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1 毫秒
1.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一种典型的机械通气并发症,是指接下通气治疗48h后至拔管后48h内出现的肺部感染,是医院的获得性肺炎(HAP)的重要类型,其中MV≤4d内发生的肺炎为早发性VAP,≥5d者为晚发性VAP。ICU(Intensive Care Unil)即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的病人病情危重,大多需要辅助机械通气,近期有研究发现,在ICU病房中呼吸机的平均使用率为27.1%,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病率为16.3%,患者一旦发生VAP,易造成脱机困难,而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严重者导致死亡。本文针对近年来VAP的病因、预防及护理研究发展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孙梅 《现代保健》2008,(35):41-43
目的 通过对20例机械通气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的目标性监测,观察和分析引起机械通气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因素,探究有效的防治对策,以达到最佳机械通气的临床效果。方法 用目标性监测方法观察住院期间机械通气48h以上患者,对VAP病例的一般资料、有关发病情况、细菌学及有关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和预后等进行调查分析,通过观察体温、气管内吸出脓性分泌物、外周血白细胞、痰细菌培养、X线胸片,诊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结果 机械通气48h以上180例患者,20例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11%;使用呼吸机后在5d内发生肺炎的6例,占30%;在5d后发生肺炎的14例,占70%。20例VAP患者经对症及支持治疗,19例病情缓解、脱机,抢救成功率占80%,死亡1例,病死率为20%。结论 VAP是机械通气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一旦出现VAP则容易造成撤机困难,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因而必须重视。针对产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原因进行积极防治是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提高生存率的重要措施,是维持机械通气有效能的重要保证,是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3.
《临床医学工程》2016,(8):989-990
目的探讨PDCA循环措施对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干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1月我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100例机械通气患者设为观察组,采用PDCA循环措施促进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干预措施的执行。另选取2011年5月到2013年1月收治的100例机械通气患者为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干预措施的执行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致死率,以及动脉血气分析值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PDCA循环措施可有效提高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干预措施的执行率,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剖析综合护理干预在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本院重症监护室接诊且实施机械通气治疗的病患40例,将之按照数字抽签法随机分成甲、乙两组,每组20例.予以甲组综合护理干预,予以乙组常规护理.观察两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情况,比较机械通气时间等指标.结果:甲组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5.0%,明显比乙组的35.0% 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甲组的患者满意率为100.0%,明显比乙组的70.0% 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甲组的机械通气时间为(18.59±4.16)d,比乙组的(26.68±3.64)d显著缩短,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积极对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病患施以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缩短患者机械通气的时间,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5.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病因素及护理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指呼吸机启动48 h以后至人工气道拔管后48 h发生的医院获得性肺炎,是临床机械通气的常见并发症之一[1].随着呼吸机被广泛地应用到各医院的ICU和CCU后,VAP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发生率为9%~69%,机械通气每增加1 d,发生肺炎的危险性增加1%~3%[2,3].  相似文献   

6.
重症监护室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因素与对策   总被引:57,自引:17,他引:40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VAP)是医院获得性肺炎(hospital-acquired pneumonia, HAP)中最严重的类型,发病率为15%~60%,死亡率为25%~76%,是造成重症监护室(ICU)患者高死亡率的重要因素之一[1].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指应用呼吸机辅助机械通气48 h后发生的肺炎.临床分为早发性VAP(<4 d)和晚发性VAP(≥5 d)[2].VAP不仅延长了患者的住院时间,而且增加了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7.
呼吸机相关肺炎研究进展   总被引:64,自引:17,他引:47  
医院获得性肺炎是施行人工机械通气治疗时常见的并发症 ,因其发生与机械通气密切相关 ,故又称通气机相关肺炎 (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或呼吸机相关肺炎 [1]。 VAP发病率为 7%~ 70 % ,病死率可高达 50 % [2 ]。Jimenez[3 ]等采用精确的诊断技术和尸检 ,在机械通气 >48h患者发现 VAP发生率为 2 7%。机械通气时并发医院内获得性肺炎是影响呼吸衰竭患者生存的重要因素 ,病死率为 3 0 %~ 71%。其中 ARDS患者行机械通气时并发肺炎的病死率为67% ,而无肺炎的病死率仅为 2 3 % ;其他患者行机械通气时并发肺炎的病死率为 48%…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重症监护室(ICU)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及Wnt1诱导的信号通路蛋白1(WISP1)/Toll样受体4(TLR4)/整合素β5通路基因变化。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8年5月-2022年12月山东省妇幼保健院及山东单县中心医院收治的ICU机械通气患者188例纳入研究,根据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情况纳入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组(n=49)、非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组(n=139)。分析ICU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病原菌分布,比较两组WISP1/TLR4/整合素β5通路基因,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多因素分析ICU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结果 188例ICU机械通气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49例,发生率为26.06%,共分离病原菌5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46株,占比79.31%;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组WISP1信使核糖核酸(mRNA)、TLR4 mRNA、整合素β5 mRNA表达水平高于非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机械通气时间≥20 d、WISP1 mRNA、TLR4 mRNA、整合素β5 mRNA表达水平升...  相似文献   

