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静脉滴注联合关节内灌注氨甲环酸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失血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研究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7月惠东县人民医院收治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不应用氨甲环酸,实验组采用静脉滴注联合关节内灌注氨甲环酸。比较两组患者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术后引流量、失血量、输血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结果共纳入患者146例,其中对照组80例、实验组66例,实验组术后1 d引流量和总引流量、总失血量、术后输血患者例数、输血量均少于对照组,血红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术后感染、肺栓塞、死亡病例。两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KA术后静脉滴注联合关节内灌注氨甲环酸可有效减少失血,且不增加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使用氨甲环酸对初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THA)术后失血量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纳入自2013-02—2016-08初次单侧THA手术患者78例,观察组38例于术前15 min静脉滴注1次氨甲环酸(15 mg/kg),术后3 h再次按该剂量静脉滴注;对照组40例均未使用氨甲环酸。结果观察组术后7例输血,对照组术后21例输血;观察组输血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失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量均少于对照组,术后Hb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术后FIB、PT、APTT及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8例均获得6个月以上随访,均未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症状性肺栓塞。结论术前15 min与术后3 h静脉滴注等剂量(15 mg/kg)氨甲环酸能有效减少THA失血量和输血量,并且不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的风险,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联合给药方式在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4年2月至2014年11月,拟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女性骨关节炎患者140例,年龄55~83岁,平均70.32岁,病程3~15年。随机分为试验组(联合给药)和对照组(单一给药)(n=70)。试验组在松止血带前10 min静脉滴注氨甲环酸10mg/kg同时术后关节腔逆行注射氨甲环酸0.5 g,对照组在松止血带前静脉滴注氨甲环酸10 mg/kg同时术后关节腔逆行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两组术后均夹闭引流管2 h。比较两组患者隐性失血量、总的失血量、需要输血患者人数、不同时间血红蛋白的变化、是否合并深静脉血栓及肺栓。结果对照组显性失血量(316.6±92.3)m L,大于试验组(210.8±94.8)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隐性血量(746.6±96.4)m L,大于试验组(596.4±92.8)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与对照组输血人数及输血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7 d均未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90 d内均未出现症状性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松止血带前10 min按10 mg/kg静脉注入氨甲环酸并结合术后关节腔逆行注射氨甲环酸0.5 g临时夹闭引流管2 h,可安全、有效控制术后失血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静脉滴注联合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后引流管夹闭时间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后失血量的影响并评价其安全性。方法于2015年9月—2016年7月拟行单侧初次TKA的102例患者中,选取80例符合选择标准的女性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30 min组(B组)、60 min组(C组)和90 min组(D组),每组20例。4组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患膝侧别、病因、病程以及术前血红蛋白、白蛋白、红细胞压积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于松止血带前10 min静脉滴注氨甲环酸氯化钠100 m L(含1 g氨甲环酸)。关闭切口后,B、C、D组通过引流管向关节腔内注射相同浓度氨甲环酸氯化钠60 m L并夹闭引流管,A组同法注射60 m L生理盐水;A、B组于引流管夹闭后30 min、C组于60 min、D组于90 min后恢复引流。记录各组患者术后24 h引流量、总失血量,术后血红蛋白、白蛋白减少量,术后输血次数及输血量,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发生情况。结果 B、C、D组术后24 h引流量及总失血量均少于A组,其中C、D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24 h引流量高于C、D组,且与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D组总失血量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D组血红蛋白、白蛋白减少量呈逐渐降低趋势,但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均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发生。D组1例患者术后第3天白蛋白28 g/L,静脉输入人血白蛋白20 g;其余患者均未输血。结论静脉滴注联合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可减少TKA围手术期失血量;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后引流管夹闭60 min后再恢复引流止血效果最佳,并且不增加症状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对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出血量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行单侧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5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氨甲环酸组采用切皮前半小时将氨甲环酸按15mg/kg稀释于25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安慰剂组给与等量生理盐水。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总失血量及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发生率。结果氨甲环酸组和安慰剂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50.3±20.7)ml和(200.5±23.4)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氨甲环酸组和安慰剂组术后引流量分别为(100.5±30.5)ml和(180.3±35.5)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氨甲环酸组和安慰剂组总失血量分别为(600.6±25.2)ml和(820.3±25.3)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及无肺栓塞发生。