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妊娠期阴道菌群的微生态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妊娠期阴道pH值及微生态状况,探讨妊娠期进行阴道菌群微生态学评价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产前门诊常规孕检孕妇98例,其中早孕期29例、中孕期35例、晚孕期34例及同龄非孕期正常体检妇女30例,采集阴道分泌物,测定pH值,并革兰染色涂片后进行阴道微生态学评价。结果妊娠期阴道pH值为(3.88±0.20),较非孕期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V、VVC的患病率及菌群异常的发生率比非孕期增高。无症状体征孕妇中,仍有36.70%存在阴道微生态失调。结论妊娠期阴道微生态发生改变,表现为pH值降低,微生态失调比例升高。  相似文献   

2.
正阴道微生态由阴道的解剖结构、局部免疫系统、阴道微生物菌群,以及机体内分泌调节功能组成,其中正常的微生物菌群是阴道微生态的核心。妊娠期阴道微生态因妊娠相关激素发生变化而改变,容易发生阴道微生态失调及阴道炎症。为了有效减少妊娠  相似文献   

3.
妇女阴道微生态状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中小学女教师群体阴道微生态状态及年龄、绝经与否、避孕方式对阴道pH和阴道乳杆菌分布的影响.方法:对1000名贵阳市中小学女教师,采用问卷调查、病史询问、妇科检查及阴道微生态检查方法,将被检者进行分组比较.结果:①阴道微生态异常率较高(67.20%);②在30~60岁年龄段,随着年龄的增长,阴道平均pH值升高,阴道乳杆菌检出率下降;③与未绝经者相比,绝经者阴道平均pH值升高,阴道乳杆菌检出率下降;④使用避孕套者细菌性阴道病的检出率明显低于其他避孕方式;⑤患细菌性阴道病者,阴道pH值升高,乳杆菌检出率降低.结论:女性阴道微生态变化受年龄、绝经、避孕方式及细菌性阴道病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女性阴道微生态是人体微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与阴道感染的发病息息相关。阴道微生态诊断评价提供了分析了解阴道微生态变化的手段。阴道微生态评价有4个关键之处。首先,阴道微生态诊断评价系统应该包括形态学诊断平台和功能学诊断平台两大部分,并以形态学为主;其次,阴道微生态诊断评价的形态学诊断平台应包含对菌群的评价、致病微生物的检测以及疾病状态评估3个部分;再次,功能学诊断平台包括阴道p H值的检测、乳杆菌功能的评估、微生物代谢产物及机体炎性反应的检测;最后,阴道微生态诊断评价需要做好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5.
妇科门诊不同阴道症状就诊者阴道微生态状况调查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了解妇科门诊因不同阴道症状而就诊的女性阴道微生态状况.方法 2006年3月至2007年10月,选择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科门诊因外阴瘙痒、阴道分泌物增多、阴道分泌物有异味等症状就诊的6982例女性,取其阴道分泌物,进行pH值、H<,2>O<,2>含量检测,并经革兰染色后在油镜下观察,进行阴道微生态(阴道菌群的密集度、多样性、优势菌、炎性反应状况等)状况评价.结果 6982例就诊者中,阴道微生态正常750例,占10.74%(750/6982);阴道微生态失调6232例,占89.26%(6232/6982);后者包括细菌性阴道病(BV)患者729例,占10.44%(729/6982);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患者1527例,占21.87%(1527/6982);BV合并VVC 95例,占1.36%(95/6982);菌群异常1229例.占17.60%(1229/6982);菌群正常但阴道pH值、清洁度、乳杆菌功能异常2652例,占37.98%(2652/6982).结论 妇科门诊不同阴道症状就诊者阴道微生态可表现为正常状态,也可表现为失调状态;阴道微生态评价能够指导临床医师全面评价阴道微生态状况.  相似文献   

