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中成药》2015,(10)
目的研究松脂皱皮孔菌发酵液的化学成分。方法发酵液采用硅胶柱、中压RP-18柱、Sephadex LH-20凝胶柱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然后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对所得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中分离出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rosenonolactone(1)、2-nonyne-1,4-diol(2)、1-hydroxy-2-nonyn-4-one(3)、过氧麦角甾醇(4)、麦角甾-4,6,8(14),22-四烯-3-酮(5)、麦角甾-5,7,22-三烯-3β-醇(6)、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7)、anti-1-(4-methoxyphenyl)proane-1,2-diol(8)、syn-1-(4-methoxyphenyl)proane-1,2-diol(9)、1-phenylpropane-1,2-diol(10)。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松脂皱皮孔菌发酵液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忍冬木层孔菌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ang XM  Luo YC  Guo ZY  Cao D  Zhou MX  Zhao YY  Zou K  Wang YZ 《中药材》2011,34(6):891-893
目的:研究忍冬木层孔菌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及反相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并运用波谱方法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忍冬木层孔菌中共分离得到了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麦角甾醇过氧化物(1)、麦角甾醇(2)、香草醛(3)、3,4-二羟基苄叉丙酮(4)、β-谷甾醇(5)和正二十二烷酸(6)。结论: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忍冬木层孔菌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4为新天然产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桑黄纤孔菌Inonotus sanghuang发酵液中的化学成分。方法桑黄纤孔菌发酵液的乙酸乙酯提取物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了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Z,4E)-γ-ionylideneacetic acid(1)、对羟基苯乙醇(2)、5-羟甲基呋喃-2-甲醛(3)、2-羟基-5-羟甲基呋喃(4)、环(D)-脯氨酸-(D)-亮氨酸(5)、环(D)-脯氨酸-(D)-异亮氨酸(6)、环(D)-脯氨酸-(D)-缬氨酸(7)、环(D)-脯氨酸-(D)-苯丙氨酸(8)、环-甘氨酸-(D)-脯氨酸(9)、环-(D)-丝氨酸-(D)-脯氨酸(10)、环-(L)-丙氨酸-(D)-脯氨酸(11)、环-(D)-丙氨酸-(D)-脯氨酸(12)。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桑黄纤孔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Sang ZG  Li DL  Tao MH  Zhang WM  Tu GQ 《中药材》2011,34(4):549-551
目的:对革孔菌属真菌(Coriolopsis sp.)G066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反相硅胶柱、凝胶柱和薄层制备等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分析技术和与文献数据比对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发酵液和菌丝体中分离并鉴定出6个化合物,分别为:diaporthein A(1)、酪醇(2)、齿孔酸(3)、麦角甾醇(4)、过氧化麦角甾醇(5)和啤酒甾醇(6)。结论:化合物1~6均为首次从该属真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应用正相硅胶柱色谱、制备型薄层色谱以及Sephadex LH-20凝胶等方法,采用NMR和MS等波谱学方法,分离鉴定大丽轮枝菌发酵液中次级代谢产物的结构,并从该菌株中分离鉴定了6个化合物,分别为1-H-吲哚-3-甲醛、2-(1H-吲哚-3-基)乙酸、1H-吲唑、4-羟基苯甲酸、2-(2-羟基苯基)乙酸、4-甲基苯甲酸。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种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褐盖韧革菌发酵液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正相硅胶柱层析和反相硅胶柱层析分离纯化,借助核磁共振波谱等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褐盖韧革菌发酵液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3′-hydroxybutan-2′-yloxy)-3-methylbutyl acetate(1)、(22E,24R)-ergosta-4,6,8(14),22-tetraen-3-one(2)、vibralactone(3)、1,5-secovibralactone(4)、2-(4-hydroxylphenyl)ethyl acetate(5)。结论: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和5为从该菌中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忍冬木层孔菌Phellinus lonicerinus子实体进行提取、分离、结构鉴定。