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2 毫秒
1.
本文调查了33具尸体,胃后动脉出现28例,出现率为84.85%。本组共出现胃后动脉32支,其中起于脾上极动脉的17支(53.13%);起自脾动脉近侧1/3的5支(15.63%);中1/3的7支(21.88%);远侧1/3的3支(9.38%)。胃后动脉的平均外径为0.28±0.10(0.1—0.5)mm。本文为解剖学和临床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相似文献   

2.
大脑前动脉梗死1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脑前动脉供血区梗死(ACAI)的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无特异性,易误诊为大脑中动脉供血梗死、脊髓病变及老年痴呆等,头颅CT或MRI检查可以鉴别。现将我科自1996年以来收治第一次发病的大脑前动脉区梗死19例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动脉畸形2例     
刘东升  金晶  陈飞 《东南国防医药》2013,15(1):29+41-29,41
1病例报告病例1,患者男,46岁,为到我院健康疗养的某部疗养员。常规体检示内外科无异常;胸片示心肺膈未见明显异常;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左心室高电压;腹部超声示肝胆脾肾未见明显异常,但于左肝-腹主动脉长轴切面,胰体后方、腹主动脉前壁向前下方发出一支血管,内径约8 mm,与腹主  相似文献   

4.
唐蕾 《中国实用医药》2009,4(15):228-228
目的新生儿选用进行动脉留置可选用的部位。方法随即进行分组,选用不同部位。结果肱动脉留置时间长于桡动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1例(38条患疾下肢)双侧髂动脉和髂动脉近端狭窄闭塞及累及股浅动脉狭窄闭塞经肱动脉穿刺应用腔内血管成形术及选择性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的临床疗效。结果:除1例3个月后继发动脉内血栓形成,其余病例经介入治疗后血管均开通,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踝/肱指数由0.19~0.62(平均0.42±0.15)上升为0.46~0.93(平均0.73±0.18)。结论:经肱动脉穿刺应用腔内血管成形术及选择性支架置入为主的综合介入治疗是治疗双侧髂动脉和髂动脉近端狭窄闭塞及累及股浅动脉狭窄闭塞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但需严格掌握其适应证。  相似文献   

6.
<正>内脏动脉栓塞是一种少见的外科急腹症,它是由血栓或其它异物阻塞动脉,造成血流的突然中断,引起相应器官的急性缺血。该类疾病起病急骤,发展迅速,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救治,常危及生命。笔者所在科2010-02收治1例肠系膜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对空肠直动脉动脉弓级数、分支类型、长度、管径、间距以及器官表面动脉吻合网眼密度 (吻合网眼数 /统计肠总面积个 /m2 )的观测 ,研究直动脉对空肠血供的影响。方法 :选取成人及 2~ 6岁小儿尸体进行股动脉插管、乳胶灌注后解剖剥离观察其分支类型并测量其管径、间距。结果 :空肠各段直动脉长度、管径、间距均有所不同。直动脉分支各段以 3支型为主 ,占 5 2 .19± 8.0 4 %、4 2 .80± 6 .0 7% ,其长度为 2 2 .32± 0 .31mm、 2 5 .0 0± 0 .37m m ,管径平均为 0 .6 8± 0 .18m m、0 .72± 0 .0 1mm ,间距为 2 .89± 1.72 m m、2 .79± 2 .0 6 mm。结论 :空肠两段中直动脉长度、管径、分支类型间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8.
回肠直动脉及器官表面动脉的形态观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通过对回肠直动脉分支类型、管径、间距以及器官表面动脉吻合网眼密度 (吻合网眼数 /统计肠总面积 )的观测 ,研究回肠直动脉对血供的影响。方法 :选取成人及 2~ 6岁小儿尸体进行股动脉插管、乳胶灌注后解剖剥离 ,观察分支类型并测量其管径、间距以及单位面积吻合网眼密度。结果 :回肠各段直动脉、管径、间距均有所不同 ,其管径平均为 (0 .6 1± 0 .0 2 )mm、(0 .5 3± 0 .0 3) mm、(0 .5 1± 0 .0 1) mm ,间距为 (2 .2 1± 1.6 4 ) m m、(2 .17± 1.17) m m、 (2 .85± 0 .4 6 ) m m ,分支以 2支型为主 ,占 4 0 .2 3%、4 3.4 2 %和 4 3.5 2 %。结论 :回肠各段直动脉管径、间距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9.
牟明燕 《重庆医药》2009,38(14):1788-1789
目的应用彩色超声多普勒诊断仪检测糖尿病患者的视网膜中央动脉、肾叶间动脉及下肢足背动脉,探讨糖尿病患者血管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应用彩色超声多普勒诊断仪检测30例糖尿病患者的视网膜中央动脉、肾叶间动脉及下肢足背动脉(并与30例健康自愿者对照)。结果糖尿病组视网膜中央动脉、肾叶间动脉及足背动脉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及舒张期血流速度减低,阻力指数增高。结论糖尿病患者的视网膜中央动脉、肾叶间动脉及足背动脉的血流灌注不足,彩色多普勒超声可快捷、准确地检测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相似文献   

