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4 毫秒
1.
朱喜增  翟玉峰  张怀宏 《医学信息》2007,20(12):2093-2095
目的研究拉米夫定联合胸腺素α1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疗效、安全性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以我院住院慢性重型肝炎病人为研究对象共慢性重型乙型肝炎89例,分成治疗组55例,对照组34例。对照组采用拉米呋定等支持、保肝综合疗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胸腺素α1 1.6mg,每天一次皮下注射,1周后改为每周2次,共24周。治疗过程检测血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凝血酶原时间(PTA)、血清白蛋白、乙肝病毒定量、YMDD变异及乙肝血清标志物。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78.2%,死亡12人,病死率21.8%;对照组总有效率47.1%,死亡18人。病死率52.9%,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治疗后各项生化指标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1年时治疗组的HBVDNA阴转率及HBeAg阴转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YMDD(HBVDNA聚合酶活性区酪氨酸-蛋氨酸-门冬氨酸-门冬氨酸变异)变异数少于对照组,治疗组HbeAg血清转换数高于对照组。治疗组及对照组用药过程未发现明显药物不良反应。结论在综合护肝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拉米夫定和胸腺素α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能减轻肝脏的免疫性损伤,抑制病毒复制,改善肝功能,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无明显不良反应,治疗重型肝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戊肝感染的临床及免疫指标的变化特点与临床转归。方法选择慢性乙肝重叠戊型肝炎患者及同期单纯慢性乙肝患者各30例,分为重叠感染组和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戊型肝炎病毒以及乙肝病毒e系统状态,PCR法检测HBV—DNA,对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戊肝感染患者进行肝功能、免疫指标IL-4、TNF—α、IFN-γ、Th1/Th2的检测,并与单纯慢性乙型肝炎进行对照分析,观察两组在治疗8周时的肝功能恢复情况。结果重叠感染戊肝患者发生重症肝炎的人数多(9例vs6例,P〈0.05),e抗原转阴比例高(2例vs1例),ALT、TBIL恢复较差,免疫指标提示与对照组相比,重叠感染组IL-4水平降低(P〈0.05)、TNF-α、IFN-γ变化不大(P〉0.05),Th1/Th2水平明显增高(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重叠HEV感染后病情趋向重症化,可能是由于抗炎性细胞因子IL-4表达减少,细胞免疫增强导致肝细胞大量损害所致。  相似文献   

3.
陈仁  陈小苹  欧强 《医学信息》2006,19(6):1031-1032
目的研究肝炎肝硬化患者胆囊彩色B超声像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彩色超声诊断仪对139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及65例非肝炎体检者进行胆囊超声检查。结果慢性肝炎、重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组与非肝炎对照组彩色B超胆囊异常率比较均差异非常显著(P〈0.01)。慢性肝炎与重型肝炎、肝硬化组之间胆囊异常率也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慢性肝病患者胆囊异常并不是胆囊本身炎症所致,胆囊声像图的改变对判断肝脏实质性病变的严重程度及指导临床治疗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护肝合剂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功能的影响。方法治疗组50例.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护肝合剂,对照组15例用甘草酸二胺氯化钠溶液、门冬氨酸鸟氨酸、灯盏花素等进行一般治疗。分离培养治疗前后外周血单核细胞,加入植物血凝素(PHA),培养48h后,1500r/min离心10min,收集上清液-20℃保存,统一检测IFN-y,IL-10含量。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治疗前后外周血CD8^+CD28^+T细胞亚群。结果治疗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黄疸指数(TBIL)复常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P〈0.01,P〈0.01)。治疗组治疗后IFN-y显著升高(P〈0.05),IL-10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升高不显著(P〉0.05)。CD8^+CD28^+T细胞亚群治疗组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前后亦显著升高(P〈0.05)。结论护肝合剂能够改善肝功能,提高慢性乙型肝炎患者Th1细胞免疫。  相似文献   

5.
