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宁宁 《新中医》2020,52(11):155-157
目的:观察艾灸联合间歇性导尿在脑血管病伴膀胱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86例脑血管病伴膀胱功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实施间歇性导尿技术,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艾灸治疗,7 d为1个疗程,2组患者均治疗2个疗程。比较2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尿动力学指标、排尿量及排尿次数。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35%,高于对照组的8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最大膀胱测压容积、膀胱残余尿量均较治疗前减少,最大尿流速率均较治疗前升高;观察组最大膀胱测压容积、膀胱残余尿量均少于对照组,最大尿流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单次排尿量、单次最大尿量均较治疗前增加,单日排尿次数均较治疗前减少;观察组单次排尿量、单次最大尿量均多于对照组,单日排尿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灸联合间歇性导尿在脑血管病伴膀胱功能障碍中应用效果较佳,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及尿动力学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电温针八髎穴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效果。方法患者74例随机分为两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治疗组采用电温针法(即电针配合温针灸)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电针治疗。记录并对比分析两组间临床疗效、排尿日记(日均排尿次数、日均单次排尿量、日均尿失禁次数)、尿动力学(最大膀胱容量、膀胱排尿压力和残余尿量)、核心下尿路症状评分(CLSS)。结果两组的日均排尿次数、日均尿失禁次数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0.05);日均单位次排尿量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 0.05)。治疗后治疗组日均排尿次数、日均尿失禁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日均单次排尿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两组最大膀胱容量、膀胱排尿压力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 0.05),残余尿量及CLSS评分降低(P 0.05);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最大膀胱容量、膀胱排尿压力均高于对照组(P 0.05),残余尿量及CLSS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9.1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27%(P 0.05)。结论电温针八髎穴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明显改善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脐灸联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SCI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膀胱功能训练和综合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给予脐灸治疗。8周后对比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的日平均排尿次数、日平均尿失禁次数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日平均单次尿量、日单次最大尿量均显著增加(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最大膀胱测压容积、最大尿流速率均显著增加,残余尿量均显著减少(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残余尿量均有明显下降,而最大膀胱测压容积和最大尿流速率则有明显上升(P0.05);观察组的残余尿量低于对照组,而最大膀胱测压容积和最大尿流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生活质量评分、LUTS评分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下降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7.6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95%(P0.05)。结论脐灸联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SCI后神经源性膀胱疗效确切,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膀胱排尿功能,建立治疗的信心,缩短建立反射性排尿的时间。  相似文献   

4.
李祯祥  张春霞  姜涛  周欣 《四川中医》2020,38(9):204-206
目的:观察穴位针刺治疗老年男性患者肛肠病术后尿潴留的效果。方法:将60例因肛肠疾病行手术治疗并发尿潴留的老年男性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配至观察组(n=30)、对照组(n=30),观察组应用穴位针刺治疗,对照组口服溴吡斯的明,两组以10天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2个疗程后的膀胱残余尿量、首次排尿量、自主排尿时间等,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拔出尿管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6.67%,显著高于对照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膀胱残余尿量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后膀胱残余尿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且平均自主排尿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留置24h拔管后,自行排便好转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针刺对老年男性肛肠病术后尿潴留效果较好,可以减少膀胱残余尿量,缩短自主排尿时间,加快拔管,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温阳化气方敷脐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肾阳虚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70例肾阳虚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温阳化气方敷脐。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排尿日记(日均排尿次数、日均单次排尿量、日均尿失禁次数)、尿动力学(最大膀胱容量、膀胱排尿压力和残余尿量)、核心下尿路症状评分(CLSS)变化,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日均排尿次数、日均单次排尿量、日均尿失禁次数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日均排尿次数、日均单次排尿量、日均尿失禁次数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最大膀胱容量、膀胱排尿压力、残余尿量及CLS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最大膀胱容量、膀胱排尿压力、残余尿量及CLS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阳化气方敷脐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肾阳虚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可明显改善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头针联合针刺八髎穴治疗中风后尿潴留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60例中风后尿潴留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常规治疗后实施头针及针刺八髎穴)和对照组(常规治疗),各30例。疗程结束后,对比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及排尿次数、均次尿量、膀胱残余尿量。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27/30),高于对照组的66.67%(20/30)(P0.05)。