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期乳腺癌保乳术或根治术后联合调强放疗对患者术后生命质量和性生活的影响。方法选取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2011年1月至2016年2月诊治的女性乳腺癌患者89例,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保乳术组和改良根治术组。其中保乳术组24例、改良根治术组65例,所有患者术后均采取调强放射治疗进行辅助治疗。采用问卷式调查,对患者生命质量进行测量,采取到患者所在医院面对面访谈的方式了解患者术后对自身认可度和性生活满意程度。将获取数据建立数据库,导出数据,使用SPSS 16.0进行分析。结果接受不同手术方式联合放疗,生命质量得分差异较大,其中保乳术组总得分平均值为(87.500±7.940)分,改良根治术组总得分平均值为(65.350±8.490)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保乳术患者术后对自身认可度和性生活满意度均优于接受改良根治术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乳腺癌患者接受保乳术联合放疗,生命质量和性生活满意度明显优于改良根治术联合放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3种调强计划的靶区及其危及器官剂量学指标,为临床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10例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左侧5例,右侧5例),分别设计逆向调强计划、混合调强计划以及野中野调强计划,评估3种方法中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学指标。结果:逆向调强计划的均匀性指数和适形指数优于混合调强计划和野中野调强计划,但后两种计划对患侧肺、对侧乳腺、心脏、肝脏等危及器官有更好的保护。结论:混合调强计划和野中野调强计划是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计划的较佳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国女性乳腺癌保乳术后瘤床加量大分割放疗的放射毒性、乳腺美容效果及疗效情况。方法:选取乳腺癌保乳术后符合入组条件的30例患者,年龄26~67岁,随机分为大分割研究组(14例)和常规分割对照组(16例)。全乳调强放疗剂量:大分割组40.5 Gy/15 f/21 d,常规分割组50.0 Gy/25 f/35 d;瘤床加量:大分割组46.5 Gy/16 f/22 d,常规分割组60.0 Gy/30 f/42 d。结果:所有患者急性/晚期放射性皮炎均列为I~II度;研究组和对照组急性/晚期皮肤毒性和乳房美容效果比较均未见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30例患者未见明显放射性心、肺毒性出现;中位随访21.7个月,无发生肿瘤局部复发。结论:中国女性乳腺癌患者保乳术后瘤床加量大分割放疗具有与常规分割放疗同等良好的治疗耐受性、乳房美容效果及放疗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两种常见的乳腺癌术后逆向调强放疗治疗计划在靶区和危及器官上的剂量差异性,寻求乳腺癌术后调强放疗较佳的治疗计划。材料与方法:随机选取6例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的患者,应用Pinnacle 7.6c计划系统,设计患侧乳腺切线方向小角度展开入射的4野逆向调强计划和入射角度在患侧乳腺平面内均分的5野调强计划,在计划靶区满足处方剂量的前提下,比较分析两种逆向调强计划靶区的适形度和剂量均匀性;肺的V30、V20和平均剂量,心脏的V30和平均剂量等剂量学指标。结果:通过对6例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逆向调强计划设计中两种计划的比较发现,4野逆向调强计划对心脏和肺保护较好,而5野逆向调强计划能够给靶区带来较佳的适形度和剂量均匀性。结论:乳腺癌术后逆向调强计划的设计必须与临床紧密结合,对于基本状况良好且心肺功能较好且的患者,可以考虑用5野逆向调强计划;对心肺功能较差的患者则应优先考虑切线方向适度展开照射野入射角度的4野逆向调强计划。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I期乳腺癌保乳术后三种常见的放射治疗方式在剂量学上的优劣。方法:选择33例接受保乳手术的T1N0M0 I期乳腺癌病例,其中左侧乳腺癌25例,右侧乳腺癌8例,应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TPS)为每例患者设计常规切线野(CR),三维适形放射治疗野(3D-CRT)以及三维适形调强放射治疗野(IMRT)三种全乳放射治疗计划,处方剂量均为DT50 Gy/25次。用剂量体积直方图(dose volume histograms,DVH)来比较3种计划中计划靶体积(planning targetvolume,PTV)、危及器官(organs at risks,OARs)的剂量学差异。结果:在三种计划靶区覆盖度的比较中,CR计划的PTV接受处方剂量的95%的体积要明显小于3D-CRT和IMRT,三者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在三种计划剂量均匀性的统计中,IMRT明显优于CR和3D-CRT,三者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三维适形调强放射治疗(IMRT)作为一种目前较为先进的放射治疗技术,其在Ⅰ期乳腺癌保乳术后的辅助放射治疗中在靶区覆盖率以及靶区内剂量的均匀性上均体现出了剂量学的优势,并且对于同侧肺以及心脏的照射体积也显著低于常规...