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上热下寒证是指热邪在上、寒邪在下,致使阴阳不交、升降失常的证候。其本质是人体阴阳之气不相交会融合,阴阳失衡,导致寒热集于一身分居上下,属复杂矛盾证候。本篇文章通过分析《伤寒杂病论》相关方证,辨析阐明上热下寒证候临床诊治。中土受邪、枢轴不运者,治以健脾和胃、升降气机、清上温下,黄连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可辨证用之;厥阴为病、风夹寒热者,治以敛肝息风、和肝安胃、清上温下,乌梅丸恰为合拍;枢机不利、胆热脾寒者,治以和解枢机、清胆温脾、畅达三焦,柴胡桂枝干姜汤与之方证相应;下焦阳虚、气化无权者,治以温补脾肾、温阳化气、润燥生津,可予栝蒌瞿麦丸;正虚邪陷、肺热脾寒者,治以发越郁阳、清肺温脾、虚实并治,麻黄升麻汤治之。研究《伤寒杂病论》上热下寒方证的证治规律,灵活掌握其辨证及方药配伍,目的是为临床治疗复杂矛盾证候提供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2.
宋国维教授治疗小儿哮喘经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哮喘是小儿时期的常见疾病。宋国维教授认为本病以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为主,由外邪引动伏痰而发,并针对此病机,临证以“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应用治疗六法则,灵活变通的方法来辨证论治,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读温病条辨至椒梅条,偶忆及先祖泰昌公夏令常用方剂之一之“连梅理中汤”,该方组成品为:黄连(姜汁炒)一钱五分、乌梅(酒洗)三个、潞党参三钱、干姜一钱、焦白术二钱、炙甘草一钱。按温病条辨之椒梅汤,系乌梅丸变法,用治暑邪深入厥阴,肝木侮土,致上为吐蚘,下为下利血水之正虚邪炽症;而连梅理中汤则治  相似文献   

4.
老年咳喘病多为本虚标实之病。中医多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病发时以祛邪为主,未发时以扶正为主为其治则。但老年咳喘其本为虚,且易逆传出现变证。笔者认为,在治疗标证时,佐以扶正,有利于提高疗效,缩短病程。验案举例例1:朱某某,男,63岁。教师。住院号:2765。1985年12月11日初诊。患者咳喘20年,每次因感寒而发咳嗽、气喘,  相似文献   

5.
甘草干姜汤方出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一以复阳,一以温肺。此汤功能温中散寒,适用于寒证。方小药贱,取用便宜。今在农村,用之以治寒证34例,其方量病轻重,用甘草3~5钱,干姜3~5钱,煎汤温服,取效每在一、二剂间,重者三、五剂亦愈。今简报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6.
从用药要点、方药配伍、用量比例解读桂枝汤。合方辨治太阳中风证(风寒表虚证)与心热证、心阳虚证、心血虚证、心阴虚证、肝热证、肝寒证、肝血虚证、肝阴虚证、脾胃郁热证、脾胃虚寒证、脾胃气阴两虚证、肺热证、肺寒证、肺阴虚证、肺气阴两虚证、肾虚不固证、肾阳虚证、肾阴虚证、肾阴阳俱虚证。如风湿性心脏病、室上性心动过速、慢性前列腺炎、阳痿、早泄,以此合方用之能取得显著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傅山是明末清初名医.《傅青主女科》为其代表著作,是他毕生从事妇科临床的经验总结。从《女科》书中可以看出,傅氏临证特点是以补肾、治肝和调理气血为主。兹分述如下。在妇科,肾与月经、种子、妊娠的关系甚为密切. (一)《女科》指出:“经原非血也,乃天之水,出自肾中”、“经水出诸肾”。说明肾是产生月经的渊源。傅氏认为,月经  相似文献   

8.
温法是运用温热性药物治疗寒证,使寒去阳复的一种方法,属中医治疗“八法”之一,根据《内经》“寒热之”、“治寒以热”的原则而立法。寒证从表里部位而言,有表寒证和里寒证之分。表寒证多因外感寒邪入侵肌表而成,故治以温散法。此法以发汗散邪为主,属汗法中辛温解表法。里寒证的成因,有因素体阳虚,寒从内生;有因外寒直中入里,深入脏腑经络;有过用寒凉,损伤阳气。  相似文献   

9.
对干姜在《伤寒论》中的作用及其配伍应用进行归纳、整理,从中学习仲景辨证用药,以期对临床应用有所裨益。如干姜与温热药配伍主要用于寒证,包括脏腑里虚寒和寒邪内侵,发挥温里作用;干姜与苦寒药物相配,主要用于寒热错杂证,发挥辛开苦降或温清共用之效。  相似文献   

10.
刘青 《光明中医》2010,25(1):92-93
中医学中,感受风寒之邪出现表寒证,由于未及时治疗或因失治、误治而出现表寒证未消失而里热证又出现的证候,称为表寒里热证。对此,医家多以寒邪人里化热来解释。然而寒为阴邪,热为阳邪,二者属性完全相反,寒邪何能转化为热邪?对于“寒邪人里化热”,历代医家皆有解释,但言之者众,解之者寡,偶有正确解释者,也往往语焉不详。本人试从麻黄汤证到白虎汤证的生理、病理演变及方药的变化来解释之。  相似文献   

