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阴道感染性疾病是常见的妇科疾病,根据病因可分为十余种,其中以细菌性阴道病、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滴虫性阴道炎、需氧菌性阴道炎、萎缩性阴道炎最为常见。随着对阴道炎症认识的深入,混合感染逐步引起人们的重视。阴道混合感染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原体引起的阴道感染,病原体都可造成异常的局部环境而引起相应的症状和  相似文献   

2.
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是近年来被确定的与性传播有关的疾病,其主要病原体为阴道加德纳菌。以往由于对它的认识有限,曾报道过很多名称,如非特异性阴道炎、加德纳性阴道炎、阴道嗜血杆菌性阴道炎等,1984年在斯德哥尔摩关于非特异性阴道炎的国际会议上正式定名为细菌性阴道病。由于阴道加德纳菌的感染与传播和性活动有关,故此将细菌性阴道病列入第三代性传播疾病。  相似文献   

3.
需氧菌性阴道炎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需氧菌性阴道炎(aerobic vaginitis,AV)是近年来认识到的一种阴道感染,主要由需氧菌感染引起.AV由Donders等[1]于2002年正式报道,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不清楚.正常阴道内以产过氧化氢的乳杆菌占优势.AV时,阴道内能产过氧化氢的乳杆菌减少或缺失,其他细菌主要为需氧菌,如B族链球菌、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及肠球菌等需氧菌增多,并产生阴道黏膜炎性改变.  相似文献   

4.
细菌性阴道病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细菌性阴道病 (bacterialvaginosis,BV)为育龄妇女最常见的阴道感染性疾病,约占外阴、阴道感染的 40% ~50%。然而,我们对本病的真正认识还是从上世纪 90年代中期才开始,以往因对其病原的认识不同而曾有许多命名,如嗜血杆菌阴道炎 (haemophilusvaginitis)、棒状杆菌阴道炎(corynebacteriumvaginitis)、非特异性阴道炎 (non specificvaginitis)、加德纳菌阴道炎 (gardnerellavaginitis)和厌氧性阴道病(anaerobicvaginosis)等。直至 1984年在瑞典召开的专题国际会议上,一致同意使用细菌性阴道病这个名称。所谓细菌性,是因本病有明显的异常…  相似文献   

5.
夏艳  林晓丽  金志军  左绪磊 《生殖与避孕》2011,31(3):208-210,213
目的:探讨复发性假丝酵母菌性外阴阴道炎与肠道假丝酵母菌感染的同源性。方法:分别采集和鉴定假丝酵母菌性外阴阴道炎(VVC)和复发性假丝酵母菌性外阴阴道炎(RVVC)感染者阴道和肠道的菌株,采用PCR方法进行阴道和肠道菌株同源性分析。结果:203例患者中VVC组158人,RVVC组45人。共有66例患者经菌株鉴定为阴道和肠道同时感染假丝酵母菌,其中VVC患者21例(13.29%),RVVC患者45例(100%)(χ2=120.013,P<0.01);肠道和阴道标本同源性占94.44%。结论:复发性假丝酵母菌性外阴阴道炎与肠道假丝酵母菌感染之间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阴道炎的药物治疗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阴道是经血的通道 ,阴道分娩时的产道 ,又是性交的场所 ,有其本身的生态系统 ,但外环境和相邻组织 (膀胱和直肠 )的改变可影响阴道环境。阴道的生态环境也与内分泌、病原体、免疫功能、妊娠、创伤、性生活、治疗等密切相关。阴道粘膜也受妇女年龄、内分泌、pH值、病原体、月经周期、避孕器、月经用品以及免疫学等的影响 ,所以阴道易患各种炎症。有关阴道炎症细分可有 16种之多 ,其为 :(1)滴虫性阴道炎 ;(2 )念珠菌性阴道炎 ;(3)老年性阴道炎 ;(4)细菌性阴道炎 ;(5 )婴幼儿阴道炎 ;(6 )病毒性阴道炎 ;(7)淋菌性阴道炎等。其中一些为常见的阴…  相似文献   

7.
几种常见阴道炎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阴道炎是妇产科临床常见疾病,多种病原微生物均可以引起女性生殖道感染。随着病原微生物检测技术的发展以及各种新型药物的出现,各种阴道炎得到了满意的治疗。但由于新的病原微生物以及耐药性的出现,存在各种药物的不良反应,使阴道各种炎症的治疗受到挑战。本文将重点介绍滴虫性阴道炎、老年性阴道炎及幼女性阴道炎近年来的诊治进展。1 滴虫性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是全球性、十分常见的公共卫生性传播疾病。新生女婴可在分娩时自母体产道中获得感染,常潜伏至青春期才出现症状。滴虫感染与性接触次数有关,成年处女感染率为零,而妓女或患有…  相似文献   

8.
文章综述正常和异常阴道微生态的显微镜诊断方法,包括细菌性阴道病、需氧性阴道炎、溶细胞性阴道病、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和脱屑性炎性阴道炎的阴道涂片革兰染色显微镜特征、盐水湿片下线索细胞和10%氢氧化钾湿片下真菌孢子和假菌丝特征。  相似文献   

