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冯缨缨  钟远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4):3349-3350
目的 探讨老年男性血清性激素水平随年龄的变化及其与骨密度(BMD)的关系.方法 检测175例老年男性血清雌二醇(E2)、睾酮(T)、黄体生成素(LH)、促卵泡刺激素(FSH)水平.采用双能X线对股骨及腰椎(L1 ~L4)的BMD进行分析.分析老年男性BMD与血清性激素以及年龄与BMD的相关性.结果 175例受检者中股骨颈、大转子、股骨干、L1~L4 BMD随年龄增长而下降,年龄80 ~90岁组与年龄70~79岁组、60~69岁组比较,BMD含量明显降低(P<0.05);175例老年男性者中骨量正常者42例,骨量减少者65例,骨质疏松(0P)者68例.OP者血清T、E2、LH、FSH水平与骨量正常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骨量降低者血清E2、LH水平与骨量正常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由于增龄性激素不足引致骨丢失,可能是老年男性OP的主要原因,其血清T、E2水平可作为OP的独立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北京地区各年龄段健康人群血清睾酮及雌二醇水平,分析其与增龄的相关性。方法用放免法测定血清样本睾酮及雌二醇浓度。结果 北京地区60~69及70-79岁二组男性健康人群血清睾酮水平显著低于青、中年人群(P〈0.05);女性健康人群血清睾酮水平分别在30-39及60-69岁二个年龄段呈快速下降,而在30-59岁年龄区间呈相对稳定;北京地区50-59岁及60-69岁二组健康女性血清雌二醇水平显著低于20~49年龄段人群;血清睾酮及雌二醇水平与增龄间均无显著直线相关(r〉-0.975)。结论 北京地区健康人群血清睾酮及雌二醇亦平随增龄呈规律性下降,但不适宜作为人群增龄或老化的生物学指征。  相似文献   

3.
广州地区419例成年男性骨密度测定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了解广州地区成年男性腰椎、股骨近端各部位骨密度 (BMD)随年龄、身高、体重等的变化规律 ,及骨质疏松患病率情况 ,为骨质疏松的诊断及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美国 NORL AND公司的 XR- 4 6系列双能 X线骨密度仪测量 41 9例成年男性腰椎 (L2~ L4前后位及 L3侧位 )、非优势 (左 )股骨近端各部位 (股骨颈、大粗隆及 Ward` s三角 ) BMD值 ,按 1 0岁一个年龄组 (7组 )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腰椎骨密度峰值出现在 30~ 39岁组 ,而股骨近端各部位骨密度峰值出现在 2 0~ 2 9岁组。腰椎及股骨近端各部位 BMD值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 ,成年男性一生中以股骨近端、Ward` s三角和股骨颈的骨密度变化较大。各部位骨密度的偏相关分析显示 :成年男性腰椎和股骨近端各部位的骨密度均呈相关性 (P<0 .0 1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 :年龄和体重对男性股骨颈的骨密度有显著影响 (P<0 .0 1 )。成年男性在达到峰值骨量后随着年龄的增加 ,腰椎骨质疏松的患病率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 ,而股骨近端各部位骨质疏松的患病率总体上逐年增加。结论 广州地区成年男性人群中机体 BMD随年龄而变化 ,年龄、体重对机体 BMD均有一定的影响 ,保持合适的体重 ,有利于 BMD的增加与维持。对成年男性各年龄段的人群 ,预防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济南地区妇女绝经年限与腰椎骨密度(BMD)的关系。方法采用东芝Aquilion四层螺旋CT及所配骨密度软件对525例符合条件的健康志愿者进行L1和L3椎体松质骨BMD检测。结果峰值骨量过后,BMD随年龄增加而逐渐降低(P均<0.01),女性45岁年龄段进入骨量减少期。女性绝经1年后骨量快速流失:1~5年期间平均年流失率6.63%,6~10年4.09%,11~15年3.07%,16~20年2.76%,21~25年2.36%,26~30年2.07%。结论 BMD随绝经年限增加而逐渐降低,呈线性关系。腰椎松质骨BMD可为骨质疏松症临床早期诊断、骨折危险性预测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分析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DXA)测量腰1-4椎体及腰2-4椎体骨密度值、T-值结果及其随年龄变化的异同点,为临床解释骨密度测量结果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12月至2014年10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行DXA骨密度测量的女性受检者4 903例,年龄45~94岁,平均(60.3±9.4)岁,将所有受检者依据年龄分为8组。记录每组腰1-4椎体、腰2-4椎体、股骨颈及全髋的骨密度值、T-值,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组间差异,并观察腰椎两部位骨密度值及T-值随年龄变化的特点。结果所有分组中,腰1-4椎体骨密度值及T-值均低于同年龄组腰2-4椎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0岁前年龄组腰1-4、腰2-4椎体及全部年龄组股骨颈及全髋骨密度值及T-值均随年龄增加而降低,以50~54岁年龄组为著;75岁后腰椎骨密度值及T-值较前略回升。结论增龄后,腰椎1-4和腰椎2-4骨密度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但腰椎1-4较腰椎2-4的骨密度及T-值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6.
