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修饰的安卡拉痘苗(modified vaccinia Ankara,MVA)是MVA病毒在原代鸡胚成纤维细胞(CEF)中经过一系列的传代得到[1],在人体内可以表达 MVA 病毒蛋白及其携带的外源基因蛋白,但却不形成完整的病毒颗粒,为人体内复制缺陷性病毒[2],安全性好,即使在免疫功能缺陷病人和免疫抑制的恒河猴体内也未显示出明显的副作用[3]。近年来,重组 MVA 病毒广泛地用于预防性疫苗和感染性疾病、癌症治疗的基础与临床研究[4],其中以 MVA 病毒作为载体的疫苗是最有希望用于预防人类艾滋病的活载体疫苗之一[5]。由于 MVA 病毒本身的繁殖特点,其滴度的检测不适合采用常规的蚀斑法进行[6];而常规微量细胞病变(cytopathic effect,CPE)法相对耗时,对细胞培养要求高,往往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因而不稳定且精确度降低[7],给检测工作带来不便。上世纪 90 年代初 Usuba 等[8]建立了免疫酶技术测定流感病毒感染性滴度的方法,较常规方法省时、结果准确﹑重复性好。我们就免疫酶技术在 MVA 病毒感染性滴度检测中的适用性进行了探讨,旨在建立一种准确、快速的 MVA 病毒感染性滴度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2.
 肽基脯氨酰顺反式异构酶 1(peptidyl-prolyl cis/trans isomerase 1,Pin1)是进化上非常保守的肽基脯氨酰异构酶(peptidyl-prolyl isomerase,PPIase)家族的成员,属微小菌素蛋白[1],最初报道于 1996 年,在分离与 NIMA(never in mitosis gene A)相互作用的蛋白时得到[2]。一些研究发现,Pin1 的作用靶点可以是参与细胞增殖、细胞凋亡和转录的蛋白,如细胞周期蛋白 E(cyclin E)、cyclin D1、β-连环蛋白(β-catenin)等,其中多数蛋白在肿瘤形成过程中会失调[3-5];并且 Pin1 在多种肿瘤中过表达(如宫颈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6-14],因此认为 Pin1 与肿瘤发生有关。有学者已经对 Pin1 在肿瘤治疗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包括靶向 Pin1 的小分子化合物和反义基因。本文主要就靶向 Pin1 的肿瘤反义基因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做简要综述。 ......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肿瘤坏死因子(TNF)拮抗剂依那西普治疗的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滑膜组织炎症评分及相关分子标志物表达的改变。方法行膝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治疗的RA患者16例,其中8例既往接受依那西普治疗,8例未接受依那西普或其他生物制剂治疗。滑膜组织HE染色比较2组患者Rooney炎症评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滑膜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血管黏附分子1(V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钙黏素11(cadherin-11)的表达。结果依那西普组Rooney评分明显低于非生物制剂组,滑膜衬里层PCNA与cadherin-11表达明显降低,衬里下层PCNA及cadherin-11表达也显著降低。两组间滑膜衬里层及衬里下层VCAM-1与ICAM-1表达无显著性差异。临床炎性指标[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计数(PLT)]及28个关节疾病活动指数(DAS28)与Rooney评分之间无统计学相关性。结论依那西普可抑制RA滑膜细胞增生和淋巴细胞浸润,并降低与增生及黏附相关分子的表达,缓解RA滑膜组织炎性病变;临床炎性指标不能完全反映局部关节滑膜组织学改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肿瘤坏死因子(TNF)拮抗剂依那西普治疗的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滑膜组织炎症评分及相关分子标志物表达的改变。方法行膝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治疗的RA患者16例,其中8例既往接受依那西普治疗,8例未接受依那西普或其他生物制剂治疗。滑膜组织HE染色比较2组患者Rooney炎症评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滑膜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血管黏附分子1(V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钙黏素11(cadherin-11)的表达。结果依那西普组Rooney评分明显低于非生物制剂组,滑膜衬里层PCNA与cadherin-11表达明显降低,衬里下层PCNA及cadherin-11表达也显著降低。两组间滑膜衬里层及衬里下层VCAM-1与ICAM-1表达无显著性差异。临床炎性指标[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计数(PLT)]及28个关节疾病活动指数(DAS28)与Rooney评分之间无统计学相关性。结论依那西普可抑制RA滑膜细胞增生和淋巴细胞浸润,并降低与增生及黏附相关分子的表达,缓解RA滑膜组织炎性病变;临床炎性指标不能完全反映局部关节滑膜组织学改变。  相似文献   