方法:通过正向硅胶,RP-18及凝胶Sephadex LH-20等材料从忍冬木层孔菌乙酸乙酯部位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分析确定了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纯化得到10个化合物,它们分别为亚油酸甲酯(1),麦角甾-4,6,8(14),22-四烯-3-酮(2),过氧麦角甾醇(3),麦角甾-5,7,22-三烯-3β-醇(4),对羟基苯乙醇(5),2,5-呋喃二甲醇(6),邻羟基苯乙酸(7),环(亮-缬)二肽(8),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9),脑苷脂D(10)。结论:除化合物3,4外其余8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种真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黑柄炭角菌发酵菌丝体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黑柄炭角菌发酵菌丝体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凝胶和大孔树脂等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通过NMR,MS等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并鉴定了9个化合物,分别为:5-羟基-7-甲氧基-2-甲基-4-二氢色原酮(1),5,7-二羟基-2-甲基-4-二氢色原酮(2),5-羟基-2-甲基-4-二氢色原酮(3),1-(2,6-二羟基苯)-3-羟基-丁酮(4),5α,8α-过氧化麦角甾-6,22-二烯-3β-醇(5),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6),大戟醇(7),β-谷甾醇(8),2-(4-羟基苯)-乙醇(9)。结论: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菌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为首次从天然产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桦褐孔菌三萜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研究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子实体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MCI、Sephadex LH-20凝胶等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对化合物结构进行鉴定。结果从桦褐孔菌子实体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3个三萜化合物和2个甾醇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羊毛甾-8,24-二烯-21-醛(1)、羊毛甾醇(2)、3β-羟基-羊毛甾-8,24-二烯-21-醛(3)、白桦脂醇(4)、桦褐孔菌醇(5)、栓菌酸(6)、3β,21-二羟基-羊毛甾-8,24-二烯(7)、齐墩果酸(8)、乌苏酸(9)、白桦脂酸(10)、桦褐孔菌素A(11)、桦褐孔菌萜D(12)、3β-乙酰氧基-11α,12α-环氧-齐墩果烷-28,13β-内酯(13)、麦角甾醇(14)、麦角甾烷-4,6,8,22-四烯-3-酮(15)。结论化合物1为1个新的三萜化合物,命名为桦褐孔菌素D;化合物9、13、15为首次从桦褐孔菌子实体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桦褐孔菌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桦褐孔菌的化学成分。方法通过有机溶剂梯度萃取对桦褐孔菌中的成分进行初步分离,采用反复的硅胶柱色谱分离纯化桦褐孔菌醋酸乙酯萃取物中的化学成分,并根据理化性质以及1H-NMR、13C-NMR、MS、和DEPT等波谱数据分析鉴定了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桦褐孔菌醋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了5个化合物,它们的结构分别鉴定为:羊毛甾二烯二醇(Ⅰ)、羊毛甾烷-24-烯-3,β21-二醇(Ⅱ)、麦角甾醇过氧化物(Ⅲ)、熊果醇(Ⅳ)、tram etenolic ac id(Ⅴ)。结论羊毛甾烷-24-烯-3,β21-二醇(Ⅱ)为新化合物,麦角甾醇过氧化物(Ⅲ)是首次从桦褐孔菌的子实体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土茯苓内生芒果球座菌Guignardia mangiferae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抗肿瘤活性。方法采用硅胶柱、反相硅胶柱、凝胶柱和制备薄层色谱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现代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以神经胶质瘤细胞SF-268、乳腺癌细胞MCF-7、大细胞肺癌细胞NCI-H460为供试细胞株,采用SRB法对化合物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结果从土茯苓内生芒果球座菌的100 L液体发酵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经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其中10个化合物,分别为15-hydroxyl tricycloalternarene 5b(1)、guignardiaene D(2)、guignardiaene C(3)、guignardone A(4)、guignardone B(5)、3-(4-甲苯氧基)-丙酸(6)、2,4-壬二醇(7)、麦角甾酮(8)、酪醇(9)、对羟基苯甲醛(10)。杂合萜类化合物1~5对SF-268细胞具有选择性的抑制作用,化合物6、7对MCF-7细胞具有选择性的抑制作用。结论化合物6~10均为首次从该属真菌中得到,其中化合物6、7为新的天然产物。  相似文献   

12.
