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秀成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9,30(10):1022-1022,1024
粒细胞缺乏症(粒缺)是指血液中中性粒细胞急度减少或消失,伴有严重的感染综合症。同时红细胞和血小板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本文对5例急性早幼粒细胞反应性增多的急性粒细胞缺乏症(粒缺)主要是形态学上的特点与M3的鉴别诊断的要点进行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2.
蔡玉桂  观美华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9):3385-3387
目的:应用细胞化学染色方法来鉴别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M4、M5a、M5b中的粒细胞与单核细胞方法:9种常用的细胞化学染色方法.结果:POX、SBB,原、早幼粒细胞染阴性或弱阳性,阳性物粗大.弥散分布,中幼粒以下阶段强度加大;原、幼单核细胞多为阴性.PAS,原、幼粒阳性物以细颗粒分布:原幼单较粒系强.酶型呈细、中、粗颗粒分布,可见珠、块状.CE,原、幼粒细胞多为细颗粒分布,强度以(+)为主;原、幼单为阴性或弱阳性,为细颗粒状散在分布,α-NAE,原、幼粒细胞92%为(-),不被NaF抑制:原单大部分呈局灶型.幼单可呈阳性或强阳性,酶型呈细小颗粒弥散状,可被NaF抑制.α-NBE,原、幼粒多为阴性;原幼单多为弱阳性或阳性。酸性磷酸酶(ACP),对粒系无特异性,反应不一,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阴性:单核为强阳性,酶型多为颗粒型.TRAP阴性。结论:POX、SBB、CE、PAS、α—NAE、α-NBE染色的阳性率、阳性指数和酶型分析对鉴别ANLL中的粒、单核细胞有很重要的意义,可以大幅度提高了对ANLL亚型M4、M5a、M5b分型的准确率,而ACP、TRAP对于鉴别粒、单核细胞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告5例易与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混淆的类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反应的粒细胞缺乏症(简称粒缺)。这一粒缺血象的临床表现与一般粒缺相同,但骨髓象突出异常为早幼粒增多,甚至高达30%以上,NEC高达50%以上,后期粒细胞很少,甚至消失。增多的早幼粒胞体增大,颗粒多而较粗大,但不密集,不见细颗粒,缺乏瘤状突起和异形性改变。  相似文献   

4.
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M3型)的免疫细胞化学诊断/FahiniB,Flenghil,FagioliM,etal//Blood.1997,90(10):-4046~4053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是以15、17染色体相互异位为特征,使早幼粒细...  相似文献   

5.
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ANLL—M3)是急性白血病中的一种特殊类型,临床起病急、病情凶险、短期死亡率和长期缓解率在所有类型的白血病中均为最高,及时诊断与治疗是有效提高患者长期生存的关键。因此作者对近5年来收治的符合诊断标准的M3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便更全面地认识该病的一系列实验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6.
Ph~1阳性慢粒患者在原始细胞危象时,能同时见到淋巴性和髓性原始细胞,而在Ph~1阴性急性白血病通常少见。白血病原始细胞同时表现淋巴性和髓性标记则属罕见。作者报告3例病人诊断时的白血病原始细胞有淋巴性和髓性标记的混合表现,其细胞化学特征提示急非淋(ANLL),而免疫学表型为典型急淋(ALL)。  相似文献   

7.
维甲酸治疗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的毒性反应及护理江苏省人民医院(210029)杨美玲,许莲华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急性白血病。临床上除发热、贫血等症状外,出血十分常见。随着化疗的进展,APL完全缓解率(CR)明显提高。但诱导化...  相似文献   

8.
急性白血病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发病率约为2.76/10万。在全国恶性肿瘤死亡率中,白血病占第六位(男性)和第八位(女性),在儿童至35岁以下的人群中占第一位。急性白血病最常见的是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现对我院45例伴特异性融合基因的急性原始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2b)、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亚型(M4EO)3种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细胞形态学特征及临床表现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足量联合治疗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NLL)的完全缓解率高,疗效已得到肯定,然而对于一些不能耐受强化疗尤其是强化疗后出现严重骨髓造血功能低下的ANLL,临床治疗较为棘手。近几年我们采用小剂量高三尖杉酯碱(HHT)与阿扩胞苷(Ara-C)联合方案(LDHA)治疗ANLL 14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PML-RARα与早幼粒白血病发病的分子机制新进展陈国强,朱军综述陈竺王振义审校近四、五年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两个特点吸引众多研究者:其一,染色体易位t(15;17)是APL的特异标志。该易位使分别位于第15和17号染色体的早幼粒细胞...  相似文献   

