682),女性献血者不规则抗体检出率较男性高,且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7.00,P<0.01).本组18例献血者不规则抗体的抗体特异性鉴定结果示,Rh系统为9例(50.0%,9/18),MNS系统为7例(38.9%,7/18).结论 不规则抗体检出率随献血者年龄的增大而升高.不规则抗体以抗-E、抗-M抗体多见.35岁以上女性受血者应注意不规则抗体的筛查,以提高临床输血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新生儿脐血血型免疫血清学检验结果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相关性。方法对母亲血型O型、新生儿血型为A或B型的新生儿389例行抗体释放试验,阳性者286例为观察组,同期母婴ABO血型相合的新生儿205例作为对照组,研究血清学结果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关系。结果 389例新生儿中,286(73.5%)例抗体释放试验阳性,115例(29.6%)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198例(50.9%)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163例(41.9%)IgG抗A+B抗体阳性。观察组高胆红素血症发生55例(19.2%),对照组7例(3.4%),两组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和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脐血血型免疫血清学检验有助于早期诊断高胆红素血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凝聚胺法(MPT)、微柱凝胶法(MGT)两种交叉配血方法进行方法学比较。方法以1456例输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用MPT、MGT两种方法进行交叉配血,对交叉配血试验过程中的阳性患者行不完全抗体检测,评价两种交叉配血方法的优缺点。结果 MPT、MGT两种交叉配血方法总阳性率分别为5.5‰、9.6‰,次侧阳性率分别为3.4‰、8.9‰,次侧阳性率经卡方检验分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侧阳性、总阳性率及假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GT方法学灵敏度、特异度、正确诊断指数、符合率分别为100%、99.9%、0.99、99.9%均好于MPT。结论微柱凝胶法适于输血工作的标准化检测,有很好的灵敏度、特异度对不规则抗体的检测有优势,凝聚胺法能为急诊患者的抢救赢得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输血前和手术前患者相关血液检测的重要性。方法运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10600例患者进行HBsAg、抗-HCV、抗-TP、抗-HIV1+2血清四项检测。结果总阳性率8.8%,其中各单项阳性率分别为HBsAg7.1%(763例)、抗-HCV1.0%(107例)、抗-TP0.9%(97例)、抗-HIV0.09%(1例)、HBsAg与HCV同时阳性5例、HCV与TP同时阳性1例、HCV与HIV同时阳性1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