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和法"代表方小柴胡汤配伍机制及治疗肝病的现代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法”在中医里是一种适应症较为广泛 ,而且又比较特殊的治法。从临床实践来看 ,“和法”施用于机体不会出现明显的发汗、催吐、泻下等作用 ,也不表现出对机体有明显的补益作用 ,也不祛痰、化瘀、逐水、除湿。和法是利用药物的疏通调和作用 ,以达到解除病邪的目的 ,属于调整人体机能的一种方法。和法应包含和解、调和、缓和等三种意思。[1] 本文试对和法代表方剂之一———小柴胡汤在方剂配伍、组方机制及对其治疗肝病的现代研究方面作一初步探讨。1 方剂配伍、组方机制小柴胡汤乃汉代张仲景所创制 ,为后世称为和解剂的主方。柯韵伯喻之…  相似文献   

2.
柴胡汤类方证及和法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柴胡汤类方证及和法的若干问题进行讨论 ,认为 :半表半里不应理解为一半表证一半里证 ;大柴胡汤非治少阳兼阳明证而是少阳病之主方正方 ;对“但见一证便是”的理解应是着眼于少阳位于半表半里及主持枢机的特殊性方面 ;和法只是针对少阳病的一种治法 ;小柴胡汤非扶正祛邪而是扶正以祛邪 ,体现治法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3.
和法是祖国医学传统的治疗大法之一。和者,具有调和与和解之意。其作用既不同于汗、吐、下、清、消等法的攻邪,也不同于补、温等法的扶正,而是祛邪与扶正相结合的治疗法则。它通过和解表里之寒热、调和脏腑之虚实,从而达到祛除病邪、平衡阴阳、恢复健康的目的。汉代医家张仲景首开和法之先河,创小柴胡汤治疗伤寒少阳证乃为其代表方。清代医家程钟龄著《医学心悟》,评论八法,其论和法云:“伤寒在表者可汗,在里者可下,其在半表半里者,惟有和之一法焉,“小柴胡汤加减是也”。和法在八法中,除积少用之吐法外,其余六法皆可与和法同用。程氏谓有“清而和者、温而  相似文献   

4.
和解法属八法之一,始自《伤寒论》,代表方为小柴胡汤。文章根据温病的病因病机和传变的特殊性,对和解法的应用有所变通,提出了不同于伤寒少阳病的治法和方剂,从而发展,丰富了外感热病和解法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柴胡始出《本经》,两千年来作为疏散退热的有效药物而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是到了清代,有的医家提出其能和解少阳,而且这种观点被一部分人所接受,影响至今。现在高等中医院校的统编教材及部分中医药书籍,将“和解少阳”列为柴胡功用之首。对此,笔者存有异议。通过考证历代本草文献,冒昧提出个人浅见,不妥之处,尚望同仁指正。 1.孰能和解少阳,诸家众说不一 考证历代本草文献,对于“和解少阳”是否为柴胡的功用,认识不一,归纳之,不外以下几种。 第一,认为和解少阳是小柴胡汤的作用,非柴胡单味药之功。如《本草经疏》:“足少阳,胆也。胆为清净之府,无出无入,不可汗,不可吐,不可下,其经在半表半里,故法从和解,小柴胡汤之属是也。”陈修园也认为:“伤寒在表者可汗,在里者可下,具半表半里者,惟有和之一法焉,仲景用小柴胡汤加减是也。”  相似文献   

6.
小柴胡汤,是少阳病和解剂之总方,正如柯韵伯所说:“少阳之机枢剂,和解表里之总方。”该方以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炙甘草、生姜、大枣7味药组成,在《伤寒论》中以柴胡命名的有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共6方。了解柴胡汤诸方加减,必须先从小柴胡汤开始,才有纲举目张的作用。小柴胡汤是治疗少阳病之主方,方中柴胡、黄芩清解少阳经腑邪热,又疏肝利胆,促进疏泄以增强新陈代谢;半夏、生姜和胃止呕,能升能降,助柴胡透达以散邪气而解表;人参、炙甘草、大枣温补脾气,扶正去邪,以拒邪气内…  相似文献   

