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赖智民 《河北医药》2012,34(9):1339-1340
目的 探讨胃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影像表现分析.方法 选取2008年2月至2011年5月胃间质瘤患者16例,回顾分析多层螺旋CT的影像表现,对病变位置、大小、形态、数量等观察指标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本组16例患者多层螺旋CT扫描体现,肿瘤体直径<5 cm 12例,直径5~10 cm 3例,直径>10 cm 1例;瘤体呈大小不等类圆形肿块;向腔内生长5例,向腔外生长11例;平扫时肿瘤边界清楚11例,边界不清5例;病灶密度不均、内部可见斑片状低密度囊变坏死15例;增强后扫描实性病灶呈不均匀强化、囊变坏死区不增强;未见淋巴结和周围脏器转移病例;16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本组病例CT诊断结果全部相符.结论 多层螺旋CT在对胃间质瘤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影像特征,对胃间质瘤的临床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三维成像技术及其在膀胱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临床怀疑膀胱癌或已经膀胱镜确诊的膀胱癌27例,行多层螺旋CT容积扫描,经AW 4.2工作站后处理获得三维立体图像,结合轴位原始图像,对膀胱癌进行评价。结果:本组27例。其中病灶大于2cm 17例,小于2cm 10例(含小于1cm 3例)。多层螺旋CT扫描诊断结果与膀胱镜及手术病理结果一致。结论:多层螺旋CT膀胱三维后处理图像可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大大提高诊断质量和病变检出率,将成为诊断泌尿系疾病的一种新型无创伤影像学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三维成像技术及其在膀胱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5例膀胱癌,分析多层螺旋CT对肿瘤大小及数目的显示情况、病灶的强化程度以及判断侵犯范围的准确性。结果 35例膀胱癌CT发现31例癌肿位于膀胱壁,结节直径约0.5cm~3.5cm大小不等突向腔内软组织影,其中16例同时伴膀胱壁局限性增厚。另有4例患者仅在多平面重组(MPR)图像上发现局限性膀胱壁不均匀增厚。结论多层螺旋CT膀胱三维后处理图像可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大大提高诊断质量和病变检出率,将成为诊断泌尿系疾病的一种新型无创伤影像学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多层螺旋CT扫描方法,为临床提供清晰的影像学诊断依据。方法应用气体或液体造影剂充盈胃,采用多层螺旋CT对其扫描,三维重建。结果 32例患者中,除1例因气体造影剂溢出显示欠佳外,其余均能够清晰显示胃形态,显示胃黏膜结构,增强扫描发现胃癌12例,胃间质瘤3例,显示胃周围淋巴结转移5例,肝脏转移1例。结论应用多层螺旋CT对胃进行扫描,方法简便,操作简单,能够快速准确的诊断胃病变,有利于判断病情,分析胃癌的可切除性并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应用价值,提高对胃肠道间质瘤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的认识。方法收集笔者所在医院33例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男19例,女14例;年龄38~72岁,并将病理所见与CT表现相对照。结果 33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胃间质瘤17例占48.5%(腔内型6例,腔外型4例,混合型7例);小肠间质瘤10例占25%(十二指肠3例,空肠5例,回肠2例);直肠4例占9.1%;腹膜后2例占11%。CT图像与病理恶性潜能相关。结论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准确定位和肿瘤分级的判断及指导临床治疗和估计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分析多层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1年10月~2012年10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3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资料。结果:30例起源于胃17例,小肠9例,结直肠3例,肠系膜1例;肿瘤形态多不规则,4例呈分叶状(均为恶性);良性肿瘤最大横径为4.6cm,最小者横径1.8cm,恶性肿瘤最大横径为17.6cm,最小者横径3.1cm;平扫密度多均匀,增强所有病灶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呈持续明显强化,4例发生转移;25例准确诊断,准确率83.3%。结论:多层螺旋CT对判定胃肠道间质瘤的部位、形态和内部结构较为准确,对其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气钡双重造影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10年1月~2018年1月某院10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均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所有患者均分别实施多层螺旋CT、气钡双重造影检查,以病理结果为标准,判断两种方法诊断准确性。