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例1 男性,37岁,农民.上腹部饱胀不适3年,返酸、呃逆2月余,于1994年3月7日来我院就诊.胃镜示:胃体下段小弯侧可见一大小约1.5cm×1.5cm之粘膜色淡区,外观呈细颗粒状改变,胃窦、角粘膜红白相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内镜超声检查(EUS)对上消化道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67例(手术患者119例)经内镜拟诊为上消化道恶性肿瘤(89例)及粘膜下隆起性病变(78例)的患者进行内镜超声检查,使用的参比方法有手术、活检、其它影像学检查及随访6月以上。结果 EUS对上消化道恶性肿瘤的诊断正确率为81.5%,胃镜为66.7%;EUS对鉴别粘膜下病变是真性壁内肿瘤还是腔外压迫的正确率达100%,对粘膜下肿瘤良、恶性诊断的正确率分别为83%和69%。结论 (1)EUS对上消化道恶性肿瘤的诊断和鉴别粘膜下病变是真性壁内肿瘤还是腔外压迫的准确性明显优于胃镜;(2)EUS对粘膜下肿瘤的良恶性判断的准确性虽有欠缺,但仍是观察粘膜下病变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3.
胃镜下“隧道式活检法”确诊皮革胃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革胃又称弥漫浸润型胃癌或 BorrmannⅣ胃癌,是指癌组织沿粘膜下层、肌层、浆膜层弥漫性浸润生长,胃壁广泛增厚、变硬,而呈皮革状,故称皮革胃。此型胃癌恶性度高,发生淋巴结转移早,术后存活率低。因粘膜层未受累,胃镜下缺乏粘膜征象的特征性改变,加之常规粘膜活检阴性率高,故易漏诊。我院胃镜室在 2002~2003 年胃镜检查病人中采用“隧道式活检法”确诊皮革胃病例3例,报告如下:例1,男性,45岁。主诉上腹痛,上腹胀,呕吐,纳差 2 周。胃镜检查示:胃体胃窦腔明显狭窄,粘膜粗糙,呈颗粒状,色泽正常,蠕动消失。胃角变形,镜身无法通过幽门。胃镜…  相似文献   

4.
皮革胃又称弥漫浸润型胃癌或 BorrmannⅣ胃癌,是指癌组织沿粘膜下层、肌层、浆膜层弥漫性浸润生长,胃壁广泛增厚、变硬,而呈皮革状,故称皮革胃。此型胃癌恶性度高,发生淋巴结转移早,术后存活率低。因粘膜层未受累,胃镜下缺乏粘膜征象的特征性改变,加之常规粘膜活检阴性率高,故易漏诊。我院胃镜室在 2002~2003 年胃镜检查病人中采用“隧道式活检法”确诊皮革胃病例3例,报告如下:例1,男性,45岁。主诉上腹痛,上腹胀,呕吐,纳差 2 周。胃镜检查示:胃体胃窦腔明显狭窄,粘膜粗糙,呈颗粒状,色泽正常,蠕动消失。胃角变形,镜身无法通过幽门。胃镜…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告10例食管良性肿瘤.其中,平滑肌瘤7例.囊肿2例.脂肪瘤1例。对其诊断、误诊及治疗等方面进行了讨论。根据症状、X线、胃镜等检查、食管良性肿瘤容易诊断.但误诊率也高。诊断是否准确并不影响手术效果。本组近半数病人是通过探查手术而治愈的。一般说来,食管良性肿瘤除全身衰竭 高龄、严重合并症处均应手术治疗。术中应注意粘膜的保护及损坏的处理,同时预防粘膜穿孔和憩室形成。  相似文献   

6.
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是一种形态学改变,泛指起源于粘膜和粘膜下组织的肿瘤(包括静脉瘤)以及壁外脏器和肿瘤压迫所致隆起.除了胃癌等少数粘膜隆起性病变可经胃镜直接观察并活检证实外,由于隆起性病变多数位于黏膜下,胃镜以及X线等检查诊断均较困难,超声内镜 (EUS) 问世以来,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本文就超声内镜与胃镜诊断胃隆起性病变作一比较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食管裂孔疝数字胃肠影像与胃镜检查结果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数字胃肠机与胃镜在食管裂孔疝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采用数字胃肠机与胃镜分别对43例食管裂孔疝进行检查,并对两种结果进行并对分析。结果:43例X线可见食管粘膜增粗、毛糙,少数患者食管下段出现多发性毛刺状浅龛影,食管下段多见痉挛,食管排空功能减低,钡剂滞留,疝囊形成。B环形成,贲门切迹改变。胃镜检查食管腔内可见胃底粘膜,贲门切迹改变,有时可见疝囊。粘膜充血水肿,齿状线不清晰或增厚发白,贲门口扩大。结论:数字胃肠机检查对食管及其病变整体表现占优势。可获得腔内形态结构及其细节更多信息。结合食管运动功能进行研究,使诊断更加客观全面和准确。  相似文献   

