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超声诊断仪中的彩色多普勒成像技术,经由彩色多普勒血流图(CFM)、彩色多普勒能量图(CDE)到多普勒组织成像(DTI),使超声诊断仪在血流检测、脏器"血管树"的结构显示及在冠心病心肌功能评价方面极有前景.而谐波成像技术的应用使B超由线性检测(基波成像)发展到非线性检测(谐波成像)而产生了一次飞跃.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医用超声技术在眼科学、神经学、血管学、心脏病学、消化系统、泌尿科学、产科学和妇科学、外科(手术)学的主要应用,并论述了经颅二维及彩色多普勒技术、组织谐波成像技术、三维成像技术和扩展视野成像技术在临床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超声弹性成像基本原理及技术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超声弹性成像通过获取有关组织弹性信息进行成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成为目前医学弹性成像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介绍了血管内超声弹性成像、组织超声弹性成像的基本原理,以及各种弹性成像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了我国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概况,主要阐述了一些新的医学成像技术系统和设备在我国的开发研究和应用,如:数字成像,包括计算机放射照相CR.直接数字放射照相DR,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计算机断层放射照相CT,包括多种照相技术,如三维重建、CT仿真内窥镜成像CTVE等,核磁共振成像MRI,图像存档与通讯系统PACS等等。  相似文献   

5.
光声效应是指样品被短脉冲激光照射后受激产生超声波的一种现象。基于此效应的光声成像技术是一种新型的生物医学成像模式,其在过去的十年中越来越受到临床和产业的关注,目前已成为生物医学成像领域发展最快的技术之一。光声成像是一种混合型的成像方式,它结合了光学成像的高对比度和光谱识别特性,以及超声成像大穿透深度下仍具备较高分辨率的特点。光声技术可对微血管、血红蛋白浓度、血氧含量、氧代谢、脂肪等进行高特异性的成像,能够灵敏地反映生理特征变化,与超声技术的形态和结构成像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光声成像技术的这些特性使其在临床及生物医学研究领域均具备广泛的应用潜力,尤其适用于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微循环异常等重大和常见疾病的成像诊断和治疗引导。本文将介绍光声层析成像技术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及血管内成像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6.
荧光分子成像技术概述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荧光分子成像技术以低成本、简单易行、对生物体无电离辐射等优势在活体中进行疾病观察、药物及生物学等研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荧光分子成像技术中几个重要的部分,包括荧光分子探针、成像系统、重建算法等方面的内容和进展做了简要的描述,并介绍了荧光分子成像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三维融合"复合超声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介绍一种新的超声成像方法——“三维融合”复合超声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并分析其应用前景。方法:通过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从复合超声成像实现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实现步骤以及临床应用和应用前景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结果:“三维融合”复合超声成像技术已开始应用于临床,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特别是在展示肿瘤与其附近滋养血管的解剖关系,对临床肿瘤等疾病的诊断方面已显示出其巨大的优势,随着技术发展和临床应用研究的深入,必将在临床诊断上发挥更加重要作用。结论:复合超声成像技术在临床诊断方面具有其独特优势,是超声成像的发展方向之一,但还不十分成熟,广泛应用于临床尚需多方进一步努力。  相似文献   

8.
颈动脉易损斑块具有破损倾向、发展迅速、稳定性差等特点,与急性脑卒中的发生具有密切联系。目前对于颈动脉易损斑块的临床检查,主要采用超声技术,因其具有快速、简便、灵活、损伤控制好等优点,对于颈动脉易损斑块检查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超声弹性成像技术作为超声影像学的一种新技术,为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评估提供了新的方式。目前主要的应用技术包括侵入性的血管内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和非侵入性的实时超声组织弹性成像、声辐射力弹性成像等。各类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对颈动脉易损斑块的评估各有其特点,其中实时超声组织弹性成像技术通过彩色编码技术可以进行弹性图的呈现,实现血管斑块的可视化,而脉冲声辐射力成像和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可以分别利用剪切波速度和拉伸模量,对颈动脉斑块的性质进行量化。本文针对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对颈动脉易损斑块的评估的应用价值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颈动脉易损斑块的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介绍了多排CT在功能性成像方面的最新进展,着重阐述了HDCT(高清CT)能谱栅成像的技术原理、实现能谱成像的技术方法和临床方面利用CT扫描、实现组织定性分离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超声技术在评价颈动脉易损性斑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且进展迅猛,主要新技术有血管内超声、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技术、斑块超声造影技术、血管内弹性成像技术、动脉管壁回声跟踪技术、声辐射力脉冲成像技术、血管外虚拟组织成像技术、实时复合成像技术、灰阶超声血流成像技术、速度向量成像技术及三维能量多普勒等。本研究就上述新技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最新发展的无创性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方法,就其成像原理、应用技术及磁共振造影在血管影像诊断方面的临床应用及其评价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组织光学成像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扩散光学成像和相干域光学成像两个方面简要介绍和评述了组织光学成像的基本原理及技术进展,包括连续波光学成像、时间分辨光学层析成像、扩散光子密度波层析成像、超声调制光学层析成像,以及光学相干层析成像和激光散斑成像等,并讨论了脑功能成像和组织光学功能成像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13.
心血管疾病是中国居民的首位死因, 无创性影像技术对心血管疾病的诊疗具有重要价值。心脏磁共振(CMR)通过多参数、多序列"一站式"成像, 可从心脏结构、功能、组织特征及微观结构等方面多维度表征心脏病理生理信息。本文将围绕CMR-T1 mapping、特征跟踪及弥散张量成像等新技术, 阐述其在非缺血性心脏病、缺血性心脏病等多种心肌病变诊断、疗效监测和预后预测方面的应用及进展。  相似文献   

