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神经鞘瘤的临床及影像特点,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的胃神经鞘瘤的CT影像资料,总结其特点。结果9例胃神经鞘瘤中1例位于胃底,5例位于胃体,2例位于胃窦,1例位于贲门;8例误诊为问质瘤,1例误诊为胃癌;影像表现为起源于胃壁黏膜下肌层内实质性肿块,边缘清楚,平扫密度均匀,增强后肿瘤多呈轻中度渐进均匀强化,部分患者增强后可出现斑点状及小条状低密度影。结论CT检查明确肿瘤部位、大小、形态及边缘,肿瘤内部斑点状或小条状低密度粘液变性是区分问质瘤的有效征象,有助于提高术前诊断正确率,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神经鞘瘤与胃间质瘤的CT诊断及鉴剐诊断。方法对本院近年来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例胃神经鞘瘤及10例胃间质瘤病例,CT资料完整,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其螺旋CT表现及其临床特征,11例均做了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胃神经鞘瘤2例位于大弯侧,1例位于小弯侧。胃间质瘤4例位于胃小弯侧,6例位于胃大弯及胃窦部,7例向胃腔内生长,2例向胃外生长,1例胃腔内外生长。胃神经鞘瘤术前均误诊为间质瘤或其它疾病。结论CT能很准确地显示胃神经鞘瘤与胃间质瘤的形态、部位、内部结构及邻近结构的关系,两者CT表现鉴别有一定困难,胃内巨大分叶样哑铃状软组织肿块是胃神经鞘瘤较特征性影像学改变,且结合临床及免疫组化可以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神经鞘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7例胃神经鞘瘤临床表现、组织形态观察、免疫组化标记,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17例胃神经鞘瘤男女之比1:1.8,平均年龄(52.2±6.4)岁。12例发生在胃体部(70.6%),肿瘤平均最大径4.2cm。肿瘤细胞长梭形,核分裂罕见,可见模糊栅栏状结构,肿瘤周边可见淋巴细胞增生带。瘤细胞S-100蛋白呈弥漫阳性,CD117及肌源性标记物均阴性。结论胃神经鞘瘤术前确诊率低,有其自身特点,肿瘤缺乏包膜,肿瘤边缘淋巴组织增生及继发病变不明显,结合免疫组化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4.
极易误诊为胃癌的胃神经鞘瘤胃脾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神经鞘瘤和胃脾瘘在临床上少见,极易将这两种病误诊为胃癌,甚至在手术中仍以晚期胃癌而中止手术造成误治。现就我院的2例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分析讨论如下。1临床资料例1,女性,65岁。上腹部间歇性隐痛伴黑便20余年,均经短期保守治疗缓解,多次胃镜活检均为慢性炎症。近半年来,腹痛频发且加剧,时有呕血及黑便。体检:一般情况良好,轻度贫血貌,体胖,浅表淋巴结未及,腹平软,无压痛,未扪及包块,全身皮下未触及结节肿块。胃镜检查:胃窦部小弯侧有2.5cm×1.0cm大小的溃疡灶出血,诊断为胃癌活检为胃粘…  相似文献   

5.