老年男性各年龄组骨密度与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测定老年男性不同年龄组骨密度及血、尿中与骨吸收和骨形成有关的生化指标 ,观察其与年龄的关系 ,探讨以上生化指标对早期诊断原发性骨质疏松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双能量 X线骨密度测定仪测定前臂骨密度 ;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法测定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尿钙 (Ca)、肌酐 (Cr) ;采用放免法测定骨钙素 (BG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 (TRAP)、尿羟脯氨酸 (HOP)。将年龄 60~ 95岁的老年男性 97例分为 60~ 69岁、 70~ 79岁和 80岁以上三组并与 60岁以下男性进行比较。再将其分为骨质疏松组与非骨质疏松组 ,比较其测定值。结果 老年男性骨密度及骨形成与骨吸收指标呈现随着年龄增长而降低的趋势。其中 ,骨质疏松组较非骨质疏松组骨钙素 (BG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 (TRAP)、尿羟脯氨酸 (HOP) ,明显下降 (P<0 . 0 5)。结论 老年男性骨质疏松属于低转换型 ,骨转换指标随增龄而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福建省泉州市某医院老年人骨密度及其与体质量指数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5月至2014年5月在福建省泉州市某医院就诊的800例老年人,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其腰椎、左侧股骨颈、大粗隆及Ward's三角的骨密度,记录入选老年人群的身高、体质量及年龄,计算体质量指数并根据测定的骨密度统计各年龄段骨质疏松的发生率。结果不同部位骨密度在两性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86~90岁、91~95岁年龄段左股骨颈、大粗隆、Ward's三角、L1、L3、L4及L1~4的骨密度与60~65岁年龄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86~90岁、91~95岁年龄段左股骨颈、大粗隆、Ward's三角、L2、L3、L4及L1~4的骨密度与60~65岁年龄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6~70岁、71~75岁、76~80岁、81~85岁、86~90岁,男性与女性骨质疏松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年龄与大粗隆、左股骨颈及Ward's三角骨密度呈负相关(P0.01)。体质量及体质量指数与大粗隆、左股骨颈、腰椎L1~L4、Ward's三角骨密度呈正相关(P0.01)。结论随着年龄增长,福建省泉州市老年人群骨质疏松发生率会逐渐升高,其中体质量及体质量指数是骨质疏松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健康体检人群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与血尿酸(UA)水平的调查,评估常见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血脂异常等)的高危因素,为慢性病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4-06-2016-03重庆市涪陵区健康体检人群11 166例,其中男6 995例,女4 171例。取禁食12h以上静脉血,检测血浆Hcy、UA、血糖、肝功能指标及肾功能指标等。分析不同性别、年龄人群Hcy与UA水平与变化趋势,以及Hcy与UA的关系。结果:不同年龄段男性Hcy与UA水平均高于女性。男性Hcy水平随着年龄增长呈"U"型曲线变化;女性Hcy水平从40~49岁年龄段开始,随年龄增长逐渐升高。男性UA水平随年龄增长呈"杓"形曲线变化,19~29岁年龄段UA水平最高,之后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至60~69岁UA水平最低,70岁以上年龄段UA水平再次逐渐升高;女性UA整体水平随年龄增长而增长。高Hcy组人群UA水平较正常Hcy组明显增高。结论:健康体检人群血Hcy、UA水平男性高于女性。高Hcy者血UA水平较Hcy正常者明显升高。不同年龄段Hcy与UA水平分布不同。应结合高发年龄段给予其重点指导干预,以达到节约成本、预防疾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妇女增龄过程中常出现骨质疏松,往往首先发生在脊柱骨盆的松质骨,但骨皮质也因年龄增长而逐渐吸收导致骨皮质变薄和髓腔增大。男女在30~40岁时骨皮质以及骨无机盐含量最多,随增龄后女性比男性骨质的丧失约多50%。48岁以后的女性骨的质量就明显下降但是两性间松质骨和骨皮质的强度、无机盐的含量以及骨密度的差异尚无确切报道。为此作者从26具防腐尸体取环指近节指骨作为骨皮质样本,取第4腰椎椎体的松质骨中心与骨小梁  相似文献   

10.