潘宇红  黄璇  张烽 《中国微循环》2006,10(5):373-374,380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er,D—D)的含量在乙型肝炎病程发展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入选的131例经消化科确诊的患者分成四组:慢性肝炎54例,急性肝炎46例,重型肝炎6例,肝硬化25例。以52例正常人为对照。用乳胶凝集法和免疫透射比浊法分别测定D.D、FIB含量。结果乙型肝炎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纤溶活性增强和凝血功能障碍。其中急性肝炎,重型肝炎,肝硬化组D—D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慢性肝炎和对照组(P〈0.05);重型肝炎,肝硬化FIB含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联合检测D.D、FIB含量有助于病情的判断和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比较未经灌流处理的重肝血浆及处理过的重肝血浆对CYP3A的影响,阐明C3A细胞安定代谢变化的原因,为未来C3A细胞的改造与功能优化奠定基础。方法:制备血浆和培养C3A细胞;实验分为4组:正常胎牛血浆(NFBP)组,正常人血浆(NHP)组,体外灌流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浆(HPP)组,体外未灌流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浆(CSHP)组。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红霉素N-脱甲基酶(ERD)活性即CYP4503A的活性,Western blot法测定CYP4503A4的表达。结果:CSHP组ERD活性低于NFBP组(P〈0.05)及NHP组(P〈0.05),HPP组ERD活性也低于NFBP组(P〈0.05)及NHP组(P〈0.05),HPP组ERD活性高于CSHP组(P〈0.05);CSHP组CYP4503A4的表达低于NFBP组(P〈0.05)及NHP组(P〈0.05),HPP组CYP4503A4的表达也低于NFBP组(P〈0.05)及NHP组(P〈0.05),HPP组CYP4503A4的表达高于CSHP组(P〈0.05)。结论:经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浆培养的C3A细胞,CYP4503A活性及蛋白表达降低。与之相比,经过体外灌流的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浆其C3A细胞CYP4503A活性及蛋白表达有所增加,CYP4503A活性增加可能是导致安定代谢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抗-HBV药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抗乙型肝炎病毒DNA的疗效。方法:分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每日1次口服拉米夫定100mg,疗程一年;对照组用一般护肝药治疗。定期检测血常规、肝功能及病毒学指标等。结果: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程一年,ALT复常率为90.7%,HBV DNA阴转率为73.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HBeAg阴转率为50.0%,HBeAg/抗-HBe的血清转换率为38.2%,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病情反复,ALT再次升高者治疗组为3.1%,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2例重症肝炎患者,无1例死亡。结论:拉米夫定能有效地抑制HBV DNA的复制,使ALT恢复正常,降低慢性乙型肝炎的复发率,提高患者存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前列腺液(EPS)中自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10(IL—10)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与不同类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RIA)对86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EPS中IL-1β、IL-2、IL-10、TNF-α含量进行了检测。结果:慢性前列腺炎组IL-1β、IL-2、TNF-α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或0.01),IL-10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CBP)组和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CPPSⅢA)组EPS中IL-1β、TNF-α浓度明显高于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CPPSⅢB)组(P〈0.05或0.01),IL-10浓度明显低于CPPSⅢB(P〈0.01)。结论:EPS中IL-1β、IL-2、IL-10、TNF-α在慢性前列腺炎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检测EPS中的IL-1β、IL-2、IL-10、TNF-α水平是诊断慢性前列腺炎有价值的指标。亦是CPPSⅢ诊断与分型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
孙春伟 《医学信息》2010,23(2):363-364
目的 探讨肝素钠在治疗淤胆型肝炎患者中的作用与安全性。方法 80例淤胆型肝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1例,对照组39例。对照组39例给予甘草酸二胺、门冬氨酸钾镁、还原谷胱甘肽等一般护肝治疗,治疗组41例在一般护肝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治疗组用肝素钠50mg加入10%葡萄糖液250mL中静脉滴注。1次/d疗程4周,观察患者血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Y—GT)及凝血酶原时间(PT)的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TBIL、ALT、ALP、γ-GT、PT值均下降;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2.7%,高于对照组6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89,P〈0.05),不良反应轻微。结论 肝素钠治疗淤胆型肝炎,在促进黄疸消退、改善肝功能方面有协同作用,黄疸下降快,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10.