胃神经鞘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胃神经鞘瘤极为罕见,诊断困难。我院自1975~1990年遇到胃神经鞘瘤5例,搜集国内文献(1980~1990)9例,综合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14例中男7例,女7例。年龄最大者69岁,最小者23岁,平均53岁。上腹部不适、隐痛、刺痛、闷胀者9例(64.2%),上腹部包块者7例(50%),腹痛+包块4例(28.5%),呕血黑便者4例(28.5%),腹腔内大出血4例,其中2例呈出血性休克(28.5%)。其次为纳差、消瘦、无力、发烧等。本组无1例术前确诊者,均为术后病理确诊。8例行GI检查:4例指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神经鞘瘤诊断及治疗。方法:对12例胃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资料分析。结果:12例胃神经鞘瘤中肿瘤位于胃窦5例,胃体7例,术前均诊断为胃间质瘤,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诊断为胃神经鞘瘤。结论:胃神经鞘瘤与胃间质瘤术前鉴别困难,目前尚无明确诊断的有效方法,但增强CT有助于两者的鉴别。治疗以手术为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神经鞘瘤多层螺旋CT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濮阳油田总医院2008年8月至2010年9月确诊的8例胃神经鞘瘤患者,对其多层螺旋CT诊断结果与治疗方法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胃神经鞘瘤患者经多层螺旋CT扫描,肿瘤位置分别为:胃底2例、胃体大弯侧1例、胃体小弯侧5例;肿瘤生长方向为腔内外生长2例,腔外生长3例,腔内生长3例,且均为良性肿瘤。对患者进行胃大部切除术,随访3 a,治疗成功率为100.00%。结论:在胃神经鞘瘤临床诊断中多层螺旋CT扫描可实现胃神经鞘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为手术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胃的肿瘤中95%为恶性,其中胃腺癌占95%。胃良性肿瘤罕见,良性肿瘤中40%为息肉,40%为平滑肌瘤,其余20%为更罕见的胃良性肿瘤,胃的良性肿瘤及瘤样病变按组织学特征可分为多发性腺瘤、神经鞘瘤、平滑肌瘤、脂肪瘤、迷  相似文献   

9.
高安生 《中外医疗》2014,33(1):177-178
目的探讨胃神经鞘瘤多层螺旋CT诊断与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收治的50例胃神经鞘瘤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经多层螺旋CT确诊,并接受手术治疗。结果扫描结果显示,胃壁上肿块边界清晰,多为圆形、椭圆形,所有患者肿瘤均呈良性,29例患者肿瘤质地均匀,呈持续进性强化增强;21例患者内部囊变清晰可见。所有患者肿瘤均成功切除.5年内存活率为92%。结论多层螺旋CT诊断胃神胃神经鞘瘤准确率高,通过有效的手术治疗,能够提高患者治愈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报道锁骨上臂丛神经鞘瘤的手术疗效。方法:采用手术切除治疗锁骨上臂丛神经鞘瘤,并对其手术前后的患侧神经功能作临床和EMG检查,切除肿瘤作病理检查。结果:5例锁骨上襞丛神经肿瘤表现为颈外侧区包块。叩击包块有放射痛或电麻感,手术前后患侧神经功能和EMG正常,术中显示,肿瘤2例位于颈5神经根,2例位于上干。1例在中干,病理检查均为神经鞘瘤,平均随访16.2月无疼痛和肿瘤复发。结论:手术切除是治疗锁骨上臂丛神经鞘瘤的有效方法,臂丛神经的充分暴露,显微外科技术的应用和完整的肿瘤切除是手术成功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部外周神经源性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22例颈部外周神经源性肿瘤(包括神经鞘瘤13例,神经纤维瘤8例,颈动脉体瘤1例)行CT扫描,5例同时行MRI扫描。结果颈部外周神经源性肿瘤因发生的解剖部位较特殊,依据肿瘤邻近间隙、肌肉及血管等的移位方向,可大体推测出其来自于哪一组神经。神经鞘瘤影像学上多呈不均匀低密度或混杂信号包块,增强后不均匀现象更明显。结论CT和MRI扫描是诊断颈部外周神经源性肿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探讨胃巨大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与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0年我科收治的2例本病患者,结合文献进行分析与总结。结果胃巨大神经鞘瘤属于罕见肿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病程长短不一,术前GI和GF均不易明确诊断,不易与平滑肌肉瘤等相鉴别。治疗以手术为主,预后良好。结论胃神经鞘瘤多发于胃体和底部,本报道发生于罕见的胃窦部,经胃镜、B超、CT提示有肿块者,应及早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3.
胃神经鞘瘤(Gastric schwannoma)属少见肿瘤,国内、外文献报道不多,多以个案形式报道。笔者收集我院从1992年1月-2003年9月共收治8例并经手术后病理证实胃神经鞘瘤,并结合文献复习,分析胃神经鞘瘤影像特征,旨在提高术前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4.