侧位腰椎骨密度测定对老年骨质疏松诊断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健康老年人腰椎骨密度变化规律及侧位、侧位中部区域骨密度对腰椎骨质疏松的诊断价值,为骨质疏松诊断、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美国LUNAR公司的EXPERT-XL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成都地区健康体检者570例腰椎1~4前后位和腰椎2~4侧位骨密度;图形分析ROI划定采用腰椎侧位全椎体和侧位中间区域两种方法,中间区域大小约为全椎体长宽的1/2;按年龄、性别分别输入数据,以10岁为一年龄组,分别计算各组骨密度值。结果 男性及女性腰椎前后位骨密度随年龄增加逐渐降低,但男性腰椎骨密度在70岁组有反弹;男性、女性腰椎侧位及侧位中部骨密度随着年龄增加逐渐降低;男性及女性腰椎侧位及侧位中部骨密度累积丢失率明显高于腰椎前后位骨密度丢失率;女性腰椎骨密度累积丢失率明显高于男性;结论 1.腰椎侧位及侧位中部区域骨密度检测较前后位具有更高的敏感性;2女性更应注意预防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11.
本文系统地观察了不同年龄健康人细胞免疫功能变化。结果表明,T细胞转化及分泌IL-2活性均随增龄下降,且与年龄呈明显相关性(P<0.01),并以60~69岁年龄段活性下降幅度最大。NK细胞毒活性亦在60~69岁年龄段明显下降,但随后变化不大,与年龄无相关性(P>0.05)。本文结果提示,机体在60~69岁时因多种免疫指标产生急剧变化,此时可能是机体老化过程的—个转折点,从预防医学角度看,此时更应注重老年人的保健工作。  相似文献   

12.
老年男性骨密度与年龄和性激素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老年男性骨密度与年龄和性激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DEXA)测定360例老年男性腰椎正位(L1~4)、股骨颈、股骨大转子、ward's三角区和股骨干的骨密度,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总睾酮和雌二醇.根据年龄和骨密度进行分值,比较不同骨密度老年男性年龄和性激素的差异.结果 360例中共检出骨质疏松者48例,骨密度减少者72例,非骨质疏松者240例.老年男性股骨颈、股骨大转子、Ward's三角区、股骨干的骨密度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F值分别为3.038,3.029,3.024,3.021,P<0.05),年龄大于80岁组股骨颈、股骨大转子、Ward's三角区、股骨干骨密度分别为(0.701±0.140)、(0.682±0.185)、(0.629±0.211)、(0.986±0.160)g/cm2;年龄大于70岁组分别为(0.829±0.156)、(0.765±0.170)、(0.698±0.187)、(1.042±0.190)g/cm2;年龄大于60岁组分别为(0.875±0.138)、(0.800±0.130)、(0.731±0.145)、(1.071±0.125)g/cm2,但L1~4的骨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988,P>0.05).骨密度正常、骨密度减低和骨质疏松组血清总睾酮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032,P>0.05),而血清雌二醇水平在骨密度正常、骨密度减低和骨质疏松组分别为(180.6±62.3)、(130.5±39.9)、(110.5±68.5)ρmol/L,随骨密度减少,血清雌二醇水平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59,P<0.05).结论 老年男性骨密度随年龄增加而下降,雌激素水平可能影响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兰州市区部分中老年人骨质疏松的患病情况,为中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美国Hologic公司DELPHI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对兰州市997名健康体检者行正位腰椎BMD测量,以性别和每5岁为1个年龄段对测量结果进行分层统计学分析。结果从45岁开始,BMD值和T值随着年龄的增大逐渐降低,女性降低幅度明显高于男性(P<0.05)。女性在55岁以后骨量丢失加速,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者在45~49岁女性中占16.7%,50~54岁占39.1%,55~59岁占51.6%,60~64岁占63.5%,65~69岁占71.1%,70岁以上者占81.7%。男性BMD值和T值逐渐降低、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在45~49岁男性占13.3%,50~54岁占28.1%,55~59岁占38.5%,60~64岁占38.3%,65~69岁占45.4%,70岁以上占55.6%。BMD值和T值与年龄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兰州市区部分中老年人群BMD随年龄增长逐渐降低,骨质疏松发病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老年患者血脂水平及达标率随年龄变化的趋势。方法从信息系统获取2013年门诊首次就诊且年龄≥65岁老年患者的血脂水平和主要临床信息。将22 847例患者根据年龄分为65~69岁组、70~74岁组、75~79岁组、80~84岁组、85~89岁组、90~94岁组和≥95岁组,观察老年患者随年龄增长其血脂水平和达标率的变化情况。