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熊去氧胆酸(UDCA)对胆肠吻合术后胆道逆行性感染的预防作用。 方法:将2年间收治的50例接受胆肠吻合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除传统的胆肠吻合术后处理外,对照组于术后给予维生素C,而观察组则给予UDCA。比较两组术后胆道逆行性感染的发生率。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至2年。结果:观察组术后胆道逆行感染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4.0%vs.32.0%)(P<0.05)。 结论:胆肠吻合术后应用UDCA安全,可显著降低术后胆道逆行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胆术后胆瘘的处理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胆道手术和肝叶切除至胆瘘15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T管拔除后胆瘘3例,胆囊切除术后胆瘘2例,肝叶切除术后胆瘘4例,术中胆总管损伤伴胆瘘4例,腹腔镜胆囊切除伴胆瘘2例。除1例转院治疗外,其余经处理后均治愈出院。
结论:提高操作技术,高度重视熟知胆道系统的解剖及病理变异,术中严谨操作是防止胆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肝外胆道再次手术的原因,以期提高再次手术的安全性,降低再次手术率。
方法:回顾性分析4年8个月期间收治的152例肝外胆道再次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包括既往手术原因、方式及再次手术的原因、方式。
结果:全组肝外胆道再手术原因:胆道残余结石(36例),结石复发(80例),胆道感染(12例),胆道损伤(18例)及其他(6例)。再次手术以胆总管探查+胆肠吻合为主,无1例围手术期死亡。术后随访1个月至2年,残石率为4.6%。
结论:肝外胆道再次手术的原因多种多样,但主要是胆道残余或复发结石(76.4%);胆道损伤亦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胆石性肠梗阻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胆石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及随访结果。
结果:18例平均年龄64.3岁,男女比例为1∶5。术前诊断率为77.8%。18例均经手术治疗,其中3例行一期肠切开取石手术,8例行一期行肠切开取石及二期胆囊切除加胆肠内瘘修补术,6例行一期手术解决肠道梗阻同时处理病变胆囊及胆肠内瘘,1例既往有胆肠内引流手术史患者一期行肠切开取石、胆肠吻合口切开取石、原胆肠吻合口整形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8.9%,主要并发症为切口感染及肺部感染;死亡1例(5.5%),为术后第4天死于心肌梗塞。
结论:胆石性肠梗阻以老年女性患者为主,有效的影像学检查可及时诊断并为治疗提供可靠依据。胆石性肠梗阻应尽早外科干预,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致胆管横断伤的原因、特点、预防及处理方法。
方法:回顾总结8年间因行LC致胆管横断和缺损伤的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11例损伤中7例为胆囊颈部结石嵌顿手术,4例萎缩性胆囊炎手术;5例术中发现,6例术后发现。后6例中2例表现为胆瘘,4例表现为胆道梗阻。6例为胆管横断伤,5例胆管横断并缺损伤。3例行胆管修补(端端吻合)、T管支撑引流术;8例行胆肠Roux-en-Y吻合术(其中1例先行胆道外引流术)。1例胆管修补术后再狭窄再次行胆肠Roux-en-Y吻合术。11例患者全部治愈。随访0.5~17.0年,无胆管(再)狭窄。
结论:胆囊颈部结石嵌顿、胆囊萎缩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致胆管横断和/或缺损伤的高危因素;解剖不清是其直接原因;其病情复杂、处理困难、处理方法灵活多样。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全直肠系膜切除在直肠癌根治中的效果和方法。
方法:对42例腹腔镜辅助全直肠系膜切除直肠癌根治前路吻合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
结果:手术均经腔镜完成TME及保肛手术,术中直肠远端使用反复闭合器闭合,前路吻合采用吻合器完成。手术时间170~230 min,平均195 min。术中出血10~30 mL,平均15 mL。术后肠功能恢复平均时间32 h。1例术后并发排尿困难,1例术中并发皮下气肿。无切口感染,无吻合口漏。
结论:腔镜辅助行TME直肠癌根治性切除前路吻合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术前胆道引流(preoperative biliary drainage, PBD)对恶性阻塞性黄疸手术治疗患者疗效的影响。
方法:通过计算机系统检索1995—2009年Medline数据库和Embase数据库中以英文检索词为“preoperative biliary drainage”的主题词,限定论文语种为英文的文献。采用Stata9.2软件进行荟萃分析。主要比较PBD组与未行PBD(NPBD)组术后病死率、胰瘘及胆瘘发生率、腹腔脓肿发生率、胃排空延迟发生率以及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
结果:按照筛选标准,共有14篇文献1 826例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入选。PBD患者术后、胰瘘及胆瘘发生率、腹腔脓肿发生率、胃排空延迟发生率与NPBD的恶性黄疸患者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986,0.364,0.786,0.819,0.265);术后切口感染率PBD组明显高于NPB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
