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珙县王家乡属间日疟流行区,1983年疟疾暴发流行时,发病率达32.45%(3593/11074)。该地区多年来的抗疟措施以传染源管理为主,但疫情不稳定、防治效果不巩固,疟疾发病反复回升,鉴于这一情况,我们经过疫情分析,调整了防疟措施,对全乡开展了灭蚊工作。1986年采用二二三室内滞留喷洒2217户,每玉米平均用药量2克,4月和6月各喷药一次,喷洒总面积为983152M~2。采用以消灭传疟媒介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经后,疟疾发病率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78.73%;按蚊密度灭蚊区较对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告了仪陇县自1961年以来,将灭蚊防蚊作为消灭疟疾的关键措施。蚊种调查发现6属20种,其中按蚊属5种。对蚊类实施环境改造、化学防制、个人防护,等合施,使疟疾防治取得显著成绩,自1965年起,连续25年疟疾发病率在1/万以下,达到基本消灭,并连续多年巩固了灭疟成果。  相似文献   

3.
生物灭蚊幼控制永城市疟疾流行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实施生物灭蚊幼措施防治永城市疟疾暴发流行的效果。方法选择永城市2006年出现疟疾暴发和疟疾疫情较重的5个乡镇的31个行政村实施生物灭蚊幼措施,使用球形芽孢杆菌悬浮剂喷洒村内和村周水塘,剂量为8ml/m^2水面,15d喷洒一次至流行季节结束,喷洒前和喷洒后2d调查中华按蚊蚊幼密度和成蚊密度。收集疟疾报告、个案调查等资料进行统计,并与5个乡镇中未实施生物灭蚊幼措施的行政村疟疾发病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喷洒后2d蚊幼密度下降75.6-100%,成蚊密度下降50—100%。永城市2007年没有出现疟疾暴发点。实施生物灭蚊幼措施行政村当年共发病323例,发病率为0.48%,较上年0.98%的发病率下降51.3%,有统计学差异(X^2=118.099,P〈0.001)。与未实施生物灭蚊幼措施的行政村相比,两者2006年发病率没有统计学差异(X^2=2.818,P=-0.093),2007年前者低于后者0.54%的发病率,有统计学差异(X^2=4.378,P=-0.036)。结论球形芽孢杆菌水面喷洒可降低中华按蚊蚊幼密度和成蚊密度,实施生物灭蚊幼措施可有效减少疟疾发病率。  相似文献   

4.
解放初期,广西靖西县疟疾流行严重,1958年疟疾发病率高达250.39/万(7813/301201),是以中华按蚊为主要传疟媒介的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混合流行高中度疟区,经疟疾控制前期、疾病控制期、灭疟后期三个阶段,采取落实病人根治、防蚊灭蚊、发热病人血检、病灶点处理等综合防治措施,使疟疾发病率大幅度下降,三日疟已经绝迹,90年代以来疟疾年带虫发病率均控制在1/万以下,1994-2001年未发现当地感染的恶性疟病例,防治效果显,有效控制了疟疾传播流行。2001年11月经广西卫生厅组织专家现场考核验收,确认达到卫生部颁布的基本消灭疟疾标准。总结防治监测工作经验,巩固发展基本消灭疟疾成果,进一步加强基本消灭疟疾后灭疟监测和流动人口疟疾管理,是严防疟疾死灰复燃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5.
<正>建阳市地处武夷山区、为间日疟流行区,以嗜人按蚊为主要传播媒介。近年来,通过以灭蚊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的落实,控制疟疾流行,为探讨灭疟后期疟疾发病特征,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我们对1989~1991年本市发病539例疟疾病  相似文献   

6.
武夷山市地处闽北山区,建国前疟疾猖獗,建国后曾于50年代和70年代两度发生暴发流行,主要传疟媒介为嗜人按蚊和微小按蚊,50年来,根据不同时期,采取综合防治措施,经积极防治,疟疾发病率逐年下降,1998年达基本消灭疟疾.  相似文献   

7.
武夷山市地处闽北山区 ,建国前疟疾猖獗 ,建国后曾于 5 0年代和 70年代两度发生暴发流行 ,主要传疟媒介为嗜人按蚊和微小按蚊 ,5 0年来 ,根据不同时期 ,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经积极防治 ,疟疾发病率逐年下降 ,1998年达基本消灭疟疾。  相似文献   

