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障 )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与免疫球蛋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 2 2例再障患者 (再障组 )进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 ,并与 18例门诊健康体检者 (对照组 )进行比较。结果 再障组CD+ 4 、CD+ 4 /CD+ 8、IgG、IgA、IgM水平比对照组明显降低 (P均 <0 .0 1) ,但CD+ 8明显升高 (P <0 .0 1) ;大部分患者CD+ 3 正常。再障组治疗后 15例有效 ,其IgG、IgA、IgM、CD+ 4 、CD+ 4 /CD+ 8比值升高至正常或接近正常 ,CD+ 8明显降低至正常或接近正常 ,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或 0 .0 5 )。结论 再障患者发病与免疫功能异常密切相关 ,不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的异常 ,也存在着体液免疫功能的异常。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者 ,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水平可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IM)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期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 (FCM)检测IM患儿急性组和恢复组淋巴细胞亚群 ,并和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IM患儿急性组CD3+ 、CD8+ T淋巴细胞明显上升 ,CD4 + T淋巴细胞、CD4/CD8、CD19+ 淋巴细胞下降 ,与恢复组、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 .0 5)。恢复组与对照组比较CD8+ T淋巴细胞上升、CD4/CD8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 <0 .0 0 1)。恢复组CD3 + 、CD8+ T淋巴细胞下降 ,CD4 + T淋巴细胞、CD4/CD8,CD19+ 淋巴细胞上升与急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 .0 5)。结论 :IM患儿存在细胞与体液免疫功能紊乱 ,在整个疾病过程中T淋巴细胞起着主要作用 ,对IM患儿应进行长期随访以防治恶性疾患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新生儿感染性肺炎T细胞亚群与IgG及其亚类的关系。方法 :对 111例感染性肺炎患儿和 3 0例对照组新生儿T淋巴细胞亚群、IgG及其亚类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 :CD3、CD4细胞数量为肺炎组 <对照组 (P <0 .0 5 )。其中 ,CD3、CD4细胞数量为细菌性肺炎组 <对照组 (P <0 .0 5 )。CD8、CD4/CD8、IgG、IgG1、IgG2、IgG3、IgG4肺炎各组和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当新生儿因感染而出现免疫功能紊乱时 ,应首先纠正细胞免疫缺陷 ,合理补充免疫球蛋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 (AL)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 2 (IL 2 )及血液T细胞亚群水平。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及荧光免疫法测定 3 0例急性白血病 (AL)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 2 (IL 2 )及血液T细胞亚群水平 ,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AL患者血清IL 2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1) ,T细胞亚群中CD+ 3 、CD+ 4均低于对照组水平 (P <0 .0 1) ,CD+ 8高于对照组水平 (P >0 .0 5 ) ,经治疗缓解患者IL 2 ,CD+ 3 、CD+ 4、CD+ 8达正常水平。结论 :IL 2和T细胞亚群可作为AL辅助诊断指标 ,为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5.
肖黎 《宁夏医学杂志》2001,23(4):200-201
目的 探讨过敏性紫癜患儿外周血SIL - 2R和T细胞亚群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法ELISA法测定过敏性紫癜 (HSP)患儿外周血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 2受体 (SIL - 2R)水平 ,同时用McAb法检测T细胞亚群。结果 急性期HSP患儿血清SIL - 2R水平较对照组和缓解组明显提高 (P分别 <0 .0 1和 0 .0 5 ) ,缓解组SIL - 2R虽有所下降但仍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并且HSP急性期患儿CD3、CD4 、CD8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分别 <0 .0 1和 0 .0 5 ) ,而在缓解组CD3、CD4 、CD8均向正常方向转化 ,但仍然偏低。由于CD4 、CD8的变化比例不同 ,结果导致CD4 、CD8比例明显升高 (P <0 .0 5 )。结论 SIL - 2R和T细胞亚群可作为HSP诊断、病情监测及预后判断的参考性指标。  相似文献   

6.
