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学龄期儿童四肢骨折术后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因素,以指导临床。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该院收治的100例四肢骨折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国8~12岁学龄期儿童气质量表(CSTS)评估患儿的气质情况,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并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形成学龄期儿童早期功能锻炼依从性调查量表,经非条件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检验,记录并分析学龄期儿童四肢骨折术后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因素。结果经非条件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检验,年龄、家属文化程度、疾病相关认知缺乏、害怕疼痛、害怕内固定脱落、缺乏帮助与支持、儿童气质类型(包括缓动型、麻烦型)均是影响学龄期儿童四肢骨折术后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学龄期儿童四肢骨折术后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因素较多,包括儿童年龄、家属文化程度、疾病相关知识认知缺乏、害怕疼痛、害怕内固定脱落等,对于存在该类风险的儿童,应积极进行干预护理,以提高儿童锻炼依从性,改善患者术后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学龄前儿童四肢骨折的心理应激状况并研究其影响因素,为相关工作提供借鉴资料。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我院学龄前儿童四肢骨折7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儿童应激障碍检查表(CSDC)评估患儿心理应激状况,调查患儿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独生子女、居住地、家庭状况及主要看护人)和骨折状况(骨折类型、骨折部位、骨折原因、骨折地点及骨折至就诊时间),通过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以上各因素是否为学龄前儿童四肢骨折后心理应激状况的影响因素。结果 78例学龄前儿童四肢骨折后CSDC总分为(11.2±2.9)分,其中急性反应评分为(6.0±1.5)分,近期反应评分为(5.2±1.1)分。不同年龄、独生子女、家庭状况及主要看护人的患儿CSDC总分及急性反应、近期反应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骨折类型、骨折原因的患儿CSDC总分及急性反应、近期反应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独生子女、家庭状况、骨折类型及骨折原因是学龄前儿童四肢骨折后心理应激状况的影响因素。结论学龄前儿童四肢骨折后均会发生创伤后心理应激,其受到患儿年龄、独生子女、家庭状况、骨折类型及骨折原因多种因素影响,可针对性采取干预措施,帮助患儿正确对待四肢骨折的发生,积极配合诊治工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四肢骨折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情况及影响因素,为促进四肢骨折患者术后功能复位提供参考资料。方法 以2021年1月1日至12月31日郑州大学附属郑州市中心医院诊治的四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慢性基础性疾病、骨折部位、骨折类型、创伤严重评分(ISS)、手术时机、固定方式、持续被动锻炼仪(CPM)功能锻炼情况,患者出院后8个月时进行随访跟踪调查,由具有执业资格的骨科医师根据患者情况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功能复位诊断,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术后骨折功能恢复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获得有效四肢骨折研究对象1 976例,功能复位1 873例(94.79%),未达到功能复位103例(5.2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OR=0.386)、慢性基础性疾病(OR=0.268)、骨折类型(OR=0.561)、创伤严重评分(OR=0.057)、手术时机(OR=1.730)、CPM功能锻(OR=1.636)是四肢骨折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结论 四肢骨折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情况受到年龄、慢性基础性疾病、骨折类型、创伤严重评分、手术时机、CPM功能锻炼因素影响,应综合评...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四肢骨折患儿心理应激状态及影响因素分析,为儿童骨折后心理护理模式的制定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采用偶遇抽样方法,选择2016年4月至8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儿童骨科急诊收治的81例四肢骨折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本研究自行设计的《四肢骨折患儿一般资料调查表》,《四肢骨折患儿家长骨折知识调查问卷》,以及调查儿童创伤后心理应激状态常用的《儿童应激障碍检查表(CSDC)》,对患儿及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四肢骨折患儿急性反应、近期反应评分,以及患儿家长对骨折知识掌握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找出可能影响骨折患儿心理应激状态的因素。本研究与所有受试者的监护人均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 1本研究共计发放调查问卷81套,回收有效问卷81套,调查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100%。2采用CSDC调查的结果显示,81例四肢骨折患儿CSDC中位总评分为7分(0~28分),其中,急性反应中位评分为4分(1~9分),近期反应中位评分为2分(0~23分)。3采用《四肢骨折患儿家长骨折知识调查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7道骨折知识题目中,50.6%(41/81)四肢骨折患儿家长可正确回答3~4道题目,仅3.7%(3/81)家长可正确回答7道题目。