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pinnacle计划系统脚本的记录与回放功能,实现调强放疗计划设计的自动执行,并分析运用脚本功能产生的调强计划的剂量分布特点,研究脚本功能在调强放疗计划设计中的应用前景。材料与方法:随机选取6例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的患者,应用Pinnacle7.6c计划系统,通过脚本的记录与回放功能,实现调强放疗计划的设计,并以体积剂量等参数评价由此产生的调强计划的剂量结果。结果:通过在6例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调强计划设计中脚本的应用研究,发现脚本功能能序贯处理调强计划设计的操作步骤,并节省计划设计的时间;与合理的调强优化参数相结合,一遍优化就能够获取满意的剂量结果。结论:脚本功能能够简化计划的操作步骤并缩短计划设计时间,对于相同部位、分期、处方剂量等临床要求相同的病种,设定相同的合理的优化目标函数,运用脚本功能能够快速完成调强治疗计划的设计。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乳腺癌传统适形放疗和调强放疗靶区剂量分布和心、肺组织接受的剂量。方法使用Eclipse三维治疗计划系统,对37例乳腺癌术后分别实施传统适形放射治疗和调强放射治疗计划。比较两种放射治疗计划的剂量分布和心、肺组织的受量。结果处方剂量为5000cGy时,调强放疗的靶区剂量分布更理想,且心、肺组织受照射剂量和体积也明显少于适形放射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保乳手术联合放射疗法在乳腺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72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予以保乳手术治疗,观察组予以保乳手术联合放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近期疗效、术后3年复发率、转移率及5年生存率。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有效率为94.4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3年内转移率、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术后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乳手术联合放射疗法治疗乳腺癌患者临床效果显著,可在提高患者近期临床疗效的同时降低复发率和率转移,提高患者远期生存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不同剂量调强放射治疗效果。方法:接受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50例,依据不同放射剂量分组:A组放疗总剂量50 Gy,B组放疗总剂量60 Gy,观察两种方案的干预效果及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在V100%上并无差异,分别为(55.13±6.28)%和(54.26±6.01)%;在V99%、V109%、V115%等比较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A组3年复发率12%,高于B组的4%(P<0.05);A组患者Ⅰ级及以下放射性皮炎发生率44.00%,显著低于B组的72.00%(P<0.05),两组Ⅱ级与Ⅲ级及以上放射性皮炎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早期乳腺癌患者以保乳术作为主要治疗方案,放射疗法属于关键辅助措施,不同剂量影响治疗效果,适当增大剂量有助于提升整体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同步加量调强与常规调强放射治疗食管癌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49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同步组(n=77)和常规组(n=72),同步组患者予以同步加量调强放射治疗,常规组患者予以常规调强放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血清肿瘤因子鳞状细胞癌抗原(SCC)、糖类抗原125(CA125)、癌胚抗原(CEA)水平、体力状况评分(Karnofsky评分)、生活质量评分(SF-36评分)、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同步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93.51%vs 81.94%, P<0.05);同步组血清肿瘤因子SCC、CA125、CEA水平均低于常规组(P<0.05);同步组Karnofsky评分和SF-36评分均高于常规组(P<0.05);同步组不良反应轻于常规组。结论:同步加量调强与常规调强放射治疗食管癌均有一定临床效果,但相较于常规调强放射治疗,同步加量调强放射治疗对食管癌患者临床效果更为理想,能有效控制血清肿瘤因子高表达,改善预后,且不良反应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11.
