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2 毫秒
1.
目的分析“5·12”汶川特大地震后不同时段地震伤员在我院急诊科停留时间,探讨急诊绿色通道在分检地震伤员中的作用,为救治特大灾害伤员积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至5月15日14时27分汶川地震伤员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急诊科救治停留的时间,并分为震后24h内、震后24~48h和48-72h三个时段进行比较。结果震后72h内我院收治伤员536例,其中24h内收治伤员207例,伤员在急诊科平均停留时间为129min;24—48h收治伤员104例,伤员在急诊科平均停留时间97min;48~72h内收治伤员226例,伤员在急诊科平均停留时间为86min。第一个24h与第二个24h和第三个24h比较,地震伤员在急诊科的停留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第二个24h和第三个24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建立建全急诊绿色通道,对加快应急状态下伤员救治处理有重要意义。结论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更新绿色通道,使地震伤员在急诊科的停留时间不断缩短,保证伤员尽快得到专科处理,为抢救危重伤员赢得宝贵时间。  相似文献   

2.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院内救治汶川地震伤员563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救治汶川地震骨伤伤员的总体情况,为今后完善和健全地震灾害应急预案机制提供决策参考。方法收集汶川地震后至2008年7月12日8时本院收治的骨伤伤员的入院信息及救治效果资料,经过二次交叉核对后用SPSS11.5统计软件分析。结果我院共收治563例地震伤员,包括门诊伤员249例,住院伤员314例,其中男287例,女276例;中位年龄门诊伤员42岁(28~57岁),住院伤员46岁(33~65岁),住院伤员年龄明显大于门诊伤员(P=0.003);住院伤员中骨伤231例,占73.56%,其中男108例,女123例;门诊伤员集中在震后前3天,占73.50%,而住院伤员震后前3天不足50%,住院伤员在震后72小时达最高峰,持续至震后9、10天后明显减少,相应时段骨科医生与伤员数量比分别为(1:6.4,1:5.6,1:4.2);伤员主要来自都江堰市、阿坝州和彭州市;伤情分类前3位为骨科(69.3%),神经外科(15.6%),普外科(3.7%);住院骨科伤员死亡率为0,破伤风及气性坏疽发病率为0,骨筋膜室综合症3例4肢因转入我院时已发生坏死而行截肢术。结论总结汶川地震医疗救援经验,建立地震灾害医疗救援应急预案,有针对性地加强硬件建设、物资储备和人员培训,科学现场分检与信息平台建设,同时政府要科学合理的利用医疗资源。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性分析评价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后3个月内极重灾区危重症医疗救治的绩效,为全球地震医学救援降低死亡率、伤残率,提高康复率提供决策参考。方法查找并分析评价所有与本研究目的相关的回顾性分析、原始研究和二次研究。结果①据不完全统计,震后72小时极重灾区自救伤员共30620人,其中危重伤员数占住院伤病员总人数的22%。②地震极重灾区市属、近灾区市属、省属和部属医疗机构院内危重伤员死亡率依次为12.21%、4.50%、2.50%、2.17%。③二线医院收治住院的躯干、四肢和部位不详骨折、危重伤和其他伤员人数高于一线医院,伤情更重。④震后4个月,转运到三线医院的10373名稳定期伤员出院99.07%,死亡率0.017%。结论①汶川地震极重灾区危重伤员救治基本形成"上级帮下级,重灾区帮极重灾区,一般灾区帮重灾区和极重灾区,极重灾区以自救互救为主"的医疗救治模式。②对极危重伤员采取"四集中"治疗能有效降低死亡率,使重伤员院内死亡比例由15.06%降至2.9%以下。③在准确伤情信息指导下及时、科学、规范的现场分检后送是降低伤残率和死亡率的关键。汶川特大地震极限条件下极重灾区危重症伤员的救治工作还有很大改进空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四川汶川地震转运骨科伤员的临床特点和救治经验。方法对我科2008年5月13日至6月10日收治的129例汶川地震转运骨科伤员进行检伤分类,记录内容主要包括:转运人次,伤员的主诉,诊断,损伤部位及类型,是否伴有感染以及接诊后的处理,治疗效果等。结果129例伤员中,骨折伤员95例,其中开放性骨折35例51处,闭合性骨折60例139处;26例(20.2%)39条神经损伤;54例(31.8%)并发感染;110例伤员行手术治疗;无死亡病例;1例院外截肢伤员因残端感染严重多次行残端清创、修整;其余伤员伤口均愈合;无术后切口感染。结论四川汶川地震转运骨科伤员的临床特点明显,必须根据其临床特点予以个体化救治,同时要积极防治相关并发症,以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5.