6.
阴道微生态主要由3部分构成:阴道上皮细胞、微生物菌群、宿主和菌群间及菌群与菌群之间的相互作用.目前的阴道微生态研究多为发生早产和胎膜早破时的阴道微生态状况[1],并着力于研究人群阴道微生态状况及阴道微生态评价体系的临床应用,而缺少对于妊娠妇女整个孕期阴道微生态变化的研究,尤其是严重影响围产儿结局的妊娠28~36周期间阴道微生态变化.本研究旨在探讨妊娠晚期阴道微生态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5236例健康妇女阴道微生态状况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无阴道感染女性阴道微生态情况。方法:选取2006年3月7日至2007年12月18日在我院妇科门诊就诊无阴道炎症妇女5236例,取阴道分泌物,进行阴道微生态评价。结果:菌群正常占68.7%,菌群密集度多在++~+++,占97.7%;菌群多样性多在++~+++,占94.6%;优势菌以乳杆菌为主,占99.9%,其中乳杆菌功能正常占73.6%;2.58%的真菌定植;pH<4.5占72.1%。无阴道感染妇女中仍存在异常菌群1637例,占31.3%,主要包括菌群异常[主要为革兰阳性小杆菌(58.0%)、革兰阳性球菌(23.5%)]、菌群抑制、菌群增殖过度。结论:临床评价阴道微生态能指导临床评价感染及治疗后的阴道微生态状况。  相似文献   

8.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与阴道局部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女性下生殖道为开放性腔道,是人体内重要微生态区,正常情况下是以乳杆菌等优势菌为主要组成的微生态系统.近年,人们研究了女性健康和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阴道微生态,证明阴道微生态是一个非常灵敏的系统,在受到内源性和外源性因素影响时,很容易发生改变,导致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因阴道不适而就诊于妇科门诊患者的阴道微生态状况,以验证我院阴道炎诊治方案的正确性。方法:2010年11月至2011年4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门诊因"阴道分泌物增多、外阴瘙痒、分泌物有异味"等症状就诊的女性患者共889例,取其阴道分泌物并分析其阴道微生态状况(致病菌、阴道菌群的密集度、多样性、优势菌、功能状态等)。结果:889例患者中阴道微生态正常者占6.86%(61/889);阴道微生态失调者占93.14%(828/889),其中能够明确致病菌诊断者343例(38.58%),不能被传统检测方法诊断,但已存在微生态失调者485例(54.56%)。结论:因阴道不适症状就诊的患者的阴道微生态既可表现为正常,也可表现为失调状态。阴道微生态评价体系能够全面评价阴道微生态现状,指导临床医生诊治及预后评估,形成新的阴道炎治疗理念。  相似文献   

10.
女性阴道微生态及阴道微生态评价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1 阴道微生态 女性阴道是一个复杂的微生态体系,由阴道的解剖结构、微生态菌群、局部免疫及机体的内分泌调节功能共同组成.  相似文献   

11.
阴道微生态平衡是女性生殖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异常的阴道微环境严重威胁女性的身心健康。有关阴道微生态的研究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比如阴道微生态评价体系已建立,Donders评分和Nugent评分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当前的治疗理念也从以往的杀菌理念过渡到补充益生菌、恢复阴道正常微环境为目的的新型治疗理念。  相似文献   

12.
妊娠期女性体内激素的变化、生殖道局部血液循环的增加以及饮食、生活方式的改变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着阴道微生态。文章通过分析国内外研究进展,总结了妊娠期阴道微生态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并展望该领域的研究前景及临床需求。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阴道微生态评价体系研究化疗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阴道微环境的影响,减少感染的发生,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化疗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5年6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治疗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413例,术前和术后,以及术后每次化疗前进行阴道微生态监测。结果 (1)妇科恶性肿瘤术前阴道微环境评价体系各指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妇科恶性肿瘤术前和术后短期内阴道微环境无明显差异性改变(P0.05);(3)妇科恶性肿瘤术后化疗与非化疗比较(卵巢癌TC方案,宫颈癌BIP方案、子宫内膜癌AP方案)阴道微生态失调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妇科恶性肿瘤术后化疗4次后出现阴道菌群失调,阴道微生态各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妇科恶性肿瘤患者阴道微环境的改变与恶性肿瘤的类型无关;(2)化疗后患者的阴道微环境失调率比非化疗患者明显升高,术后阴道微环境失调率随着化疗次数的增多而升高。  相似文献   