8.
1 病例报告男 ,71岁。近 1个月出现 ,吞咽困难与进食时胸骨后隐痛 ,伴呃气 ,发病以来 ,食欲不振 ,日渐消瘦 ,平素无烟酒嗜好。胃镜所见 :食管下段距门齿 35cm起至贲门口粘膜隆起、不平 ,其表坏死、溃疡 ,贲门部僵硬、不平 ,略为狭窄 ,胃窦部粘膜红白相间 ,以红为主 ,十二指肠球部及降部多条钩虫咬附于粘膜 ,活体组织检查分别取自食管下段、贲门部及胃窦部。病理示 :1贲门部及食管下段鳞状细胞癌。 2胃窦部粘膜轻度慢性萎缩性炎症伴肠上皮化生。胃镜诊断 :1食管下段癌浸润至贲门部。 2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 3肠钩虫病。患者在行胃镜…  相似文献   

9.
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是一种形态学改变,泛指起源于粘膜和粘膜下组织的肿瘤(包括静脉瘤)以及壁外脏器和肿瘤压迫所致隆起。除了胃癌等少数粘膜隆起性病变可经胃镜直接观察并活检证实外,由于隆起性病变多数位于黏膜下,胃镜以及X线等检查诊断均较困难,  相似文献   

10.
螺旋CT对胃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恶性肿瘤中占 23%左右 [1].通常对慢性胃癌的患者使用钡餐、 B超作为筛选的手段,而胃镜的作用是术前确诊的手段.目前,螺旋 CT对胃肠道疾病的诊断正逐渐应用于临床.作者自 1998年~ 2002年间经胃镜、手术证实 49例胃癌病例,术前均有螺旋 CT检查,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俞莉  吴连凤 《临床医学》2001,21(9):47-47
绝经后妇女由于雌激素水平降低,阴道局部抵抗力下降,易受病菌入侵繁殖而引起炎症。现将我院小剂量雌激素、甲硝唑合用治疗老年性阴道炎30例的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年龄为60~80岁,平均年龄68岁,经过检查除外官颈、子宫的恶性肿瘤,并检查是否合并滴虫性或霉菌阴道炎。30例均有白带增多、臭味。其中黄色水样白带18例,脓性白带9例,血性白带3例,伴有外阴瘙痒、灼热感21例,盆腔坠胀不适9例,尿频尿痛9例。阴道粘膜均有不同程度的老年性改变,皱襞消失,上皮变薄,粘膜充血。粘膜有溃疡10例,散在出血点15例,1例检查时出血。 2 方法 先用利夫康乐液冲洗阴道.清洗外阴后.用已烯雌酚片1mg,  相似文献   

12.
由于剧烈干呕、呕吐和导致腹内压骤然增加引起食管下端和贲门处粘膜及粘膜下层纵形撕裂并发的出血称之为贲门粘膜撕裂综合征,又称Mallory-Weiss综合征(MWS)。本文着重分析8例MWS的内镜诊断与治疗。临床资料1.发病率:本组诊断均由纤维胃镜证实。8例MWS占同期食管出血性疾病的15.4%(8/52);上消化道出血的4.3%(8/186)。2.性别与年龄:男7例,女1例;年龄21~30  相似文献   

13.
十二指肠息肉的发病率占消化道息肉的第三位。我们在消化道钡餐检查中遇到3例,均误诊为十二指肠癌,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十二指肠息肉。现就误诊的原因及消化道X线检查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一、病例摘要例1:男,66岁。慢性上腹痛一年余,加重伴纳差、消瘦2个月。近2个月腹痛发作频繁。体检:腹部剑突下偏右轻度压痛,无肌紧张,莫非氏征阴性,上消化道钡餐检查见:十二指肠降部腔内有一近椭圆形充盈缺损,边缘欠规则,似有分叶状改变,其长轴与肠管一致,肠管变窄,肠管内侧壁僵硬.外侧壁柔软,粘膜皱襞紊乱。X线诊断:十二指肠恶性肿瘤可能性大。手术所  相似文献   