5·12汶川大地震后早期骨科伤员伤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详细的伤情数据,为组织医疗救助提供准确有效的抢救.方法 回顾性分析地震发生后最初1周内收治的骨科伤员伤情,并总结规律.结果 地震后第1周内(5月12~19日)收治的1275名伤员中,四肢与脊柱损伤1179例(92.47%),骨科伤员中无骨折脱位的软组织损伤482例(40.88%),其中挤压伤112例(23.23%);有骨折脱位的伤员697例(59.12%)中多发骨折237例(34%);下肢骨折422例(60.55%),上肢骨折183例(26.25%),脊柱骨折142例(20.37%).骨折伤员合并有心、肺、脑、腹部脏器损伤89例(12.76%).所有伤员中死亡24人.结论 在地震发生后,大批骨科伤员同时产生,做好有针对性的准备和救治是改善预后、提高医疗质量的保证.  相似文献   

6.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563例汶川地震伤员救治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目的回顾性分析汶川地震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医疗救援总体情况,为今后完善和健全地震灾害应急预案机制提供决策参考。方法从医院信息处、病案室、急诊科、骨科及其它相关临床科室系统收集震后至7月12日8时止收治地震伤员的相关资料,分析伤员基本情况和医院总体救治情况。资料录入采用EXCEL表格,统计分析采用SPSS 11.5软件。结果截至7月12日,共收治563例地震伤员,包括门诊伤员249例,住院伤员314例。其中男性287例,女性276例;中位年龄门诊伤员42(28,57)岁,住院伤员46(33,65)岁,住院伤员年龄明显大于门诊伤员(P=0.003)。门诊伤员集中在震后前3天(占73.50%),而住院伤员震后前3天不足50%。伤员主要来自都江堰市、阿坝州和彭州市;伤情分类前3位为骨科(69.3%)、神经外科(15.6%)、普外科(3.7%)。总医疗费用最高的3个科室依次为骨科、ICU和神经外科;而人均中位费用最高的3个科室分别为ICU、神经外科和肾内科。救治过程中共死亡9例,其中院前死亡5例,住院死亡4例;含颅脑损伤8例,挤压综合征1例。结论总结汶川地震医疗救援经验,建立我国地震灾害医疗救援应急预案,有针对性地加强硬件建设、物资储备和人员培训,科学现场分拣与加强信息平台建设,是提高今后地震医疗救援整体水平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性分析成都军区总医院48h内收治的33例汶川地震腹部损伤住院伤员伤情,为今后完善和健全地震灾害应急预案机制和腹部损伤处置提供决策参考。方法从医院信息处系统收集震后48h内收治腹部损伤地震伤员的相关资料,分析伤员基本情况。资料采用EXCEL表格录入。结果我院48h内共收治住院腹部伤伤员33例,占住院伤员总数的3.1%,伤员伤情重、病情复杂。最终成功救治32例,死亡1例,病死率3%。结论作为二线三甲医院,在震后48h内对腹部损伤伤员的救治中,快速二次分检起积极作用,合理的损伤控制手术及术后多学科合作处理是有效降低伤员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性分析四川省德阳市人民医院1950例汶川地震伤员伤情,为今后建立和完善灾区一线医院医疗救援提供决策参考。方法收集该院从震后至7月12日止收治的地震伤员相关资料,分析伤员基本情况和医院总体救治情况。资料录入采用EXCEL表格,统计方法采用SPSS11.0软件,对结果做描述性分析。结果截至7月12日,该院共收治伤病员3328例,其中伤员1950例,病员1378例。住院伤员集中在震后1周内(占65.64%),震后当天住院伤员数最多(703例)。伤员主要来自绵竹、什邡和旌阳区。入院诊断前三位损伤依次为骨折(45.85%)、颅脑伤(含头面部外伤)(20.91%)和胸腹部损伤(14.69%)。共死亡48例,其中人院前死亡30例,急诊死亡10例,住院死亡8例。向二、三线医院有效外送和转运伤员441例,为全省第一家实施规模转运的医院。收治重灾区病员1378人次,下基层巡诊治疗726人次。对住院伤员和灾区居民、医护人员、武警官兵实行心理抚慰共5000余人次。结论在汶川大地震中,四川省德阳市人民医院出色地完成了地震灾区一线救治转运中心的任务,起到了紧急救治中的关键枢纽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性分析德阳市人民医院骨科在汶川地震后7天内收治的420例骨折伤员的救治情况,为今后重大灾难事件中的骨折伤员救治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德阳市人民医院骨科自2008年5月12日~18日收治的地震致骨折伤员的详细资料,分析伤员的基本情况和伤后救治效果。资料录入采用EXCEL软件,统计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结果我院共收治462例住院骨折伤员,其中42例基本信息缺失,最终纳入分析420例。纳入病例中,男176例(41.9%),女244例(58.1%);中位年龄43(27,61)岁。震后前3天收治328例(78.1%),震后第4—7天收治92例(21.9%)。伤员主要来自绵竹、什邡和广汉市。人院诊断前3位骨折部位依次为胫骨(18.8%)、腓骨(16.6%)和股骨(14.9%)。分类救治方法前3位依次为闭合性骨折患者复位后行小夹板或石膏、牵引外固定(301例),闭合复位不佳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或外固定支架固定(85例),开放性骨折行清创缝合及石膏外固定(78例)。结论总结汶川地震中骨折伤员的分类救治经验,建立重大灾害骨折伤紧急诊治机制,有针对性地储备治疗物资和安排救治人员,是今后发生重大地震灾害时保证伤员得到有效治疗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救治汶川地震转运伤员总体情况,为今后完善和健全地震灾害应急预案机制和建立国家级区域性医疗中心提供决策参考。方法从我院信息处、病案室、骨科及其它相关临床科室系统收集震后所有收治汶川地震转运伤员的相关资料,分析伤员基本情况和医院总体救治情况。资料录入采用EXCEL,统计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结果2008年5月22~26日,我院共收治91例汶川地震转运伤员,除1例来自成都,其余90例均来自绵阳(北川46.67%)。其中男44例,中位年龄38(27,53)岁;女47例,中位年龄51(33,62)岁,女性伤员年龄明显大于男性伤员(P〈0.01)。伤员集中在震后第10~11天转运到我院,其中震后第10天占86.8%,震后第11天占22.0%;震后第34天为出院高峰,占总出院人数的37.1%(33例)。伤情分类以骨外伤为主,按受伤部位分,占前3位的是下肢骨折(34.81%)、椎体骨折(19.26%)和骨盆骨折(12.59%)。救治过程中共死亡2例,其中1例死于全身大面积石灰烧伤(60%),1例死于严重多发伤。结论有针对性地加强应急状态下对人员及物质的合理调配,及对地震伤员及时进行心理状况测评和积极的心理干预,是提高今后地震医疗救援整体水平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