14.
尽管辅助生殖技术是当代治疗不孕症的核心技术,女性的生殖能力仍然主要取决于卵母细胞质量以及支持胚胎种植和发育的母体环境。阴道微生态环境是衡量女性生殖健康重要的评估指标,与不孕症及妊娠结局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辅助生殖技术的实施过程中,阴道微生态环境随着控制性超促排卵、手术操作、内膜准备、妊娠状态等变化而改变,对助孕结局产生一定影响。重视阴道微生态环境,增强辅助生殖技术的安全性,为不孕症患者获得良好的助孕结局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相似文献   

15.
既往研究证实,阴道微生态平衡在女性生殖道感染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最新文献表明,阴道微生态与妇科恶性肿瘤存在潜在的联系,以乳杆菌为优势菌的健康阴道微生态可能对肿瘤发生具有潜在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据报道,益生菌制剂可通过改善阴道微生态、调节机体免疫及肿瘤局部微环境等被用于妇科癌症的辅助治疗。更好地了解阴道微生态的构成及其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将有助于预防妇科恶性肿瘤,优化目前的癌症治疗方案,开发新制剂和(或)给药方案。本综述对近年来关于阴道微生态在妇科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和治疗过程中对宿主影响的研究进行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16.
阴道微生态环境是一个独特的、动态的体系,它的破坏将会引发一系列阴道炎症等方面的问题。阴道微生态环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解剖结构、微生物菌群、局部免疫以及内分泌调节等方面。目前,阴道感染的治疗趋势,由原来的单纯的有效地杀灭各种病原微生物来治疗阴道炎症,逐步转到恢复阴道的防御功能及重建阴道微生态上来。对于阴道微生态异常状态的纠正方法,主要从5个方面进行处理,包括阴道p H值的纠正,阴道内优势菌群的建立,阴道黏膜的修复及内分泌调节,阴道局部免疫的恢复。重新认识阴道感染性疾病,全面评价感染及治疗后的阴道微生态状况,运用多种手段、多种措施来帮助妇女恢复阴道的微生态环境,将是今后治疗阴道感染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7.
女性阴道是一个独特、动态变化的微生态体系,其中存在多种正常的微生物群落,其与宿主、环境之间构成了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微生态平衡,对维持健康的阴道微生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非培养方法在阴道微生态研究中的应用,研究者对阴道菌群有了更加全新的认知,对“正常菌群”的概念进行不断的修订.乳酸菌是阴道优势菌群,其随着内源性和外源...  相似文献   

18.
阴道微生态是一个独特、动态变化的灵敏体系,易受内源性和外源性因素的影响,由阴道微生物菌群、阴道解剖结构、局部免疫及机体的内分泌调节功能构成,核心是微生物菌群,优势菌是乳酸杆菌。研究认为阴道微生态的改变与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有一定的相关性,本文就阴道微生态失衡导致常见阴道炎如需氧菌性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与宫颈HPV感染相关性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9.
女性阴道混合感染24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通过微生态的检查,全面评估女性阴道混合感染的微生态状况,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良好的依据。方法 2009年11月至2010年2月,选择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246例阴道炎患者,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及阴道分泌物pH值,经革兰染色后,在油镜下观察,进行阴道微生态(阴道菌群、乳杆菌分级、需氧菌和炎性反应等)状况评分。结果 246例患者中,单一感染143例(58.1%),混合感染103例(41.9%),细菌性阴道病(BV)+需氧菌阴道炎(A V)者57例(55.3%);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A V者25例(24.3%);滴虫阴道炎(TV)+AV者15例(14.6%);VVC+BV+AV者5例(4.9%),AV+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者1例(1.0%)。混合感染患者发生阴道灼痛(86.4%,89/103)增加,清洁度Ⅲ度(40.8%,42/103)、pH值偏高(pH值5.0者,20.4%,21/103),乳杆菌减少(乳杆菌Ⅲ者,64.1%,66/103)等,与单一感染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混合感染的发生率很高,微生态检查是诊断中非常重要的手段。  相似文献   

20.
女性阴道是一个复杂、独特、动态变化的微生态体系。阴道微生态菌群(vaginal microbiota,VM)是微生态研究的核心内容。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阴道微生态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方法和思路,尤其是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宏基因组学研究,使人们对阴道菌群的结构及基因功能的认知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开启了阴道菌群与疾病相关性研究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