4纳入研究的81例四肢骨折患儿中,7~14岁患儿骨折后急性反应评分显著低于2~7岁患儿,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68,P=0.008)。非独生子女患儿骨折后急性反应评分低于独生子女患儿,而近期反应中的再体验评分,则高于独生子女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049,P=0.040;Z=-2.295,P=0.022)。家长骨折知识题目回答正确≥4道题目与4道题目的患儿急性反应评分、近期反应总评分、CSDC总评分及近期反应中的再体验、回避、麻木与分离、警觉性增高、功能性损害评分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儿年龄、是否为独生子女,为四肢骨折患儿心理应激状态的影响因素。家长骨折知识掌握情况,对四肢骨折患儿心理应激状态的影响,因本研究纳入样本量较小,仍需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可吸收螺钉在治疗四肢关节部位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四肢关节部位骨折患者45例,常规切开复位,固定后植入高分子材料可吸收螺钉.术后采用石膏固定5~7周,进行功能锻炼,出院后随访,评价骨折愈合情况及关节功能恢复状况.结果?45例患者骨折对位良好,患侧肢体功能及关节功能无明显异常,影像学检查达骨性愈合;疗效评价结果?优22例、良19例、可4例、差0例,优良率91.1%.结论?高分子材料可吸收螺钉生物相容性好,固定效果良好,对关节部位骨折愈合及关节功能无负性影响,是四肢关节部位骨折理想内固定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3~7岁儿童气质的影响因素.方法对难养型、启动缓慢型及易养型儿童273例进行影响因素调查.结果出生时胎龄、窒息时间、离开父母异地抚养年龄、看护人性格态度、教育方式、老师教育态度、父学历及身体状况、父母饮酒量、孩子看电视时间等与儿童的气质维度有关;住房类型、平均每年患病次数、3岁前看护人、老师教育态度与气质类型有关.结论采取适合儿童气质特点的抚养和教育方式,加强围生期保健,可促使儿童气质向积极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儿童肱骨外髁骨折后肘外翻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2018年5月进入该院治疗的140例肱骨外髁骨折患儿的临床资料,依据患儿行肱骨外髁骨折术后是否出现后肘外翻分组,将肱骨外髁骨折后无肘外翻患儿80例临床资料归为对照组,并将肱骨外髁骨折后出现肘外翻患儿60例临床资料归为观察组,记录并分析其可能引发儿童肱骨外髁骨折后肘外翻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性别、手术入路方式、居住地、术后是否镇痛、术后出现并发症、内固定方式及营养状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年龄(≥10岁)、骨折分型(C型)、复位质量(复位不良)、术后开始功能锻炼时间(14 d)、有骨质疏松、手术时机(≥7 d)及肥胖患者占比分别为26.67%、90.00%、81.67%、76.67%、70.00%、41.67%及75.00%,高于对照组的12.50%、65.00%、55.00%、65.00%、53.75%、40.00%、78.75%及5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10岁)、骨折分型为C型、复位不良、术后开始功能锻炼时间(14 d)、有骨质疏松、手术时机(≥7 d)及肥胖是儿童肱骨外踝骨折后发生肘外翻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2.545、3.645、4.846、2.827、3.500、2.556及2.714,均P0.05)。结论年龄、骨折分型为C型、复位质量、术后开始功能锻炼时间、骨质疏松及手术时机是引发儿童肱骨外髁骨折后肘外翻的危险因素,要针对以上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肱骨外髁骨折后肘外翻。  相似文献   

8.
3—7岁儿童气质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3-7岁儿童气质的影响因素。方法:对难养型、启动缓慢型及易养型儿童273例进行影响因素调查。结果:出生时胎龄、窒息时间、离开父母异地抚养年龄、看护人性格态度、教育方式、老师教育态度、父学历及身体状况、父母饮酒量、孩子看电视时间等与儿童的气质维度有关;住房类型、平均每年患病次数、3岁前看护人、老师教育态度与气质类型有关。结论:采取适合儿童气质特点的抚养和教育方式,加强围生期保健,可促使儿童气质向积极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四肢骨折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及危险因素分析。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9年6月在重庆两江新区第一人民医院接受骨折内固定术治疗的2 431例四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切口感染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对术后切口感染患者感染病原菌进行分析,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临床资料,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2 431例四肢骨折患者以男性(60.14%)、年龄<60岁(68.08%)、交通事故伤(47.47%)为主,骨折类型以闭合型骨折(62.94%)为主,骨折部位以胫腓骨(40.56%)最为常见;共有70例发生术后切口感染,感染率为2.88%,其中,胫腓骨和股骨部位的感染发生率较高,分别为4.36%和4.20%;感染患者共分离出73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42株占比57.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开放性骨折、受伤至手术时间≥6 h、手术时间≥180 min及引流管放置时间≥6 d为引起四肢骨折患者发生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四肢骨折患者术后切口感染主要发生在下肢,且其发生与多因素有关,术前进行基础疾病治疗、尽早彻底清创、缩短手术及引流管放置时间等在预防术后切口感染中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学校及家庭行为矫正治疗辅助哌甲酯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依从性的相关因素。方法随访190例ADHD患儿,应用学校及家庭行为矫正治疗辅助哌甲酯综合治疗,并使用自行设计的一般情况调查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amily Environment Scale,FES-CV)测试患儿本身、家庭情况及看护人情况,并统计ADHD患儿综合治疗依从性的相关因素。