11.
M3诊断标准及其三亚型的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3诊断标准及其三亚型的鉴别王现亭1975年由法国、美国、英国三国组成的血液病诊断分型协作组(FAB)讨论制订了白血病分型方案,将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命名为M3,随之国际形学免疫分型细胞遗传学血液病诊断分型协作组(MIC)分型又使M3的诊...  相似文献   

12.
维甲酸融合受体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特有的t(15:17)染色体易位产生特异的维甲酸融合受体以显性负效应方式干扰正常的粒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死亡,也干扰了正常的PML蛋白的细胞内定位,是急性早幼粒白血病发病和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APL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强化治疗中骨髓原始幼稚细胞升高现象楼方定,周绮,朱军,孟凡义,刘海川,汪月增近年来我们用DATV(柔红霉素、阿糖胞苷、6-硫代鸟嘌呤和长春新碱)方案治疗38例除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_3)以外的成人初治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  相似文献   

14.
临床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具有其他类型急性白血病的一般症状如发热、贫血、出血等,但出血症状较其他类型急性白血病明显且严重,易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少见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性细胞浸润组织、器官,因而,临床就诊病例多无肝、脾、淋巴结肿大且无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的皮肤、口腔、咽喉等损害。本文将1例以心包积液为首发症状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资料和诊断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策略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反式维甲酸(ATRA)作为靶向治疗,使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成为成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中最有希望治愈的亚型。ATRA联合化疗作为一线治疗方案,在改善患者预后方面效果显著。APL细胞对蒽环类药物敏感,目前多采用以此为基础的化疗。联合应用阿糖胞苷并非必要。对于难治或复发的病例。应用As2O3或干细胞移植已见成效。但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另外,除PML-RARa外,CD56等预后相关因素对临床治疗亦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急性非淋巴细胞型自血病(ANLL)是以骨髓和其它脏器被白血病细胞浸润,引起正常造血成分的减少,导致贫血、血小板减少为特征。一般包括粒细胞型、早幼粒细胞型、粒-单核细胞型、单核细胞型和红白血病型等。其化学药物治疗(化疗)原则类似。其中,约75%的成人急性白血病是粒细胞型。未予积极治疗的病员往往迅速死亡,中数生存小于2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仪器法和镜检法计数白血病幼稚粒细胞百分比的相关性和一致性。方法 2009年69月对71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慢粒)、亚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M2)、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M3)及急性粒单核细胞性白血病(M4)白血病患者进行仪器法和镜检法计数周围静脉血幼稚粒细胞的百分比的检测,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种方法计数的慢粒、M2、M3及M4型共71例白血病患者的幼稚粒细胞的百分比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6.404,P〈0.01);但具有相关性(r=0.771,P〈0.001)。且四种类型白血病中的每一种类型的白血病的两种方法的幼粒值也都具有相关性和不一致性(P〈0.05)。结论 SYSMEX XE-21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慢粒、M2、M3及M4的周围静脉血幼稚粒细胞识别能力欠佳,仍需采用镜检法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18.
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白血病毒副反应的护理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长春130021)毕淑翠孙晓红本文观察39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采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分化治疗的毒副反应,并总结防治及护理的经验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自19...  相似文献   

19.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断裂点簇集区—abl融合基因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改良的一步法RNA提取方法分离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粒)患者外周血或骨髓标本总RNA,以慢粒急性红白血病变细胞株为阳性对照,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细胞株为阴性对照,建立逆转录/套式聚酶链反应(RT/套式PCR)检测断裂点簇集区-abl融合基因,第一次PCR的灵敏度为1:10^4水平,第二次PCR后灵敏度提高至1:10^5,特异性扩增产物经用地高辛素记寡核苷酸探针Southern杂交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原始粒细胞对再生障碍性贫血(AA)、低增生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9例AA和9例低增生性MDS进行分析。结果:AA患者的骨髓中均未出现原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DS患者的骨髓中,晚幼粒以上阶段细胞比例明显高于AA,并出现多个系统的病态造血。AA仅表现为粒、红、巨三系的减低或一系以上的减低。结论:原始粒细胞等的观察对AA、MDS的鉴别诊断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