归脾汤对慢性肝炎恢复期患者的免疫调节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归脾汤对慢性肝炎 (CH)患者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的影响。方法 采用归脾汤治疗CH 111例 ,并观察其对血清免疫球蛋白 (IgA、IgM、IgG)、补体 (C3、C4 )及T细胞亚群 (CD3+、CD4 +、CD4 +/CD8+)的影响。结果 CH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明显升高 ,补体及T细胞亚群下降。治疗组应用经方归脾汤治疗 15~ 30d ,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水平明显改善 (P <0 .0 5 ) ,CD3+、CD4 +及CD4 +/CD8+比例较治疗前升高 (P <0 .0 1和P <0 .0 5 )。结论 归脾汤治疗CH患者能降低血清免疫球蛋白 ,升高补体及CD3+、CD4 +T淋巴细胞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手足口病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及补体变化,探讨其免疫功能改变,为早期免疫干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临床确诊的50例手足口病患儿为研究对象,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3+、CD4+、CD8+,计算CD4/CD8比值;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患儿血清IgA、IgG、IgM,C3及C4,并与50名健康正常儿童进行比较。结果患儿血清IgA、IgG、IgM显著低于健康儿童(P0.05),C3及C4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CD3+T细胞水平无差异(P0.05)、CD4+T细胞水平明显下降(P0.01),CD8+T细胞水平明显升高(P0.05),CD4/CD8比值降低(P0.01)。结论手足口病患儿早期存在严重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抑制,提示早期进行免疫干预治疗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儿童哮喘发作期与缓解期血免疫球蛋白和T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方法 应用免疫荧光技术对 38例哮喘患儿的哮喘发作期与缓解期和 2 0例健康对照儿童的外周血免疫球蛋白和T细胞亚群进行测定 ;结果  (1 )哮喘发作期lgG ;1 1 .83± 7.54与对照组 1 0 .1 6± 2 .65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5) ;(2 )哮喘发作期及缓解期CD3 +、CD4+、CD4+/CD8+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5) ;发作期及缓解期CD8+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P >0 .0 5) ;结论 儿童哮喘存在着lgG的改变 ,CD4+T细胞增加 ,CD8+T细胞数量或和功能不足导致免疫功能紊乱是哮喘的主要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免疫增强剂对反复呼吸道感染 (RRTI)患儿免疫指标的影响。方法 :用琼脂单向扩散法和荧光法 ,检测了 10 0例RRTI患儿分别用乌体林斯注射液和转移因子口服液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含量和T细胞亚群百分数 ,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RRTI组患儿免疫指标均非常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0 1) ,乌体林斯注射液含服治疗后IgG .IgM含量和CD3、CD4 、CD8百分数均有显著升高 (P <0 .0 5 ) ;转移因子口服液口服治疗后IgA .IgM含量和CD3、CD4 百分数均有显著升高 (P <0 .0 5 )。结论 免疫功能降低是RRTI发病的重要因素 ,免疫增强剂对RRTI疗效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过敏性哮喘患儿T、B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 ,以探讨免疫致病机制。方法 以 43例急性发作过敏性哮喘患儿、2 0例缓解期过敏性哮喘患儿及 2 0例健康儿童为主要研究对象 ,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CD 4+、CD 4+/3 0 +、CD 8+,CD 8+/2 8+T淋巴细胞亚群和CD19+B淋巴细胞亚群。采用ELISA法测定其血清中白介素 (IL 4)与IgE浓度 ,同时行CD 4+/3 0 +与IL 4、IgE以及CD19与IgE相关性分析。结果 过敏性哮喘急性发作时 ,CD 8+/2 8+T淋巴细胞亚群为 ( 13 .7± 2 .8) % ,较哮喘缓解组的 ( 10 .6± 2 .8) %和正常组的 ( 11.9± 1.5 ) %显著上升 (P <0 .0 1) ;哮喘急性发作组CD 4+/3 0 +T淋巴细胞亚群与CD 19+B淋巴细胞亚群分别为 ( 2 .4± 0 .5 ) %和 ( 2 0 .6± 4.1) % ,缓解组分别为 ( 2 .0± 0 .3 ) %和 ( 17.8± 3 .3 ) % ,均较正常组的 ( 1.6± 0 .5 ) %和 ( 15 .8± 2 .9) %呈不同程度升高。CD 4+/3 0 +与IL 4、IgE以及CD 19与IgE均呈正相关 (P <0 .0 1)。结论 过敏性哮喘患儿T、B淋巴细胞功能状态出现紊乱 ,可能在过敏性哮喘致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支原体肺炎肺外并发症患儿早期应用地塞米松治疗前后部分体液及细胞免疫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恢复情况,并分析相关作用机理。方法:将40例支原体肺炎并肺外并发症患儿随机分为地塞米松组和非地塞米松组,两组均用包括阿奇霉素等基础治疗方案,其中地塞米松组早期应用小剂量地塞米松(0.2~0.3mg.kg-1.d-1),逐渐减量治疗5 d,设立对照组20例。测定相关血清免疫学指标并进行比较,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外周血IgG、IgM、IgA、CD8+T细胞均高于对照组(P<0.05),CD4+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值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地塞米松组IgG、IgM、IgA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4+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值较治疗前升高(P<0.05),CD8+T细胞较治疗前降低(P<0.05);非地塞米松组IgG、IgM、IgA、CD8+T细胞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CD4+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值较治疗前降低(P<0.05);地塞米松组的发热时间、肺部罗音消失时间及肺外症状消失时间均较非地塞米松组短(P<0.05)。