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NB)是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可导致尿潴留、反复泌尿系感染,严重者甚至导致肾衰竭,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2]。目前,国际上对SCI后NB的治疗主要以间歇清洁导尿、行为疗法、药物治疗、盆底生物电反馈和手术治疗等。但因脊髓损伤机制的复杂性,疗效不佳。因此,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是目前临床研究的热点和难点[3]。  相似文献   

2.
<正>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近年来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对家庭和社会造成的危害较大,已经得到医学界公认[1],而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NB)又是导致其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大量临床及动物试验研究结果提示,骶上SCI导致的NB多表现为逼尿肌反射亢进型[3]。逼尿肌反射亢进型NB中逼尿肌-尿道括约肌协同失调、逼尿肌过度活跃、尿道括约肌松弛障碍、  相似文献   

3.
<正>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脊髓结构受到外力或病变等破坏,阻断了脊髓内的上行感觉传入和下行运动输出通路,进而导致患者永久且不可逆转的感觉运动等功能丧失[1—2]。由于SCI后的自发再生能力孱弱,通过促进神经组织再生以实现功能恢复的研究极具挑战性,目前绝大部分研究仍处于动物水平,尚未出现临床有效的治疗方法[3]。  相似文献   

4.
<正>脊柱骨折脱位(SFD)主要病因是高处坠落伤或车祸伤,因脱位严重破坏了脊柱稳定性,需要手术治疗[1]。大部分SFD患者合并严重神经功能障碍,少数患者SFD后仅有轻微或无神经损伤症状,这类患者手术难度较大,存在术后出现神经损伤加重的风险。经后路复位内固定手术是治疗SFD最常用方法[2-3],其中椎弓根螺钉植入、骨折复位和脊髓减压容易导致神经损伤。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IONM)具有实时监测神经功能状态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正>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可出现损伤水平以下的神经、运动维度功能障碍[1,2],下肢失能的患者仅可使用上肢开展活动,整体性有氧运动效能出现下滑问题,自主活动能力大为受限[3,4]。人类个体的耐力活动构建于心肺功能基础之上,患者伴随脊髓损伤出现肺功能、运动耐力的减退,  相似文献   

6.
<正>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是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 HZ)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最新数据表明,我国HZ的患病率约为7.7%,而29.8%HZ病人将进展为PHN [1]。目前PHN治疗是采用以药物治疗为基础,联合微创介入治疗的综合治疗模式[2]。神经电刺激治疗是国内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的一种重要的微创神经调控技术,目前临床上使用的神经电刺激方法包括脊髓电刺激(spinal cord stimulation,SCS)、外周神经电刺激(peripheral nerve stimulation,PNS)和经皮神经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 TENS)等[3]。  相似文献   

7.
<正>阴部神经痛(pudendal neuralgia,PN)又称为阴部神经卡压综合征,是发生在阴蒂(阴茎)、会阴、外生殖器及肛门周围的疾病,易引起阴部神经支配区域的肌肉、筋膜、韧带产生疼痛与不适[1],其发病率约为6.6%[2]。此病以女性患者居多[3],由于难以启齿,往往不愿就医,因此给患者身心健康带来极大痛苦。  相似文献   

8.
<正>膈肌是介于胸腔和腹腔之间穹窿状扁薄的阔肌,由中央部的肌腱和周围的肌纤维构成。膈肌在呼吸运动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呼吸过程中80%动力来源于膈肌[1]。膈肌功能障碍是指气管内压的改变小于11cmH2O(1 cmH2O=0.098 kPa)[2],包括膈肌无力和膈肌瘫痪。脊髓损伤、多发性硬化症、格林-巴利综合征、重症肌无力等神经肌肉疾病及接受机械通气治疗均可引起膈肌功能障碍[3]。我国重症病房救治的患者中有72%的患者需进行机械通,  相似文献   

9.
<正>脑卒中、脊髓损伤拥有高致残率、致死率[1—2],是康复医疗环境中主要的病种。其造成的步行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交往,增加了患者的心理负担[3]。因此在康复治疗过程中,需要患者积极参与锻炼、增加肌肉力量、改善平衡能力,从而提高其步行能力,增加其对生活的自信心,促进患者的身心康复[4—5]。  相似文献   

10.
<正>混合性神经内分泌-非神经内分泌肿瘤(mixed neuroendocrine non-neuroendocrine neoplasm, MiNEN)是指神经内分泌成分和非神经内分泌成分并存的复合肿瘤,其成分各占病变的30%以上,属于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neoplasm, NEN),通常发生于胃肠道[1]。由于胆管黏膜没有神经内分泌细胞,所以胆道NEN占消化道NEN的比例小于2%[2],  相似文献   

11.
<正>脑卒中是我国成年人致死和致残的首位原因[1]。研究表明,约85%的早期卒中患者存在上肢功能障碍[2],超过50%的卒中患者存在上肢功能永久性的损伤,显著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3],因此改善卒中后上肢功能至关重要。传统的上肢康复治疗通常耗时久且患者依从率低,结果常取决于治疗师的经验和能力,不足以诱导功能障碍肢体基于神经可塑性的运动改善[4]。  相似文献   