8.
嗜人按蚊区疟疾回升因素及控制流行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崇雒乡位于建阳县西北部,1989年疟疾死灰复燃,年发病率为350.94/万,主要传疟媒介系嗜人按蚊,用2.5%溴氰菊醋浸泡蚊帐灭蚊和根治传染源的防治措施,经2年实施后,未再捕到该蚊,1991年发病率降至6.29/万,1992年停止灭蚊,发病率稳步下降,为3.14/万。  相似文献   

9.
襄阳市襄州区位于鄂西北部,是湖北省疟疾高发区之一.主要传疟媒介是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以中华按蚊为优势蚊种.自1988年以来,我区在复媒按蚊区和单纯中华按蚊区的疫情发生地,采用了化学杀虫剂灭蚊等防治措施,有效降低了疟疾发病率.为了解和掌握我区传疟媒介按蚊的抗药性现状和变化趋势,我们于2009年8月在复媒按蚊区的峪山镇方集乡进行了抗药性测定,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有效控制中国赴苏丹维和部队营区的蚊虫密度,降低疟疾、乙脑等蚊媒传染病的发生。方法室外采用灯诱法、帐篷内采用吸蚊器捕捉法采集蚊虫,评价综合灭蚊措施的防灭蚊效果。结论采集发现,伊蚊属未定种占43.3%、按蚊属未定种占17.9%。通过采取环境治理、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综合措施,营区外环境蚊密度下降58.6%-72.4%;帐篷内蚊密度控制0-2只/帐篷。结论综合防治措施能做到将帐篷内蚊密度控制在基本无蚊,但外环境孳生水体较多时,对有效控制蚊虫密度存在很大难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靖西县基本消除疟疾后疟疾监测效果,为制定消除疟疾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病原学、血清学、蚊媒监测方法对2002-2014年靖西县"三热"病人疟疾血检、农村小学学生疟疾血清抗体检测、蚊笼灯诱通宵捕蚊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2-2014年靖西县"三热"病人常住人口血检104 764人次,镜检未发现疟原虫阳性者;流动人口血检7 253人次,镜检疟原虫阳性27例,均为间日疟。2013年农村小学学生疟疾血清抗体监血检3 048人次,未发现阳性者。2009-2013年5~10月选择10个村屯进行调查,共捕获按蚊32 147只,均为中华按蚊,月密度分别占3.53%、10.39%、63.68%、15.03%、5.44%、1.93%。结论疟疾监测是发现疟疾传染源的手段,应加强"三热"病人疟疾血检、外出回归人员和外来人员疟疾监测管理,及时发现并根治传染源,做好防蚊灭蚊,是巩固疟疾防治成果和控制疟疾传播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人房药物喷洒消灭嗜人按蚊控制马来丝虫病流行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主栖于人房的嗜人按蚊是福建传播马来丝虫病唯一媒介。在较长时间有嗜人按蚊分布的马来丝虫病流行区,采取以消灭传染源为主的防治措施,实现控制或消灭马来丝虫病的流行较为困难。为此,选择建阳县麻沙镇嗜人按蚊分布广泛,人房蚊虫密度较高,马来丝虫病严重流行区,且该地已20余年均无开展室内药物灭蚊。从1980~1982年在人房采用化学杀虫剂消灭嗜人按蚊,来探讨控制马来丝虫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13.
王英 《中国热带医学》2019,19(9):807-811
蚊虫能传播多种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蚊媒防制是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工作。掌握蚊媒的组成信息和消长规律是控制蚊媒的首要任务,合理科学地开展综合防制策略是灭蚊防蚊的关键,蚊媒改造给灭蚊和蚊传疾病的控制带来新的希望。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蚊媒控制和蚊传疾病的防治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近年来,我国在蚊媒控制方面加大了蚊媒监测的开展和新技术研发力度,更加重视蚊虫综合防制策略的科学实施,尤其在法规防制方面体系健全、工作落实到位,并鼓励社会力量的投入,在逐渐形成由政府主导的各部门、单位和个人共同参与的蚊虫综合治理模式。经过全方位多年的努力,疟疾和丝虫病等热带病防治成效显著,自2017年开始我国已无本地疟疾感染者并拟于2020年达到消除疟疾的标准,2007年我国已消除丝虫病。同时,我国在蚊传疾病的防治方面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境外输入压力大而相关法规制度不够健全,传病蚊媒在我国依然广泛分布且气候变化等因素可能导致分布范围扩大,某些蚊传疾病在我国出现复发和新发态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九五”期间我市疟疾防治效果,为制定“十五”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参照《广东省疟疾防治技术常规》要求,开展防治效果研究。结果 五年共血检发热病人90865例,阳性率为0.51%,比前5年(1991-1995)下降81.29%;本地居民疟疾平均年发病率为1.44%/10万,外来流动人口发病率为45.41/10万;丘陵山区和平原区发病率有显差异。结论 采取防治传染源和防蚊灭蚊并重的综合措施。发病率逐年下降,防治效果显。  相似文献   