结论:支原体肺炎并肺外并发症患儿的体液及细胞免疫均存在紊乱,小剂量地塞米松早期干预可对患儿的免疫功能起到调节作用,并加快病情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水平对神经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按照其治疗前血清总胆红素(total serum bilirubin,TSB)水平的高低分为轻度组(n=33)、中度组(n=36)和重度组(n=31);另选30例健康新生儿作为正常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T SB/白蛋白(B/A)比值、S-100B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水平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CD4+/CD8+)的差异,并分析T SB与其他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轻、中、重度组患儿血清B/A比值、S-100B蛋白和NSE水平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gG、IgA、IgM水平及外周血CD4+细胞百分比、CD4+/CD8+比值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血清T SB水平的升高,血清B/A比值、S-100B蛋白和NSE水平逐渐升高,血清IgG、IgA、IgM水平及外周血CD4+细胞百分比、CD4+/CD8+比值逐渐降低,且轻、中、重度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血清TSB水平与B/A比值、S-100B蛋白及NSE水平呈正相关(P<0.05);与血清IgG、IgA、IgM水平及外周血CD4+细胞百分比、CD4+/CD8+比值呈负相关(P<0.05).结论新生儿血清胆红素升高可导致一定程度的神经毒性和免疫功能损害,且胆红素水平越高,神经功能和免疫功能损害越严重.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梅毒螺旋体感染者血清T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Tim-3)水平,探讨其与机体免疫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梅毒螺旋体感染者105例,其中一期梅毒病人26例、二期梅毒病人27例、三期梅毒病人21例、隐性梅毒病人31例,另选择3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清Tim-3水平、体液免疫功能指标及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并检测活动期梅毒治疗后血清Tim-3水平变化。结果梅毒组病人血清Tim-3、IgG、IgM、Ig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二期、三期梅毒组Tim-3水平高于一期梅毒组和隐性组(P < 0.05~P < 0.01)。梅毒组病人CD4+ T细胞水平、CD4+/CD8+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CD8+ T细胞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活动期梅毒经正规驱梅治疗后,血清Tim-3水平和外周血CD8+ T细胞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 < 0.01),外周血CD4+ T细胞水平、CD4+/CD8+值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 < 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梅毒螺旋体感染者Tim-3水平与CD8+ T细胞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52,P < 0.05),与CD4+ T细胞水平呈负相关关系(r=-0.46,P < 0.05),与IgG、IgM、IgA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结论梅毒螺旋体感染者存在Tim-3水平的升高、体液免疫功能的亢进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失衡,血清Tim-3水平与CD4+、CD8+ T细胞水平存在相关性,可能参与了梅毒细胞免疫功能紊乱的过程,加速了病程进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非急性感染期肺脾气虚证、脾虚肝旺证复感儿与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和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等免疫指标的相关性,为不同证型的复感儿提供微观辨证指标,以促进中医辨证理论的现代化研究。方法检测150例肺脾气虚证和150例脾虚肝旺证复感儿非急性感染期血清IgA、IgG、IgM及CD3+、CD4+、CD8+、CD4+/CD8+等水平,另选22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分析。结果 1与健康儿童对照组相比较,肺脾气虚证和脾虚肝旺证复感儿IgA和IgG水平均降低(P〈0.05),CD4+细胞百分率降低(P〈0.05),CD8+细胞百分率增高(P〈0.05),CD4+/CD8+比值降低,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中医证型组组间相比较,免疫球蛋白和T淋巴细胞亚群等微观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脾气虚证、脾虚肝旺证复感儿非急性感染期体液免疫功能低下,细胞免疫功能紊乱,肺脾气虚证、脾虚肝旺证复感儿与免疫球蛋白、T淋巴细胞亚群等免疫指标间存在一定关联,但不具备正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淋巴细胞和氧化应激指标的变化,探讨患者免疫功能与其氧化应激状态的关系.方法 40例ESRD患者分为血液透析治疗组(HD组)和非血液透析治疗组(NHD组),每组20例;以同期接受体检的2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NC组).采集各组静脉全血,运用流式细胞仪进行T淋巴细胞计数及亚群分选,计算外周血T淋巴细胞(CD3+T细胞)、辅助性T淋巴细胞(CD4+ T细胞)百分比及其与其他T细胞亚群(CD8+T细胞)的比值(CD4+/CD8+);检测CD4+T细胞的增殖率和凋亡率.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和白介素4(IL-4)含量;黄嘌呤氧化酶法和硫代巴比妥酸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氧化应激指标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水平.