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切皮前半小时静脉静滴氨甲环酸15mg/kg能有效减少围手术期失血量,并且不增加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形成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方式使用氨甲环酸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术后出血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将154例行初次单侧TKA的患者分为3组:术中局部和静脉联合使用氨甲环酸组(A组,52例),局部使用氨甲环酸组(B组,53例),未使用氨甲环酸组(C组,49例)。比较3组患者术后引流量、输血率、输血量、术后第1、3天血红蛋白值、D-二聚体值及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发生率。结果术后引流量、输血率、输血量A组低于B、C组(P0.05),B组低于C组(P0.05)。术后第1、3天血红蛋白值A组高于B、C组(P0.05),B组高于C组(P0.05)。术后第1、3天D-二聚体值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发生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TKA中联合使用和局部使用氨甲环酸可减少术后出血,联合使用效果更好,且不增加下肢静脉血栓及肺栓塞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与低分子肝素钙比较,分析利伐沙班对初次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后隐性失血及输血率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2月-2011年1月初次行TKA的90例单膝骨关节炎患者临床资料,术后12 h开始对其中45例给予利伐沙班10 mg/d(试验组),另外45例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0.4 mL/d(对照组),共14 d。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及关节活动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试验组手术时间为(92.32±23.13)min,对照组为(89.81±18.65)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6,P=0.79)。试验组和对照组隐性失血量分别为(40.18±14.85)、(34.04±12.96)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9,P=0.00);显性失血量分别为(30.60±2.89)、(28.85±8.10)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7,P=0.17)。术后试验组输血率为73.33%(33/45),对照组为55.56%(25/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10,P=0.08)。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输血量分别为(1.44±1.09)(、1.06±1.17)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8,P=0.11)。术后试验组1例发生应激性溃疡;对照组1例出现症状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4例出现无症状性肌间静脉血栓形成,试验组无下肢深、浅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结论初次行TKA术后应用利伐沙班会影响患者隐性失血,增加术后失血量及输血率,需在抗凝治疗同时密切关注血红蛋白变化,及时补充血容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静脉联合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对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术中、术后出血量、输血量、血红蛋白值及凝血功能的影响并对其安全性加以评估。方法:将86例初次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治疗组在假体安装完成缝合开始时,给1 g氨甲环酸配入100 m 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膝关节假体安装完缝合关节囊后,再给1 g氨甲环酸稀释于50 m L生理盐水注入关节腔内;术后3 h再次静脉滴入1 g氨甲环酸。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可见失血量、输血量、输血人数及术后血红蛋白值、术后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等检测结果;术后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下肢深静脉栓塞的临床症状,术后1周行常规下肢深静脉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两组术中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失血量、输血量、输血人数比较,治疗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血红蛋白值比较,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前和术后3 h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及联合静脉应用氨甲环酸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及术后,能明显降低患者的术后失血量及输血量等,具有良好的止血效果且不增加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关节内应用氨甲环酸(TXA)对减少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失血量及输血率的疗效。方法将50例行单侧TKA患者随机分为TXA组(25例,将1 g TXA融入50 ml生理盐水关节内注射)及对照组(25例,将50 ml生理盐水关节内注射),比较两组输血率、总引流量、总失血量、术后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比容、住院时间、并发症等指标。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8~12个月。TXA组患者输血率、总引流量、总失血量均低于对照组,术后第1、3、5天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比容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出现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及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KA术中局部应用TXA能显著减少术后失血量及输血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氨甲环酸静脉滴注联合混合镇痛药物与氨甲环酸关节腔注射在全膝关节置换(TKA)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纳入自2015-09—2016-08行初次单侧TKA的65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于松开止血带前约20 min静脉滴注1 g氨甲环酸,缝合关节囊后经引流管注射1 g氨甲环酸以及混合镇痛药物;对照组仅于松开止血带前约20 min静脉滴注1 g氨甲环酸。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3 d的D-二聚体及术后3、4 d疼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术后3 d的血红蛋白高于对照组,术后1、2 d疼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术后3 d内输血比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年均未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及感染发生。结论 TKA术中氨甲环酸静脉滴注联合混合镇痛药物与氨甲环酸关节腔注射能够有效减少术后失血量,缓解术后早期疼痛,同时不增加关节腔感染及血栓形成风险。但此方法要求术者手术操作熟练,尽量减少止血带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术中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TXA)对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KA)失血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1—2012-12的71例TKA,其中26例术中关节腔内注射TXA(观察组),45例未注射TXA(对照组)。