观察组排尿次数、均次尿量高于对照组,膀胱残余尿量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风后尿潴留采用头针联合针刺八髎穴治疗能提升排尿能力,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俞募配穴针刺法联合视觉反馈排尿训练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残余尿量及生活质量(SF-36)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66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33例和观察组33例。对照组给予视觉反馈排尿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俞募配穴针刺法。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膀胱压力、残余尿量及SF-36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94%(31/33)较对照组72.73%(24/33)高(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膀胱压力、残余尿量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比对照组更低(P0.05);观察组治疗3个月后SF-36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给予俞募配穴针刺法联合视觉反馈排尿训练,可明显降低患者膀胱压力,减少膀胱残余尿量,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按揉法联合热奄包对混合痔术后患者腹胀及尿潴留的预防作用。方法 选择90例混合痔术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45例予常规治疗,治疗组4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予按揉法联合热奄包干预,共干预7天。比较2组首次排尿时间、首次排气时间、平均每日排尿量,治疗1、3、5、7天膀胱残余尿量,统计并比较2组腹胀、尿潴留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首次排尿时间、首次排气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平均每日排尿量多于对照组(P<0.05)。治疗1、3、5、7天,治疗组膀胱残余尿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腹胀总发生率4.44%(2/44),尿潴留总发生率为0,对照组分别为28.89%(13/45)、17.78%(8/45),治疗组腹胀、尿潴留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混合痔术后患者予以按揉法联合热奄包干预,可有效缩短排尿、排气时间,减少膀胱残余尿量,降低腹胀、尿潴留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艾灸联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法将我院收治的83例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41例患者采用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观察组42例患者采用艾灸联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膀胱功能指标和尿流动力学检测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5.2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49%,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均有所改善,观察组日平均单次尿量、日单次最大尿量、最大膀胱测压容积及最大尿流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日平均排尿次数,日平均尿失禁次数、残余尿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艾灸联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能够改善患者症状,缩短建立反射性排尿时间,提高临床总有效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电针八髎穴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尿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8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电针八髎穴治疗。记录并对比分析两组间临床疗效、排尿日记(日均排尿次数、日均单次排尿量、日均尿失禁次数)、尿动力学(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流速率和残余尿量)等水平。结果两组的日均排尿次数、日均单次排尿量、日均尿失禁次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治疗组日均排尿次数、日均单次排尿量、日均尿失禁次数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流速率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 0.05),残余尿量降低(P 0.05);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流速率均高于对照组(P 0.05),残余尿量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电针八髎穴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能改善尿动力学指标,促进膀胱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热淋清颗粒联合非那雄胺治疗前列腺增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治疗组采用热淋清颗粒联合非那雄胺治疗前列腺增生患者49例,对照组单用非那雄胺治疗前列腺增生患者38例,治疗4周后观察患者前列腺症状评分和残余尿量的改善率。结果:治疗组改善率明显大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淋清颗粒联合非那雄胺治疗前列腺增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陕西中医》2017,(10):1469-1470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数字法将92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膀胱残余尿量、膀胱容量及尿动力学指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4.7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22%(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小腹坠胀积分、排尿困难积分、膀胱残余尿量均显著下降,膀胱容量、充盈期逼尿肌压、最大排尿量、最大尿流率均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疗效较好,能有效减少膀胱残余尿量,改善尿流动力学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腹针联合间歇性导尿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NB)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脊髓损伤后NB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应用腹针联合间歇性导尿治疗,对照组30例应用单纯腹针治疗。2组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治疗前后残余尿量及膀胱容量变化;比较2组疗效;观察治疗前后尿动力学(日平均排尿次数、日平均单次尿量、日单次最大尿量)、生活质量评分及国际下尿路症状评分(LUTS)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残余尿量低于本组治疗前、对照组治疗后(P0.05),膀胱容量高于本组治疗前、对照组治疗后(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76.7%,对照组53.3%,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日平均排尿次数、生活质量评分及LUTS症状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日平均单次尿量、日单次最大尿量升高(P0.05);对照组治疗后日平均单次尿量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生活质量评分降低(P0.05);2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日平均排尿次数、生活质量评分及LUTS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日单次最大尿量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针联合间歇性导尿对脊髓损伤后NB患者膀胱功能的改善作用明显,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4.
