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代王清任所著《医林改错》一书,对儿科重证,辟有专论。其论发前人之未发,其治尤多临床经验。现择其要,略予阐发。一、开逐瘀治疳之先河自钱乙提出“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后,后世医家多将疳证的病机,统归于“脾家一脏”,治以  相似文献   

2.
<正>《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指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不仅体现了中医重视治未病的思想,也体现了整体观念在脏腑辨证中的应用,后世医家屡作注释、阐析,提出各种见解,笔者在翻阅大量文献后,对"肝病传脾"与"肝病实脾"进行剖析,提出自己的一管之见,探究其理论及临床意义。1肝病传脾,脾病亦可及肝仲景思想源于《内经》。《素问·玉机真脏论》云:"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各传其所  相似文献   

3.
《金匮》虚劳病篇对虚劳病的脉因证治及用药特点的论述,明之以理,示之以法,析之以方,施之以药,为后世开创治虚之先河。五脏俱虚,脾肾为本,故仲景提出调补脾肾、甘温扶阳是虚劳病的根本治法,创制了行之有效的方剂,为后世医家奠定了治疗虚证的理论基础。1五脏俱虚,首补脾胃补益法则渊源于《内经》、《难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阴阳形气俱不足者,调以甘药”。《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劳者温之,损者益之”。《难经·十四难》也云:“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1.1…  相似文献   

4.
<正> 在中医传统理论中,黄疸为一病名,亦即中医所指的一证。历代医家对黄疸一证,皆有论述,其源流当追溯到《素问·气交变大论》说:“湿热相交,民多病瘅”(痒为疸的同意字),至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对黄疸分别在外感病与内伤杂病中做了较为详致的阐述。后世医家亦有对黄疸一证发微者,然诸说不一而始终未竟一统。病因病理在黄疸之所以发黄的病机认识上,据古人见解,认为黄疸之成因多与脾胃有关,盖脾为湿土,其性恶湿。若脾为湿困,更兼热蒸或寒结,皆可因之而发黄。至明·喻嘉言氏著《寓意草》论及“胆之热汁满而溢外,以渐渗于经  相似文献   

5.
有关脾阴的论述,《内经》已见端倪,历代医书亦有记载,皆因论之不详,至今无系统的辨证论治依据。笔者浏览前人典籍及后世诸家之说,结合临床经验,对脾阴虚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的规律进行探讨,以期充实脏腑辨证的内容。脾阴的概念牌者脏也,属土,主运化。脾土又分脾阳和脾阴,脾的运化功能是由脾阳和脾阴共同完成的。脾阴是脾气或脾阳行使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它能化生脾气,充养脾气;而脾气旺盛,又能化生脾阴。这是“无阴则阳无以化,无阳则阴无以生”之理。但人们多论脾阳而少论脾阴,实则是忽视了脾阴在脾土运化中的重要作用。脾之有阴,古文献中已有  相似文献   

6.
《内经》在论述六气病机中,遗失秋燥致病。后世医家多不明燥邪致病,每遇燥邪致病,多用辛香温燥之药,如乌药、香附、半夏、厚朴等,以燥治燥加重病情。喻昌言“他凡秋伤于燥,皆为秋伤于湿,历代诸贤,随文作解,弗察其讹”(《医门法律·秋燥论》)。直至金元时期刘河间发现燥邪致病:“诸涩枯涸,干劲皴裂,皆属于燥”(《素问·玄机原病式》),才将六气病机补充完整。但刘河问只是给出燥邪致病病机,未给治法及方药。明末医家喻昌将燥邪致病病机完善并第一次提出治燥专用方药。至此,秋燥致病才被后世医家重视。如清代医家吴瑭创出桑杏汤、杏苏散、桑菊饮等治燥名方。  相似文献   

7.
咳嗽为临床上常见症状 ,其病机古今医家论之各异 ,不拘于肺。《素问·咳论》曰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非独肺也”。由于肝肺生理病理上联系密切 ,古今医家特别重视从肝治咳。明·龚廷贤《万病回春》曰 :“从来咳嗽十八般 ,只因邪气入于肝”。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咳嗽门》中论肝咳有12例之多。秦伯未明确提出 :“治肺止咳 ,佐以调肝”。现将从肝治咳诸法浅述如下。1 肝肺生理相关  共司气机升降 :肝为风木之脏 ,位居下焦 ,阴中之阳脏 ,其气升发 ,为气之枢 ;肺为清虚之脏 ,位居上焦 ,阳中之阴脏 ,其气肃降 ,为气之主。肝气之升而不…  相似文献   

8.
陈士铎为清初医家,其著作有大量散佚,但从其现存著作中可见陈士铎对儿科疾病证治有独到见解,他认为儿科以脾胃病为主,故治疗小儿病当以脾胃为先。另外,他重视小儿疳证及其他脾胃病的传变,"脾胃分述,心肾并重"以阐述脾胃病的由来。其善用补肾泻心、调补脾胃之法以治小儿疳证,亦为以前医家所少见,观点实值得后世研究。  相似文献   

9.
自《金匮要略》首次记述以甘麦大枣汤治疗妇女脏躁病以来,历代医家对其评价甚高,皆以甘麦大枣汤作为治疗脏躁病的专方。许叔微、薛立斋、陈自明、陈修园等临床医家都有用本方治疗妇人无故自悲的验案,近代医家陆渊雷《金匮要略今释》更誉称其为治脏躁病的“特效”方,并列举前人验案加  相似文献   

10.
<正> 脏躁首载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对此,后世医家关于脏躁之脏、病因病机及其使用甘麦大枣汤之治疗,颇多异议。笔者不揣疏陋,据家藏资料所载及个人临证所察,拟就此一问题略抒管见。不当之处,冀希指正。  相似文献   

