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探讨梳理《医心方》版本源流,绘制《医心方》版本源流简图。[方法]以医学史、文献学研究方法,搜集整理《医心方》历代著录文献,分析其撰进与流传史上三次较重要整理活动。[结果]版本划分为御本-半井家本、宇治本和医家本三个版本系统,其中半井家本《医心方》为目前研究最佳刊本,现代通行安政本《医心方》是在半井家本基础上整理而来,其中共二十七卷为平安时期内容,其余三卷为江户时期内容。《医心方》三大系统各自利用率和完整程度差异很大:御本-半井家本系统保存相对完好,半井家本完整度最高;宇治本系统流传较广但有所缺失,仁和寺本保存较好却有所缺失;医家本系统中诸本,因经丹波家历代传抄,缺失最为严重。[结论]在《医心方》三次整理活动中,多以半井家本为底本、宇治本为主校本、医家本为旁校本进行校勘。通过研究,确立了《医心方》版本系统,明确了目前研究《医心方》所当选的最佳版本和通行版本,这是考察《医心方》流传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进一步了解中日医学交流的具体过程。  相似文献   

2.
作为日本国宝的仁和寺本《黄帝内经太素》,1981年影印出版前,其原书在我国从未得见。而其保存了丹波赖基1166 ̄1168年的手抄真迹,能反映《太素》旧貌,具有重要历史文献价值。从补《太素》通行本这谬误、断《太素》校注之是非、供《太素》研究之史料等方面,评述了仁和寺本所具有的早、全、真特点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3.
《太素》保存古本《内经》的学术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仁和寺本《太素》的复出,为研究《黄帝内经》及《黄帝内经太素》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古今《内经》的编次、文句不尽相同,导致后世认识分歧。而《太素》以其所辑录的《内经》经文和杨上善的注文,保存了古本《内经》的原貌。从证关明、明得失,释疑惑、启玄机等方面论述了《太素》保存古本《内经》的重要学术价值,为深入研究《内经》的学术思想提供有益的资料。  相似文献   

4.
通行本《太素》系指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年据萧延平校注本而出版的排印本,学术界视为精品。然笔者经与仁和寺本对读,检出该本经文脱倒错讹达数十处。今择数例,笔之于下。  相似文献   

5.
虽然仁和寺本的公诸于世,使《太素》佚卷由通行本的七卷半缩减至五卷半.但尚缺的五卷半究竟包括哪些内容,见于《素问》、《灵枢》的何卷何篇,至今仍是学术界所关注的问题.笔者为此曾采取对照筛选、排除异文,取证认定、考核佚文,依类编排、据义定名的方法予以考察.现列所辑佚卷篇目于下,以质通达.  相似文献   

6.
日本平安朝(794-1191年)期间,社会疫病流行及服食盛行、中国医籍大量传入日本以及日本本土固有医籍整理的社会背景之下,作为日本绵延至今千余年的丹波(多纪)医学世家之肇始者,丹波康赖的社会地位和医学水平有助于其在不到三年的时间内完成《医心方》的编撰,其编撰形式大体继承了《千金要方》、《外台秘要方》等隋唐医籍的特点,但在细节上有所不同。《医心方》撰成一部后又抄录了两部,三部所藏所传因历史际遇不同,进而形成了御本-半井家本、宇治本和医家本三个版本系统。现代通行的《医心方》为安政本,它是摸刊半井家古卷子本而来,其中共有27卷为日本平安朝时期写本。  相似文献   

7.
唐初杨上善所撰注之《太素》一书颇具汉儒治经之遗风,熔雠校诂训、发明医理于一炉,实为研习《内经》之所必读。惟憾是书亡佚代远,残缺亦甚,无疑给《太素》研究带来障碍。《太素》舶归迄今虽于佚卷问津者未少,然终因资料匮乏而鲜有成就。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东洋医学研究会将国宝仁和寺宫御藏本《黄帝内经太素》整理影印并公诸于世,从而使《太素》佚卷的范围有所缩减,为佚卷经注考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笔者试图通过对《太素》佚卷的考证和辑校,一则确认佚卷经文,二则汇集散佚杨注,并加以整理使之成为可资参考、方便阅…  相似文献   

