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嗅三针治疗血管性痴呆嗅觉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嗅三针治疗血管性痴呆嗅觉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患者均予嗅三针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进行嗅觉功能检查、长谷川痴呆量表(HDS)评分、简易智力状态量表(MMSE)评分。结果: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70.00%;治疗后HDS、MMSE评分均有所上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嗅三针能有效改善血管性痴呆嗅觉功能障碍患者的嗅觉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前普遍认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impairment,MCI)是指介于正常老化和痴呆之间的一种认知缺损状态,表现在记忆力减退与年龄的不相称,但没有达到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标准[1]。  相似文献   

3.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系正常老化过程与早期阿尔茨海默病(AD)之间的一种过渡状态,或AD的极早期阶段,是痴呆发病的预警信号,目前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导师王新陆教授结合传统治疗中的难点及多年来的临床经验,认为血浊蒙窍是MCI的基本病机。笔者现对其整理探讨如下,以期对本病的防治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认知功能是指人在觉醒状态下始终存在的各种有意识的精神活动,即意识内容。而认知功能障碍则是指认知功能受到不同程度损害的状态。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是介于正常衰老与痴呆之间的一种认知功能损害或过渡状态,以记忆障碍为突出表现,可有其他认知功能的减退,  相似文献   

5.
戴淑青 《中医药研究》2009,(9):1094-1095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由一系列脑血管供血障碍导致脑组织损害引起的痴呆综合征的总称,它是发生在脑血管病基础上的以记忆、认知功能缺损为主,或伴有语言、视空间技能及情感或人格障碍的获得性智能持续性损害。我国全国性痴呆流行病学统计资料显示,随着人口的老龄化、饮食结构的改变,VD的发病呈增高趋势,血管性痴呆的防治工作已成为中西医学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年中医针刺对VD的治疗取得了一定进展。本文就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与机制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血管性痴呆(VD)是老年性痴呆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发病率仅次于Alzheimer病,是由脑血管因素引起的脑循环障碍、脑组织受损导致的一种认知功能缺损的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为认知、记忆、语言、行为、判断机能障碍以及情感或人格等方面的改变。现将近几年来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简称MCI)指有记忆障碍和(或)轻度的其他认知功能障碍,但个体的社会职业或日常生活功能未受影响,亦不能由已知的医学或神经精神疾病解释,是介于正常老化与轻度痴呆之间的一种临床状态。有研究表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向阿尔茨海默病(AD)的转化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支持MCI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痴呆的临床前或早期阶段的观点,因此,及早重视对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认识对延缓老年痴呆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指各种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获得性智能损害综合征,为老年期痴呆常见的类型之一,以认知、记忆、言语、情感、性格等方面的精神减退和消失为主要表现,是唯一可以进行有效干预的痴呆。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VD列入21世纪的重点研究项目。近年来,国内外中西医学者对VD的临床、实验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现将国内外有关研究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血管性痴呆(VD)是指各种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获得性智能损害综合征,以遇事善忘、不能定向、理解错误、计算力差、情绪失控等认知、记忆、言语、情感、性格的精神减退或消失为特征[1]。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认知障碍患者的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情况及其与认知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检测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组(MCI组)、阿尔茨海默病组(AD组)和认知正常者(NC组)3组甲状腺激素水平情况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临床痴呆评定量表测评。结果AD组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与MCI组、N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促甲状腺原氨酸(T4)水平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D组、MCI组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AD组和McI组之间血清T3、FT3、FT4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CI组与AD组血清T3、FT3、FT4水平与MMSE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AD患者和MCI患者存在着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异常,并且与认知障碍严奄程度存在相美性.甲状腺激素水平可能为AD和MCI患者的临康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测定正常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组及痴呆组的颈部血管收缩期峰速度(SPV)、舒张期末期速度(EDV)、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4个血流参数,并进行结果分析。结果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组SPV、EDV显著低于正常组(P均〈0.05),高于痴呆组(P均〈0.05);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组PI、RI显著高于正常组(P均〈0.05),RI低于痴呆组(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功能(障碍)治疗仪对早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效果。方法:50例早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平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脑功能(障碍)治疗仪结合康复功能训练,对照组予康复功能训练,比较两组效果。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ADL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功能(障碍)治疗仪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有效,促进患者恢复肢体功能。  相似文献   