结果:多重螺旋CT定性准确率高于气钡双重造影(P0.05);两种方法联合检查定位准确率、定性准确率均高于多层螺旋CT、气钡双重造影单独检查(P0.05)。结论: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多层螺旋CT、气钡双重造影各有优缺点,联合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消化道间质瘤的影像学特点及消化道造影对肿瘤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消化道间质瘤患者19例,采用PHILIPS Brilliance多层螺旋CT机检查,比较病理学表现和影像学表现。结果病变部位分别为贲门胃体部、小肠部和肠系膜,生长方式分别为腔内生长、腔外生长和混合生长,病变形态分别呈分叶状、圆形和类圆形。结论 CT扫描影像学表现对消化道间质瘤诊断具有良好的辅助作用,影像学表现和病理能够为消化道间质瘤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南省冷水江市人民医院2008年4月至2010年4月收治的3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情况,对比分析手术病理检测结果以及多排螺旋CT检测结果,分析多排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3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胃部21例,十二指肠8例,肠系膜3例;良性4例,潜在恶性3例,恶性25例。良性间质瘤直径<5cm,强化均匀;恶性者直径一般>5.5cm,强化不均匀,其内可见低密度坏死灶。结论通过术前的CT检查,能准确显示间质瘤的部位、形态和大小,尤其是肿瘤直径的大小与强化特点对间质瘤良恶性的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胃肠间质瘤的CT表现,研究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胃肠间质瘤的CT表现特点并与病例结果相对照。结果肿块呈类圆形或椭圆形37例,分叶状24例;在多期增强扫描中,肿瘤明显不均匀强化,实质部分强化程度从中等到高度明显强化,坏死区域不强化。螺旋CT对胃肠间质瘤定位准确率为95.1%,良恶性的诊断符合率为81.9%;对有无转移的诊断符合率为90.9%。结论螺旋CT对于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定性和有无转移,与病理诊断结果有很高的符合率,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螺旋CT对胃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胃间质瘤33例,所有病例均行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并经病理免疫组化检查证实.结果 33例胃间质瘤的主要螺旋CT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向胃腔内、外或腔内突出.增强后,肿块强化较明显或呈中心坏死、囊变,周边强化.33例胃间质瘤中,良性8例,肿块直径多小于5cm;恶性25例(包括潜在恶性6例),肿决直径多大于5cm,边界多不清楚,其中19例肿块内有坏死.12例既向腔内生长又向腔外生长的胃间质瘤患者中,11例病理证实为恶性,有5例在3年内出现复发.结论 螺旋CT对胃间质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它能准确显示胃间质瘤的部位和形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64层CT成像在膀胱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8例经病理证实的膀胱癌患者的64层CT成像资料。结果 64层CT成像对膀胱癌术前分期总准确率90.9%(189/208),对于局限于膀胱壁内癌灶(≤T2b期)分期准确率为89.0%(153/172),对于侵及膀胱外的癌灶(≥T3期)分期准确率为100%(36/36),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准确率为88.9%(8/9)。结论 64层CT成像对膀胱癌的诊断及术前分期具有重要价值,应作为膀胱癌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螺旋CT对胃间质瘤(GST)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18例GST的CT表现。结果18例肿瘤均为单发,其中3例恶性,6例低度恶性,9例良性。平扫密度均匀11例,平扫密度不均匀7例,增强病变呈中度或明显强化,11例病变见溃疡或囊性变,所有病例均未见淋巴结肿大。结论GST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螺旋CT对GST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s23例,术前均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结果 23例中,肿瘤发生于胃12例,空、回肠7例,十二指肠2例,食管和小肠系膜各1例。良性间质瘤5例,交界性2例,恶性间质瘤16例。良性平均直径3.6cm,交界性平均直径4.4cm,恶性者平均直径6.7cm。病灶呈圆形或类圆形。平扫:呈均匀等密度7例;肿块周边呈等到密度,中央低密度区15例;混杂密度1例。增强:病灶呈明显均匀强化6例;病毒灶不均匀强化,其中可见散在囊状坏死17例。结论多层螺旋CT是目前GISTs检查的最佳选择,并能通过多方位重建(MPR)更清晰显示病灶各项特征,多层CT血管造影三维成像(3D-MSCTA)寻找肿瘤血管及其他血管变化,显著提高了GISTs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率,对GISTs的定位和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赵宝忠  郝敬明  师毅冰  胡春艾 《江苏医药》2004,30(6):444-445,F003