5.
 C-Jun 氨基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JNK),又称应激活化蛋白激酶(stress-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APK),是在哺乳动物体内发现的第 3 类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的家族成员之一[1]。JNK 广泛参与胚胎发育、细胞分化和凋亡、免疫反应以及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等多种生理病理过程。JNK 蛋白可由 Jnk1、Jnk2、Jnk3 等 3 个基因编码,其中 Jnk1 基因和 Jnk2 基因在全身各组织中广泛表达,Jnk3 基因则选择性地在脑、心脏、睾丸组织中表达。Jnk 基因通过选择性剪接可表达 10 种不同形式的 JNK 蛋白,这些蛋白按其相对分子质量的不同可分为 46 000 亚型和 54 000 亚型[2]。哺乳动物的单基因敲除实验表明,Jnk1 基因和 Jnk2 基因在多数情况下能够进行功能互补,同时又具有各自特定的生理功能,其中 Jnk1 基因在 IR 及胰腺 β 细胞功能衰竭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3]。进一步的研究还表明选择性地抑制 JNK 的活化将可能为糖尿病的治疗提供一个新途径[4]。结合近年来相关文献,本文就 JNK 与 IR 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6.
 生长因子是由多种细胞分泌的通过细胞间信号传递影响细胞活动的一类多功能调节肽,具有调节细胞分裂、增殖、迁移及其基因表达等重要功能[1]。生长因子主要通过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即可发挥显著的生物学效应,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研究表明,不同生长因子联合应用可产生协同或拮抗效应,如联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可明显促进血管新生[2],而联用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β1)和 TNF- β1 时,TGF-β1 对细胞有丝分裂的促进作用明显降低[3]。但生长因子还存在稳定性差、半衰期短等不足,限制了其临床应用。为此,国内外众多学者将生长因子微囊化制备成缓释制剂,提高了生长因子的稳定性,并且降低了其在体内的降解速度。例如,VEGF、神经生长因子(N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等生长因子微囊化缓释制剂,都取得了较好的缓释效果[4-6]。生长因子微囊化缓释制剂的剂型主要有微球、纳米粒和由复合材料构建的缓释体系等。本文就生长因子微囊化缓释制剂的制备方法做一综述。 1 生长因子缓释微球 生长因子缓释微球是指将生长因子溶解或分散在高分子材料基质中形成的粒径为 1 ~ 250 mm 的骨架型微小球状实体,其制备方法主要有复乳液中干燥法、乳化交联法、乳化冷凝法等。......  相似文献   

7.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是一群存在于骨髓、脂肪、骨实质、胎盘及骨骼肌等多种组织中的干细胞,具有向骨细胞、软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分化的功能[1]。也有资料表明,MSC分化能力接近于胚胎干细胞,可分化为肌细胞、内皮细胞、上皮细胞、神经元样细胞和肝细胞[2-5]。体外实验证实,MSC本身并不引起异体淋巴细胞活化,但可抑制由丝裂原或异体淋巴细胞激活的T、B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NK)细胞的增殖[6-8],抑制树突状细胞的发育与成熟[9]。因此,MSC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器官移植、骨和软骨组织修复、心肌梗死和肝脏损伤的治疗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某些治疗措施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目前,美国FDA已经批准的有关MSC治疗的临床试验包括:⑴异体MSC静脉输注治疗异基因骨髓移植中的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 disease,GVHD);⑵自体MSC静脉输注治疗Crohn病;⑶自体MSC局部应用治疗牙周疾病;⑷异体MSC静脉输注治疗心肌梗死;⑸异体MSC修复半月板;⑹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MSC治疗心肌梗死等。在国内,多家单位已经将自体或异体MSC试用于临床,以预防或治疗GVHD、心肌梗死、骨或软骨缺损和股骨头坏死等[10-13]。然而,有关MSC临床应用的一些基本问题尚不清楚,盲目开展临床试验是不妥当的。本文就相关问题进行综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8.
<正>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侵犯骨关节为主要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是四肢小关节对称性慢性滑膜关节炎和关节外病变[1]。目前发病机制尚未清楚。研究显示细胞因子的分泌异常在RA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IL-8等细胞因子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RA的免疫反应、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9.
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是类风湿关节炎(RA)发病和维持关节慢性滑膜炎症反应的最重要的致炎性细胞因子之一。TNF-α可作用于RA关节组织中的滑膜细胞、巨噬细胞、软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使这些细胞活化,产生金属蛋白酶、胶原酶、基膜溶解酶等,导致局部炎症反应和血管翳形成,进一步引起软骨破坏和骨侵蚀。以TNF抑制剂为代表的生物制剂可有效改善RA病情,成为近年来RA治疗的新里程碑。诸多临床试验已证实,TNF抑制剂可改善关节炎症和关节功能,减少RA临床活动性,并延缓关节的放射学进展。目前共有3种TNF-α抑制剂:Etaner-cept,Inflixim ab和Adalimum ab。Etanercept是重组人II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由II型TNF受体(p75)与IgG1的Fc部分组成二聚体;Inflixim ab是针对TNF的特异性IgG1单克隆抗体(由人Ig稳定区和鼠Ig可变区组成的嵌合体);Adalimum ab也是特异性针对TNF的IgG1单克隆抗体(Ig的稳定区和可变区均为人源的)。TNF抑制剂的主要不良反应有注射部位反应、感染、肿瘤、淋巴增殖性疾病、神经脱髓鞘病变以及狼疮样综合征。  相似文献   

10.
<正>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种全身性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理特征以滑膜炎、血管翳生成以及关节软骨破坏为主[1]。RA发病中,免疫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通过特定受体介导细胞间通讯以促进RA的发生发展[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