结果男性、女性(除90~94岁组、≥95岁组外)各组TC、LDL-C、HDL-C、TG水平均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P<0.05),与男性同年龄组比较,女性65~69岁组、70~74岁组、75~79岁组、80~84岁组、85~89岁组血脂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65~69岁组比较,极高危、高危且未服用调脂药物的各组(除≥95岁组外),LDL-C达标率和非HDL-C达标率随年龄增长逐渐升高(OR=1.34~3.00,1.31~2.93,P=0.000),而服用调脂药物的各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年龄≥65岁的老年患者中,随年龄增长血脂水平呈下降趋势,未服用调脂药物的患者血脂达标率呈上升趋势,应对老年人群的血脂异常防治实施个体化的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估骨折风险评估工具(FRAX(R) )对男性骨折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698名无骨折史上海市男性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研究对象的年龄、身高、体重、父母脆性骨折史、口服激素史、类风湿关节炎史、饮酒史、吸烟史、合并其他可引起继发性骨质疏松的疾病史,腰椎1-4(L1-4)、左侧股骨颈、总髋部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应用骨折风险评估工具(FRAX(R) )中国模式计算个体10年骨折发生概率,筛选达到骨质疏松性骨折高危患者标准的个体.将受试者按年龄分为5组:40~49岁组,50~59岁组,60~69岁组,70~79岁组和80~90岁组,分析不同年龄段10年髋部骨折和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概率;分析50~59岁组,60~69岁组,70~79岁组和80~90岁4组不同年龄段骨量减少比例.将受试者按体重分为4组:消瘦组(体重指数,BMI<18.5 kg/m2),正常组(18.5≤BMI<24 kg/m2),超重组(24≤BMI<28 kg/m2)和肥胖组(BMI≥28 kg/m2),分析不同体重指数人群骨量减少比例.结果 仅3名受试者达到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高危患者标准.10年髋部骨折发生概率为0.53±0.4(0~4.0);10年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概率为1.62±0.76(0.4~5.4).10年髋部骨折发生概率在40~69岁期间随年龄增长升高,其后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各年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年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概率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各年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年龄分组及按体重分组组间骨量减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FRAX(R)中国模式运算结果可能低估上海男性10年骨折发生概率,尤其是10年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概率;FRAX(R)中国模式对男性骨折的预测价值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住院患者在多种慢性疾病共存的情况下,各部位人体成分随增龄的变化规律。方法选择2017年10月至2019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老年病科住院的65岁以上男性患者178例。收集基本信息、病史资料,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计算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扫描仪(dual X-ray absorptiometry,DXA)测量各部位人体成分。将BMI≥28 kg/m~2定义为肥胖;骨密度降低2.5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D)以上定义为骨质疏松;根据亚洲肌少症工作组(AWGS)诊断标准,将男性骨骼肌质量指数(skeletal muscle mass index,SMI)7.0 kg/m~2定义为骨骼肌量减少。按每10岁为一组,分为65~74岁、75~84岁、≥85岁共3组,分析不同部位人体组分随年龄的变化趋势。结果该人群平均年龄(83.26±8.01)岁,平均BMI (24.20±3.28) kg/m~2,骨骼肌量减少、肥胖、骨质疏松的患病率分别为20.91%、28.18%、28.18%。总骨骼肌量随着年龄增长逐渐下降,其中四肢骨骼肌量下降明显,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骨量逐渐减少,以骨盆、四肢骨量下降为主,骨密度与骨量的变化趋势一致;体脂百分比、各部位脂肪含量随年龄增长无显著变化。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SMI、总骨骼肌量、四肢骨骼肌量、总骨量、骨盆骨量、四肢骨量、骨盆骨密度均与年龄呈负相关(P0.05)。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矫正BMI后,与65~74岁组相比,75~84岁组总骨骼肌量和总骨量分别减少了9.51%和6.84%,到85岁以后分别下降了11.75%和8.98%。