目的 探讨充气法螺旋CT三维成像在诊断膀胱癌中的作用。方法 总结8例膀胱癌患者的膀胱充气法螺旋CT三维成像的影像学资料,包括CT仿真膀胱内窥镜(CTVC)、多平面重构(MPR)、表面遮盖显示法(SSD)等,与纤维膀胱镜及手术所见比较。结果 CTVC、MPR、SSD可清晰显示膀胱癌的位置、大小、形态、膀胱壁及膀胱外的浸润情况。结论 充气法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是一种安全、无创、有效的检查方法,对膀胱癌的诊断、分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庞业勤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7):551-552
目的探讨螺旋CT扫描在胃肠道间质瘤及良恶性鉴别中的科学价值,提高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24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资料,进行对照比较,确定良恶性的结果。研究螺旋CT表现。结果 3例良性胃间质瘤,边界清晰,呈类圆形;4例强化值>25HU,病灶内无出血和坏死,没有侵犯周围组织;6例直径<5cm;9例恶性胃肠道间质瘤经过CT检查后表现为类圆形或分叶状,7例>5cm,2例强化值>25HU,病灶内有出血,或者转移;2例潜在恶性的CT结果介于良性和恶性之间。与病理结果及免疫学没有明显差别(P<0.01)。结论 CT能充分显示病变部位及周围脏器受侵犯的情况,因此CT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及术后随访中,作用很大,有推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探讨胃肠道良恶性间质瘤的CT征象,并以临床病理结果为对照分析CT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经手术病理或者免疫组化诊断并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3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肿瘤的性质不同将其分为良性和恶性,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及CT诊断的影像学图像,比较胃肠道良恶性间质瘤的CT征象,并将CT诊断的结果与临床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照,计算CT诊断的符合率。结果:3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经病理诊断可以观察到梭形细胞、上皮细胞等两种主要形态,且均为单发病灶,包括良性肿瘤22例、恶性肿瘤10例。经CT扫描后确诊为胃肠间质瘤的有29例,诊断符合率为90.6%。恶性肿瘤的CT征象上直径5cm、发生位置在肠道、病灶边缘模糊或分叶、密度不均匀、累及周围组织结构、合并淋巴结或脏器转移的比例显著高于良性肿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胃肠道良恶性间质瘤的CT征象上存在比较明显的区别,通过多层螺旋CT扫描,可以对不同肿瘤病灶进行清晰直观的观察,并对其性质进行有效鉴别,与临床病理诊断结果相比,符合率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宫颈癌淋巴结转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宫颈癌淋巴结转移患者96例,应用多层螺旋CT对其宫颈癌的腹主动脉、骼外、骼内及骼总的淋巴结转移情况实施诊断,并将其诊断结果与淋巴结清除术的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多层螺旋CT诊断在淋巴结转移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89.58%与69.79%,具有非常高的敏感性。对多层螺旋CT与病理学检查结果的阳性率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多层螺旋CT诊断应用于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4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及临床资料.结果 54例胃肠道间质瘤中,良性15例,交界性及恶性39例.发生于胃32例,小肠18例,直肠4例.肿块横径3~20cm,呈圆形、类圆形或分叶状.本组病例术前诊断良恶性准确率为85%(33/39),对有...  相似文献   

20.
郎嘉兴  白莉  冯梅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36):88-88,9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诊断女性膀胱脱垂的价值。方法:收集2例CT诊断膀胱脱垂并经手术证实的病例,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多层螺旋CT对膀胱脱垂的正确诊断率达到100%。结论:多层螺旋CT对膀胱脱垂的诊断、分类、手术方案的制定以及术后的随访都有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