11.
罗淑君 《光明中医》2002,17(3):38-39
哮以声响言 ,喉中如水鸡声者 ,此肺中有痰 ,阻塞气道也。清·李用粹《证治汇补·哮病》曰 :“哮即痰喘之久而常发者 ,因内有壅塞之气 ,外有非时之感 ,膈有胶固之痰 ,三者相合 ,闭拒气道 ,搏击有声 ,发为哮病。”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篇》虽有“咳而上逆 ,喉中有水鸡声 ,射干麻黄汤主之。”之说。但临证治哮 ,未发时多以扶正为主 ,既发则以攻邪为主。扶正者 ,须辩阴阳 ,阴虚者补其阴 ,阳虚者补其阳 ;攻邪者 ,须分微甚 ,或散其风 ,或温其寒 ,或清其痰火。近代名医姜春华论哮喘云 :“前人对哮证之治疗与预防有谓‘平时治…  相似文献   

12.
尚云  瞿晓竹 《中医杂志》1995,36(5):285-286
慢性支气管炎多属中医“咳嗽”、“喘息”、“痰饮”范畴。其病情的发生、发展与肺、脾、肾三脏密切有关。治疗原则是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在标证未控制前,不要过早扶正固本,以免恋邪。故发作期、迁延期多以祛邪化饮为主。笔者根据其临床表现,认为本病患者正气不足之证始终突出,即使在邪实较著的标证期,运用扶正固本法,对疾病的进退转归也起决定作用。笔者自拟固本蠲饮汤标本兼治32例,并与单纯祛邪化饮法治疗31例进行对照,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李加坤 《山西中医》1991,7(2):17-18
世传《傅青主男科》(以下简称《男科》)一部,虽非男科专著,但可窥其证治特点之一斑。笔者就此略述于次。一、遗精傅氏认为,遗精一症,有虚实之分,关系心、脾、肾三脏。临床必须辨其虚实所在、脏器攸关而治。心肾相交,水火既济,是心肾两脏间的生理状态。当这种生理状态被破坏,临床上则呈现多种病症。《男科·心肾不交》门则谓:“心、肾虽相克而实相须,无心之火则成死灰,无肾之水则成冰炭。心必得肾气以滋养,肾必得心火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中医病因病机,根据《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法则,提出本病的发作不仅与脾肾相关,与心阳也相关。对本病的治疗,急则治其标,通过温阳散寒法祛除诱因;缓则治其本,通过温补肺、心、脾、肾,补中益气、扶正固本。探讨温肺化饮法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5.
《景岳全书》:“水肿证以精血皆化为水,多属虚败。”肾病综合征正是如此。本病以虚败为主,兼有外邪、水湿、瘀血等方面,治疗的重点应在扶正,培补脾肾,其次在于治标。但在标证突出时,本着急者治其标的原则,先治其标,再培其本,临  相似文献   

16.
例一:王×玉,女,33岁,干部,1964年7月6日入院。主诉:右上腹绞痛6小时,疼痛并向右肩及腰部放射,伴有呕吐。病者怀孕三月。入院后经物理、化验检查,确诊为胆道蛔虫病,西医治疗未效,三天后中医会诊,证见右上腹绞痛,右肩及腰部亦痛,痛苦时发烦呕吐,舌质微红,苔浮黄,脉数,左关尺有弦象。证属肠道寒热错杂,致蛔不安而窜入胆道,又兼胎气不舒,治宜寒热并用兼顾胎气之法。处方:黄连一钱半黄柏二钱干姜一钱半桂枝一钱半细辛一钱乌梅三钱开口花椒(焙去油)一钱半白芍四钱黄芩(酒炒)三钱甘草一钱当归三钱水煎三次分服。此方服了一剂后,烦、呕停止,证好转,续服二剂后,右上腹痛等症完全消失,苔黄已退,脉不弦数,但觉上腹  相似文献   

17.
回阳救逆,运用于肾阳衰微所致的全身阴寒证。然寒有内外之分,虚实之别。里寒证的成因,有因素体阳虚,寒从内生者;有因外寒入里,直中脏腑,经络者;有因误治,损伤阳气者;但总不外乎寒邪直中与寒从内生两个方面。特别是危重急证,阳气的存亡,系生死于反掌之间。如不急固阳气,则延误时机致成亡阳危候。《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张介宾在《大宝论》中说:“可见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阳来则生,阳去则死矣。”由此可见,阳气在临床治疗中的重要意义。 当阳气极度衰疲,寒邪深入于里之时,则疾病发展到真阳衰微,阴寒独盛,阳气欲脱的危重程度。但  相似文献   

18.
支气管哮喘,古人称为哮症,认为“寒入肺俞,痰凝胃络”或“痰热内郁,风寒外束”为本病病因,其治一般多从朱丹溪“未发宜扶正气为主,已发用攻邪为主”的原则。近来,我们根据本病主症,以温通开闭为法,肺、肝、肾三脏同调,对本病取得了较好的近期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介绍岳仁宋教授治疗痛风的经验。岳教授认为痛风是本虚标实之证,其主要病机为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过食膏粱厚味、醇酒海鲜,致脾胃运化失常,酿生湿浊,聚而成痰,日久化瘀,脉络瘀滞。急性期即发以透邪为急,重在益气发汗,化痰除湿,通络止痛,方用四神煎加减;缓解期未发以扶正气为主,分为3型辨证论治,阳虚寒疑型用乌头汤加减,湿热痹阻型用四妙散加减,脾肾两虚型用升降散合独活寄生汤加减。  相似文献   

20.
邹维德老中医,业医四十余载,临床运用三物备急丸颇有经验,现简介如下。三物备急丸乃《金匮要略》方,由巴豆、干姜、大黄三味组成。功能攻逐冷积。“主心腹诸卒暴百病,若中恶客忤,心腹胀满,卒痛如锥刺,气急口噤,停尸卒死者”。根据邹老经验,本方宜用治实证,但不拘于寒证,只要诊断无误,可放胆使用。诸如大便不畅之腹部膨胀,又慢性胆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