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探讨气管支气管结核的临床表现、误漏诊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对我所收治的43例曾误漏诊的气管支气管结核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以刺激性咳嗽首诊5例,误诊为咳嗽变异性哮喘;以刺激性咳嗽伴痰中带血就诊8例,误诊为肺癌2例、肺炎6例;以咳嗽伴发热38.5℃就诊4例,误诊为肺炎;以咳嗽伴喘息首诊18例,误诊为肺炎12例、支气管哮喘6例;仅诊断为肺结核漏诊气管支气管结核8例。43例均经纤维支气管镜刷检、灌洗或活组织病理检查确诊气管支气管结核,确诊后经规律抗结核治疗联合纤维支气管镜介入治疗等均获得明显效果。结论临床表现及胸部X线检查缺乏特异性是导致气管支气管结核误诊的重要原因。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是诊断气管支气管结核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提高对气管支气管脂肪瘤的认识。 方法 报道南京军区福州总院呼吸内科1例经病理确诊气管脂肪瘤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对气管支气管脂肪瘤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治疗进行总结。 结果 气管支气管脂肪瘤是一种罕见病,多发于中老年男性,病因目前尚无定论,临床症状无特异性,易误诊为支气管哮喘、支扩、慢性支气管炎或其他肺部肿瘤,主要通过高分辨胸部CT、支气管镜检查进行诊断,经气管镜腔内介入治疗为气管腔内脂肪瘤主要的治疗方式,肺内支气管瘤或支气管已发生肺实质的不可逆损害者应手术切除。 结论 该例患者经支气管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后,肿物顺利摘除,临床症状较前明显缓解,手术创伤小,预后良好,术后随访至今未见复发。故支气管镜下APC治疗气道内脂肪瘤疗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赵秀香 《全科护理》2012,10(24):2248-2249
气管、支气管内膜结核并非少见,因病人症状不典型,检查手段局限,临床上经常有漏诊、误诊的报道,随着纤维支气管镜(纤维支气管镜)的普及推广,使较多的气管、支气管内膜结核病人得到了及时、正确的诊断与治疗。我院呼吸内科纤维支气管镜室2008年1月—2011年12月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1 800余例,诊断气管、支气管内膜结核病人37例,绝大部分病人经纤维支气管镜局部多点药物注射,获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气管上段平滑肌瘤的临床特点、误诊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例曾误诊为支气管哮喘的气管上段平滑肌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本例因反复咳嗽6年,伴胸闷、气促3年,加重1个月入院。曾多次于当地县医院就诊,均诊断为支气管哮喘。入我院后查体发现吸气性呼吸困难,胸部CT检查发现颈根部气管腔内占位,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见气管上段后壁肿物,给予分次电切,术后病理检查确诊气管平滑肌瘤。术后肺部CT检查未发现异常。术后3个月随访,患者除偶有咳嗽外,未再出现胸闷、气喘症状,复查肺部CT未见明显异常。结论气管上段平滑肌瘤临床少见,主要表现与支气管哮喘有相似之处,易混淆。临床医师应加强对气管平滑肌瘤认识,遇及不明原因呼吸困难患者时,应仔细查体,若为吸气性呼吸困难,应积极完善肺功能、胸部CT乃至颈部CT及支气管镜等检查,以防误诊漏诊。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气管支气管脂肪瘤临床特征,分析误诊原因,寻求早期诊断方法及合理诊治方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例气管支气管脂肪瘤及国内文献报道病理检查确诊的38例气管支气管脂肪瘤临床资料。结果本组40例,22例误诊,误诊率55.0%。误诊为支气管哮喘7例、支气管炎6例、肺炎及肺癌各4例、支气管息肉1例,中位误诊时间12个月。经支气管镜活检病理确诊8例(20.0%),经支气管镜介入治疗后取出气管内肿物病理检查诊断3例(7.5%),行外科手术后病理检查确诊29例(72.5%)。误诊原因主要与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胸部X线检查未显示气管内肿物、支气管镜活检病理诊断率低等有关。结论气管支气管脂肪瘤临床诊断困难,胸部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发现气道内肿物,CT值测定有助于诊断。经支气管镜活检病理诊断率较低,需多点活检,必要时行手术探查。本病首选经支气管镜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儿童气管支气管结核(TBTB)临床特征及误诊原因。方法回顾分析收治的9例TBTB误诊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9例因慢性呼吸道感染症状就诊,临床表现为咳嗽、发热,2例伴有喘息和呼吸困难。在外院反复治疗无明显好转,误诊为大叶性肺炎4例、支气管哮喘2例、肺不张2例、支气管异物1例。误诊时间20 d~16个月,中位时间5个月。