结论随着年龄增长,老年男性住院患者各部位人体成分变化规律不一致,骨骼肌量及骨量消耗显著,脂肪含量无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全国流调中数字X射线测量正常人群前臂桡骨骨密度的结果及其特点。方法收集全国12个流调点4 982例正常受试志愿者行数字X射线测量前臂桡骨骨密度的测量结果。桡骨测量部位和感兴趣区为非优势侧前臂桡骨远端1/3处。其中男性2 110人,平均年龄(54. 8±14. 2)岁(20~89岁);女性2 872人,平均年龄(55. 5±13. 0)岁(20~89岁)。结果前臂桡骨骨密度峰值均位于30~40岁年龄组,男性骨峰值(0. 990±0. 118) g/cm2,显著高于女性骨峰值(0. 844±0. 100) g/cm2(P0. 001);峰值后,随年龄组的增加而下降,女性各年龄组的下降率均高于男性,特别是50~60岁年龄组女性骨密度下降最为明显(12. 87%/10年)。结论前臂X线骨密度检测系统用于此次流调时的测量结果可反映正常人群前臂桡骨骨密度、骨密度随年龄变化及老年人群骨密度不同程度下降的状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男性血清Ⅰ型原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β-胶原降解产物(β-crosslaps)及N端骨钙素(N-MID)随年龄变化及其与骨密度(BMD)的关系。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分析血清PINP、β-crosslaps及N-MID的含量,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LunarProdigy双能X线(DXA)骨密度仪检测各部位BMD。结果 PINP、β-crosslaps及N-MID与年龄呈负相关(r=-0.240~-0.253,P<0.05),30~49年龄段处于较高且稳定的水平(PINP:46.98~46.79μg/L,β-crosslaps:0.46μg/L,N-MID23.65~23.08μg/L)。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PINP在60~69年龄段达最低水平(32.28μg/L),β-crosslaps及N-MID在80岁以后下降加速(0.30μg/L、14.75μg/L)。校正年龄、身高、体质量及体质量指数的偏相关分析显示,PINP和β-crosslaps与各部位BMD皆呈负相关(r=-0.155~-0.310,P<0.05);除L1-4外,N-MID与各部位BMD均呈负相关(r=-0.151~-0.189,P<0.05)。按BMD分组,方差分析显示70岁以上男性骨质疏松组PINP、β-crosslaps及N-MID高于正常骨量组(P<0.05),骨质疏松组β-crosslaps及N-MID高于低骨量组(P<0.05)。结论 PINP、β-crosslaps及N-MID是敏感且特异反映男性骨转换的指标;特异性强的骨形成和骨吸收指标增加为骨代谢转换率增高的表现,提示70岁以上男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处于高骨转换状态,骨量快速丢失。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云南地区傣族与汉族不同性别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随年龄变化的分布趋势。方法采集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傣族普通人群1 228例,男性537例、女性691例。汉族普通人群14 266例,男性8 831例,女性5 435例。两民族按年龄段分成5组(35~44岁、45~54岁、55~64岁、65~74岁、75~85岁)。免疫比浊法测定HbA1c,比较两民族总体及各年龄段HbA1c差异,分析两民族不同性别HbA1c水平随年龄变化的分布趋势。结果傣族与汉族HbA1c总体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傣族男性与女性HbA1c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汉族男性与女性HbA1c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趋势上两民族HbA1c总体水平随年龄变化有所不同,均在55~64岁存在交叉点。傣族在交叉点前HbA1c水平随年龄增长逐渐升高且男性高于女性,交叉点后随年龄增长逐渐降低且男性低于女性。汉族在交叉点前HbA1c水平随年龄增长逐渐升高且男性高于女性,交叉点后汉族HbA1c水平随年龄增长仍持续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傣族与汉族HbA1c总体水平随年龄变化的分布趋势有所不同,同时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生物电阻法对上海市健康管理行业的白领人群进行身体成分的测量,探讨上海市白领身体成分随年龄增长的变化规律。方法筛选中国上海市的白领234人,获得身高、体重、身体成分(脂肪质量、蛋白质质量、矿物质量、全身含水量)等指标,检测这些指标与年龄的相关性,对受试者进行年龄分层并进行观察。结果男性白领的体重和脂肪质量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在40~49岁年龄段达到峰值,之后开始下降;蛋白质、矿物质量和全身水含量在30~39岁年龄段达到最大值,之后逐步下降。女性白领的体重、蛋白质质量和全身水含量在30~39岁年龄段最低,40~49岁年龄段最高;脂肪质量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矿物质含量随年龄增加而逐渐下降。白领受试者的体重和脂肪质量与年龄呈正相关,矿物质质量和年龄呈负相关,男女趋势一致。结论不同性别的白领,其身体成分随着年龄变化有不同的规律,提示可在适当的年龄段通过改变生活方式以减缓年龄带来的退行性变化,同时应当对30~49岁阶段的女性身体健康多加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