观察记录2组输血量、失血量、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失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12个月随访。观察组中2例合并糖尿病者切口延迟愈合,3周后均顺利愈合;对照组中1例合并糖尿病者切口延迟愈合,3周后愈合。2组均未出现双下肢静脉血栓、肺栓塞、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TKA术中关节腔内注射TXA可以减少失血量及输血量,并且未增加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危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局部应用氨甲环酸、不放置引流对降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KA)后隐性失血的疗效。方法选择60例行单侧TKA患者,随机分两组,A组(30例):关节腔内应用氨甲环酸,不放置引流;B组(30例):不应用氨甲环酸,放置引流。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输液量、输血量、患肢周径变化等指标,术前和术后3 h检查D-二聚体和相关凝血指标,术后连续复查血常规。结果术中失血量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输液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术后24 h输液量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输血量A组(480 ml±140 ml)少于B组(908 ml±248 ml)(P0.05)。术后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B组明显低于A组(P0.05)。术后3 h的D-二聚体A组为(0.92±0.45)mg/L,B组为(1.22±0.67)mg/L,均明显高于术前的(0.36±0.12)mg/L和(0.35±0.14)mg/L(P0.05),且B组高于A组(P0.05)。术后凝血指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肢周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KA中局部应用氨甲环酸、不放置引流明显减少了术后隐性失血量,同时减少了输血量和输血率,且不影响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使用氨甲环酸最为常用的给药方案是两次静脉给药,但在临床操作中可操作性较差。本研究旨在比较单次氨甲环酸静脉注射结合局部关节腔灌注与传统的两次静脉给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2015年4月至2016年1月,我们共收治187例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的内翻畸形的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91例,松止血带前20min给予1g氨甲环酸静脉滴注,关闭关节囊后给予关节腔1g氨甲环酸灌注;对照组96例,松止血带前20min给予1g氨甲环酸静脉滴注,3h后追加同等剂量的氨甲环酸。两组患者术后均常规放置引流管,术后夹闭4h。术后1、3、5d检测血常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FDP)。术后第5~7天安排患者行双下肢深静脉彩超观察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采用Student’st test,Pearson’s chi-square test,and Fisher’s exact test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总失血量为(619±272)mL,对照组为(676±237)mL,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实验组术后引流量为(171±152)mL,对照组为(241±174)mL,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实验组术后输血率9.9%(9/91),对照组为11.5%(11/96),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术后7d两组各有6例深静脉血栓发生,均为孤立性小腿肌间隙血栓,给予常规抗凝治疗后未进展为近端深静脉血栓或者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氨甲环酸静脉滴注结合局部关节腔灌注具有与两次静脉给药类似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但因其单次给药,临床可操作性更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使用氨甲环酸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择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88例(88膝)拟行初次TKA且符合选择标准的退行性骨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TKA术中是否使用氨甲环酸(15 mg/kg),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n=44)。排除11例失访患者,试验组39例、对照组38例纳入最终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身体质量指数、骨关节炎分级及术前实验室检查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止血带使用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总引流量、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术后3 d血红蛋白、术后24 h D-二聚体,以及术后下肢瘀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输血情况。结果 两组术中止血带使用时间及术中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24 h引流量、总引流量、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术后24 h D-二聚体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 d血红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t=4.815,P=0.000)。术后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有3例(7.7%)和4例(10.5%)患者输血,各发现3例(7.7%、7.9%)无症状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及对照组分别有1例(2.6%)和7例(18.4%)发生下肢瘀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029,P=0.026)。结论 TKA术中静脉给予氨甲环酸能显著减少围手术期失血量,且不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初次接受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围手术期采用不同方法使用止血带与氨甲环酸(TXA)不同的给药方式来降低围术期失血量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为4组:A组(29例)手术开始至骨水泥稳定期间使用止血带同时单独关节腔内灌注TXA,B组(31例)手术开始至骨水泥稳定期间使用止血带同时联合使用TXA,C组(28例)开始截骨至骨水泥稳定期间使用止血带同时单独关节腔内灌注TXA,D组(32例)开始截骨至骨水泥稳定期间使用止血带同时联合使用TXA。比较4组患者术中显性失血量、术后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输血率及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率。结果患者均获得4个月的随访。4组患者术中显性失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D组C组B组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输血率D组低于A组、B组及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4组术后均未发现症状性DVT和肺栓塞。结论限制性使用气囊止血带与联合使用TXA能有效减少TKA围术期失血量、降低输血率,且两者联合使用不增加DVT与肺栓塞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对初次单侧人工膝关节置换(TKA)术后引流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01—2014-08进行的88例初次单侧TKA,其中实验组44例采用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止血,未使用氨甲环酸的44例作为对照组。