神经鞘瘤是一种源于神经鞘膜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多发于周围神经、颅神经等组织,发生于消化道少见,胃巨大神经鞘瘤罕见,本文报告 1例: 1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 49岁,左上腹肿块进行性增大 1年。病人 1年前发现左上腹有一肿块,约 4cm× 6cm,无腹痛、腹胀及发热,亦无恶心、呕吐及柏油样大便。肿块逐渐增大,进食后腹胀,无明显腹痛, 1年后仍无恶心、呕吐及柏油样便,未见消瘦。查体:营养良好,锁骨上下窝淋巴结不大。左上腹隆起,扪及 16cm× 14cm大小肿块,表面光滑,边界清楚,质硬,无压痛,与腹前壁无粘连,无波动感及搏动感…  相似文献   

15.
陈建军 《基层医学论坛》2013,(23):3064-3065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在胃神经鞘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我院收治的8例神经鞘瘤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平扫,其中7例进行增强扫描。结果诊断显示2例患者肿瘤位于胃底,5例患者肿瘤位于胃窦,1例患者肿瘤位于胃体;患者的胃壁起源有类圆形肿块,增强扫描后肿瘤有轻至中度强化,无明显钙化现象。结论多层螺旋CT在诊断胃神经鞘瘤上有较好效果,能将肿瘤的位置、形态、内部结构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准确地显示出来,为进一步治疗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6.
三叉神经鞘瘤占颅内神经鞘瘤的0.8%~8%[1],神经鞘瘤卒中临床上少见,三叉神经鞘瘤卒中罕见[2].现报道一例右侧桥小脑角三叉神经鞘瘤伴卒中的显微外科手术,对桥小脑角肿瘤的治疗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平扫、增强扫描在诊断胃神经鞘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胃神经鞘瘤患者20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胃神经鞘瘤的MSCT平扫、增强扫描表现,包括病变部位、肿瘤大小、强化特点及与黏膜接触面溃疡等情况,比较MSCT平扫与增强扫描的肿瘤直径、CT值及诊断效能,同时分析胃神经鞘瘤的鉴别诊断点。结果胃神经鞘瘤的MSCT平扫表现为胃壁起源的圆形或类圆形肿块,单发,边界清晰,质地均匀,病灶均见不同程度内部囊变,MSCT增强扫描呈渐进性持续性强化,囊变区不强化,动脉期轻度强化,门脉期中度强化,实质期强化明显;MSCT增强扫描动脉期、门脉期、实质期的肿瘤直径[(4.12±0.23)cm、(5.06±0.08)cm、(5.11±0.02)cm]、CT值[(53.26±1.06)、(70.15±0.14)、(7 0.1 6±0.3 2)]均较MSCT平扫高(P0.05);MSCT增强扫描诊断胃神经鞘瘤的准确度95.00%明显高于MSCT平扫72.22%(P0.05),而灵敏度、特异度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胃神经鞘瘤的形态、增强后强化程度、是否发生腹膜后淋巴结肿大/转移等可作为与胃间质瘤、胃淋巴瘤等胃部肿瘤的鉴别诊断点。结论MSCT可准确显示胃神经鞘瘤的形态、部位及内部结构与邻近结构的关系,通过增强扫描可提高诊断准确度,有利于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8.
食管胃底间质瘤比较少见,临床上很难与胃平滑肌瘤及神经鞘瘤相鉴别,我们将自96年以来手术治疗的6例食管胃底问质瘤作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腮腺内面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要点。方法:回顾分析3例腮腺内面神经鞘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结果:3例患者术前全部误诊,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面神经功能障碍。结论:腮腺内神经鞘瘤是来源于神经鞘膜的神经源性良性肿瘤,易误诊,若术中发现肿瘤与面神经联系紧密,应考虑此病,并保留面神经结构和功能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20.
吴婷婷  陈小玲 《海南医学》2014,(10):1513-1514
目的:探讨盆腔神经鞘瘤的临床症状、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盆腔神经鞘瘤误诊为卵巢肿瘤的原因,并结合相关国内外文献进行复习。结果2例患者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均因肿块增大引起非特异性症状就诊,均行肿瘤完整切除手术,病理诊断为盆腔神经鞘瘤,术后1~2年随访均未见复发。结论盆腔神经鞘瘤临床少见,缺乏临床特异性,易被误诊为卵巢肿瘤,确诊靠病理组织学,手术切除是最佳治疗方法,良性神经鞘瘤预后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