猪毛菜中一新黄酮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宇  姚源璋  周秋香  李萍  李友宾 《中草药》2009,40(12):1858-1860
目的 研究猪毛菜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多种色谱方法 分离纯化,依据理化性质、波谱数据分析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猪毛菜中分离得到小麦黄索-7-O-β-D-芹菜糖(1→2)-β-D-葡萄糖苷(Ⅰ)、天师酸(Ⅱ)、正三十一烷醇(Ⅲ).结论 化合物Ⅰ为新化合物,命名为猪毛菜昔(collinoside),化合物Ⅱ为首次从猪毛菜中分得.  相似文献   

13.
南海海洋真菌Penicillium sp. FS60的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南海海洋真菌Penicillium sp.FS60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细胞毒活性。方法:采用正相硅胶柱、反相硅胶柱、凝胶柱、HPLC和薄层制备等色谱技术和重结晶对菌株FS60的发酵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波谱分析进行结构鉴定;以神经胶质瘤细胞SF-268、乳腺癌细胞MCF-7、大细胞肺癌细胞NCI-H460为供试细胞株,采用SRB法测试化合物的细胞毒活性,以金黄色葡萄球菌(SA)、大肠杆菌(EC)和铜绿假单胞菌(PA)为指示菌株,采用改良的MMT法测试化合物的抗菌活性。结果:从发酵物中分离并鉴定了7个化合物,分别为:2,4-二羟基-3,5,6三甲基苯甲酸甲酯(1)、对羟基苯乙酮(2)、5-羟甲基糠酸(3)、isochromophilone VIII(4)、麦角甾醇(5)、过氧化麦角甾醇(6)、啤酒甾醇(7)。结论:化合物1为首次从青霉属真菌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化合物4具有显著的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14.
荔枝草中黄酮类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荔枝草的黄酮类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利用柱色谱方法分离纯化化合物,运用光谱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荔枝草体积分数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羟基-4′,7-二甲氧基-异黄酮(1)、高车前素(2)、泽兰黄酮(3)、高车前苷(4)、(2S)-5,7,4′-三羟基-6-甲氧基-二氢黄酮-7-O-β-D-吡喃葡萄糖苷(5)和假荆芥属苷(6)。结论化合物5为新的二氢黄酮苷,化合物1和5为首次从荔枝草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任虹  曹学丽  顾谦群 《中国药学杂志》2010,45(22):1720-1723
 目的 阐明海洋真菌链孢粘帚菌(Gliocladium catenulatum T31)的抗肿瘤活性次级代谢产物。方法 摇床发酵培养生产菌T31,活性跟踪分离纯化T31发酵液中的活性单体化合物,并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分析(ESI MS、UV、IR、NMR等)鉴定单体化合物结构;采用细胞形态镜检、MTT方法评价单体化合物对人类慢性髓性白血病K562细胞的抗肿瘤活性。结果 从链孢粘帚菌(Gliocladium catenulatum T31)发酵液中分离并鉴定了7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3个甾醇类化合物ergosta-5,7,22-triene-3β-ol(1)、ergosta-6,22-diene-3β-ol(2)、ergosterol peroxide(3)和四个蒽醌类化合物emodin(4)、citreorosein(5)、isorhodoptilometrin(6)和lunatin(7),化合物1~7对K562细胞显示不同程度的细胞增殖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4~7对K562细胞的IC50分别为1.09、1.24、13.6和8.92 μmol·L-1。结论 海洋真菌链孢粘帚菌(Gliocladium catenulatum T31)的主要抗肿瘤活性次级代谢物是甾醇类和蒽醌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6.