12.
<正>神经控制系统紊乱造成下尿路功能障碍称为神经源性膀胱,通常需在存有神经病变的前提下才能诊断[1]。神经源性膀胱可分为失禁型排尿障碍、潴留型排尿障碍、潴留和失禁型排尿障碍。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功能治疗及康复时间比较长,患者出院后由于护理连续性的中断,缺乏科学膀胱功能训练,加之患者依从性差,  相似文献   

13.
<正>吞咽是呼吸道、口咽及食管结构的一项重要神经肌肉功能,在保护气道的同时,将物质从口腔运输到胃[1]。吞咽障碍是由于下颌、双唇、舌、软腭、咽喉、食管等器官结构和(或)功能受损,不能安全有效地把食物经口送到胃内,可表现为饮水呛咳、吞咽粘滞感、咽下困难、吞咽乏力等症状[2]。由神经性统疾病导致的吞咽障碍称为神经源性吞咽障碍(neurogenic dysphagia, ND),以卒中后吞咽障碍最为常见[3]。研究表明,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发生率高达37.0%~78.0%[4],吞咽障碍易诱发吸入性肺炎、窒息、脱水和营养不良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相似文献   

14.
神经源性膀胱是由于控制排尿功能的中枢神经系统或周围神经受到损害而引起的膀胱尿道功能障碍,是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常见的合并症之一[1]。在美国,总计有超过20万的SCI患者,每年新增病例约1万人[2],而我国每年新增病例达5  相似文献   

15.
<正>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第二大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临床特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不稳[1]。PD患者的发病年龄在21—40岁称为青年型帕金森病(young-onset PD,YOPD)[2],这一类患者由于发病时处于壮年时期,疾病的持续时间更长,运动并发症也更多,会带来更大的生理、心理和经济的压力[3]。  相似文献   

16.
<正>截止到目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大流行已经造成全世界数亿人的感染和数百万人的死亡,提高疫苗接种率是广泛认为可以降低重症死亡的主要方法。早期,包括BNT162b2 mRNA疫苗[1]、Ad26.COV2.S疫苗[2]、mRNA-1273疫苗[3]、Gam-COVID-Vac[4]、AZD1222疫苗[5]的大型随机Ⅲ期临床试验均把使用免疫抑制剂的肿瘤患者排除在外,但肿瘤患者免疫力差、并发症多,具有较高的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17.
<正>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和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70岁以上病人的发病率分别为10.6%和4.1%[1]。在50~90岁人群中,1/3会感染HZ,1/10会罹患PHN[2]。PHN病人中超过50%发生于胸背部。PHN病人往往伴有中重度疼痛和焦虑抑郁情绪,社会活动能力丧失,生活质量明显下降[3,4]。神经阻滞、神经射频、脊髓电刺激是治疗HZ和PHN的常用方法,但疗效都不十分理想。三氧是治疗慢性疼痛的有效方法,但国内外尚无皮下三氧注射治疗HZ的研究报道。本研究采用前瞻性研究,分析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nerve block,TPVB)联合皮下三氧注射预防老年胸背部发生PHN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8.
<正>神经鞘瘤可以发生在不同的部位。相关研究表明大约5%的神经鞘瘤病例来自腹膜后,而出现在内脏器官特别是肾上腺的神经鞘瘤则更为罕见[1]。肾上腺髓质由多种神经支配,包括膈神经、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肾上腺神经鞘瘤(adrenal schwannoma, AS)起源于与这些神经相关的施旺细胞[2-3]。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收集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40医院病理科2012—2022年确诊的5例肾上腺神经鞘瘤。  相似文献   

19.
<正>吞咽障碍是指唇、舌、下颌、软腭、咽喉、食管等器官结构和(或)功能受损,不能安全有效地把食物送到胃内的过程,其分为器质性和功能性障碍[1]。器质性吞咽障碍是指口、咽、喉、食管等解剖结构异常,而导致吞咽困难[2]。而气管切开患者破坏了正常的吞咽解剖结构和机制,可致吞咽困难。研究显示,43%~83%的气管切开患者伴有吞咽障碍[1,3]。功能性吞咽障碍是由于吞咽肌暂时失去神经控制,吞咽肌、骨骼肌运动的不协调引起的吞咽障碍[2]。  相似文献   

20.
<正>脑卒中是由于脑血管区域破裂或阻塞出现神经元缺氧、功能损伤或坏死而导致持续性功能障碍的神经系统疾病[1],已经成为当今成年人残疾的主要病因之一[2]。其引发的功能障碍由神经元损伤部位和损伤程度决定[1]。一般包括认知水平下降、平衡能力不足、言语功能障碍和上下肢功能障碍,导致步行能力下降,社会参与缺失,直接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3—6]。步行能力是实现日常活动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