分析各项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 与NC组比较,HD组和NHD组的CD3+、CD4+ T细胞百分比及CD4+/CD8+比值均显著降低;CD4+ T细胞凋亡率上升,增殖率下降;IL-4含量增加,IFN-γ含量减少;血清SOD活性降低,MDA水平升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HD组与NHD组CD3+、CD4+ T细胞百分比、CD4+ T细胞凋亡率和IL-4、 IFN-γ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在ESRD患者中,外周血CD4+T细胞百分比与其细胞凋亡率呈显著负相关(r=-0.87,P<0.01),与细胞增殖率呈显著正相关(r=0.73,P<0.01);CD4+T细胞凋亡率与血清MDA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58,P<0.01),与血清SOD活性呈显著负相关(r=-0.51,P<0.01);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4含量与血清MDA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47,P<0.01).结论 ESRD患者(尤其是未接受血液透析治疗者)外周血辅助性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且相关细胞因子分泌异常;同时,患者处于氧化应激状态,可能是通过诱导CD4+T细胞过度凋亡和Th1/Th2细胞因子失衡使机体免疫功能缺陷进一步加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血浆CD4+、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糖尿病合并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62例为观察组,入院后进行相关降糖及抗感染治疗,观察患者入院时、入院治疗8周后血浆CD4+、CD4+CD25+T细胞水平,并探讨其与血糖控制水平的关系。另选择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结果:治疗前后,观察组血浆CD4+细胞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CD4+CD25+及CD4+CD25+/CD4+比值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8周后观察组CD4+细胞水平升高(P<0.05),CD4+CD25+及CD4+CD25+/CD4+比值显著降低(P<0.01)。观察组依据治疗效果分为治愈组、有效组及无效组,CD4+水平随疗效的增加而增加,CD4+CD25+水平及CD4+CD25+/CD4+比值随疗效的增加而降低,3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T细胞水平与餐后2 h血糖(2 h PBG)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522,P<0.05)。结论:检测CD4+T细胞、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变化,可客观评价糖尿病合并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7.
小儿肾病综合征血清皮质醇及T细胞亚群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建平  何念海 《重庆医学》2006,35(22):2023-2024
目的通过测定肾病综合征小儿血清皮质醇和T细胞亚群来探索小儿肾痛综合征血清皮质醇水平与T细胞亚群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的方法测定小儿血清皮质醇水平,同时应用单克隆抗体技术检测小儿的T细胞亚群。结果实验两组血清皮质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肾病小儿CD3^+、CD4^+以及CD4^+/CD8^+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小儿(P〈0.05),肾病组CD8^+比例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肾病小儿糖皮质激素水平虽然基本正常,但其受体数量下调,细胞免疫功能受损,这表明T细胞亚群可作为肾病综合征活动性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支气管舒张试验(BDT)联合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对小儿哮喘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2月—2021年2月湖南省儿童医院呼吸内科诊治的哮喘患儿73例为观察组,同期医院体检健康儿童70例为健康对照组,检测并比较2组支气管舒张试验后肺功能指标、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分析哮喘患儿BDT改善率与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反应性关节炎(ReA)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以及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56例ReA患者和53例健康对照组外周血CD3+T、CD4+T、CD8+T、CD16+56+NK、CD19+B细胞的百分率;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IgG 、IgA及IgM含量.结果:ReA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D4+T淋巴细胞百分率、CD4+/CD8+比值及CD19+B淋巴细胞百分率均明显增高(P<0.01);血清IgG水平升高(P<0.05);CD15+56+NK细胞百分率明显降低(P<0.01);CD3+T、CD8+T淋巴细胞的百分率及血清IgM、IgA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反应性关节炎患者体内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紊乱,监测ReA患者体内淋巴细胞亚群和免疫球蛋白水平,对于ReA的免疫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江志贵  李微  吴洁  杨翠艳  刘玲 《医学综述》2012,18(23):4051-4053
目的探讨草分枝杆菌F.U.36注射液(乌体林斯)预防过敏性紫癜(HSP)复发的疗效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6例HSP患儿随机分为草分枝杆菌组(n=38)和一般治疗组(n=38),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草分枝杆菌组加用草分枝杆菌F.U.36注射液肌内注射,观察两种治疗方法对预防HSP复发的疗效及6个月和1年内的复发情况,同时检测治疗前后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及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水平。另取15例正常儿童作为治疗前健康对照。结果草分枝杆菌组在治疗后6个月及1年内复发率均低于一般治疗组(P<0.05)。治疗前两组HSP患儿外周血CD3、CD4、CD8、CD4/CD8、IgG、IgA、Ig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D3、CD4及CD4/CD8低于健康组(P<0.05),IgA高于健康组(P<0.05)。草分枝杆菌组经草分枝杆菌F.U.36注射液治疗后,CD3、CD4、CD4/CD8明显高于一般治疗组,而IgA低于一般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草分枝杆菌F.U.36注射液肌内注射对预防HSP复发有一定的疗效,其机制可能与促进HSP免疫异常恢复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