入我科后经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电子支气管镜检查及活检组织标本病理检查后确诊为TBTB。予全身抗结核治疗并结合经支气管镜介入治疗后患儿症状体征消失,影像学基本恢复正常,气管支气管内的结核病灶被清除,气管支气管管腔、管壁恢复正常,达到临床治愈。结论儿童TBTB具有症状、体征、影像学不典型的特点,容易被漏诊、误诊,且被延误诊治的时间较长。对反复咳嗽、喘息治疗无效的患儿尽早完善支气管镜检查,经确诊后行支气管镜介入治疗可得到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中央气道不全性梗阻和支气管结核、术后痰栓形成误诊为支气管哮喘的分析,探讨误诊原因及正确诊断的方法。方法对误诊为支气管哮喘的3l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临床特征以刺激性咳嗽为主,其次为活动后胸闷、气促,肺部闻及哮鸣音,胸部影像学多无特征性改变或极易漏诊,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率低,诊断前缺乏气管镜及病理检查,均误诊为支气管哮喘。结论中央气道不全梗阻性病变或炎性病变包括支气管结核、术后痰栓形成时原发疾病症状不典型,肺部影像学检查无异常表现或极易漏诊,故该类以表现为咳嗽、喘息、活动后胸闷,进而出现严重呼吸困难的患者常被误诊为支气管哮喘,延误诊治。支气管镜及病理检查再结合肺CT是鉴别诊断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气管支气管曲霉菌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例气管支气管曲霉菌病误诊病例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为47岁女性,反复咳嗽、咳痰伴发热、气促20 d入院。外院行胸部X线透视示双肺渗出性变,误诊为社区获得性肺炎,予抗感染治疗1周无效。入我院后行胸部CT检查示两肺炎性病变加重,诊断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继续抗感染治疗5 d效果差。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示主气管及各段、亚段支气管大量白苔样物质附着,考虑支气管内膜结核可能,予诊断性抗结核治疗1周无效。纤维支气管镜活组织病理检查回报示曲霉菌感染,始确诊气管支气管曲霉菌病。予伊曲康唑抗真菌治疗1周效果不佳,后加用两性霉素B雾化吸入治疗症状明显改善。随访4个月,病情稳定。结论气管支气管曲霉菌病病情发展快,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纤维支气管镜活组织病理检查有助于确诊。确诊后应及早给予局部雾化吸入联合静脉注射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在危重哮喘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26例危重哮喘患者应用纤维支气管镜诱导经鼻气管插管,并进行支气管灌洗(采用配有肾上腺素、激素等药物的生理盐水进行分次灌洗治疗),连用机械通气.[结果]共操作26例次,均术程顺利、临床症状改善,意识模糊者,术后1 h神志转清.术中及术后30 min血气分析和相应时间点的HR、Bp分别与术前比较,术中无明显改变(P>0.05),术后明显好转(P<0.05).[结论]对有机械通气指征的危重哮喘患者,应用纤支镜引导经鼻气管插管建立人工气道,并在机械通气支持下,于床边实施支气管灌洗,呼吸改善快,且极大地提高了诊疗的安全性,有利于危重哮喘的康复.因此,纤维支气管镜在危重哮喘患者抢救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支气管灌洗术治疗支气管哮喘重度急性发作13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纤支镜支气管灌洗术在治疗哮喘重度急性发作中的作用。方法:对13例常规治疗后病情缓解不明显的重症哮喘患者,在监护条件下经纤维支气管镜行支气管灌洗,清除气道分泌物和痰栓,观察患者症状、体征及血气分析变化。结果:13例患者在支气管灌洗后临床症状均有明显缓解,血气不断改善。结论:支气管内黏液痰栓堵塞是哮喘难以缓解的重要因素之一,支气管灌洗术可清除支气管痰栓,是治疗重症哮喘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iffuse panbronchiolitis,DPB)的诊治措施及误诊为支气管哮喘的原因、防范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误诊为支气管哮喘的DPB 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以“发作性喘憋1~2年,呼吸困难加重近1个月”就诊,多次在我院及外院诊断为支气管哮喘,给予相应治疗效果欠佳。后经常规检查及行胸部CT检查发现DPB典型粟粒状结节影,鼻窦CT检查示双上颌窦黏膜增厚,进一步行纤维支气管镜或胸腔镜肺活组织病理检查确诊为DPB。误诊时间1~2年。8例确诊后5例予红霉素治疗,3例予克拉霉素治疗,疗程均6个月。1个月后8例咳嗽、咳痰及呼吸困难症状均明显好转;3个月后复查胸部CT示双肺结节影明显减少或消失,肺功能显著改善。结论DPB以持续性咳嗽、咳痰及活动后气短为主要临床表现,临床误诊率较高。临床医生尤其是低年资医生应加强对DPB的认识,接诊持续性咳嗽、咳痰及活动后气短等高度怀疑DPB患者时,应仔细问诊和查体,及早行相关影像学检查,确诊还需行纤维支气管镜或胸腔镜肺活组织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2.