9.
医院获得性肺炎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最常见的医院获得性感染,且病死率较高,是困扰住院患者尤其是重症监护室患者的最常见并发症.因此本文对医院获得性肺炎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定义、诊断、预防及治疗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机械通气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发生率可高达50%~100%,病死率亦居高不下.为了解我院重症监护室(ICU)机械通气患者肺部感染情况,我们进行了调查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正>虽然近年来人们在重症监护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呼吸机肺炎仍然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话题。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pneumonia,VAP)指原无肺部感染的患者,在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行机械通气(mechanical ventilation,MV)治疗48h或拔管48h以内发生的肺部感染,是  相似文献   

12.
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和胃潴留、误吸、滥用抗生素、非无菌操作、患儿胎龄、呼吸机管道污染以及机械通气时间等有着很大关系。误吸是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主要因素,因此减少误吸是预防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重点。临床上,大量新生儿因为基础疾病、生理缺陷以及早产等因素进入重症监护室,并进行呼吸机辅助通气,但是因为新生儿机体的免疫能力差,导致细菌生物容易经过开放气道进入到体内,从而导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主要指的是新生儿诞生后在应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时,因为器械通气导致肺部感染,当前肠内营养支持在呼吸机辅助通气患儿中得到了广大医学者的认可。本文综述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与肠内营养干预的关键点,希望能为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并分析综合性护理干预预防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4月期间在我院重症监护室进行机械通气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3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机械通气相关肺炎发生率(6.7%)显著低于对照组(26.7%),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患者采用综合护理模式可显著降低患者机械性通气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从而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进行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临床独立危险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并探讨针对性护理干预对策。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5月~2016年5月在我院重症监护室治疗并接受机械通气48h以上的17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发生VAP患者的临床情况进行分析,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法明确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本组172例患者中,发生VAP的25例(14.5%);通过分析,患者年龄、机械通气时间、气管切开、抗生素联用、基础病症、昏迷等和VAP发生存在关系(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气道切开、机械通气≥3h、昏迷是VAP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结论:对于重症监护室呼吸机治疗患者发生VAP因素较多,应加强临床护理以减少VAP的发生风险,确保患者治疗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重症医学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独立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我院机械通气的96例患者,有26例患者发生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根据患者有无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将患者分为肺炎组和非肺炎组.利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危险因素分析,并提出护理对策.结果:患者在插管方式、机械通气时间、中心静脉置管、昏迷等方面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机械通气时间与昏迷是机械通气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结论:机械通气时间和昏迷是主要引起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非常关键的危险因素,对此需要针对该情况采取措施进行防护,从而能够有效额控制肺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分析及其护理对策。方法:自2013年5月到2014年10月,我院重症监护室共收治82例器械通气患者,根据是否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而分为VAP组(42例)以及非VAP组(40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发病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探讨。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通气时间、穿刺置管、留置胃管以及意识障碍是重症监护室呼吸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通过对VAP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于降低VAP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施行人工机械通气时常见的并发症。也是改善机械通气病人预后的最大障碍之一。VAP指使用机械通气治疗后48h或原有肺部感染用呼吸机48h以上发生新的病情变化、临床高度提示为一次新的感染并经病原学证实或拔管后48h内发生的肺部感染。  相似文献   

18.
目的:本文对综合护理干预应用在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工作中的具体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中2015年8月至2016年4月间收治的50例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患者分为对照组与护理组,每组中均包含25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护理模式,护理组患者在传洗护理的基础上增加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机械通气相关肺炎发生率、ICU天数以及住院天数。结果:对照组中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5(20.00%),实验组患者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2(8.00%);并且实验组患者ICU天数以及住院天数均短于对照组,两组各数据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结论:在对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患者进行护理时引入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住院舒适度以及住院感受,降低患者发生相关性肺炎的概率,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是一种有效的护理方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在临床上,观察综合护理干预用于呼吸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11.1日~2017.11.1日入院的50名呼吸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依据随机分组原则分为2组,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25例患者均进行常规临床治疗,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观察组外加综合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比较得出,观察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以及VAP发生率都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在呼吸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中,可以有效地减少患者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值得被推广到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循证护理在预防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重症监护室治疗的机械通气患者33例的循证护理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结果:33例患者中2例发生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6.06%。结论:采用循证护理预防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效果肯定,应用前景可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