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β-N-甲氨基-L-丙氨酸(BMAA)是一种具有神经毒性的非蛋白氨基酸。研究表明,BMAA能够损伤运动神经元。在自然环境中,BMAA可以沿食物链传递,具有生物放大现象,可能参与肌萎缩侧索硬化-帕金森痴呆综合征的发病过程。大部分浮游蓝细菌(蓝藻)能够产生BMAA,环境中广泛存在的蓝藻可能会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本文对BMAA的理化性质、毒性、致毒机制、检测方法及其沿食物链的传递行为等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蓝藻毒素对人体健康的风险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西加鱼毒素的来源、分布及其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加鱼毒素最初由生活于珊瑚礁附近的底栖微藻分泌产生,在食物链"底栖微藻--草食性鱼--肉食性鱼"的传递过程中,毒素结构不断变化,毒性逐渐加强,当人进食染毒鱼后就会导致西加鱼毒素中毒.  相似文献   

3.
蓝藻细胞外多糖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蓝藻(blue-green algae)又称蓝细菌(cyanobacteria)是一大类能够进行光合放氧的原核微生物,其中包括单细胞和丝状体两种类型。一些属种的蓝藻能够固定空气中的氮气(N_2),因此,这些蓝藻能专一性的以廉价的无机原料(H_2O、CO_2、N_2等)为营养而生长。另外,蓝藻在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中都能被发现,有些种类能在较极端的环境条件下生存(如高盐、高碱、高温和干旱)。蓝藻为了适应这些多变的自然环境的选择性压力,就产生了一系列的代谢机制,其中普遍认为蓝  相似文献   

4.
邻苯二甲酸酯类(Phthalates,PEs)是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环境雌激素),其暴露与人群生活密切相关。PEs毒性持久,可作为塑化剂应用于塑料制品;但PEs与塑料高分子聚合物以键能较弱的氢键或范德华力结合,致使其易从塑料材料中逸出,经食物链富集后逐级放大,危害人体健康。据报道,我国人群总PEs的暴露水平为23~159μg/kg·bw·d,处于暴露风险中[1]。  相似文献   

5.
<正>二噁英类化学物质是多氯代二苯并-对-二噁英和多氯代二苯并呋喃的总称,共有200余种同系异构体。其中2,3,7,8-四氯二苯并-对-二噁英(2,3,7,8-tetrachlorodibenzo-p-dioxin,TCDD)毒性最强[1]。二噁英是在冶金工业、杀虫剂生产、垃圾焚烧、造纸等过程中产生的微量或痕量污染物,广泛地存于水、土、大气中[1]。二噁英在人和动物体内不产生代谢变化,而在食物链中累积,严重威胁机体健康[2]。本文重点概述  相似文献   

6.
王国粉  杨肖蓉  任婵  苏瑜  王英 《安徽医药》2018,22(2):257-260
目的 观察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在脓毒性休克患者中的变化情况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将研究对象分为脓毒性休克组(脓毒性休克组又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脓毒症组和健康对照组,观察各组患者的RDW水平,同时与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动脉血乳酸(Lac)、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和序贯器官衰竭估计评分(SOFA)等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脓毒性休克组、脓毒症组患者RDW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入院后1、3、5、7、10 d的RDW升高(P<0.05)。入院第1个24 h脓毒性休克组RDW与CRP、PCT、APACHEⅡ评分和SOFA评分成正相关性(r=0.836,0.683,0.589,0.727,0.311,P<0.05)。RDW与APACHEⅡ评分和SOFA评分联合可以提高脓毒性休克患者的死亡预测能力。 结论 RDW水平升高对脓毒症具有预示作用,同时对脓毒性休克患者不良预后具有判断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胰岛素-5-氟尿嘧啶偶联物(insulin-5-Fu)在体外的细胞毒性和细胞亲和性.方法 通过MTI比色法和荧光标记成像来检测insulin-5-Fu对正常肝细胞和肝癌细胞的作用效应.结果 偶联物在体外能够与肝癌细胞迅速地特异性结合;在中、低浓度下对肝癌细胞具有与原药相近的细胞毒性,对于正常细胞,其初期毒性较低;在高浓度下对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的毒性急剧增加.结论 以胰岛素为靶向载体的偶联物能够靶向肿瘤细胞,在中、低浓度范围内能够达到与原药相近的抑瘤效果,对正常细胞的毒性表现出时间延迟现象,高浓度时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邻苯二甲酸酯[Di-(2-ethylhexyl)phthalate, DEHP]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增塑剂之一,在食品包装材料、服装面料、医疗器械、土壤、水源和室内外空气中均有检出。本研究基于对DEHP的危害识别和危害特征描述,进行健康影响的危害评估。方法通过对文献型数据库(Pubmed、Toxline、万方和知网等)、毒理学信息数据库(HSDB和ChemIDplus等)以及人类健康、环境保护相关权威机构的官方数据库(EFSA、EPA、WHO、IARC和NTP等)进行文献的检索、去重、人工筛选、文献梳理和质量评价,进一步基于收集筛选所获得的毒理学数据信息,开展DEHP的健康危害评估。结果以生殖和发育毒性作为最敏感的观察终点,欧盟食品安全局(EFSA)、欧盟化学品管理局(ECHA)以及我国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等机构确定DEHP的TDI为0.05 mg/kg·bw·d。结论 DEHP的急性经口毒性低,但长期暴露具有一定的健康风险,其毒作用主要包括生殖毒性、肝毒性、神经毒性和内分泌毒性等。  相似文献   