9.
需氧菌性阴道炎及其混合感染的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需氧菌性阴道炎(AV)及其混合感染的临床特征,为AV的临床诊治提供帮助.方法 2008年4-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选取以外阴不适、阴道分泌物异常等阴道炎症状就诊的患者516例,联合其症状、体征及相关实验室检查诊断常见阴道炎,即AV、细菌性阴道病(BV)、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滴虫阴道炎(TV),分析AV及其混合感染的临床特征.结果 516例患者中,AV 76例,占14.7%(76/516),北中混合感染44例,占58%(44/76).在44例AV混合感染中,以合并BV多见,占45%(20/44);其次为合并VVC,占30%(13/44);合并TV占25%(11/44).单纯AV患者的常见症状主要为黄绿色稀薄脓性阴道分泌物(63%,20/32),其次为阴道分泌物增多(44%,14/32);阴道pH值常>4.5(84%,27/32),清洁度主要为Ⅲ~Ⅳ度(88%,28/32);细菌培养为粪肠球菌(6例)、链球菌(4例)等需氧菌.结论 AV是常见的下生殖道感染,易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尤以合并BV、VVC及TV多见,混合感染时症状、体征不典型.在AV诊断中,注意有无合并其他阴道感染,并在诊断其他阴道感染时,注意是否合并AV.  相似文献   

10.
混合性阴道炎诊治专家共识(2021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混合性阴道炎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致病微生物导致的阴道炎症,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其较单一阴道炎症诊治困难,且常伴随着复杂阴道微生态环境的存在。本专家共识针对4种常见的阴道炎症(细菌性阴道病、阴道毛滴虫病、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和需氧菌性阴道炎)而制定。混合性阴道炎有症状不典型、病程较长和易复发等特点。诊断时多采用阴道微生态检测方法,诊断要点:(1)同时存在至少两种病原体或同时满足两种或以上阴道炎症的诊断标准;(2)同时存在两种或以上阴道炎症相应的症状和体征,需要同时药物治疗。治疗目标为采用综合性用药方案,杀灭病原体,保护阴道有益菌群并增强其功能。治疗原则为针对不同病原,选择规范的抗菌药物,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抗菌药物的使用;建议除了对于各种感染的治疗外,强调对于阴道微生态失调的纠正。  相似文献   

11.
假丝酵母菌性阴道炎是由假丝酵母菌引起的粘膜机会性感染。虽然其免疫防御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认为阴道上皮细胞及局部粘膜免疫在抗假丝酵母菌感染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机体防御作用可能是由阴道粘膜多方面的免疫调节因素相互作用产生的。而学者们对系统性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的保护作用持不同观点。  相似文献   

12.
目前全世界有超过8000万不孕不育患者,其中女性生殖道感染导致的不孕不育已引起高度重视[1]。育龄期女性常见的阴道感染包括细菌性阴道病(BV)、需氧菌性阴道炎(AV)、阴道毛滴虫病(TV)和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若不及时治疗,可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流产、早产、胎膜早破、绒毛膜羊膜炎、盆腔炎性疾病等[2]。阴道感染不仅可引起局部炎性反应、免疫应答、氧化应激及细胞毒性因子的过度表达,而且还可经性接触感染男性泌尿生殖道,进而通过不同的机制对精子的质量参数(如浓度、运动、活力、形态)、膜结构及功能完整性、DNA片段和染色体整合产生不利影响,严重时可导致精子死亡[3],这些病理性改变与女性不孕及不良胚胎质量有关[3-4]。本文主要围绕常见阴道感染的致病菌对精子的不利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妇科门诊初诊妇女中阴道炎人群和非阴道炎人群的阴道微生态状况。方法 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科门诊并完成阴道微生态检测的妇女共计30 265例, 排除反复就诊者后, 按照初诊是否有阴道炎症状体征将23 181例初诊妇女分为有阴道炎症状体征组(6 697例)及无阴道炎症状体征组(16 484例), 并对两组阴道微生态状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23 181例初诊妇女中阴道炎总检出率为34.87%(8 083/23 181), 其中有阴道炎症状体征组阴道炎检出率为46.10%(3 087/6 697), 无阴道炎症状体征组阴道炎检出率为30.31%(4 996/16 484), 近1/3无阴道炎症状体征的妇科门诊妇女存在阴道炎。(2)单纯性阴道炎类型中, 有阴道炎症状体征组中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最多(16.01%, 1 072/6 697)、需氧菌性阴道炎(AV)其次(12.83%, 859/6 697), 与无阴道炎症状体征组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而细菌性阴道病(BV)、滴虫阴道炎(TV)两组...  相似文献   

