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社区高血压实施临床预防主导式管理前后相关指标的分析,探讨高血压临床预防主导式管理模式的可行性。方法按照以社区为基础的半试验研究设计,在上海市新华社区确定干预组和对照组后,自社区健康档案中随机抽取各240名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的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高血压患者实施临床预防主导式管理,对照组实施常规的三级管理模式,一年后总结干预效果。结果经过干预,干预组高血压患者血压的控制率由原来的25.0%上升到38.1%,高出对照组14.3个百分点。患者的血压控制行为如服用抗高血压药物的比例、同时采取五种血压控制措施的比例均有明显上升(P<0.05);患者的个体危险因素如饮酒、食盐过多(人均每日用盐量≥6克)、不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明显下降(P<0.05)。结论社区高血压临床预防主导式管理模式较传统的高血压三级管理模式在改善健康状况、提高高血压控制率方面效果更好,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结合全科医生家庭责任制,运用社区高血压监测平台系统,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进行管理,并对其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对三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的高血压患者按照团队划分选出高血压患者402例,其中2个团队共202例由全科医生通过高血压监测平台实施规范化管理,与另2个团队共200例采用传统社区高血压管理的患者进行血压控制率比较。结果通过社区高血压监测平台管理的患者,血压控制率为92.57%,高于传统管理组患者86.00%的血压控制率(χ2=4.547,P=0.033)。结论社区高血压监测平台作为现有社区高血压管理模式的补充和完善,对社区高血压有效管理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可有效应用于社区高血压的管理。  相似文献   

3.
广州市高血压社区规范化管理项目实施效果初步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索以社区为基础的适合经济发达地区的高血压社区规范化管理模式及进行效果评价.方法以广州市98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防治网络,对辖区1940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随访研究.结果高血压患者管理12个月后、管理6个月后和基线三组比较,血压呈下降趋势,除低危组舒张压(DBP)的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他各组(高危组和中危组等)均有统计学意义.高血压患者管理12个月后与基线相比,高血压患者吸烟率、饮酒率和肥胖率均出现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12个月后与基线相比,高血压患者胆固醇(CHOL)、低密度脂蛋白(LDL)出现下降(P<0.05),高密度脂蛋白(HDL)上升(P<0.05).管理12个月后与基线相比,高血压患者危险因素数量有下降趋势,尤以具有3~5个危险因素的高血压患者明显.结论以全科医生和社区护士为主的社区卫生服务团队,以社区为范围,针对高血压患者采用分级管理模式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社区高血压患者管理的有效途径。方法通过临床、社区两条路径——即医生工作站和全科团队,开展首诊测压、临床诊断、建卡、随访、评估等工作,并运用信息软件,完成社区高血压防治与管理。结果社区高血压患者建卡率、规范管理率及血压控制率明显提高。结论临床与全科团队服务相结合的丰十区高血压防治与管理模式,可以提高丁作效率和监测管理效能,切实可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团队管理群组模式在农村高血压患者管理中的应用效果,以期创建一个新型社区高血压管理模式.方法 以社区为基础进行社区干预项目设计,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干预,比较干预前后各指标的变化情况,了解干预的效果.结果 干预12个月后,干预组患者在认知性症状管理技能应用、部分健康功能状况和血压控制方面较对照组好,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团队管理群组模式能够帮助高血压患者改善自我管理行为、部分健康状况和降低血压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城乡结合地区高血压管理的模式,并对其应用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2011年1—3月组建社区管理团队,实行人员分片包干制,对南海区桂城街道平洲地区1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所管辖的2 456例已建档高血压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规范管理,了解规范管理率、血压控制率、生活行为方式改变率及相关知识知晓率的变化情况。结果经过1年的高血压规范化管理,规范管理率(92.30%)、血压控制率(88.40%)、生活行为方式改变情况(吸烟19.26%、喝酒4.15%、缺乏运动41.98%、喜咸食8.39%、心理不平衡21.21%)及相关知识知晓率与管理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组建以社区为基础的管理团队,对城乡结合地区高血压患者进行综合干预是有效且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医院技术支援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模式,同时为制订有效的社区高血压健康管理模式提供依据。方法:小榄医院成立慢性病管理专家组,对管辖的6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实行"一对一"派对帮扶,以管辖的6个社区退休老人(男60岁或以上、女55岁或以上)健康筛查出的1943例高血压患者为对象进行分级健康管理,比较管理前后规范管理率、血压控制率、健康教育干预效果。结果:实行医院专家驻站帮扶管理后,社区高血压规范管理率由58.2%提高到98%(P〈0.01),血压控制率由23.8%提高到67.6%(P〈0.01),相关知识知晓率由42.3%提高到85.8%(P〈0.01),服药依从性由56.6%提高85.2%(P〈0.01),有不良行为如吸烟、过量饮酒、嗜盐、不合理膳食、缺乏运动的患者比例下降(P〈0.05),基本达到高血压社区规范管理效果。结论:医院专家驻站结对指导社区卫生服务站实施高血压社区规范化管理,对提高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率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从社区高血压患者分级管理的过程及效果对闸北区社区高血压患者分级管理现状进行评价,从中找出适合本区区情的有效干预措施和策略。方法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进行登记、建立随访档案,根据其血压水平及靶器官受累程度,确定高血压患者管理等级,采取相应的防治服务和管理措施。结果2004年闸北区高血压患者管理覆盖率达到16.24%;2002~2004年社区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率为87.20%~91.07%,社区高血压患者控制率为80.94%~84.10%。结论由专人负责、条块结合、团队服务(医防结合)、综合管理、一网多用的高血压患者管理模式,为开展社区高血压患者分级管理工作,做了有益的尝试;争取政府部门与社区管理人员等多方面的协作,使高血压患者充分理解并积极配合卫生部门的行动,由被动管理,转为主动参与管理,控制高血压基本卫生服务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农村35周岁以上高血压患者社区综合干预措施效果,探索适合金坛市农村高血压患者的干预措施。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分析人群干预前后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率、健康行为方式形成率、血压控制率水平。结果:高血压正常值知晓率,定期测量血压、限盐、规律服药的健康行为方式形成率,血压控制率,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戒烟、限酒、规律运动等健康行为方式形成率,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农村35周岁以上高血压患者社区综合干预措施,以患者自我管理为主,社区卫生服务为辅的管理模式,能够有效控制金坛市农村地区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降低高血压发病危险因素,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徐俊东 《现代保健》2011,(35):152-152
目的 了解社区居民干预前后的血压变化情况,逐渐完善一套行之有效的高血压管理模式.方法 对干预前后的居民,定期测量血压,观察建立社区卫生志愿服务团队对患者血压的影响.结果 干预后居民血压达标率明显高于干预前,干预后居民血压平均水平显著低于干预前.结论 通过一些干预措施,高血压病是可以控制的.  相似文献   