7.
和法是通过和解的作用,以祛除病邪为目的的一种治法。此处“和解”之意,并非单纯指“和解表里”,还包含调解、调和之意。岳美中讲:“和法是指和解表里、疏瀹气血、协调上下等各方面,凡属补泻兼施、苦辛分消等均是。”蒲辅周亦讲:“和解之法,具有缓和疏解之意,使表里寒热虚实的复杂证候,脏腑阴阳气血的偏衰偏盛归于平复,寒热并用,补泻合剂,表里双解,苦辛分消,调和气血,皆谓和解。”和法适用于脏腑气血不和,或寒热混杂,或虚实互见的病证。故凡邪在少阳、募原,以及肝脾不和、肠寒胃热、气血失调、营卫不和等致病时,都可以和法治之。临床所见,脾胃因其特殊的生理特性及病机特点,使和法在脾胃病的治疗中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成无己《伤寒明理论》提出半表半里当用和解之法,小柴胡汤为和解表里之剂。刘完素、李东垣沿袭了成无己病在半表半里当和解的说法。徐春甫将"和"作为独立的治法提出,认同"小柴胡为少阳表里和解之药"。张景岳将"和阵"列入"新方八阵"范畴。汪昂《医方集解》专列"和解之剂",其"和解"概念承袭于成无己,但和解剂的选方范围有所扩大。程国彭首次提出"医门八法",完善和法。  相似文献   

9.
成无己<伤寒明理论>提出半表半里当用和解之法,小柴胡汤为和解表里之剂.刘完素、李东垣沿袭了成无己病在半表半里当和解的说法.徐春甫将"和"作为独立的治法提出,认同"小柴胡为少阳表里和解之药".张景岳将"和阵"列入"新方八阵"范畴.汪昂<医方集解>专列"和解之剂",其"和解"概念承袭于成无己,但和解剂的选方范围有所扩大.程国彭首次提出"医门八法",完善和法.  相似文献   

10.
辛开苦降法是《伤寒论》经典治法之一,其特点为寒温药并用,辛温通散以开郁,苦寒清热以降泄,一升一降共达祛除病邪、条畅气机之功。通过对《伤寒论》中大青龙汤、麻黄升麻汤、半夏泻心汤、小柴胡汤用药特点的论述,对辛开苦降之法在宣肺清热、和中消痞、和解枢机中的作用进行解析。同时结合临床实践,阐述运用辛开苦降法在表证、不寐证、脾胃湿热证等病症中的治疗用药体会,对辛开苦降法的理论及临床运用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1.
"和法"即用升、降、收、散的药物,调节少阳或厥阴阴阳交接的枢转作用,使机体脏腑关系协调,气血流畅,达到阴阳平衡的一种治疗方法,包括"和少阳法"及"和厥阴法",其实质是针对枢机为病而设的一种治法,故在临床上不能不辨病机随意运用。和解剂的代表方剂有和少阳之小柴胡汤、和厥阴之乌梅丸、和少阳厥阴之四逆散,此三方枢机病位特殊,用药多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但寒热并用或攻补兼施并不等于"和法"。"和法"的临床应用一定要符合枢机为病的病机特点,和而有据,勿使之过泛,以免贻误病情。  相似文献   

12.
和法辨析     
和法,系中医治法中的八法之一。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作用,以祛除病邪为目的一种治法。其要义贵在中正平和,内容则包含病变部位、具体治法、组方用药及服药方法。因此,使用本法须仔细辨析。1 适应的病变部位和法,是专治病邪在半表半里的一种方法。《伤寒明理论》说:“伤寒邪在表者,必渍形以为汗,邪气在里者。必荡涤以为利。其于不内不外,半表半里,既非发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对,是当和解则可以矣。”和法之治不限于病邪半表半里。戴北山说:“寒热并用之为和,补泻合剂之为和,表里双解之为和,平其亢厉之为和。”故本法适应于脏腑气血不和,或…  相似文献   

