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不稳定型心绞痛指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临床状态,包括初发型劳累性心绞痛、恶化型劳累性心绞痛及各型自发性心绞痛。2007-01-2008-11,我们采用化瘀泄浊汤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36例,并与复方丹参片治疗33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2.
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是介于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 (AMI)之间的中间状态 ,不及时治疗可发展为 AMI,甚至猝死。笔者用小剂量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 UAP患者 32例 ,疗效满意 ,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对象 :选择 1998年 12月~ 2 0 0 0年 12月我院收治的 UAP患者 6 4例 ,男 38例 ,女 2 6例 ;平均年龄 6 0 .2 5岁。入院病例均符合 1979年 ISEC,WHO制订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1] ,并经心电图及心肌酶除外 AMI,并无严重原发性高血压、肾功能不全、出血性疾病、心脏瓣膜病者。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 32例。常规…  相似文献   

3.
杨秀玲 《中医药研究》2009,(12):1483-1484
稳定型心绞痛(UA)发病症状较重,UA是指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一组临床心绞痛综合征。常继发AMI及猝死,是严重的具有潜在危险的疾病。院前急救、急诊干预治疗短期目标是抗心肌缺血,减轻劳力性心绞痛的发作及改善生活质量。减少再次发生心脏事件的风险,使患者获得最佳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4.
不稳定型心绞痛 (UA)是冠心病中仅次于急性心梗 (AMI)的又一危险临床征候群 ,笔者采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并静滴黄芪注射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 (UA) 57例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57例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 (UA)患者均为 1 998年 1 0月至 2 0 0 0年 7月在我院住院的病例 ,符合1 979年WHO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标准 ,有休息或劳累状态下心绞痛发作史 ,持续时间 1 0分钟以上 ,其中劳累性心绞痛 2 8例、自发性心绞痛 2 6例、心肌梗塞后心绞痛 3例。2 治疗方法低分子肝素钙 (合肥兆峰科大有限公司出品 )50 0 0…  相似文献   

5.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3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珍萍  沈洁 《新中医》2006,38(4):71-71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指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之间的临床状态,包括了初发型、恶化型劳累性心绞痛和各型自发性心绞痛。2002年3月~2005年3月,笔者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口服中药补心汤和针刺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并与单纯西药治疗作对照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包括初发型心绞痛、恶化型心绞痛和自发性心绞痛。病势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塞(AMI)之间,是AMI或猝死的先兆。笔者临床运用丹通二联治疗UAP3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38例中,男27例,女11例;年龄46岁~75岁,平均59岁;冠心病史1年~13年,平均7年;其中初发型心绞痛15例,恶化型心绞痛6例,自发性心绞痛17例。1.2 诊断标准 参照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及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心绞痛分型和诊断标准。作12导联心电图(ECG)和心肌酶谱,除外AMI。2 治疗方法复方丹参注射液16ml~24…  相似文献   

7.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SA)和急性心肌梗塞(AMI)之间的一种不稳定的心肌缺血综合征。可逆转为SA,也可能迅速进展为AMI甚或猝死。鉴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病变复杂,进展迅速,且预后有多  相似文献   

8.
<正>不稳定型心绞痛(简称UA)是冠心病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包括:初发劳累型心绞痛、恶化劳累型心绞痛、卧位型心绞痛、变异型心绞痛、中间综合征、梗死后心绞痛和混合性心绞痛几种类型[1]。目前西医治疗主要采用硝酸酯类或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扩张血管、抗凝及调脂等治疗,但有部分患者对以上药物治疗反应并不明显。我  相似文献   

9.
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发病机理及药物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稳定性心绞痛(UA)是介于稳定性心绞痛(SA)和急性心肌梗塞(AMI)之间的一种不稳定的心肌缺血综合征,可逆转为SA,也可能迅速进展为AMI甚或猝死。不稳定型心绞痛包括初发型、恶化型及自发性心绞痛,有可能发展为心肌梗塞或猝死,也可逐渐恢复为稳定型心绞痛。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温针配合药物治疗心肾阳虚型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心肾阳虚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采用温针配合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情况(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心功能指标[左心射血分数(LVEF)、每搏量(SV)]及血清内皮细胞特异分子-1(ESM-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水平的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心绞痛分级。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为75.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心功能指标及血清ESM-1、ICAM-1水平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心绞痛分级、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心功能指标及血清ESM-1、ICAM-1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配合药物治疗心肾阳虚型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可减少心绞痛发作频次及持续时间,改善心绞痛分级及心功能指标,可能与其降低血清ESM-1、ICAM-1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已成为当前冠心病研究的重点 ,旧的分型对ACS患者进行快速的分类和及时、有效的处理实际意义不大。根据临床实践 ,笔者提出新的分型及诊断建议 ,这对指导诊断、治疗和判断预后具有积极意义。1 新分型根据疾病发生的病理生理和临床特征建议分型为 :①ST段抬高的ACS ,也称为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 ;②ST段不抬高的ACS ,这一类ACS又包括ST段不抬高的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 ,过去讲的自发型心绞痛、混合型心绞痛、初发劳累型心绞痛、恶化劳累型心绞痛、卧位心绞痛、夜间心绞痛、中间综合征等均包括在不稳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用国产噻氯匹定和阿司匹林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不稳定型心绞痛116例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给予口服阿司匹林,每天0.3 g;治疗组给予口服阿司匹林,每天0.3 g,国产噻氯匹定250 mg口服,每天1次。各组均给予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及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结果1周内2组低危患者均有效地控制心绞痛,但中、高危患者间治疗组有效控制心绞痛发作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4周内,2组低、中危患者心绞痛复发、AMI事件发生无显著性差异;但高危患者间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国产噻氯匹定和阿司匹林联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使用安全,且能减少急性心脏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不稳定型心绞痛(UPA)系介于稳定型心绞痛(AP)与急性心肌梗塞(AMI)之间的临床状态,易发展为急性心肌梗塞,须积极治疗.近年来,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机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治疗上亦有许多新的进展,现就治疗稳定型心绞痛有较好疗效的中药制剂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稳定型心绞痛(SAP)的发病与冠脉血供异常所致心肌暂时性的缺氧、缺血密切相关[1],以急性发作的阵发性、压榨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临床表现,其常见的诱发因素包括劳累、过饱、情绪激动、寒冷等[2].稳定型心绞痛最基本的病理改变为冠状动脉动脉粥样硬化,若不积极干预,随着冠脉管腔狭窄进一步加重,心肌缺血、缺氧程度将随之加重,...  相似文献   