9.
小分子干扰RNA (siRNA)的非病毒纳米传递载体与病毒载体比较,前者具有简便、安全和毒性小等特点,易于为临床所接受,因此近年的研究进展迅速.文中根据最近几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siRNA非病毒纳米传递载体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蓝藻(Blue-green alga)在夏秋季节大量生长繁殖,在湖泊、池塘等水域形成水华,某些有毒水华死亡后释放毒素致鱼群大批死亡;家畜和野生动物若饮受其污染的水,则发生急性中毒甚则死亡;人类饮用受其污染的水可暴发某些疾病。因此蓝藻的毒性逐渐受到注意,自1980年以来就曾开过三  相似文献   

11.
与病毒基因载体相比,非病毒基因载体具有毒性低、免疫原性小、结构改造可实现基因靶向递送、可重复应用等优点。而其中阳离子聚合物能够与基因形成稳定复合物,促进细胞对复合物的内吞,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本文主要从修饰方法以及靶向传递等方面介绍了阳离子聚合物在基因传递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钝顶螺旋藻的药用价值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螺旋藻属蓝藻门颤藻科螺旋藻属(Spir-ulina),是一种无分支、螺旋形丝状蓝藻(或蓝菌藻Cyanophyta)。人们常在碱性湖泊中找到它,有时甚至在pH值高达11的湖泊中找到它,而这么高的pH值能抑制绝大多数其它藻类和微生物的生长。螺旋藻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必需氨基酸和必需脂肪酸(例如γ-亚麻酸)的含量也很丰富。现在,人们对螺旋藻的兴趣不仅限于其丰富的营养价值,许多研究人员己经开展了关于螺旋藻潜在药用价值的研究。其内容涉及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防癌抗癌、增强免疫功能、增加肠道乳酸菌群、降低重金属和药物的肾毒性以及放射防护等诸多方面。目前研究较多的是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Notdst.)Geitl.]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在关于骨性关节炎(OA)的基础研究中对于一氧化氮合成酶的关注度逐渐升温.一氧化氮合成酶主要有两种,分别为结构型 (cNOS)及诱导型(iNOS) NO合成酶.cNOS的激活主要依靠钙离子和钙调蛋白,参与神经系统的信息传递以及使血管扩张.而iNOS主要具有细胞毒性作用,在对肿瘤细胞、细菌以及真菌产生损伤的同时也对正常组织产生损伤,细胞因子IL-1β、TNF-α、IFN-γ等可激活iNOS.  相似文献   

14.
砷的健康危害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系统文献检索基础上,收集筛选砷(Arsenic)及其化合物的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的毒理学资料和数据,对砷的健康影响进行危害评估,为风险评估提供毒理学基础数据。方法首先进行系统文献检索,经过初级检索、去重和人工筛选等文献梳理过程,以及文献质量相关性评价,确定纳入的核心参考文献;然后对收集筛选的毒理学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对砷的健康影响进行危害评估。结果砷的毒性与其化学形态和溶解性有关。无机砷的急性经口毒性分级为中毒至剧毒,有机砷为无毒。三价砷毒性强于五价砷。亚慢性和慢性毒性动物试验显示:砷对心血管、呼吸、胃肠、血液、免疫、生殖和神经系统有危害效应。人体通过呼吸吸入、皮肤接触、食物和水等方式摄入过量砷后,会发生急、慢性砷中毒,甚至诱发癌症。2012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砷和无机砷化合物列为第1类物质(对人类为确定致癌物)。结论砷的长期暴露具有一定的健康危害,其毒性作用主要包括生殖发育毒性、神经毒性、免疫毒性和致癌性等。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基于总膳食暴露评估的无机砷的BMDL_(0.5)为每天2.0~7.0μg/kg·bw。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生活饮用水的砷限量为10μg/L。我国GB 2762-201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规定,谷物等食品中总砷限量为0.5 mg/kg。  相似文献   

15.
目的白果中银杏酸类化合物(ginkgolic acids, GAs)是其主要毒性成分之一,人体因摄食白果引起的毒副作用与银杏酸毒性相关,有必要对GAs进行危害评估,旨在为今后进一步的健康风险评估提供基础毒理学数据。方法基于系统文献检索方法,收集白果中GAs的有效毒理学数据后,对其健康危害予以评估。结果毒代和药代动力学资料显示,GAs由啮齿类动物经口摄入后可被迅速吸收,动物外周血液中GAs的C-T曲线出现双峰现象,肝和肾是其主要蓄积器官,GAs主要经粪便排出体外。动物急性经口毒性实验资料表明GAs属于实际无毒或低毒级别。GAs具有免疫毒性、致敏性和细胞毒性。可能具有肝、肾毒性和神经毒性。尚无证据证明GAs具有致突变性和遗传毒性。多国药典规定银杏叶提取物(Ginkgo biloba extract, GBE)中GAs的限量为5 mg/kg。201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银杏叶提取物中总银杏酸10 mg/kg。白果的不同炮制品中GAs含量不同,未经加工白果中GAs含量较高白果不同部位GAs含量差别较大果芯中含量最高。结论白果作为药食同源物质,临床中毒案例多有报道,可能与白果中GAs毒性效应相关。因未经加工白果中GAs含量较高,在食用白果时注意不要生食,因其果芯毒性较大,要注意去除果芯,且不可多食。  相似文献   