结果随访到24个月,能坚持到6个月的有68名,占35.79%,能坚持到12个月的有45名,占23.68%,能坚持到18个月的有25名,占13.16%,能坚持到24个月的有21名,占11.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提高ADHD患儿综合治疗的依从性因素有:多动指数减分率、看护人参加多动症治疗宣教时间、看护人受教育年限、家庭环境亲密度及家庭环境组织性(标准回归系数分别为:0.36、0.34、0.39、0.26和0.31)。而降低患儿治疗的依从性因素有:治疗副反应、看护人抑郁评分、看护人焦虑评分及家庭环境矛盾性(标准回归系数分别为:-0.24、-0.19、-0.42和-0.32)。结论治疗的效果好,看护人受教育程度高,家庭环境亲密度及组织性好,看护人接受专科医生的宣教多,ADHD综合治疗的依从性就好。相反,治疗副反应多,看护人抑郁、焦虑情绪及家庭环境矛盾性高则影响治疗依从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四肢骨折患儿愈合不良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2个不同院区手术治疗的四肢骨折儿童病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采用描述性方法对患儿骨折愈合情况进行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患儿骨折愈合不良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完成调查4 971例患儿,其中212例患儿出现骨折愈合不良情况,发生率为4.2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粉碎性骨折(OR=2.897),开放性骨折(OR=1.960)、内固定松动(OR=3.448)、康复锻炼不当(OR=2.441)、25-羟基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OR=4.606)的骨折患儿愈合不良的风险较大。结论 儿童四肢骨折愈合不良情况发生率较低,受骨折情况、内固定松动、康复锻炼不当、25-羟基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赏识教育对学龄前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在我科住院的3~6岁选择接受手法复位、闭合穿针高分子石膏外固定治疗的肱骨髁上骨折患儿100例,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方法,观察组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引入赏识教育,比较两组功能锻炼的依从性。结果观察组患儿总依从性为9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P<0.05)。观察组患儿肢体疼痛天数和肢体肿胀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赏识教育能有效地提高患儿对功能锻炼的依从性,促进伤肢血液循环,减轻疼痛及肿胀,提高治疗效果,提高儿童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2015-2019年嘉兴市急诊儿童意外伤害原因及特点。方法收集2015-2019年该院收治的300例意外伤害儿童的病例资料,录入年龄、性别、受伤地点、受伤类型、受伤部位等资料,并分析其特点。结果 300例意外伤害儿童中,婴幼儿50例,占16. 77%,学龄前儿童105例,占35. 00%,学龄期儿童145例,占48. 33%,其比例为1∶2. 10∶2. 90。婴幼儿、学龄前期、学龄期意外伤害儿童中,男性患儿的比例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婴幼儿、学龄前期、学龄期意外伤害儿童中,户外受伤的比例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婴幼儿、学龄前期、学龄期意外伤害儿童中,机械性损伤的比例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婴幼儿头面部受伤的比例高于学龄前儿童和学龄期儿童,但其四肢受伤的比例低于学龄前儿童和学龄期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意外伤害的原因和特点并不完全相同,在采取预防措施时应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对老年下肢骨折术后患者早期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80例老年下肢骨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1例和实验组39例,对照组按骨科护理常规实施早期功能锻炼,实验组在早期功能锻炼中结合循证护理思维方法,早期功能锻炼结束时比较两组患者对早期功能锻炼的依从性.结果 实验组患者早期功能锻炼的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结论 运用循证护理方法可以提高老年下肢骨折术后患者早期功能锻炼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丽水地区急诊儿童发生意外伤害的原因,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以期为临床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2019年10月在丽水市中心医院急诊科就诊的279例发生意外伤害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年龄阶段意外伤害发生情况,不同年龄阶段性别特征、地点特征、受伤类型及受伤部位等情况。结果共对279例发生意外伤害患儿进行研究,发生意外伤害主要为学龄期儿童,占54.48%,其次为学龄前期,占33.33%。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发生意外伤害的性别主要为男童,占67.74%;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意外伤害主要发生在户外,占69.53%;不同年龄阶段发生意外伤害的类型主要为跌落伤,占32.62%,其次为撞击伤,占25.09%;不同年龄阶段发生意外伤害的部位主要分布在四肢和头面部,分别占45.16%和25.09%。结论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发生意外伤害的性别特征、地点特征及受伤类型等均不相同,临床应进一步加强避免儿童发生意外伤害的宣传力度,提高家长的防范意识,同时,应在政府部门的领导下,倡导全社会共同参与防治儿童发生意外伤害,进而提升儿童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中国部分地区农村≤7岁留守儿童看护人看护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随机选择的7585名≤7岁农村留守儿童看护人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多因素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看护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 单亲外出组看护人看护意愿为非常愿意、愿意、不愿意的比例分别为41.1%、55.4%和3.5%,双亲外出组分别为19.5%、71.4%和9.1%.