放疗计划验证能够确保病人接受精准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选取11例左乳癌保乳术后患者,对其调强放疗计划做Compass三维剂量验证。通过Compass重建计划与Pinnacle治疗计划系统数据对比,分析靶区(Planning Target Volume,PTV)和危及器官(Organs-at-Risk,OAR)的剂量体积直方图与Gamma值。PTV和OAR的D_1、D_(95)、D_(99)、D_(mean)偏差小于1 Gy,V_5、V_(20)、V_(30)偏差小于1.5%。在3 mm/3%标准下,PTV平均Gamma值为0.45±0.04,通过率均值为92.70%±2.44%,且具有统计学意义;OAR通过率接近100%。在2 mm/2%标准下,PTV通过率均值为78.61%±3.90%;OAR通过率均值为97.34%±0.96%。Compass验证了直线加速器对放疗计划的执行能力,为乳腺癌保乳术后调强放疗计划的临床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食管癌放射治疗的最新进展及目前存在的问题。方法:广泛查阅近五年来有关食管癌放射治疗最新进展方面的文章,并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食管癌常规放疗因存在肿瘤放疗剂量与周围器官组织损伤的矛盾,其疗效一直不能令人满意。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调强放疗(IM—RT)和影像引导放疗(IGRT)具有精确定位、精确计划、精确治疗的优点,可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提高食管癌患者的肿瘤局部控制率和远期生存率。结论:3D—CRT、IMRT和IGRT在食管癌的放射治疗中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鼻咽癌调强放疗靶区剂量学研究及近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鼻咽癌调强放疗和常规放疗中靶区和周围组织器官的剂量分布,观察鼻咽癌调强放疗的效果和副作用.方法:对63例初治鼻咽癌采用CT模拟定位,为每例患者制定2套放疗计划,即调强放疗计划和半开准直器常规放疗计划.63例患者非随机分为2组,调强组28例进行调强放射治疗,常规组35例进行常规放射治疗.结果:在IMRT和常规计划中,对肿瘤区(GTV)的靶区覆盖率(V95)分别为99.55%和98.41%,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于临床靶区(CTV1)的靶区覆盖率(V95)分别为98.51%和87.26%,差异有显著性(P<0.05);颈淋巴结靶区的靶区(CTV2)覆盖率(V95)分别为98.71%和77.63%,差异有显著性(P<0.05),临床靶区(CTV1)和颈淋巴结靶区(CTV2)IMRT的V95优于常规放疗.对串联器官IMRT计划和常规计划均能比较好的保护脊髓、脑干和视交叉,对并联器官IMRT计划中腮腺和下颌骨受照剂量显著低于常规计划.调强组与常规组近期有效率分别为96.4%和97.1%,差异无显著性(P>0.05),放疗6个月后调强组口干症状明显轻于常规组.结论:调强放疗可以使各个靶区得到足够、均匀的剂量分布,周围正常组织得到较好的保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对乳腺原位癌临床疗效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4例乳腺原位癌患者,16例实施单乳切除术(66.7%),4例改良根治术(16.7%),4例行保乳手术(16.7%),对于淋巴结转移患者术后辅以化学治疗,对保乳患者术后给予全乳放疗,对临床疗效及预后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4例乳腺原位癌患者中,20例乳腺导管原位癌,4例乳腺小叶原位癌。经过单乳切除术、改良根治术、保乳手术等综合治疗,平均随访5年,1例保乳术后5年局部复发,行乳房单切治愈,余均健在。结论采取合适的手术方式,彻底切除肿瘤病灶,辅以放疗及内分泌治疗,是提高乳腺原位癌患者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乳腺癌保乳手术31例临床治疗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早期乳腺癌保乳的临床治疗方法及疗效观察.方法 选择2006年2月~2009年2月收治女性乳腺癌31例,采用肿块局部广泛切除加腋淋巴结清扫或象限切除加腋淋巴结清扫术治疗,术后辅助放疗、化疗和内分泌治疗.结果 31例手术全部成功,无术后并发症.随访6~48个月,平均随访24个月.30例患者生存,总生存率为96.7%.结论 保乳手术结合术后综合治疗乳腺癌,近、远期临床疗效均满意,美容效果好,术后并发症少,无放疗后乳房纤维化、挛缩.患侧肢体活动良好,无淋巴水肿等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螺旋断层放射治疗技术与传统医用直线加速器对乳腺癌放疗中重要正常组织与靶区剂量-体积参数进行剂量学比较。同时,在剂量学研究基础上进行临床实际吸收剂量测量验证各种技术间临床应用的优势与劣势。 方法:选取10例T1N0M0期乳腺癌保乳术后行乳腺靶区放射治疗病人(无锁骨上照射区域),处方剂量为50 Gy/25次,利用螺旋断层放射治疗定角调强技术、螺旋断层放疗技术与医用直线加速器调强技术,比较乳腺癌靶区剂量和正常组织剂量的优劣。评估靶区剂量与适形度指数(CI)、均匀性指数(HI)和正常组织剂量-体积参数,进行剂量学比较。