16.
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蓝藻蛋白-N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蓝藻抗病毒蛋白 N (cyanovirin N ,CV N )是一种从椭孢念珠藻 (Nostocelliposporum )中分离出的抗病毒活性蛋白 ,能够有效地抑制多个亚型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Ⅰ (HIV Ⅰ ) ,Ⅱ (HIV Ⅱ )以及猴免疫缺陷病毒 (SIV )。CV N的上述特性使它可能成为艾滋病 (AIDS)的潜在高效治疗药物。大量研究证明 ,CV N与包膜糖蛋白 12 0 (GP12 0 )具有高度亲和性并能够阻断由包膜蛋白介导的细胞融合过程从而阻止病毒的扩散。CV N的出现标志着天然多肽抗艾滋病药物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7.
肠道菌群在物质信息传递、代谢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随着生物技术的进步,人们对肠道菌群与宿主健康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某些药物毒性存在相关性。文章总结了药物肝毒性、肾毒性、神经毒性和生殖及幼龄毒性相关的肠道菌群研究成果,以期为药物毒理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N-琥珀酰壳聚糖纳米粒(Suc-Chi/NPs)肿瘤靶向性,考察5-氟尿嘧啶-N-琥珀酰壳聚糖纳米粒(5-FU-Suc-Chi/NPs)抗肿瘤活性。方法 建立异硫氰基荧光素(FITC)-Suc-Chi/NPs的体内荧光分析方法,检测Suc-Chi/NPs在Sarcoma 180-荷瘤小鼠体内组织分布数量。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FICT-Suc-Chi/NPs在组织切片中蓄积量,评价FICT-Suc-Chi/NPs肿瘤靶向性;以Suc-Chi/NPs、5-FU注射液为对照,考察5-FU-Suc-Chi/NPs在Sarcoma 180-荷瘤小鼠体内的瘤体积抑制率及对荷瘤小鼠体重的影响,评价制剂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FICT-Suc-Chi/NPs能够长时间的滞留在血液中,在各组织及血浆中分布的数量次序依次为肾>肿瘤>血液>肝>脾>肺。5-FU-Suc-Chi/NPs与5-FU注射液相比较,能够更有效地抑制Sarcoma 180肿瘤的生长,而且组织毒性较温和。结论 研究表明N-琥珀酰壳聚糖纳米粒具有长循环特性,能够实现实体肿瘤靶向传递;以N-琥珀酰壳聚糖为载体包载抗肿瘤模型药纳米粒具有较高抗肿瘤活性及较低的毒性。  相似文献   

19.
文摘     
YZX 2007001 CA144:474910j PCT Int.Appl.WO 2006 49,307脂质体细胞靶向传递药物本法能够向靶细胞高效传递被包裹物质。研究表明在脂质体中合成的接连蛋白,以连接子(具有缺口连接功能)的形式被传递进入脂质体膜中。即用含有连接子(是一种在体外蛋白合成体系中组装合成的连接蛋白)的脂质体发挥缺口连接功能。(李海燕译孙英华校)  相似文献   

20.
《中国药房》2015,(16):2209-2212
目的:研究胎牛血清(FBS)对聚乙烯亚胺(PEI)基因传递系统的降毒作用。运用Nanoparticles albumin bound技术的原理,制备以FBS修饰PEI/DNA的复合物(PEI/DNA/FBS)。采用MTT比色法计算人宫颈癌上皮Hela细胞存活率(CV),测定PEI质量浓度分别为0.5、1、2、5、10、15、20、30μg/ml时的细胞毒性,比较FBS含量分别为0、2.5%、5%、10%时PEI/FBS复合物和N(PEI中氮的物质的量)/P(DNA中磷的物质的量)比分别为10、20时的PEI/DNA/FBS复合物的细胞毒性差异,比较PEI和N/P比分别为10、20且FBS含量为0、5%、10%的PEI/DNA/FBS复合物作用4、8、12、16 h时的细胞毒性差异。结果:CV值与PEI质量浓度呈负相关,当PEI≥10μg/ml时,对细胞有明显的毒性;随FBS含量的增加CV值增加,当FBS含量为2.5%、5%、10%时PEI/DNA/FBS复合物CV值均在80%以上,且FBS含量为5%、10%时CV值均大于100%;且随作用时间的延长CV值基本维持稳定。结论:FBS可有效降低PEI基因传递系统的细胞毒性,经FBS修饰后的PEI基因传递系统不会随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加大对细胞的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