多因素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看护人年龄、家庭年人均收入、社会关系和母亲外出务工时间、抚养费以及留守儿童年龄、生活方式、是否为独生子女、父母外出务工时留守儿童年龄等与看护意愿有关.结论 留守儿童看护人看护意愿有待提高,应关注其影响因素,必要时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贵州、云南和山西省贫困农村的儿童营养包食用情况,并分析影响营养包食用的因素。方法于2014年12月选取贵州省、云南省和山西省为调查点,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每个省份抽取2个县、每个县抽取2个乡,共447名儿童看护人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儿童营养包食用的依从性、看护人对营养包的认知、获取营养包知识的途径,单因素分析影响营养包食用依从性的因素采用χ~2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随机选取43名依从性不好的看护人按照访谈提纲进行个人访谈,采用主题框架法深入分析影响因素,包括儿童因素、看护人因素和村医因素。结果 81.0%的儿童营养包食用依从性好。知道营养包能够预防营养不良及贫血的看护人占83.0%和66.0%,80.8%的看护人获取营养包知识的途径为面对面咨询村医。与6月龄母乳喂养的儿童相比,混合喂养(OR=26.698,95%CI4.411~161.614)、人工喂养(OR=4.709,95%CI 1.089~20.369)是儿童有效食用营养包的保护因素;儿童爱吃营养包(OR=4.396,95CI 1.859~10.395)及看护人知道营养包能够预防营养不良(OR=4.421,95%CI 1.335~14.638)是儿童有效食用营养包的保护因素。结论儿童、看护人是影响儿童有效食用营养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骨折术后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宁波市中医院收治的600例骨折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感染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分别从感染病原菌分布、危险因素、不同部位感染概率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600例骨折患者中术后感染患者共29例,术后感染发生率为4.83%。在29例感染的患者中,共培养出37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20株,占54.05%,革兰阳性菌16株,占43.24%,真菌1株,占2.70%;单菌种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比例最高,共10株,占27.03%。29例骨折术后感染患者的感染部位主要为表浅切口(44.83%)、深部切口(13.79%)以及骨和关节感染(13.79%)。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切口类型以及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是骨折术后患者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骨折术后感染患者的主要病原菌是革兰阴性杆菌,临床医师应加强病原菌及耐药性检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年龄分布、体质量指数、吸烟/饮酒史、是否合并糖尿病以及骨折类型等一般情况以及手术持续时间、切口类型、是否伴有侵入性操作、术中失血量、是否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以及住院天数等手术相关情况均与骨折患者术后感染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四肢骨折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制定合理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1月1日—6月30日16所医院1 453例接受四肢骨折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 453例四肢骨折手术患者,发生SSI 12例,SSI发生率为0.8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7 d是否存在其他部位感染、损伤至手术的时间、手术时机、手术持续时间、开放性骨折、切口类型及麻醉类型是四肢骨折SSI的危险因素(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切口类型、麻醉类型、开放性骨折、损伤至手术的时间及手术持续时间是四肢骨折术后SSI的独立危险因素,其OR及95% CI分别为12.47(2.78~15.88)、11.55(2.84~17.02)、10.79(2.72~11.13)、2.35(2.12~6.81)、3.07(1.88~4.13)。结论四肢骨折术后SSI是多因素综合作用所致,识别危险因素,加强重点环节管理,是预防和控制手术部位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胡欣欢 《医疗装备》2023,(13):118-120
目的 探究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术后功能锻炼依从性现状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6月乐平市中医医院骨伤科收治的80例LDH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功能锻炼依从性调查问卷评估患者术后功能锻炼依从性,并统计患者相关资料,分析影响LDH患者术后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危险因素。结果 80例患者中有36例功能锻炼不依从,不依从率为45.00%;受教育程度、害怕疼痛、自我效能、社会支持度与LDH患者术后功能锻炼不依从有关(P<0.05);性别、年龄、手术时间与LDH患者术后功能锻炼不依从无关(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受教育程度为高中及以下、害怕疼痛、自我效能低下、社会支持度低下是LDH患者术后功能锻炼不依从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 LDH患者术后功能锻炼不依从的发生率较高,其依从性不高主要与受教育程度为高中及以下、自我效能低下、害怕疼痛、社会支持度低下等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