10.
由于新生儿的生理、解剖等原因,其对穿刺成功的要求很高。将桡动脉、足背动脉、颞浅动脉、头皮动脉及股动脉五种穿刺方法进行比较,探讨有效的穿刺方法。  相似文献   

11.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1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是1980年首先由Caplan发现并命名,是指以基底动脉顶端为中心的2cm直径范围内5条血管分叉部位(两条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及基底动脉顶端)动脉闭塞所致其供血区(丘脑、中脑、小脑、枕叶和颞叶内侧)多发性梗死。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缺血性脑干血管病,近年来随着临床医师对此病的认识及影像学(特别是MR)的发展,确诊的TOBS病例增多。现将我院收治TOBS18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文秀芬  孟祥志  李江红 《河北医药》2012,34(21):3289-3290
产后出血为分娩期严重并发症,其发病率占分娩总数2%~3%,居导致我国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1],也有可能继发性垂体前叶功能减退(Sheehan syndrome)后遗症,对产妇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危害,故紧急止血非常重要。髂内动脉或子宫动脉动脉栓塞治疗产后大出血的方法优于子宫动脉结扎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孕妇子宫动脉及胎儿脐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评价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在预测胎儿发育方面的使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正常晚期妊娠和70例胎儿宫内发育迟缓(IUGR)患者的彩色多普勒检测胎儿脐动脉的收缩末期最大血流速度和舒张末期最大血流速度之比(S/D)、搏动指数(PI)及子宫动脉的S/D、PI结果。结果正常组子宫动脉多普勒PI(1.93±0.28)及S/D(0.67±0.21)小于对照组PI(3.80±0.82)及S/D(1.33±0.25),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超声多普勒可以检测孕妇的子宫动脉与脐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在预测胎儿发育情况HDCP和预测围生儿结局方面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人工血管搭桥术治疗下肢动脉缺血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人工血管搭桥术治疗下肢严重动脉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995-01~2001-06我科采用人工血管搭桥术治疗下肢严重动脉缺血24例进行分析,通过动脉造影显示闭塞分别位于近肾腹主动脉-双髂动脉、腹主动脉-双髂动脉、髂动脉、股动脉或股-动脉。结果经术后平均31个月的随访,截肢率为16.6%,阻塞率为25.0%,通畅率为58.3%.结论下肢动脉闭塞时,采用人工血管搭桥术是重建患肢血液循环通畅的有效方法,动脉造影是正确选择重建手术方式的保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经导管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子宫肌瘤患者21例,采用Se ld inger技术行双侧子宫动脉插管,造影确认后注入PVA栓塞颗粒,阻断肌瘤血液供应。分别于术后3个月、6个月观察疗效。结果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后,肌瘤体积缩小(P<0.01),月经恢复正常,贫血、压迫症状改善。保留了子宫的卵巢完整的生理功能。结论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是一种疗效显著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导管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及价值。方法选择28例子宫肌瘤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行双侧子宫动脉插管,用300um~500um的聚乙烯醇微粒(PVA)将子宫动脉栓塞。结果栓塞成功率达100%,无严重并发症。随访3~12个月,所有病例月经恢复正常,贫血病例症状改善,子宫及肌瘤体积明显缩小,术后6个月肌瘤平均缩小65%。结论子宫动脉栓塞术是创伤小、临床效果好、并发症少、保留子宫、患者乐于接受的一种新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重度产后出血经导管动脉栓塞(TAE)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29例重度产后出血患者,采用Seldinger穿刺技术,选择双侧子宫动脉插管,DSA明确出血位置后以明胶海绵颗粒栓塞.结果 插管成功率100%,术后止血有效率100%,手术时间30~50min.结论 TAE创伤小、疗效好、恢复快、无严重并发症,应作为严重产后出血首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王素艳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4):99+101-99,101
目的探讨内脏动脉狭窄闭塞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中的表现。方法采用容积再现血管添加技术对本院2009年3月~2011年6月经CT检查的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慢性狭窄闭塞患者57例进行侧支血管选择性重建。结果 57例患者中肠系膜上动脉闭塞21例,腹腔动脉闭塞25例,肠系膜下动脉狭窄11例,经扫查显示狭窄患者前、后动脉弓侧发生狭窄、闭塞率为100%。所有患者扫查后发现前后动脉均显示狭窄,直径为(3.10±0.11)mm;胰背动脉侧支循环状况:狭窄发生率为31.6%(18/57),直径为(2.20±0.12)mm;11例患者肠系膜下动脉狭窄情况:胰背动脉侧支发生率为18.2%(2/11);胰背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升支循环发生率为27.3%(3/11)。结论多层螺旋CT通过血管添加技术对患者内脏动脉狭窄、闭塞等侧支循环及解剖结构显示清楚可作为临床诊断及治疗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9.
20.
采用ABS灌注法对30例新鲜胎儿尸体(6-10月)的胃壁内动脉的微血管进行了观察和测量。结果表明,浆膜下丛呈干型,血管稀疏;肌丛由浆膜下丛和粘膜下丛返支构成,各部肌层血管密度,大弯最高,小弯最低;粘膜下丛在胃底部密度最高,幽门后壁和胃小弯密度最低;粘膜动脉发自粘膜下丛,动脉间有吻合支,粘膜丛血管密度胃底最高,小弯最低,粘膜血管丛内未见到动脉-静脉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