11.
阮细河  仰萍  席铁举 《职业与健康》2014,(15):2182-2183
目的探究结合社区健康教育的护理模式对高血压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3年9月收治的96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组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全面的社区健康教育护理模式,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血压控制以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在服药依从性达90.0%、血压控制率为86.0%,护理满意度为82.0%,均高于对照组的67.4%、60.9%和6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结合社区健康教育的护理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高血压患者的服药依从性、血压控制率和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高血压病患者不同服药情况对血压控制的影响,为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009年杭州市余杭区4个示范社区高血压病患者随访记录。按照年度内服药时间和血压测定结果,服药分规则、间断、偶治;血压控制分优良、尚可、不良。分析不同服药时间的长、短,对血压控制的效果影响。对有关数据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调查社区管理的高血压病病患者800例,规则服药率66.2%,影响规则服药依从性的主要与个体的患病年限有关,而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控制率为64.4%,规则和不规则服药患者的血压控制率分别为79.8%和3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R=2.34)。结论坚持规则服药对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控制是必要的,社区随访中提高患者规则服药依从性对血压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高血压社区规范化管理的血压控制效果,为社区规范化管理模式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实证研究证据。方法将上海两个具有可比性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随机分组,对其中一组所辖的高血压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对另一组所辖患者进行常规管理。1年后,比较两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值情况。结果规范化管理组和常规管理组分别纳入1213例和1160例高血压患者,两组患者基线高血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1年后,无论收缩压或舒张压,规范化管理组均显著低于常规管理组,P 值〈0.01。结论与常规管理相比,社区规范化管理更有利于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值。  相似文献   