15.
不稳定型心绞痛(简称UA)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临床上可分为初发劳累型心绞痛、恶化劳累型心绞痛、卧位型心绞痛、变异型心绞痛、中间综合症、梗死后心绞痛和混合性心绞痛(劳累型和自发型心绞痛混合出现,临床上较少见)几种类型,具有进行性恶化的特点,易演变为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1]。鉴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病变复杂,进展迅速且预后具有多向性因此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UA的临床症状特点,类似祖国医学的胸痹心痛病范畴,在《素问·痹论篇已有“心痹者,脉不通”的理论,后世医家在大量的临床实践中,分别…  相似文献   

16.
肌钙蛋白Ⅰ与不稳定型心绞痛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肌钙蛋白 I( c Tn I)与不稳定型心绞痛 ( U A)患者预后关系。方法 :43例 U A患者于发病后 6h内采第1次血样 ,以后每隔 6h采 1次血样 ,至 2 4h后每天采血 1次 ,至 1周。同一份血样分别作肌酸激酶同工酶 ( CK -MB)、肌酸激酶 ( CK )、 c Tn I检测。结果 :43例 U A中 13例初发型劳累性心绞痛 c Tn I阳性者 0例 ,16例恶化型劳累性心绞痛中 c Tn I阳性者 1例 ,14例自发性心绞痛 c Tn I阳性者 5例。发生 AMI 5例 ( 4例为自发性心绞痛 ,1例为劳累性心绞痛 ) ;2例猝死患者为自发性心绞痛。结论 :自发性心绞痛患者 c Tn I阳性率明显高于初发型、恶化型心绞痛 ( P<0 .0 1) ,发生 AMI或猝死率与c Tn I阳性率呈平行关系  相似文献   

17.
郭爱莲 《国医论坛》2012,27(1):37-37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SAP)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一种心肌缺血综合征.可逆转为SAP,也可能迅速进展为AMI,预后较差.笔者自2008年6月-2011年5月运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UAP30例,获效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SA)与急性心肌梗死(AM I)之间的一种状态。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患病率有增高的趋势,其临床表现形式及严重程度不一,大多数患者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可以逆转为SA,少数病例可在短期内进展为心源性猝死[1]。益心康泰胶囊具有扩张冠脉,增加冠脉血流作用,本研究旨在观察益心康泰胶囊对ACS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及疗效。1临床资料2005-01-2008-01,笔者选择我院住院的UA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80例患者诊断标准参照内科学标准[2],并且无严重的高血压、肾功能不全、出血性疾病。治疗组40例,男28例,女12例;年龄平均(61.02±1.11)岁;劳累型32例,自发型3例,混合型5例;心绞痛发作(4.13±3.32)次/d,静息心电图ST下降0.05~0.1 mV 10例,ST下降>0.1 mV 14例,T波倒置16例。对照组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龄平均(59.13±1.12)岁;劳累型33例,自发型4例,混合型3例;心绞痛发作(4.11±3.02)次/d,静息心电图ST下降0.05~0.1 mV 9例,ST下降>0.1 mV 13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当归四逆汤治疗阴寒凝滞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法抽选264例阴寒凝滞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对患者进行数字编号后分组,编号1~132号为对照组,以常规模式治疗,编号133~264号为研究组,在常规治疗模式基础上加用当归四逆汤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每次发作持续时间,评估心功能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均较治疗前减少,发作持续时间较治疗前缩短、心功能水平较治疗前改善,研究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模式基础上加用当归四逆汤能改善阴寒凝滞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功能,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效果优于常规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9例确诊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观察丹参川芎嗪组(21例)、对照组(18例)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频率、静息心电图、血压、心率及心肌耗氧量的变化.结果:丹参川芎嗪组在减少心绞痛发作、改善异常心电图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心肌耗氧量也明显减少(P<0.05).结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