气管、支气管结核误诊原因及早期诊断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气管、支气管结核的误诊原因及其早期正确诊断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被误诊的气管、支气管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误诊原因和诊断方法。结果临床症状缺乏特征性,以刺激性干咳为主(75.0%),其次为间断性咯血、发热、胸闷、气促等,结核中毒表现不明显或缺如;临床影像学无典型性,可表现为正常、斑片状阴影、肺不张、阻塞性肺炎、肺门影增大和肺门肿块等;误诊疾病主要为肺癌并肺不张(49.0%)、肺炎(23.3%)和支气管炎(17.3%),其他依次为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症、结核性胸膜炎和哮喘等;支气管镜下表现为肉芽增殖型(36.7%)、炎症浸润型(28.0%)、溃疡坏死型(24.0%)、瘢痕狭窄型(11.3%)。病变部位以左肺(49.4%)多于右肺(37.2%),左支气管受累比例最大(22.7%),病变遍及所有叶段支气管;150例中经支气管镜活检诊断131例(87.3%),毛刷涂片抗酸染色细菌学诊断41例(27.3%)。结论气管、支气管结核在临床症状、影像学和结核菌痰检学方面缺乏特征性,极易误诊。误诊的主要原因是临床医师对该病认识不足和不重视或放弃支气管镜检查。支气管镜活检和刷检是目前诊断气管、支气管结核最可靠和最准确的方法,值得临床医师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提高对肺血栓栓塞症 ( pulmonarythromboembolism ,PTE)的认识 ,减少误诊。方法对 16例误诊为支气管哮喘的PTE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例均经影像学检查及D 二聚体测定确诊为PTE ,其中 4例经超声心动图、MRI、肺通气 /灌注扫描确诊为中央型肺栓塞 ;12例经双螺旋CT肺动脉造影确诊为周围型肺栓塞。结论周围型肺栓塞易误诊为支气管哮喘 ,因此 ,临床上应通过完善各项检查 ,综合分析病情 ,提高PTE和支气管哮喘的鉴别能力 ,以减少误诊发生。  相似文献   

14.
成人支气管异物误诊分析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目的:探讨成人支气管异物误诊的原因,以提高对支气管异物的认识,减少误诊,防止误治。方法:分析1981-01-200-12我院12例成人支气管异物误诊患的临床表现,纤维支气管镜特征和误诊的原因等。结果:支气管异物患的临床表现缺乏缺异性,忽视异物吸入史,极易误诊为呼吸系统常见病,结论:对可疑支气管异物患,详细询问异物吸入史和及时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是防止成人支气管异物误诊误治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咳嗽变异型哮喘(cough variant asthma,CVA)的误诊原因并提出防范措施。方法对我院2008年9月-2011年9月误诊的40例CVA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误诊率20.8%(40/192),主要症状为以夜间、晨起为主的刺激性干咳,少数伴少量白色泡沫样黏痰,发病前均有受凉、感冒病史,分别误诊为慢性或急性支气管炎、慢性咽炎、上呼吸道感染。按误诊疾病治疗效果不佳,反复发作。肺功能检查均提示第一秒用力呼气量〈70%,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确诊为CVA。结论CVA误诊率较高,临床上对反复慢性刺激性咳嗽者应考虑CVA,及早行肺功能等检查,以防误诊。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以不典型症状为主诉的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提高对哮喘疾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 方法回顾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呼吸科门诊诊治的6例被误诊的以不同不典型主诉就诊的支气管哮喘患者临床资料,情景再现式介绍每位患者的诊治经过及心理表现,总结患者具有诊断价值的临床特征并对其误诊原因进行分析。 结果6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平均年龄(41.50±17.50)岁,分别以心悸、单纯胸闷、全身不适、胸痛、咽部哽咽感、慢性咳嗽为主诉,病程中均无出现喘息,查体无异常。1例患者胸部CT平扫提示双侧支气管壁增厚,5例有过敏体质,4例患者合并过敏性鼻炎或湿疹病史,5例尘螨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阳性,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中位值为33.5 ppb(16~176 ppb)(1 ppb=1×10-9mol/L)。6例患者通气功能在正常范围,2例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4例存在可变性呼气气流受限。6例患者均诊断为轻度支气管哮喘,中位误诊时间为9个月(3~24个月)。在经过吸入性糖皮质激素/β2受体激动剂和(或)白三烯受体调节剂抗哮喘治疗后病情显著缓解,中位起效时间为6 d(2~7 d),治疗前、后哮喘控制评分分别为(17.00±1.58)分和(24.20±1.09)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37,P=0.001)。 结论以不典型症状为主诉的哮喘患者大多伴有过敏体质并伴随胸闷、气短这两种典型哮喘症状,对抗炎治疗反应良好,但容易漏诊误诊。增强对哮喘存在不典型症状及表达异质性的意识,仔细深入地采集病史,综合应用多种辅助检查和科学合理地诊断性治疗是及早正确诊断、避免误诊漏诊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7.
Simultaneous bilateral aspiration of foreign bodie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spiration of foreign bodies into the bronchial lumen continues to be a potential hazard especially in children. Bronchiectasis, lung abscesses, emphysema, or pleuropulmonary fistula may develop if untreated. The treatment of choice is extraction by bronchoscopy under general anesthesia. Our patient simultaneously aspirated two squirrel vertebrae, neither of which produced obstruction. The patient's symptoms were due mainly to the partial obstruction secondary to the formation of granulation tissue. One aspirated vertebra was extracted during the diagnostic fiberoptic bronchoscopy, but a rigid Jackson bronchoscope was necessary to remove the other foreign body. The patient has since been asymptomati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