14.
实时全景超声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了一种拓宽视野成像技术-实时全景超声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方法:通过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从实时全景超声成像的基本原理、实现过程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论述。结果:实时全景超声成像已应用于临床,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特别是在对较大器官和肿块的显示与测量、对复杂病变整体的研究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结论:实时全景超声成像在临床诊断的某些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是超声成像发展的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磁共振技术在磁体系统、成像方法、脉冲序列等方面的新进展及其临床应用,提出了成像时间、图像分辨率及方便用户操作是磁共振技术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随机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0年10月在我院门诊被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62例及52例健康人进行研究,将上述研究对象平均分为2组,每组均为冠心病患者31例,健康对象26例;一组使用常规超声检查,为对照组。一组使用组织多普勒成像检查,为观察组;对2组研究对象检测的准确性、特异性、敏感性进行比较。并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诊断的准确率为93.5%,较对照组的86.6%有明显优势,在敏感性、可用度、检查满意度等方面观察组均有明显优势,且P=0.032<0.05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在冠心病的诊断中较超声检测有明显的优势,具有不可替代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与3T核磁血管成像(MRA)在脑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6例脑血管疾病患者均行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与3T核磁血管成像检查。结果 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检出脑动脉瘤38例,脑动脉畸形2例,3T核磁血管成像检出脑动脉瘤34例,脑动脉畸形2例,且瘤体的大小存在差异;脑动脉狭窄或闭塞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检出21例,3T核磁血管成像检查26例,血管狭窄的程度也不一致。结论在脑血管疾病检查中,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与3T核磁血管成像技术均为无创性血管检查,CTA对于脑动脉瘤准确率较高,但颅底位置容易漏诊。MRA对于过小动脉瘤容易漏诊;CTA对钙化和软斑块显示比较好,M RA可以较好的显示血流方向以及血管功能方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倪萍  陈自谦 《医疗设备信息》2006,21(9):43-45,48
磁共振成像设备的飞速发展为许多高端新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很好地解决了临床应用过程中的伪影和心血管成像等难题,在心脏的冠脉成像、血管造影成像、弥散和灌注成像、磁共振波谱、以及功能磁共振成像等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大大地满足了临床与科研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双源CT在肢体动脉损伤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双源CT血管成像在肢体动脉损伤中的应用价值及技术优势。方法:对7例疑有肢体动脉损伤的患者行双源CT血管成像检查,其中上肢动脉双源CT血管成像3例,下肢动脉双源CT血管成像4例,并对术后患者行双源CT血管成像复查。使用德国西门子Somatom Definition双源CT扫描机,对比剂浓度350或370mg/ml,总量80~100ml,注射速率为4.0ml/s。对薄层横断面图像分别采用多平面重建,容积重建,最大密度显影等后处理技术进行血管重建。结果:所有的血管成像均显示血管丰富、清晰,血管边缘光滑自然、与周围组织形成良好的对比,无阶梯样或截断伪影,图像质量优良完全满足临床诊断要求,术前诊断与术后诊断的符合率达100%。结论:对于疑有动脉损伤的肢体外伤患者,双源CT血管成像可以作为一种首选的血管成像方法,通过多种重建技术进行三维血管重建,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基于增感屏的辐射光成像技术的基本性能。方法:在体外和体内2种方式上将增感屏辐射光成像与切伦科夫光成像进行对比研究。体外研究中,采用Eppendorf管进行光谱特性、与核素成像的定量相关性、空间分辨力、灵敏度以及组织穿透性方面的对比。体内研究中,在小鼠模型上与切伦科夫光成像进行成像性能的对比,并进行兔子腘窝淋巴结增感屏辐射光成像。结果:增感屏辐射光成像的光信号可以被临床常用放射性核素激发,例如18-氟(18F)、32-磷(32P)和99m-锝(99mTc),其光信号强度与核素成像定量结果呈线性相关,可以获得比切伦科夫光成像高2个数量级的灵敏度以及更低的能量损失。在移植瘤小鼠与兔子腘窝淋巴结的显像中,组织靶器官都观察到了光信号。结论:增感屏辐射光成像在信号强度、灵敏度以及穿透性方面均优于切伦科夫光成像,展示出非常强的潜在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