记录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术后24、72 h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D-二聚体。观察是否存在下肢深静脉形成(DVT)等并发症。结果对照组4例术后予输注异体悬浮红细胞以纠正贫血,试验组与对照组各1例出现局部切口愈合不良,其余切口均一期愈合。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生急性假体周围感染,且未出现下肢DVT或肺栓塞及其他严重内外科并发症发生。2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24 h及总引流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72 h Hb、Hct较术前变化幅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前后D-二聚体的变化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次单侧TKA术中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能明显减少术后引流量,从而降低患者围手术期的贫血相关并发症的风险,降低输血率,提早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并不增加下肢DVT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从显性失血和隐性失血两方面探讨氨甲环酸对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出血量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对照原则设计,选取本中心自2011年8月~2012年11月拟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90例,男22例,女68例,年龄55~ 81岁,平均69.28岁,病程2~16年,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n=45),试验组在松止血带时将1瓶100 ml氨甲环酸(规格100 ml:氨甲环酸0.5g与氯化钠0.85 g)进行静脉点滴,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点滴.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输血人数,输血比率,同时观察是否有肺栓塞及下肢深静脉栓塞的临床症状,必要时行下肢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试验组患者显性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输血人数及输血比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4 d均未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氨甲环酸能明显减少初次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显性失血、隐性失血及输血量,且不增加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手术开始时使用止血带的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TA)的止血效果及其持续时间。方法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关节与显微修复外科选取60例行单侧TKA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不使用TA;实验组30例,关节囊缝合后关节腔内注射TA 20 mg/kg。分别计算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患者比例,术后6、24、48、72 h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及深静脉血栓发生比例等,并应用成组设计t检验及方差分析进行相应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如性别(x~2=0.071,P0.05)、年龄(t=-1.687,P0.05)、身体质量指数(BMI)(t=1.668,P0.05)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实验组和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无统计学差异(t=1.221,P0.05);实验组24 h引流量明显低于对照组(t=-2.552,P0.05);两组患者输血比例上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x~2=4.286,P0.05);住院期间及术后3个月的随访中,两组均未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术后6、24、48、72 h,实验组HB及HCT与对照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0~6 h、6~24 h,实验组HB及HCT下降值与对照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但术后24~48 h、48~72 h内两组HB及HCT下降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手术开始时即使用止血带的单侧TKA患者,TA关节腔内给药可有效减少术后失血量,且不增加血栓性并发症的发生机率;关节腔内使用TA止血有效持续时间约为24 h。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后是否进行闭式引流对患者早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将自2015-10—2018-03因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炎行TKA的87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观察组43例,对照组44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初次单侧TKA。记录手术前后血红蛋白量降低值、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差值、大腿周径的差值及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量表(KSS)评分差值,住院时间、术后是否进行输血治疗及术后是否形成血栓。结果 87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5~6.0(4.71±1.46)个月。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红蛋白降低值及术后输血治疗的发生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单纯初次TKA术后常规闭式引流并没有使患者获益,闭式引流可能增加术后出血和输血治疗的概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和探讨不同时机应用氨甲环酸对于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中术后失血量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5年6月于我科初次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90例患者,按照氨甲环酸的不同使用时机分为3组:A组为术前0.5h静脉应用1g氨甲环酸的患者,共33例;B组为术中缝合切口前静脉应用1g氨甲环酸的患者,共27例;C组为未使用氨甲环酸的患者,共30例。比较3组患者的术后总引流量、隐性失血量及总失血量、患者术后第3天血红蛋白量、输血率以及术后近、远期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发生率的大小。结果关于失血量及输血率,A组与B组患者均明显低于C组,且A组效果较B组更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于术后第3天的血红蛋白量,A组与B组患者均明显高于C组,且A组患者血红蛋白量明显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中术后均无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发生。结论氨甲环酸能有效地减少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失血量,降低其输血需求,且术前0.5h给药较术中给药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