13.
认知护理早期干预对血管性痴呆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认知护理早期干预对血管性痴呆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 选择发病时间≤ 1个月血管性痴呆患者 80例 ,随机分为实验组 (40例 )和对照组 (40例 ) ,对 2组患者均进行健康教育并给予常规治疗护理 ,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用认知护理早期干预 ,2周后 2组患者用MMSE量表评定。结果  2周后 2组患者MMSE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早期用认知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验证嗅三针治疗老年性痴呆患者嗅觉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 50例老年性痴呆患者均伴有嗅觉功能障碍接受了嗅三针治疗,同时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嗅觉功能检查和长谷川痴呆修改量表评分.结果 治疗前,50例患者均为嗅觉缺失;经嗅三针治疗后,12例患者嗅觉恢复,28例患者嗅觉改善、有效率为80.00%.结论 嗅三针能够有效改善老年性痴呆患者的嗅觉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5.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是在重新认识和批判血管性痴呆(VaD)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目的在于对其早期干预,降低VaD的发生率。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ND)恰好处于VCI的早期,对其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针药结合认知训练干预脑卒中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对患者综合功能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符合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中药组和针药组,每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在认知训练的基础上,针刺组给予针刺治疗,中药组给予口服中药治疗,针药组给予针刺和口服中药治疗,疗程30天。治疗前后分别用改良长谷川痴呆量表(HDS)和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CA)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3组HDS量表评分、FCA量表评分均有明显提高(均P〈0.01),且针药组优于针刺组和中药组(P〈0.05或P〈0.01),而针刺组和中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和中药均能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患者综合功能,针药合用效果显著,有协同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7.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又叫老年性痴呆,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病,起病隐袭,病程呈慢性进行性,是老年期痴呆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主要表现为渐进性记忆障碍、认知功能障碍、人格改变及语言障碍等神经精神症状,严重影响社交、职业与生活功能.而AD患者中风后因中风时发生弥漫性脑损伤使呃逆反射弧抑制功能丧失,故出现顽固性呃逆,给患者带来痛苦.笔者于2012年7月-2013年5月运用头针为主治疗30例AD伴中风后顽固性呃逆患者,获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针刺对心理应激性勃起功能障碍(ED)大鼠勃起功能影响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悬吊水池法建立心理应激性勃起功能障碍大鼠模型30只,将制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n=10)、针刺组(n=10),另设正常对照组(n=10)。针刺组取“关元”、“三阴交”、“肾俞”穴施治,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组大鼠阴茎组织中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针刺能明显提高针刺组大鼠的勃起次数(P〈0.05),并提高大鼠阴茎组织中nNOS的表达(P〈O.05)。结论:针刺能明显增强心理应激性勃起功能障碍大鼠的勃起功能,其作用机制与大鼠阴茎组织中nNOS水平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分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中风恢复期以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患者60例,随机分组为对照组(传统针刺组)和治疗组(分期针刺组)。后期应用运动功能评定(FMA)、步行能力分级(FAC)等量表进行疗效评定。结果两组对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均有改善,但从治疗后FMA、FAC等量表比较,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治疗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方面,分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效果优于传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  相似文献   

20.
轻度认知障碍(MCI)是指有记忆障碍和(或)轻度的其他认知功能障碍,但个体的社会职业或日常生活功能未受影响,亦不能由已知的医学或神经精神疾病解释,是介于正常老化与轻度痴呆之间的一种临床状态[1]。当今中国已逐步进入老年社会, MCI 的发病率也呈逐年增长趋势,由于痴呆中晚期治疗效果不佳,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以及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轻度认知障碍的早发现以及早期阻断甚至逆转 MCI 向痴呆转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