13.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治》。是透达半表半里之邪,和解少阳的代表方剂.笔者自83年临床运用小柴胡汤以来,在主症范围的应用上受益匪浅,并对小柴胡汤的内涵及小柴胡汤的应用作了进一步探讨,将本方应用于便秘、偏头疼、痛痹、周期性经前发热等内伤杂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今择选案论,予以阐述.一、便秘便秘一证,临床分为虚实两大类。其治法不外攻补两种.但在久病之人,临床表现和病理机制错综复杂,简单施以攻补,常常收效不佳。笔者在临床中观察到,部分便秘患者,其病机与三焦气机密切相关,在辩证时,使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枢机,疗效满  相似文献   

14.
针对和解与和法界定不清的现状,区分并给出两者新定义,将和解方剂重新归类。以第九版《方剂学》[1]为基础,各医家对和解与和法的见解为依据。和解即为解半表半里之邪;和法可分为和解少阳、调和寒热、调和肝脾三类。小柴胡汤、蒿芩清胆汤、表里双解剂归属和解剂;截疟七宝饮归属祛痰剂;四逆散、逍遥散、痛泻要方、半夏泻心汤归属理气剂。现代广义上的和法应为和法的唯一概念,狭义上的和法应为和解概念,需按此将《方剂学》中和解剂重新归属,避免争议。  相似文献   

15.
大柴胡汤是临床常用方剂之一,明确本方的适应证候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加以使用是非常重要的。《伤寒论》第106条说:“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湖北中医学院主编中医学院试用教材《伤寒论选读》(以下简称“选读”)说:“……若服药后,有呕不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少阳病治法主要是和解法。所谓“和解”,金·成无已说:“伤寒邪气在表者,必溃形以为汗;邪气在里者,必荡涤以为利;其於不外不内,半表半里,既非发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对,是当和解则可矣!”和解并不意味着调和折衷,邪正不分,其实质是转运枢机、助正达邪。临床实践证明,少阳病治法不仅用于外感疾病,而且更广泛地用于内科杂病。本文就少阳病治法在内科杂病中的应用,作一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17.
口苦是一自觉症状,其所以能产生,正如《素问·奇病论》云:“胆气虚上溢而口为之苦。”及《灵枢·四时气篇》:“胆液泄则口苦。”由此而知之,临证多从火热证辨治。其病因机制有三:一是外感邪入少阳;再是内伤肝胆郁热;三是痰热内扰。治法均宗“热者寒之”之旨,或以小柴胡和解泄热;或以龙胆泻肝汤清泄肝胆;或以黄连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讲义》(五版教材)将小柴胡汤证(即柴胡证)置于“少阳病本证”款下讲述(见137页),并谓“少阳病本证,除小柴胡五主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之外……”(152页),分明认为柴胡证是少阳病本证。何谓少阳病本证?是书没有确切解释。但由“少阳病有从太阳之表而来者,有自发于少阳者”(见136页)诸文字观之,其意似为“‘自发于少  相似文献   

19.
“小柴胡汤副作用引起死亡”事件的真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日本,随着中药煎剂的简单化,中药制剂进入了“颗粒提取物制剂的时期,有学者发表了小柴胡汤用于难治的慢性肝炎有效的报告,此后,小柴胡汤被西医医生们广泛应用。研究结果发表后,引起反响,日本的西医医师们忽视辨证论治,对慢性肝炎患者投用小柴胡汤,厚生省对此进行了调查,2000年1月的全国报纸报道了“小柴胡汤的副作用引起死亡事件”,全世界的汉方家,中医学院,临床医学家们非常震惊,在此,将其真相发表,希望能为今后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作用。  相似文献   

20.
和解少阳法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和解少阳法与小柴胡汤在临床上应用面极其广泛,运用上十分灵活。张仲景在《伤寒论》第1 0 1条指出:“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笔者研读《伤寒论》,对和解少阳法与小柴胡汤情有独钟。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认为运用和解少阳法与小柴胡汤,可从以下思路入手。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