刘艳丽  于甲锋  郭园丽 《新中医》2020,52(23):141-144
目的:观察在常规治疗与康复护理措施干预的基础上加用电针与艾灸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4 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52 例。2 组患者均口服酒石酸托特罗定片治疗,并接受间歇性导尿术和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加予电针与艾灸,2 组均治疗 6 周。每天护理人员和患者一起记录漏尿次数、尿失禁量、残余尿量、排尿次数、最大排尿量,比较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治疗前后记录膀胱安全容量、膀胱内压和残余尿量等指标值,进行尿常规检查;比较 2 组的膀胱功能平衡状态。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膀胱功能平衡状态优于对照组(P<0.05)。2 组每天漏尿次数、尿失禁量、排尿次数均较治疗前减少(P<0.01),每天最大排尿量均较治疗前增加(P<0.01);观察组每天漏尿次数、尿失禁量、排尿次数均少于对照组(P<0.01),每天最大排尿量多于对照组(P<0.01)。2 组残余尿量、膀胱内压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观察组残余尿量值及膀胱内压均低于对照组 (P<0.01)。2 组膀胱安全容量均较治疗前增加 (P<0.01),观察组膀胱安全容量多于对照组 (P< 0.01)。结论:在常规治疗与康复护理措施干预的基础上加用电针联合艾灸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可明显改善膀胱神经功能,促进膀胱正常容量和可控制性排尿的恢复,减少残余尿量,促进膀胱达到平衡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15.
陈余思  孔祥玉  贾晋荣 《新中医》2017,49(4):148-150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方法:将1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服用神经营养药物并配合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残余尿量、排尿次数及膀胱压力。结果:临床总有效率观察组85.00%,对照组62.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残余尿量均降低,排尿次数均减少,膀胱压力均升高,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2组治疗方法均能有效改善残余尿量、排尿次数及膀胱压力,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雷火灸联合康复训练对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PSNB)患者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PSNB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雷火灸治疗。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疗效、排尿日记(自主排尿次数、单次最大尿量、导尿次数)、尿流动力学指标等水平。结果 治疗后两组排尿次数、导尿次数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减少,单次最大尿量增加(P <0.05),观察组改善比对照组更显著(P <0.05)。治疗后两组与本组治疗前对比最大尿流速率、最大膀胱容量均升高,残余尿量均减少(P <0.05);治疗组改善比对照组更显著(P <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5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5.00%(P <0.05)。结论 雷火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PSNB,能够改善尿动力学指标,促进膀胱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中药敷脐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两组均接受间歇导尿法和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同时用中药敷脐治疗,8周后对比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膀胱容量和单次排尿量均明显提升,而残余尿量则明显下降,与本组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膀胱容量和单次排尿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残余尿量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尿潴留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敷脐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8.
郑瑜 《新中医》2022,54(6):165-168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隔姜灸治疗产后尿潴留(PUR)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20例PUR患者,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2组均给予温水冲洗会阴、热水熏蒸外阴、听流水声等常规疗法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开塞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电针联合隔姜灸治疗,2组均治疗3 d。比较2组治疗前后膀胱残余尿量及生活质量;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首次自主排尿时间。结果:治疗后,2组膀胱残余尿量均较治疗前减少(P<0.05),观察组膀胱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80.00%(P<0.05)。治疗后,2组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环境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环境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首次自主排尿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联合隔姜灸治疗PUR,可有效促进患者排尿,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温针灸配合硫辛酸注射液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DNB)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DNB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包括降糖、降压、调脂、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等对症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予硫辛酸注射液,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温针灸,疗程均为20 d。观察2组治疗前后日平均排尿次数、日平均单次尿量、日单次最大排尿量、B超膀胱残余尿量、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28/30)和76.6%(23/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日排尿次数、日平均单次尿量、日单次最大排尿量、B超膀胱残余尿量均改善,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下降,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针灸配合硫辛酸注射液治疗DNB能减少膀胱残余尿量,有效改善临床症状,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济生肾气丸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针刺联合济生肾气丸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西药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4星期为1个疗程。比较治疗后两组临床总有效率,治疗前后膀胱残余尿量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8%)高于对照组(68.8%)(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膀胱残余尿量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残余尿量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济生肾气丸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疗效显著,可有效降低患者膀胱残余尿量,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