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项丽丽 《中国保健》2009,(15):651-651
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最常见的剂量限制性毒性反应为骨髓抑制,可出现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重者可出现全血减少,易并发口腔及身体各部位皮肤黏膜的感染、出血等,而影响化疗的进行,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为使患者能尽快安全度过骨髓抑制期,笔者对2007年1月~2008年7月32例恶性肿瘤化疗后Ⅳ度骨髓抑制的患者,进行严密的观察与相应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王玉翠  李静  王传荣 《职业与健康》2007,23(18):1678-1679
骨髓抑制是化疗药物最常见的剂量限制性毒性,多数是以粒细胞减少为主,并伴有血小板和红细胞计数下降。临床上常表现为贫血、感染、出血等症状。我科2003年3月—2006年3月收治98例化疗所致骨髓抑制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和合理护理,取得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肿瘤化疗骨髓抑制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干预对策,为降低化疗患者骨髓抑制期医院感染风险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05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9137例接受化疗的肿瘤患者,按照其是否接受骨髓抑制期护理干预分为干预组(4670例)和未干预组(4467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感染情况并分析感染因素,探讨干预对策.结果 未干预组共出现103例医院感染,感染率2.3%,干预组共出现41例医院感染,感染率0.9%,干预组医院感染率明显低于未干预组(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白细胞下降、侵入性操作和应用激素是导致肿瘤化疗患者骨髓抑制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应针对肿瘤化疗骨髓抑制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给予心理护理、营养支持、定期消毒等护理干预,并注射粒细胞刺激因子、局部灌注抗菌药物等手段,改善其免疫功能,预防医院感染,保证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骨髓抑制是临床应用化疗药物出现最常见的剂量限制性毒性反应,很大的程度限制化疗药物增加剂量提高疗效的主要障碍,在临床应用上患者经常会出现乏力、头晕,全身疲乏等现象,应用后进行实验室检查多数患者出现白细胞减少症状,继而出现血小板减少,严重时出现全血细胞减少,造成机体抵抗能力下降,有的会口腔溃疡、出现发热及皮肤粘膜感染,严重者可有机体出血等。为使患者能安全度过重度骨髓抑制的危险期,护理人员需做好保护性隔离并配合基础和饮食护理,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5.
金鑫  屈春晓 《现代保健》2012,(16):72-73
急性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疾病,目前最重要、最常见的治疗手段是联合化疗.但由于化疗药物的药理特性,可造成骨髓造血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并可损害免疫器官,导致口腔、呼吸道、泌尿道、肛周及全身各部位感染和出血等,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因此做好化疗后骨髓抑制期的护理,使患者顺利渡过危险期,是保证化疗顺利进行、提高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的关键,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在不同海拔地区化疗后骨髓抑制程度差异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采用随机自身对照方法,34例肿瘤患者以相同方案先后分别在海拔3015 m地区和海拔1650 m地区各进行2周期化疗,记录患者化疗后外周血象,应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后血象及G-CSF有效率,形成自身对照研究.比较前后差异. [结果]28例患者(占82.36%)在海拔3015 m地区化疗后出现较海拔1650 m地区程度严重骨髓抑制(相差Ⅰ-Ⅲ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CSF治疗粒细胞下降时海拔3015 m地区有效率为64.71%,海拔1650 m地区为87.50%,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患者在海拔3015 m地区化疗后出现骨髓抑制程度可能较海拔1650 m地区严重,海拔3015 m地区以G-CSF治疗粒细胞下降时有效率低于海拔1650 m地区,其有关机理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白血病患者出现骨髓抑制(因接受大剂量化疗导致)的有效护理模式。方法:针对35例出现骨髓抑制(因接受大剂量化疗导致)的白血病患者的病症表征实施护理。结果:68.6%(24/35)的病例伴有院内感染,其中以呼吸道感染占比最高66.7%(16/24),其次依次为口腔感染(12.5%)、肛周感染(8.3%)、胃肠道感染(8.3%)以及皮肤感染(4.2%),除1例终止治疗,其他均在护理中恢复中性粒细胞数量,白细胞总数升高。结论:针对出现骨髓抑制(因接受大剂量化疗导致)的白血病患者选择有效的护理模式可以缓解抑制状态,避免产生生命危险。  相似文献   

8.