慢性房颤患者TXB2、6-K-PGF1α和PGE2的变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慢性心房纤颤(CAF)患者血清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PGF1α)和前列腺素E2(PGE2)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放射免疫分析测定162例CAF患者、印例无CAF患者和40例对照组的血清TXB2、6-K-PGF1α和PGE2水平,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CAF组血清TXB2水平显著高于无CAF组和对照组(P均〈0.01),6-K-PGF1α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PGE2三组间无显著差异(P均〉0.05),CAF组中TXB2与6-K-PGF1α成显著正相关(P〈0.01)。CAF患者中Ⅰ、Ⅱ、Ⅲ、Ⅳ级心功能组间平均血清TXB2和6-K-PGF1α水平均呈依次显著性递增(P均〈0.01),PGE2无显著性改变(P〉0.05);伴脑血栓组血清TXB2和6-K-PC-F1α水平均显著高于无脑血栓组(P均〈0.01);住院死亡组血清TXB2水平显著高于好转出院组(P〈0.01)。结论:CAF患者血清TXB:水平显著增高,并随心功能分级依次递增,伴脑血栓组更高,死亡组TXB2也明显增高;CAF患者血清6-K-PGF1α水平明显降低;PGE2则无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的1年疗效。方法收集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病例,选取54例为抗病毒治疗组,选取历史病例67例为对照组。抗病毒治疗组在常规内科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拉米夫定、恩替卡韦、替比夫定),对照组仅使用内科常规治疗。分析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病死率、HBVDNA水平、INR、MELD评分及肝功能结果。结果治疗1个月后,两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抗病毒治疗组死亡15例(27.8%),显著低于对照组(32例,4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年后抗病毒治疗组死亡15例(27.8%),显著低于对照组(37例,6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ALT、AST、TBIL、INR水平及MEL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病毒治疗组HBVDN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及1年后抗病毒治疗组AⅡ、AST、TBIL、INR、HBVDNA水平及MELD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病毒治疗可降低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死亡率,加快肝功能好转,抑制病毒复制,具有肯定的治疗作用。病情好转后维持抗病毒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评价病毒性肝炎血浆置换(PE)疗效的相关指标。方法对武汉市传染病医院86例病毒性肝炎患者PE治疗的次数、治疗前的生化指标进行疗效回顾性分析。结果PE治疗1~3次与4~9次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黄疸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慢性肝炎重度,治疗效果的有效率为100%,慢性重型肝炎、重叠感染肝炎、失代偿肝硬化有效率依次为56.56%、46.15%、0%。55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治疗前TBiL、CHOL、Ph值有效组与无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BiL与治疗效果的有效率呈梯度下降,CHOL、ALB、Plt呈梯度上升。结论TBiL是病毒性肝炎选用PE有重要价值的疗效判断指标,CHOL、ALB、Ph可作为PE治疗效果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3.
α-2b干扰素联合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α-2b干扰素联合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方法9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7例,对照组43例。治疗组采用α-2b干扰素500万U肌注,隔日1次,疗程6个月,同时加用苦参素胶囊200mg,每日3次,疗程6个月。对照组单用α-2b干扰素,剂量、用法及疗程相同。疗程结束时,观察两组患者肝功能丙氨酸转移酶(ALT)复常率、HBeAg、HBV.DNA阴转率及血清肝纤维化等指标变化。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ALT复常率分别为80.9%和60.5%。HBeAg阴转率分别为59.6%和34.9%,HBV.DNA阴转率分别为63.8%、41.9%,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清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IV型胶原(IV—C)、层粘蛋白(LN)指标均较对照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仪.2b干扰素联合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优于单一干扰素治疗,能较好地抑制病毒复制、改善肝功能和抗肝纤维化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病毒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清皮质醇浓度的变化.方法 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5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皮质醇浓度.其中重型肝炎患者3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0例.同时检测患者肝功能、PTA等实验室指标.结果 重型肝炎患者组血清皮质醇浓度较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组低(P〈0.05),较正常对照组低(P〈0.05);在重型肝炎患者中,血清皮质醇浓度与PTA呈显著正相关(r=0.445,P〈0.05),重型肝炎患者血清皮质醇浓度与患者血清ALT无明显相关性(P〉0.05),与AST/ALT比值呈显著负相关(r=-0.367,P〈0.05),与患者血清总胆红素无明显相关性(P〉0.05);重型肝炎患者死亡组的血清皮质醇浓度明显低于存活组(P〈0.05);对重型肝炎患者进行MELD评分,MELD分值越高组,皮质醇浓度越低.结论 重型肝炎患者皮质醇浓度降低,其与肝脏功能损害、病情严重程度有关,皮质醇水平与患者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参附注射液和硫酸镁佐治老年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老年患者6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1例,治疗组32例。