14.
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社区干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确定社区高血压药物治疗依从性干预方案与评价干预效果。方法 通过定量与定性调查及文献评阅,确定高血压药物治疗依从性可干预因素,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包括社区高血压诊治医生的培训,对高血压病人的健康教育,组建高血压自我管理小组和提供免费血压测量与随访等,评估干预的近期效果。结果 高血压人群药物治疗依从性佳的比例由31、1%提高到49.6%。高血压相关知识知晓程度上升,医患关系改善。人群血压控制正常率由26、1%提高到32.8%。血压控制率(收缩压〈140mm Hg和舒张压〈90mm Hg)提高了2513%(P〈0、01)。结论 所确定的社区干预策略近期效果明显,通过对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干预,可提高高血压的控制率。  相似文献   

15.
“合作管理”模式对社区高血压患者综合干预的效果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永宁 《中国健康教育》2007,23(10):761-763
目的通过“合作管理”模式探讨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进行综合干预的效果,为今后在社区中开展高血压防治与管理工作提供指导。方法在北京市西城区复兴医院社区中,按照随机抽样方法选取401例高血压病患者,由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全科医生对其实施一对一的互动式“合作管理”模式,包括提供健康教育、戒烟、减重、平衡膳食、有氧运动、心理调试等非药物治疗及合理用药治疗等综合干预的措施,每月定期随访,为期一年。结果采用“合作管理”模式干预后较干预前,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提高了17.0%(P〈0.01)。高血压患者在限盐、运动、减肥、知晓血压值等方面分别提高了19.8%、11.9%、21.1%和14.2%(P〈0.01)。在控酒和戒烟方面略有提高,但差异不明显。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良好的比例干预后比干预前增加了34.1%,有统计学差异。在老年组高血压患者中家族史、高血脂、糖尿病及肥胖危险因素较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合作管理”模式在社区高血压病的综合干预防治的工作中取得了良好效果,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社区实施三级预防干预对高血压的防治效果。方法:将242例社区高血压患者及高危患者分为对照组(117例)和管理组(12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高血压社区防治措施,管理组行高血压病社区三级预防干预;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高血压防治知识知晓率、社区居民的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管理组患者高血压防治知识知晓率、社区居民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明显升高(P〈0.01)。结论:实施高血压的社区三级管理模式,加强对社区居民生活习惯的指导与干预,对社区高血压防治具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社区护理干预在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中的作用。方法:将社区内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进行护理干预,评价护理干预1年后,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结果:护理干预后,患者用药依从性高于护理干预前(p〈0.05),吸烟、血胆固醇、腹型肥胖等危险因素明显减少(P〈O.05);护理干预后,血压控制情况明显好转,优于干预前(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提高血压控制依从性,改善高血压患者血压状况。  相似文献   

18.
摘 要 目的 通过了解沙园街社区居民高血压患病现状和进行健康干预后高血压人群的血压变化情况,分析高血压人群的发展及控制特点,为进一步完善社区人群的高血压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从2016年1月—2018年12月在社区进行健康体检居民的健康体检数据、参加2016年、2017年健康教育讲座和健康管理小组的高血压患者健康体检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沙园街社区三年体检居民高血压患病率较高(58.5%~60.0%),正常人群中血压处于正常高值的人群占很大比重,分别为83.6%、86.7%和89.8%,呈逐年上升趋势,且正常高值血压人群较正常血压人群患病率高达2倍以上。健康教育干预前后血压有所变化,健康管理小组干预前后血压变化明显,且2017年的总有效率为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收缩压=2.869,t舒张压=2.390,P均<0.05)。结论 对血压处于正常高值人群高血压的防治也是社区工作的重点。沙园街社区开展的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小组干预活动,尤其是高血压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是有一定效果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压晨峰现象的社区干预措施。方法对入选132位的晨峰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非干预组。其中非干预组64例,予以一般的高血压管理,干预组68例,予以一般的高血压管理以外,并予以我们慢性病管理组牵头的全科团队模式下的社区综合干预措施包括生活方式的调整、心理干预、药物调整、血脂血糖管理等多层面的干预。两组都进行为期3年的随访。结果干预组24小时的平均收缩压、白昼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收缩压晨峰变异幅度与非干预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并且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也有明显的差异(P<0.01)。结论经过我们慢性病管理组牵头的全科团队模式下的社区综合干预,血压的晨峰现象完全可以得到良好控制,从而减少和避免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