8.
以仁和寺本《太素》的整理为例,可以看到俗字研究从订正古医籍文字讹误、揭示传本古医籍文字讹误原因、解决古医籍疑难词语训释等几个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对日本仁和寺本《黄帝内经太素》中的异体字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仁本异体字主要是唐初杨上善《太素》成书前后异体字盛行所造就的产物,反映了《太素》成书时的旧貌。其在保存古本《内经》、校勘古医籍等方面具有重要学术和文献价值。并提出仁本异体字可为编纂大型中医字典、纠正现有字典错讹提供重要书证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日本古代大型综合性医书《医心方》为研究对象,通过其子目下引文内容撰次形式为基础的卷目、子目命名及排列和相应的医学分类,尝试性探讨《医心方》的编纂体例。提出了"三层次、五编类"是对《医心方》编纂体例集中、典型的概括的观点。"三层次"指《医心方》全书分卷目、子目、子目下引文三个层次的编写格式。"五编类"是针对《医心方》子目下引文的篇章结构,详细分析其撰次形式而总结的五种编辑类例,具体内容为:引文基本归类;典籍引文次序;引文文字整理特点;引文标志及抄录格式;引文小注。该文指出,《医心方》的编纂既体现了当时日本医家学习继承中国编写大型医籍博而不杂的优良传统,又折射出日本医家突出实用、务求实效、崇尚实体、讲求直观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杨上善撰注的<黄帝内经太素>是现存<黄帝内经>最早注文,在系列的古籍中占有颇为重要的地位.该书原文最为近古,它比较完整地保存了<灵枢>、<素问>古貌,在考证<内经>之流传、演变及校勘诸多方面,价值连城,反映了唐以前的中医学术水平,足以"上阐前人之精微,下启后学之津逮".  相似文献   

12.
杨上善与《太素》类编的关系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全文类编注释《内经》之作,为杨上善奉敕编撰。近年来,有学者对《太素》一书是否为杨上善所类分编撰,提出了异议。但是,从注文中的有本、一本非指《太素》的别本;注文援引《素问》、《九卷》并非用于校勘《太素》;对杨上善撰与注的分析;对《太素*水论》注文“太素经论”的分析等4个方面,对《太素》的经文与注文进行研究,可以得出结论《太素》的类编,确系出自杨上善之手。  相似文献   

13.
先天四太指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它是中国道家哲学中代表无极过渡到天地诞生前的4个阶段。人禀天地而生,《内经》又为我们解释了生命出生后应该遵循的各种规律。故文章从先天四太与《内经》的角度来探讨生命的产生与生长过程。  相似文献   

14.
本年表对《黄帝内经太素》成书迄今1300年间(公元666-1998年)中日两国有关研究史实,凡有年可稽者予以收集。内容包括成书、东渡、引述、政令、亡佚、复出、传抄、舶归、保护、国宝认定、刊印、考证、评论、校注、辑佚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唐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为现存《内经》系统诸传本中的最古者,具有中医语料源头的重要意义。浑浑一词在《太素》中共出现了4次,或状脉象,或述病症,其语义在校勘上多有混乱不清之处,故采用古文校勘常用之本校与理校法,予以厘清,以求医理文理两相合宜。  相似文献   

16.
宋·唐慎微《证类本草》中收载的苏颂《本草图经》中,曾引录张仲景佚文48条,均系未经宋臣校定的佚文。分析可知苏颂所见张仲景医书至少有两类传本,一类兼含伤寒、杂病内容,很可能是古本《伤寒杂病论》或王洙发掘的《金匮玉函要略方》;另一类专论杂病,有可能是宋臣校正《金匮要略方》的基础。另据《本草图经》引文中的文字特点,以及该书转引其他来源仲景佚文中有今本《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未载内容,推测苏颂所参底本可能早于唐高宗李治之时,比宋臣校改的仲景医书底本更加古老。  相似文献   

17.
“九宫八风图”是《黄帝内经太素》中唯一的1幅图。以《灵枢·九针论》中“身形应九野”的记载为线索,可以找到这幅图中有关人体外周划分思想的由来。人体外周划分的原理与考古所见的“神龟占”、“人字图”一致。“九宫八风图”将脏腑、体表组织与八方、八节、八风匹配,使时空与人体相联系,形成了简单的人体论框架。  相似文献   

18.
1)《太素·经筋篇》中,“主癎痸及痓”之“痓”字误,应为“痉”。2)《太素·骨空论》中,“九窌在腰尻分间”应为“腰凥分间”。3)《太素·杂病·腰痛篇》说:“居阴之脉令人腰痛,腰中如张弩弦,刺居阴之脉,在月嵩踵鱼肠之外。”居阴,乃“厥阴”也。“居”、“厥”两字,声转可通也。非传写草书而有误也。4)《太素·杂病·风痓》中,“风痓,身反折“应为”风痉”。  相似文献   

19.
杨上善撰注《黄帝内经太素》,首倡分类研究《黄帝内经》,将《素问》《灵枢》经文分类编次并予以注释,使《内经》经文编排与学术内容趋于条理化、系统化,并具有层次性与内在逻辑推理性,初步勾勒出中医理论体系框架,形成了中医理论体系的雏形,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