结论:荟萃分析显示PBD并未提高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术后的疗效及有效性和安全性,因此没有必要将胆道引流作为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的常规术前准备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应用纤维胆道镜辅以冲击波碎石治疗胆道术后残余结石的经验。
方法:回顾分析应用胆道镜经T管瘘道网篮取石辅以冲击波碎石治疗胆道术后残石1 57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全组1 573例患者中1 511例成功取出全部残余结石而治愈,治愈率96.1%;每例患者取石次数为1~9次,平均为3.31次;治疗期间并发胆道出血3例,发热17例,腹泻22例,均经保守治疗痊愈。
结论:胆道镜取石辅以冲击波碎石安全有效,创伤小,并发症少,是当前治疗胆道术后残余结石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特点及适应证。
方法: 对138例胆囊良性疾病的患者行小切口3.5~4 cm的开腹胆囊切除术。
结果:全组手术均成功,无需要扩大切口,全无死亡者,无切口感染、术后出血、胆道损伤等并发症,术后恢复快,4~6 d出院。
结论:该术式具有创伤小、痛苦轻、术后恢复快、切口瘢痕小、费用低等优点,在传统胆囊切除术熟练操作的基础上开展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是安全的、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早期肠内营养对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
方法:将52例行胃癌根治术的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肠内营养)和对照组(肠外营养),每组26例,观察比较两组术后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及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并发症及住院时间。
结果:两组患者经营养治疗后白蛋白、前白蛋白及转铁蛋白等营养指标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各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第8天免疫学指标包括CD3+,CD4+,CD4+/CD8+比值及IgA,IgG,IgM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观察组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
结论:早期营养支持均能明显改善胃癌患者术后的营养状况,而肠内营养在提高机体免疫力、缩短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日方面明显优于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胰腺血管活性肠肽瘤(VIP瘤,VIPoma)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报告2013年1月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VIPoma,并检索1979—2013年国内文献,取其中资料相对完整的34例,对35例VIPoma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肿瘤位置、大小及有无转移、手术方式、病理学检查和随访资料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周期性发作的分泌性腹泻、低钾血症、低胃酸或无胃酸分泌是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血浆VIP水平增高具有诊断价值,经生长抑素或手术治疗后,水泻缓解或停止,血钾恢复正常,血浆VIP 明显下降。采用手术切除、射频消融、化疗、肝移植等治疗方法对于肝转移者均有效果。结论:VIPoma 诊断依赖于典型的临床症状和血浆VIP测定;B 超及CT检查是胰腺VIPoma定位诊断的可靠方法。生长抑素可缓解腹泻,手术切除为胰腺VIPoma有效治疗手段,姑息性切除亦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空肠造瘘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胆/胰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肿瘤医院普外科2010年8月—2012年9月完成的42例PD的临床资料,其中16例行空肠造瘘引流胆胰液。结果:全组患者出现1例胆瘘,1例切口感染,均经保守治疗痊愈,无胰瘘、出血的发生,无手术死亡,所有患者均顺利出院。结论: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部分患者行空肠造瘘,能有效预防胆/胰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260例胆囊良性疾病患者,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腹腔镜辅助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组(观察组)和常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对照组),每组各130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情况、患者恢复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费用优于对照组(P<0.05);在其他指标方面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良性疾病安全有效,费用低,技术要求低,适合在各级医院开展,值得研究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再评价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与开腹手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 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手术治疗的92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4例行腹腔镜胆总管探(腹腔镜组),58例行开腹手术(开腹组),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均衡组间混杂因素的影响,比较匹配后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 结果:经PSM法成功匹配30对患者,所有基线资料在组间分布均衡。