菊状千里光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朝凤  金军  张勉 《中国药学杂志》2008,43(16):1214-1217
 目的为系统研究千里光属药用植物的活性或毒性成分,对菊状千里光(Senecio laetus Edgew.)全草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采用体积分数为90%乙醇热回流提取,分别采用溶剂萃取和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分离等方法得到11个化合物,通过波谱解析和理化常数鉴定其结构。结果从总生物碱部位分得3个化合物:奥索千里光碱(1)、千里光碱(2)和千里光菲灵碱(3);从非生物碱部位得到4个黄酮类和4个有机酸类化合物:异鼠李素-3-O-β-D-半乳糖苷(4)、异鼠李素(5),槲皮素(6),黄颜木素(7),白藓苷A(8)、2-(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1,3-丙二醇(9)、香草酸(vanillic acid,10)和对羟基苯乙酸(11)。结论化合物9为新天然产物,化合物7和8为首次属内分离得到,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浅裂鳞毛蕨中一个新二氢黄酮的分离和结构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浅裂鳞毛蕨(Dryopteris sublaeta Ching et Hsu)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Diaion HP-20,Toyopearl HW-40,Sephadex LH-20,硅胶柱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从浅裂鳞毛蕨中分离并鉴定了6个化合物,分别为:2(S)-5,7,3’-三羟基-6,8-二甲基-4’-甲氧基二氢黄酮,即3’-羟基荚果蕨素(1),荚果蕨素-7-O-β-D-葡萄糖苷(2),菠甾醇(3),菠甾醇-3-O-β-D-葡萄糖苷(4),谷甾醇(5),胡萝卜苷(6)。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3,4为首次从鳞毛蕨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露兜簕根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对露兜簕Pandanus tectorius根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氧化铝柱色谱和制备薄层等色谱方法对露兜簕根部位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NMR、MS、IR等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鉴定分子结构。结果从露兜簕根乙醇提取物分离获得1个新化合物(1)和5个已知化合物(2~6),分别鉴定为3-酮-24(31)-烯-28,29-去甲基环木菠萝烷(1)、3-酮-24(31)-烯-环木菠萝烷(2)、3-酮-24(31)-烯-28-去甲基环木菠萝烷(3)、β-豆甾醇(4)、β-谷甾醇(5)和棕榈酸(6)。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环露兜酮(cyclotectorone),环木菠萝烷型三萜化合物1~3均为首次从露兜簕根部位中分离鉴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海洋来源真菌Penicillium sacculum的次级代谢产物。方法 采用多种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采用台盼蓝排斥法和MTT法进行抗肿瘤活性测试。结果 从发酵液和菌丝体中共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结构鉴定为(R)-1, 3-二氢-6-甲氧基-3-甲基异苯并呋喃-4, 5-二醇(1)、灰黄霉素(2)、1, 6-二羟基-3-甲氧基-8-甲基酮(3)、1-羟基-3-甲基酮(4)、1, 3, 6-三羟基-8-甲基酮(5)、1, 8-二羟基-3-甲基蒽醌(6)、1, 3, 5-三羟基-7-甲基蒽醌(7)、6-羟基芦荟大黄素(8)、腺嘌呤(9)、胸腺嘧啶(10);化合物1和3对人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细胞HL-60分别具有较强和中等强度的抑制活性。结论 化合物1和4均为首次从该属真菌中分离得到;首次对化合物1的1H-NMR和13C-NMR谱信号进行了全归属;化合物1和3具有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从苏木Caesalpinia sappan中寻找新的活性成分。方法:用溶剂萃取及硅胶正相色谱进行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光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苏木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9个化合物:3,8-dihydroxy-4,10-dimethoxy-7-oxo-[2]benzopyrano[4,3-b][1]benzopyran-7-(5H)-one(1),3-deoxysappanchal-cone(2),sappanchalcone(3),3-deoxysappanone B(4),鼠李素(rhamnetin,5),原苏木素C(protosappanin C,6),3,7-di-hydroxy-chroman-4-one(7),己二酸二甲酯(8),胡萝卜苷(daucosterin,9)。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7,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药理筛选结果表明,化合物3对多种癌细胞株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