14.
复发性念珠菌阴道炎(RVVC)的病因十分复杂,导致复发的影响因素主要涉及临床因素、宿主局部免疫力以及念珠菌的细胞分子机制等方面。临床因素结合阴道局部免疫力低下导致阴道菌群失调及阴道局部微生态平衡破坏,最终引起念珠菌阴道炎的复发。RVVC在治疗上的难点主要表现为耐药,RVVC耐药的分子机制主要与天冬氨酸蛋白酶(SAP)家族的基因突变、多药耐药基因的异常表达、pH值以及念珠菌毒力因子的基因多态性有关。临床规范用药以及选用非唑类抗真菌将有助于预防和治疗RVVC。  相似文献   

15.
幼女的外阴炎与阴道炎常同时存在,外阴阴道炎是幼女最常见的炎性疾病之一,因此时卵巢功能不健全,阴道的自然防御功能尚未形成。同时,阴道又邻近肛门,极易感染而发生炎症。本病的病因很多,大致可分为非特异性和特异性二种。一、非特异性外阴阴道炎最常见的是由于不洁及污染引起。由直肠移行至外阴及阴道的蛲虫,首先刺激阴道粘膜,引起继发性感染。此外,异物误入阴道,发生一种反应性炎症,称为异物性阴道炎。(一)临床表现:主诉外阴灼热、瘙痒及排尿痛。急性期外阴红肿,多量脓性分泌物;慢性期外生殖器充血,并向阴道粘膜蔓延,分泌物较混浊、稀薄,呈灰色。蛲虫病患儿当雌虫移行至肛门周围排卵时,会阴瘙痒,夜间尤甚。一般食欲不振,好咬指甲,也可  相似文献   

16.
念珠菌外阴、阴道炎的诊治对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念珠菌外阴、阴道炎 (vulvovaginalcandidiasis)又称霉菌性外阴、阴道炎 ,是临床上多发病、常见病之一。现将有关念珠菌外阴、阴道炎诊治过程中应掌握的原则分述如下。1 病原学及易感因素  Harley估计 ,75%的妇女在妊娠期此病至少有一次发作 ,其中 4 0 %~ 50 %会发作 2次 ,约 5%的成年妇女反复发作。从阴道分离的酵母菌具有寄居或引起阴道炎的能力 ,接种到阴道发病的潜伏期为 2 4~ 96h。寄居于阴道粘膜的白色念珠菌是经过粘附、发芽、分泌蛋白溶解酶、产生霉菌毒素和菌落转换等 ,逐步由白色念珠菌无症状…  相似文献   

17.
滴虫性阴道炎临床一般表现众所周知 ,但有一些临床表现比较特殊。本文报道 6例具有特殊表现的滴虫性阴道炎 ,以供同道参考。1 临床资料1.1 阴道气泡样改变 (气肿性阴道炎 )例 1,38岁 ,因葡萄胎刮宫术后 4个月 ,外阴瘙痒、阴道有血性分泌物 5天来院。刮宫后曾在当地医院行一个疗程化疗。妇科查体 :右侧小阴唇中部有粟粒大小暗红色小泡 ,处女膜痕处有一米粒大的泡状突起 ,阴道各壁满布大小不等的囊泡 ,小者如粟粒 ,大者如玉米粒 ,呈半透明状。部分囊泡为暗红色。阴道分泌物呈脓血性 ,镜检可见滴虫、脓细胞、红细胞。阴道组织活检可见 :囊泡…  相似文献   

18.
α-干扰素栓治疗细菌性阴道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细菌性阴道病 (bacterial vaginosis BV)是由阴道加德纳菌(gandnerella)与某些厌氧菌混合感染引起的。曾称非特异性阴道炎、阴道嗜血杆菌性阴道炎、加德纳杆菌性阴道炎等 ,1984年在国际会议正式命名为细菌性阴道病。 BV妇科常见病 ,加德纳菌通过性交传播 ,已列为性传播疾病。发病率为 15 %~6 4% ,好发性旺盛期妇女 ,年龄在 15~ 44岁 ,但有少数病例为15岁以下健康女孩 ,其阴道内存在加德纳菌 ,故其也可以通过非性接触传播。BV与宫颈上皮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盆腔炎、泌尿系感染有关。可导致异位妊娠或不孕。妊娠合并 BV…  相似文献   

19.
各种阴道炎的实验室检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种病原体可引起女性生殖道感染,常见的病原体有:真菌、寄生虫、病毒、衣原体、支原体、原虫、细菌等。涉及的疾病有: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滴虫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病等常见病;也包括淋病、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等经典的性病。在这些阴道炎的病原诊断和临床治疗中,准确、及时的实验室检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时具有决定的意义。一般而言阴道炎取材方便,但选择实验室检查的项目则需因病而异。1 常规涂片检查假丝酵母菌阴道病、滴虫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病等为最常见的阴道炎症,取阴道分泌物涂片检查是最常用、最方便且有效的实验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阴道炎性疾病是妇科门诊的常见疾病,包括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滴虫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病、需氧菌性阴道炎、阴道混合感染等。在临床工作中存在由于诊断不确切或对诊治规范理解不透彻,或者对混合感染认识不足,而导致不同程度的过度治疗和治疗不足。文章对常见的阴道炎性疾病治疗过度与不足的原因及如何预防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