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0),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开腹组,且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也明显短于开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治疗胆总管结石较开腹手术具有微创,术中失血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再评价结果与以往研究一致。

  相似文献   

15.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SHPT)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机体低血钙或高血磷,长期刺激甲状旁腺分泌过量的甲状旁腺素而导致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当药物及一般治疗效果不佳时就进展成为难治性SHPT,此时通过手术或局部介入性治疗可获得良好疗效。笔者从手术治疗和局部介入治疗方面探讨外科治疗SHPT疗效,并讨论分析这些治疗方法的前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钩突入路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以来完成的12例钩突入路法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资料。手术要点是于十二指肠水平部沿肠系膜上动脉右侧从下往上解离胰腺钩突部及其系膜,再依次完成其他手术步骤。结果:12例患者中2例中转开腹,其余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240~340 min,平均280 min;术中出血150~1 200 mL,平均300 mL;清除淋巴结9~15枚,平均10枚。术后病理检查示标本切缘阴性。术后并发胰瘘2例,胆瘘1例,经处理后痊愈。结论:钩突入路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安全、可行、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对先天性静脉畸形的认识极其混乱,误诊误治现象相当普遍,规范医疗行为迫在眉睫。2015年6月发表在欧洲血管外科学会官方刊物《European Journal of Vascular and Endovascular Surgery》上的《欧洲血管外科学会临床实践指南·慢性静脉疾病管理》第6章中,评论了先天性血管畸形的分类,特别关注于先天性静脉畸形以及累及静脉系统的混合型先天性血管畸形包括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和Parkes-Weber综合征的病因、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对进一步提高对静脉畸形的诊治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贯穿缝合式胰肠吻合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2014年7月83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中采用贯穿缝合式胰肠吻合术行胰肠吻合,即胰腺切面(而非切缘)与空肠壁、胰管与肠黏膜之间吻合。结果:83例中胰头癌32例,壶腹部周围癌42例,其他疾病9例;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81例,非根治性切除2例。手术时间220~350 min,平均290 min;胰肠吻合时间6~22 min,平均8 min。按ISGPF诊断标准,术后具有临床意义的胰瘘8例(9.6%),均为B级单纯性胰瘘;胆汁漏2例;胃排空障碍6例;无吻合口出血、无再手术和手术死亡病例。结论:采用贯穿缝合式胰肠吻合技术可以有效地防止术后胰肠吻合失败及吻合口出血。

  相似文献   

19.
结直肠癌(CRC)是个多因素、多步骤,并同多种基因相关联所致的疾病。近年来研究表明micro RNA(miRNA)与CRC的发病中基因表达调控方面关系密切,miRNA可以通过靶基因进而调控蛋白,这些受其调控的蛋白也能反过来调控miRNA的表达,从而在体内形成了一个复杂的调控网络,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miR-101在CRC中表达水平下调,并且通过多个靶向位点及通路调控CRC细胞增殖、侵袭和转移。笔者就miR-101在CR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顽固性腹水是临床常见,但常规治疗效果不佳。腹腔静脉转流术(PVS)是消除腹水的一种有效方法,能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临床上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笔者主要就PVS在顽固性腹水治疗中的应用及相关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