14.
过去对十二指肠炎的认识甚少,近年来广泛应用纤维胃镜(简称纤镜)结合粘膜活检,对本病认识有了新的提高。现将我院经纤镜确诊的370例十二指肠球炎分析报告如下。一、检出率:在2,000例的纤镜检查中,确诊为十二指肠球炎者370例,占受检者18.5%。二、年龄和性别:最小17岁,最大67岁,以18~30岁最多,249例,占67.3%。男318例,女52例,男:女之比为6:1。三、纤镜所见:1.粘膜弥漫性充血、水肿,脆性增加,2.斑片状瘀血或糜烂、出血;3.粘膜皱襞粗  相似文献   

15.
最近我们针刺面针“脾穴”,在纤维胃镜观察下证实可调整胆汁反流.本文80例均经纤维胃镜下诊断,浅表性胃及十二指肠炎11例,胆汁反流性胃炎25例,残胃炎6例,十二指肠球部溃历36例、萎缩性胃炎3例。内窥镜均可见幽门口周围有条状粘膜充血、呈星状放射、蛋黄状胆汁频繁由幽门口反流入胃窦部。观察:当胃镜显示上述征像即由助手用28~30  相似文献   

16.
急诊胃镜诊治上消化道大出血12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诊胃镜诊断上消化道大出血的临床特点及止血治疗效果。方法:对126例上消化道大出血行急诊胃镜常规检查后,立即进行胃镜下止血治疗,按不同病因、病变部位,使用喷药、粘膜下注射、套扎、血管栓塞、硬化剂治疗不同止血治疗方法。结果:采用局部喷药45例,粘膜下注射及电灼电凝30例均止血,血管出血行注射止血26例,出血停止,其中2例5~7天后再次临床少量出血,用药物加强治疗后出血停止。食管胃静脉曲张25例行套扎、DTH栓塞及硬化剂治疗,出血停止24例。本组总有效止血率99.2%(125/126)。结论:急诊胃镜是检查上消化道大出血病因及止血治疗的重要方法,具有出血灶检出率高,止血治疗快速有效的特点,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25岁。间歇性上腹部疼痛3月余,伴返酸,嗳气就诊。胃镜所见:食道下段粘膜充血,胃液混浊并混有胆汁,胃窦部粘膜呈花斑样改变,十二指肠球后壁可见0.5cm×0.4cm溃疡灶,十二指肠降部约10cm范围内可见肠腔四壁散布4个约3.0cm×3.0cm~3.0cm×2.0cm大小的不规则粘膜充血区,每个粘膜充血  相似文献   

18.
经内镜注射硬化剂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自1992年3月~1995年1月,应用经内镜注射硬化剂对26例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及出血患者进行治疗,现总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病例选择 本组26例,肝炎后肝硬化25例,酒精性肝硬化1例.男23例,女3例.年龄20~50岁,平均40岁.上消化道出血22例,4例无出血史.本组病例均无肝性脑病及心肺功能衰竭.1.2 治疗方法 术前准备:采用日本PENT AX FG-34JA型胃镜及NM-1K注射针.硬化剂采用国产5%鱼肝油酸钠.急症出血时先放置三腔管压迫止血并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同时给小剂量垂体后叶素静脉滴注.术前当日禁食禁水,术前15分钟肌注硫酸阿托品0.5mg,必要时肌注安定10mg,口服4%利多卡因5ml咽部粘膜麻醉.操作方法:插入纤维胃镜首先观察食管静脉曲张及出血的部位.对急性出血病人采用静脉内和静脉粘膜下注射法,即发现出血点后,先选择出血点的远侧端静脉两侧粘膜下注入,再选择出血部位近侧端静脉中央静脉内注射.对静止期硬化剂治疗时,采用静脉周围粘膜下点状注射法,开始第一针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用双孔道胃镜治疗上消化道异物的疗效和护理体会.方法 回顾分析近4年来我院用双孔道胃镜治疗105例上消化道异物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05例消化道异物取出10上1例,成功率96.16%.结论 应用双孔道胃镜治疗上消化道异物比普通胃镜更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胃原发性淋巴瘤临床诊断殊为困难,甚至在手术探查时也很难将癌与淋巴瘤区分开.即使是胃镜下咬检组织或大体组织切片亦会发生误诊.胃原发恶性淋巴瘤少见,多数作者统计占胃恶性肿瘤的2~5%,国人统计有更低者,仅占胃恶性肿瘤的0.6%.我院自1974年以来经治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10例,均有病理证实.除1例由纤维胃镜确诊外,其余9例术前均误诊为癌和溃疡恶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