邹赛琴 《中国保健营养》2012,(20):4530-4531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Ⅳ度骨髓抑制的护理措施。方法对本科20例因恶性肿瘤化疗后发生Ⅳ度骨髓抑制患者的护理措施进行总结。结果本组20例患者通过细致的护理,均顺利完成了化疗,患者对护理均较满意。结论给予Ⅳ度骨髓抑制患者心理护理、保护性隔离、基础护理、抗感染等综合护理,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骨髓抑制是化疗中最常见的急性不良反应,Ⅳ度骨髓抑制危及患者的生命,并限制后续化疗按期进行。本文探讨常规剂量化疗后Ⅳ度骨髓抑制的处理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0年6月某院110例次常规剂量化疗后发生Ⅳ度骨髓抑制的病例,从年龄、性别、病种、化疗药种类、化疗周期来探索发生Ⅳ度骨髓抑制的原因及治疗方法。结果年龄不是引起Ⅳ度骨髓抑制的主要原因,70岁以上和70岁以下发生Ⅳ度骨髓抑制的比率无差异。乳腺癌患者发生Ⅳ度骨髓抑制的比率高于其他疾病,乳腺癌患者用紫杉类+恩环类的化疗方案发生Ⅳ度骨髓抑制的比例为60%。其中有95例/次(86.4%)的Ⅳ度骨髓抑制发生在化疗后7~14d内。经过积极支持治疗,有91例/次(82.7%)血象于2周内恢复正常,其中67例/次(60.9%)1周内血象恢复正常,24例/次(21.8%)于7~13d内恢复正常。结论对于乳腺癌患者用紫杉类+蒽环类常规剂量化疗后,要注意及时检查血常规。对出现Ⅳ度骨髓抑制的患者,要及时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介素-11、抗菌药物及成分输血等支持治疗,绝大多数患者可以在1~2周内度过化疗危险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外周血网织红细胞百分比(Ret%)在实体瘤化疗后对骨髓抑制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利用SYSMEX XE-21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在化疗前后不同时间测定患者的中性粒细胞以及Ret%.数据结果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分析.结果:在接受化疗的实体瘤患者中,Ret%的下降早于中性粒细胞计数下降.其中在化疗后第7天Ret%≤0.3%的群体中发生Ⅳ度骨髓抑制概率为71.4%,而在Ret%>0.3%群体中为8.3%,两者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外周血网织红细胞百分比是实体瘤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预见与监测的有效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白血病化疗后的综合性护理对于改善骨髓抑制的作用效果,分析其对于患者预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1月~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46例白血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综合性护理)24例和对照组(常规护理)22例,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及其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改善情况.结果:在护理满意程度和生活质量方面,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和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而在骨髓抑制并发症和心理健康方面,观察组患者的感染率、出血率、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相对更低,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血病化疗后的综合性护理对于改善骨髓抑制有着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扶正消癥生髓汤辅助治疗晚期恶性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2019年盘锦市中医医院收治的晚期肿瘤患者11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两组根据化疗后白细胞和血小板水平采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或)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扶正消癥生髓汤。比较两组化疗前后不同时间点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变化情况。结果两组化疗后1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水平呈下降趋势,化疗后2周和3周呈上升趋势。两组化疗后2周和3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扶正消癥生髓汤辅助治疗晚期恶性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患者,能够进一步提高外周血血细胞水平,较单纯应用西药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综合干预对肿瘤化疗骨髓抑制期患者是否发生医院感染的影响,为其临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将160例肿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平均分为综合干预组和常规治疗组,所有患者均给予相应的对症支持治疗措施,观察两组发生医院感染的情况.结果 综合干预组肺部、泌尿系、其他部位感染率分别为2.5%、1.3%、1.3%,常规治疗组分别为10.0%、8.8%、1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肿瘤化疗骨髓抑制期患者行综合干预措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明显降低患者发生感染的风险,有利于患者病情的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分析某三甲医院病案首页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编码的常见错误及原因,提高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编码准确性。方法 利用病案统计管理系统检索某院2019年1月1日—12月31日期间出院诊断编码中包含Z51.1或D70或D69.5或D61.1的病案,筛选出肿瘤化疗后存在骨髓抑制的病案,并分析骨髓抑制编码错误的类型及原因。结果 共611份肿瘤化疗后存在骨髓抑制的病案,其中515份编码错误,错误率达到84.3%。在错误原因分析中,错误率最高的是医师漏填写骨髓抑制相关的诊断,其次为编码员错编和漏编。