11.
腹水证,《内经》谓之臌胀、中满。《素问·异法方宜论》“脏寒生满病”之说,常为后世医家用作久病阳虚,气、血、水与阴寒互结而致胀满之病机。脏寒胀满以下利,腹胀满,畏寒,足踵肿为主症,以温阳散寒,驱阴霾之水气为治疗原则。笔者于临症中体察到五脏皆可因虚寒而致胀满。根据脏腑辨证,分经论治,可以取得一定疗效,现举临床实例,以资印证。一、脾阳虚馁,水寒失运,亟须实脾利水  相似文献   

12.
雷少逸是清末时病学家,在其《时病论》一书中,根据《内经》论时病之旨,分述各种时令病的病因、病理、症候特点和治法方药,不落前人窠臼,向为后世医家所推崇。现就雷氏治暑立法特点,作一粗浅探讨。 (一) 雷氏认为:“夏伤于暑者,谓季夏、小暑、大夏之令伤于暑也。”暑邪伤人亦有伤暑、冒暑、中暑之异。  相似文献   

13.
《金匮要略》痰饮病篇、水气病篇,分别论述了湿、饮、水肿证治。湿、饮、水,异名同类,湿为水之渐,水为湿之积。湿邪为病,其源有内外之分。外湿者,每因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湿从外袭所致;内湿为病,与肺、脾、肾三脏有密切关系,肺失宣降则水津不布,脾虚则生湿,肾虚则水泛。《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素问·水热穴论》指出,“积水”之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对于水湿的治法,《素问·汤液醪醴论》提出“开鬼门,洁净府”,即宣开  相似文献   

14.
喻嘉言(1585—1664年),我国明末清初著名的医学家。喻氏通晓临床各科,擅长疑难大证,对于“胀病”,尤多心得。他认为“《内经》明胀病之旨,而无其治;仲景微示其端,而未立法”,故于《医门法律》立“胀病论”一篇,以明其理。《寓意草》举胀病案8则,以详其治惜其论多剖见,治恒奇中,既可补前人之未备,又能启后人之心智,于今研究臌胀,仍有指导意义,故撷其要,以资来者。  相似文献   

15.
“随证治之”语出《伤寒论》第 1 6条 ,原为太阳病误治变证而提出的诊治原则。开创了中医指导临床实践哲理思维的先河 ,为“辨证论治”观念提供了有力的证据。通过对此经文的进一步诠释和再认识后 ,认为这是仲景学说“症病观”的重要思维理念 ,进一步整理、发掘和阐发 ,在当今中医现代化的进程上 ,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普遍的临床指导意义。1 用“证病观”诠释“证”字不尽仲景学说的原有旨意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继《内经》之后 ,启迪后世医家辨证思维和奠定临床医学发展的重要著作。自仲景提出“随证治之”以来 ,历代医家在“证”字…  相似文献   

16.
金元四大家治痹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丹溪)是我国医学史上极有影响的医家,为河间学派、攻邪学派、易水学派、丹溪学派的创始人或继承者,其学术思想,各树一帜,对后世医学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论述金元四大家治痹的独特见解及观点。1 刘完素——据证治痹刘完素的学术核心是对火热病机进行阐发,提出了“六气皆从火化”和“五志过极皆为热病”的论点。对于内科杂证,多发挥《内经》思想,使《内经》治疗杂病理论与临证更紧密结合起来。刘完素对痹证病因病机的认识,继承了《内经》的“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及“风寒湿三气偏盛”的学术观…  相似文献   

17.
仲景组方用药特色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仲景《伤寒论》(以下简称《论》)一书,被誉为“众法之宗,群方之祖”、“医门经书”,后世诸医家皆循斯书之规矩。古今运用《论》之方,取捷之新论,奇案不胜枚举。《论》组方严谨,用药灵活,现将仲景组方用药特色做一概述,以供读者参考。一、依据主证,灵活用药《论》用药,依据主证(包括病机)制定主方。这一原则贯穿于全论大法。主证在六经中各有纲目,  相似文献   

18.
清代新安医家余国珮独具创新思想,发前医之未备,补前贤所未及,认为"万病之源,皆以燥湿为本,化阴化阳为变",并在前贤诸家理论的基础上紧密联系其自身临床实践经验,首创"燥湿为纲"学说,法简理赅,以"燥湿"二字详察外感内伤等诸病的病因病机、临证要点、证治用药等,并提出医法顺时论、药味随运变更论、寒燥同治论等独特的理论思想。在临证用药方面,余氏独立"石膏论",指出治燥独推石膏的理论,称其为"清燥之君药",认为其为临证治燥不可或缺之品。以上余氏围绕"燥湿为纲"思想提出的诸多理论,对后世医家产生了深远影响,故而具有较大的学习价值。详思其理可知,余氏燥湿思想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其创新思想亦值得现代医家学习。  相似文献   

19.
“治未病”最早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原文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后世医家在此理论基础上多有发挥,如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清代医家叶天士根据温病发展规律提出“先安未受邪之地。”中医学“治未病”思想内涵丰富,意义广泛,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治未病”是中医预防医学思想的高度概括,将其运用贯穿于高血压病领域,对高血压发生、发展的各个环节提前干预,对于预防、减少和延缓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促进恢复,提高生命质量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疳证又名疳积,好发于幼弱的小儿,故“夫疳之为病,亦小儿恶候”之说,此证是儿科四大证之一。疳积之成,起源于脾胃失调。水谷人胃,赖脾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灌溉诸脏,营养一身。有“水谷素强者无病,水谷减小者则病,水去谷亡者则死”说法。《小儿药证直诀》云:“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说明疳积之形成是由于脾胃之损伤,维系机体各部营养及生长所必须的物质缺乏,以致气体虚弱.出现一系列干枯的痒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