对照组常规给予降压药、强心药和利尿药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静脉滴注参附注射液和硫酸镁注射液,14d为1疗程,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治疗组为97%,疗效相差显著(P〈0.05);治疗组的心率、左心室射血分数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结论 参附注射液和硫酸镁佐治老年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较好,能较好地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梅毒患者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滴度分布、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转阴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我院门诊及住院的梅毒患者8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35例,对观察组实施中西医结合干预治疗,对对照组单纯实施西药干预治疗,均治疗2个月。检测并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RPR滴度、TRUST转阴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治愈率85.42%与血清学治愈率79.1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临床治愈率68.57%与血清学治愈率57.14%(P〈0.05);治疗前两组RPR滴度在各区间例数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RPR滴度在1:2~1:4区间占比22.92%显著高于对照组5.71%(P〈0.05),1:32~1:64区间占比6.25%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2.86%(P〈0.05);治疗后观察组TRUST转阴率为89.58%显著高于对照组74.29%(P〈0.05)。结论与纯西医治疗相比,中西医结合治疗梅毒患者临床疗效更显著,且更有利于改善患者RPR滴度分布,促进TRUST转阴,因此推荐临床以中西医结合治疗梅毒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131I治疗对Graves病(GD)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52例GD患者^131I治疗前及治疗后30、90和180天血清IL-1、IL-2、IL-6、IL-8、TNF-α水平,并与血清甲状腺激素进行相关性分析,30例年龄与性别相匹配的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结果:GD患者血清IL-1、IL-6、IL-8、TNF-α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IL-2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经^131I治疗,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后,IL-1、IL-8水平明显降低,IL-2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IL-6、TNF-α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IL-1、IL-6与FIB呈正相关(P〈0.05),IL-2与FIB呈负相关(P〈0.05)。结论:^131I治疗能有效抑制GD患者自身免疫,其治疗前后血清细胞因子的变化可反映GD的免疫动态,可能与发病机制、治疗效果和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脓毒血症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观察胸腺肽α1的治疗效果。方法120例老年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干预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胸腺肽α1 1.6mg,/d,皮下注射,疗程1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细胞免疫功能、APACHEⅡ评分和住院死亡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CD4^+、CD8^+、CD4^+/CD8^+、APACHEⅡ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干预组CD4^+、CD4^+/CD8^+较常规治疗组明显增高(P〈0.001),CD8^+明显降低(P〈0.001),APACHEⅡ评分和住院死亡率亦明显降低(P〈0.05)。结论老年脓毒血症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明显降低,胸腺肽α1能改善此类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混悬液佳维体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将符合条件的我院神经外科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治疗组经鼻饲肠内营养混悬液佳维体,对照组管饲家庭自制流质饮食。比较两组病人肠内营养指标的变化,并观察肠内营养支持期间病人的胃肠道反应及GCS评分。结果实验组部分营养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胃肠道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意识有改善(P〈0.05),预后良好。结论肠内营养混悬液佳维体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营养支持效果优于家庭自制流质饮食,胃肠道并发症较低,有利于颅脑损伤患者尽早康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初步分析恶性肿瘤患者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紊乱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102例经病理明确诊断的恶性肿瘤患者,用放射免疫法和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外周血中CD3^+、CD4^+和CD8^+细胞数量、NK比值,以及IL-1β、IL-6、TNF-α、ACTH、CORT和DA及NE水平。结果:(1)在几乎所有类型肿瘤患者中都表现为CD3^+、CD4^+细胞数量下降(P〈0.05或P〈0.01)、CD8^+的升高以及CD4^+/CD8^+的降低(P〈0.05或P〈0.01)。NK细胞在各恶性肿瘤组较正常均有下降(P〈0.05)。肿瘤患者的IL-1β和TNF-α较正常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与正常对照相比,IL-6在肿瘤患者中明显升高(P〈0.05);各类型肿瘤间无明显差异(P〉0.05)。ACTH在各组间无差异。皮质醇在消化道肿瘤患者中最高;明显高于脑瘤和肺癌患者(P〈0.05)。DA和NE在大多数类型的恶性肿瘤患者组均升高(P〈0.05或P〈0.01)。(2)化疗和放疗患者组CD3,细胞数量较无化放疗者明显降低(P〈0.05)。放疗患者组的CD8^+升高及CD4^+/CD8^+比值下降较无放化疗组和化疗组明显,与无放化疗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患者IL-1β和IL-6值均升高,高于化疗者和无放化疗者(P〈0.05);化疗患者TNF—α值较正常升高(P〈0.05),与放疗者无明显差异。放疗患者组的DA水平低于无放化疗患者组(P〈0.05)。(3)在女性肿瘤患者中,CD3^+、IL-1β和TNF-α水平均高于男性(P〈0.05)。(4)在恶性肿瘤包括有远处转移患者中,IL-6明显升高(P〈0.05)。(5)一般状况差(PS:3~4级)患者的CORT和TNF—d升高明显(P〈0.05)。而临床较晚期(Ⅲ~Ⅳ期)患者的CD4^+/CD8^+比值下降明显(P〈0.05)。结论:恶性肿瘤患者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紊乱,以皮质醇、TNF—α和IL-6及DA、NE水平不同程度的升高、以及CD3^+、CD4^+和CD4^+/CD8^+细胞数量不同程度的减少为主要表现,其与肿瘤患者的性别、病理类型、转移与否及其治疗方式等有关;与肿瘤患者的一般状况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