15.
疟疾的防控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流行病学监测和实验室检测技术的进步、防蚊灭蚊措施的改进及抗疟疾药物的研究的进展,人类的疟疾防控工作也不断进步,但同时也不断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综述了我国及全球疟疾的流行现状、检测技术及防控措施的现状.  相似文献   

16.
疟疾的预防需采取综合措施。首先要根治病人和带虫者,常用的根治疗法是给氯喹及伯氨喹联合疗法。对于1~2年内有疟疾病史或血中查出疟原虫而来发病的人,也要做抗复发治疗,常用乙氨嘧啶8片连服2日,加伯氨喹3片,连服8日。其次,要做好灭蚊工作,因为疟原虫的繁殖、生殖过程是在蚊体中进行的。不被带疟原虫的蚊叮咬,人就不会感染疟疾。灭蚊的方法很多,如清除积水杂草,喷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万源市疟疾的流行特点和趋势及防治历程,科学评价消除疟疾的措施,为制定消除巩固维持对策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万源市疟疾流行特点及消除疟疾的措施进行分析评价。结果1951—2015年共发生疟疾15 061例,年均发病率5.9/万,资料完整的10 908例;发病高峰在1961年,发病数为3 585例(143.45/万),流行的虫种主要是间日疟10 904例,占99.96%,1995年以后主要是恶性疟(输入性),仅4例,占0.04%;流行季节是4—9月,占92.70%;发病年龄以10~39岁为多,占68.05%;男女性别比为1.48:1。职业以农民为主,8 071例,占73.99%。先后采取了"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结合防蚊灭蚊、预防服药保护健康人群","管理流动人口、加强疫情监测"等综合性防治措施,于1990年达到了基本消灭疟疾的标准;于2014年达到了消除疟疾标准。结论当前万源市的疟疾已不会构成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但输入性疟疾形势严峻,仍应做好流动人口管理,继续开展疟疾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8.
消灭蚊类幼虫是灭蚊的措施之一。在面积较大的居民区,积水不多、易于处理的地方,尤应考虑消灭蚊幼虫。因为这样做,比消灭成蚊要有效、经济得多。但在用药物消灭蚊类幼虫时,或由于遗漏,或喷洒时不能将药物全部喷到有幼虫活动的水面,故而往往会有部分幼虫仍变为蛹而羽化。蛹的抵抗力较强,非一般杀灭幼虫药物的浓度所能杀死,因而给灭蚊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与损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曾在1956年7月间用同一药物、同一浓度在一天内的不同时间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较广泛地使用六六六、二二三烟熏或喷洒,作为防治成蚊及幼虫的主要方法。有效地控制了由蚊媒引起的传染病。但也使一些地区的蚊虫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群众反映一些药物效果不如以前。为了对今后防病灭蚊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于77年6~7月份,在汉川县城郊区沟渠、浅水等场所,就致泛库蚊幼虫对六六六、二二三等六种杀虫剂做了毒效测定,以期了解致乏库蚊幼虫对老杀虫剂及近期使用的杀虫剂的敏感程度。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 一、本文用25%二二三乳剂、50%马拉硫磷乳剂、2.5%溴氰菊酯三种杀虫剂在畜圈内,滞留喷洒杀灭成蚊的效果。二、马拉硫磷灭蚊效果显著,价值适中,同时我县蚊虫群体尚未产生明显抗药性。我们认为,在今后一段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