结论 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编码错误率高,需要临床医师规范书写首页诊断、编码员加强临床知识和编码规则的学习,以提高编码准确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实施整体护理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4月至2019年5月间我院收治的急性白血病经过化疗后发生骨髓抑期的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整体护理干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发生发热、感染、出血的几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护理后生活质量情况的对比中,观察组的相关数据明显较对照组高,两组患者在对比中,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疗治疗所导致的骨髓抑制对患者病情恢复十分不利,为了帮助患者顺利渡过骨髓抑制期,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可以采取整体性护理干预方法对患者进行护理,以改善患者心理状态为基础,减轻患者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经过临床实践证明,该护理方法效果较好,值得被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临床推荐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的低剂量和高剂量使用,对晚期卵巢癌化疗后防治骨髓抑制引起的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作用。方法将113例晚期卵巢癌肿瘤减灭术后行TP静脉化疗方案的患者分为rhG-CSF低剂量组45例,予50μg/d,共240个化疗疗程;rhG-CSF高剂量组43例,予150μg/d,共232个化疗疗程;对照组25例,未使用rhG-CSF,共135个化疗疗程;观察化疗后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动态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化疗后第11天,rhG-CSF低剂量组和rhG-CSF高剂量组均出现白细胞计数平均最低值,而对照组则在化疗后第9天出现白细胞计数平均最低值;rhG-CSF低剂量组、rhG-CSF高剂量组、对照组的白细胞计数平均最低值分别为1.07×109/L、0.93×109/L和1.70×109/L,使用rhG-CSF后未见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无论是低剂量还是高剂量使用rhG-CSF,均可在短时间内有效恢复晚期卵巢癌化疗后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水平,减少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刘占强 《职业与健康》2009,25(10):1117-1118
目的观察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入选对象均为细胞或组织学诊断的恶性肿瘤患者,全组60例,均行自身对照法,以第1次化疗周期为对照周期,此后采用口服鲨肝醇、利血生使白细胞恢复正常后开始第2周期(治疗周期)化疗,于治疗周期化疗后加用rhG—CSF,化疗开始隔日查血常规1次,观察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的变化。结果治疗周期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的最低值[(3.0±2.0)×10^9/L,(2.5±0.8)×10^9/L]均高于对照周期[(2.2±0.8)×10^9/L,(1.3±0.7)×10^9/L],最低值的持续时间也少于对照周期,骨痛、肌痛以及乏力发生率为10%和7%,偶有低热。结论rhG-CSF对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减少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不良反应轻,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8.
1 病历介绍 患者,男,62岁,因"左侧胸痛3个月"入院,胸部CT示:左侧胸膜多发结节.穿刺活检确诊:胸膜间皮瘤.化疗前血常规示:白细胞(WBC)7.6×109/L,中性粒细胞(N)4.7×109/L,红蛋白(Hb)132 g/L,血小板(Plt)285×109/L.给予培美曲塞二钠500 mg/m2+顺铂60 mg/m2,给予补充叶酸及VitB12,口服地塞米松.化疗后第6天出现腹泻,为稀水便,每天4~8次,伴发热,体温38.2 ℃,咳嗽,咯痰,为白色黏液痰.查血常规示:WBC 0.6×109/L,N 0.1×109/L,Hb 130 g/L,Plt 70×109/L,诊断为:化疗后骨髓抑制Ⅳ度、化疗后胃肠道毒性Ⅲ度,肺部感染.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电话回访督促肿瘤化疗病人出院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及时来院复查血常规,及早发现骨髓抑制,及时治疗.方法 选取2011年5~9月在我科行静脉化疗的肿瘤患者76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回访一次)和观察组(回访2次),各38例,后将两组患者的来院复查次数比较.结果 经研究比较发现,两组患者观察组遵医嘱来院2次复查的人数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依从性优于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在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出院后的2次电话回访,对患者治疗依从性的提高有较为明显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马开美 《现代保健》2012,(26):57-58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妇科恶性肿瘤患者骨髓抑制方面的影响,综合分析其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妇科病房收治的妇科恶性肿瘤化疗患者100例,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心理疏导,健康教育及康复训练等干预措施。观察两组白细胞、血小板及血红蛋白的含量,评价骨髓抑制的状态。结果:治疗1周后,两组白细胞、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含量及骨髓抑制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骨髓抑制程度较轻。结论:加强护理干预可以明显降低妇科恶性肿瘤化疗对患者骨髓抑制的程度,值得在临床工作中积极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