同时,利用热释光剂量仪在乳腺癌病人表皮进行实测剂量,比较3种技术处理由于病人呼吸运动对表面剂量的影响,及评估时间因素对治疗效率的影响。 结果:10例乳腺癌病人采用定角调强技术、螺旋断层放疗技术与医用直线加速器调强技术PTV HI分别为0.15±0.01、0.06±0.01和0.20±0.15(P<0.001);CI分别为0.76±0.00、0.81±0.03和0.74±0.04(P>0.05);心脏平均剂量分别为4.12±0.87、3.82±0.53、6.33±2.49 Gy(P<0.001),左前降支最大剂量分别为20.38±5.66、13.34±3.78、34.56±4.12 Gy(P<0.001),患侧肺组织平均剂量分别为6.78±1.33、7.22±2.34、12.76±2.10 Gy(P<0.001)。患者6个实测剂量点的吸收剂量3种技术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从综合靶区覆盖、正常组织剂量-体积参数、剂量实测与治疗效率等方面比较,螺旋断层放射治疗的定角调强技术相对于其他两种技术而言有低剂量范围小、靶区覆盖佳、解决治疗中呼吸运动影响等优势,推荐使用该技术用于乳腺癌病人放射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选取常规放射治疗与调强适形放射治疗对中晚期宫颈癌患者复发率及转移率的影响.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治疗的中晚期宫颈癌患者102例,采用电脑盲选法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常规放疗,n=51)与治疗组(三维适形调强放疗,n=51).对比分析2组的血清肿瘤标志物表达水平与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保乳术与改良根治术治疗早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早期乳腺癌患者按手术方法分为2组,保乳组采用保乳术,根治组采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比较2种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结果保乳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引流量、住院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根治组,保乳组乳房外形评价优良率明显高于根治组(P0.05)。但是保乳组患者术后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3年及5年生存率与根治组比较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保乳手术治疗早期乳腺癌疗效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许益芬 《医学信息》2018,(13):73-76
目的 比较胸中段食管癌三维适型放疗与调强放疗对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影响,探讨两种放射治疗方法在胸中段食管癌根治性放疗中重要器官受保护的优劣,寻找食管癌放射治疗的理想计划模式。方法 15例经病理证实胸中段食管鳞癌患者,经体位固定、CT模拟定位扫描成像传输到治疗计划系统、勾画肿瘤体积、临床靶区体积和危及器官。15例病例均做三维适型和调强计划,60 Gy/30次,评估/优化后应用剂量体积直方图比较两种计划对靶区及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影响。结果 在相同靶区、相同剂量模式下,对胸中段食管癌患者的放射治疗中,调强放疗对靶区剂量的分布及对危及器官的保护均优于三维适形放疗。结论 胸中段食管鳞癌,长度4~18 cm放射治疗,三维适型/调强放疗对危及器官剂量学的影响有明显差异。同部位的肿瘤受到相同剂量照射情况下,调强放疗对危及器官的影响较三维适型放疗小,靶区剂量分布均匀度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研究乳腺癌保乳手术后和放疗后所发生的非典型性血管病变(atypical vascular lesions,AVLs)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与血管肉瘤的关系。方法对1例AVLs的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和免疫表型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为57岁女性,因右乳癌接受保乳手术,术后辅助放疗。3年多后于右乳外上瘢痕旁见大小不一的发红皮疹,呈放射状向乳头排列。临床上考虑为右乳癌保乳术后右胸壁复发结节。对皮疹行细针穿刺未见肿瘤细胞。对皮疹的活检显示,病变主要位于真皮浅层,由聚集成簇、相互贯通的薄壁脉管组成,管腔内多无红细胞,内皮细胞也无明显的异型性。局灶区域可见少量脉管向真皮中层内穿插性生长。免疫组化标记显示内皮细胞主要表达CD31,部分表达CD34和D2-40,脉管周无α-SMA阳性的周皮细胞。回顾性复习乳腺癌切片显示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结论AVLs是一种与乳腺保乳癌术后放疗相关的血管增生性病变,是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性血管肉瘤的前驱性病变。熟悉AVLs的临床病理学特点不仅对病理医师,而且对临床医生也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