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用低辐射剂量扫描下减少对比剂用量在肺静脉及左心房造影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22年2月至2022年4月在解放军第九六〇医院左心房及肺静脉血管造影成像的8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管电压120 kV,造影剂70 mL)和试验组(管电压80 kV,造影剂40 mL),对两组图像质量进行主管测评和客观测评。结果 主观评测:两组图像质量均符合诊断要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客观评价:对照组扫描方案所测CT值、信噪比、辐射剂量指数、剂量长度乘积、有效剂量和试验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用低管电压扫描联合低剂量造影技术在肺静脉及左心房检查中既能保证图像诊断又能有效地降低对比剂用量和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双低剂量技术(低电压联合低浓度对比剂)在左心房-肺静脉CT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8月—2020年6月在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行左心房-肺静脉CT成像的病人共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使用碘克沙醇(320 mgI/mL),管电压80 kV;对照组使用碘普罗胺(370 mgI/mL),管电压120 kV,余扫描条件相同。记录两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左心房及肺静脉CT值、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辐射剂量(ED)和碘摄入量。结果两组间CTDIvol、DLP、ED、碘摄入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而两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左心房及肺静脉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心房-肺静脉CT成像采用低电压联合低浓度对比剂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基础下可有效降低辐射剂量及碘摄入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心功能不全(Ⅲ级)患者行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聊城市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心功能不全(Ⅲ级)患者40例,根据扫描技术不同将患者随机分为A组与B组,每组各20例。A组应用小剂量预测峰值(test bolus)技术小剂量测试(20ml对比剂),监测峰值时间(T1);B组应用团注追踪(bolus tracking)技术,监测四腔心层面降主动脉,延迟1.1s触发,记录触发时间(T2)。所有患者按0.85ml/kg体质量注射对比剂,固定注射时间12s,扫描过程中无屏气指令提示。比较2组触发时间、对比剂用量、左冠状动脉主干水平升主动脉CT值及SD值、信噪比(SNR)、主观评分(5分制:5分最佳,1分最差)与辐射剂量。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依据数据类型,采用t检验、χ2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比较。结果 2组T1与T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剂用量比较,B组少于A组[(60.32±10.35)和(80.21±8.28)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冠状动脉扫描辐射剂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监测扫描辐射剂量比较,A组高于B组[(0.42±0.02)和(0.23±0.04)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客观图像质量(CT值、噪声水平与SN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观评分(右冠状动脉、左前降支与左回旋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由呼吸状态下,利用最短转化时间快速触发能够瞬间抓住冠状动脉峰值期,降低对比剂用量,减少扫描步骤,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可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低剂量扫描联合低剂量对比剂在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CTPA)的应用。方法:60例临床疑似肺栓塞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30例。A组为试验组,扫描管电压为80kVp,对比剂采用碘海醇(300mg/mL)35mL及30mL0.9%氯化钠溶液。B组为对照组,扫描管电压为120kVp,对比剂采用碘海醇(300mg/mL)70mL及0.9%氯化钠溶液30mL。测量肺动脉主干至双侧亚段肺动脉的CT值,计算平均CT值。以肺动脉主干CT值的标准差代表图像噪声,记录CT实际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计算有效剂量(ED)。计算图像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对图像质量进行五级评分。结果:A组CDTIvol、DLP、ED分别为(6.21±0.89)mGy,(239.28±1.78)mGy·cm,(3.46±0.87)mSV。B组CDTIvol、DLP、ED分别为(12.07±1.38)mGy,(451.42±2.98)mGy·cm,(6.31±1.06)mSV。两组辐射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辐射剂量明显比B组降低46%。两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低管电压联合低剂量造影剂在CTPA中是完全可行的,可以在保证图像质量的情况下明显降低的患者的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的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使用第三代双源CT(FORCE CT)对复杂心率病人行冠状动脉和头颈部动脉联合扫描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收集我院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和头颈部动脉CTA检查的复杂心率病人104例,随机分为试验组(52例)与对照组(52例)。试验组采用第三代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模式进行冠状动脉和头颈部动脉联合CTA检查;对照组采用第三代双源CT分别进行冠状动脉CTA和头颈部动脉CTA检查,其中冠状动脉CTA检查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轴扫模式,头颈部动脉CTA采用双能量扫描模式。评估并比较两组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和对比剂剂量。结果两组冠状动脉和头颈部动脉图像质量客观评价指标CNR、SN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图像质量的主观评价一致性Kappa值为0.823,且试验组与对照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有效辐射剂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第三代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模式对复杂心率病人行冠状动脉与头颈部血管联合扫描图像质量好,辐射剂量低,对比剂用量低,可以满足临床诊断需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双低剂量结合迭代重建(i Dose4)技术对肺动脉CT血管成像(CTPA)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收集60例行CTPA检查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100k Vp、i Dose4重建、对比剂碘浓度270 mg I/m L)及对照组(120k Vp、FPB重建、对比剂碘浓度350 mg I/m L)各30例,比较两组患者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及碘对比剂用量。结果实验组图像主观评分较对照组略高,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肺动脉各段CT值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CTDIvol、DLP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使用对比剂碘总量较对照组减少约22.9%。结论使用低浓度碘对比剂、低管电压结合i Dose4技术行CTPA检查,可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并显著降低辐射剂量及对比剂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低剂量与常规剂量对比剂在肺动脉CT成像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该院临床及影像确诊为肺栓塞患者60例,行肺动脉CT血管成像(CTA)扫描,低剂量组30例,对比剂30 ml,常规剂量组30例,对比剂60 ml,分析肺动脉薄层图像,分别测量主肺动脉干、右肺动脉干、左肺动脉干、肺静脉及上腔静脉CT值。结果 60例肺栓塞患者均得到满意图像,两组主肺动脉干、右肺动脉干、左肺动脉干、肺静脉及上腔静脉CT值范围分别填写具体数值,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与常规剂量对比剂肺动脉CTA相比,低剂量对比剂图像质量能满足临床及影像要求,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第三代双源CT在急诊胸痛患者CTA临床应用和图像质量分析。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7月,急诊胸痛患者210例,均行全主动脉CTA检查。按扫描时监测心率分为低心率组109例A组(80次/min)和高心率组101例B组(≥80次/min)。每一组再分为两个亚组即自由呼吸组(A1、B1)和屏气检查组(A2、B2)。评价比较各组间CTA的图像质量和图像可诊断率。结果:主动脉CTA平均曝光时间(0.9±0.16)s,平均辐射剂量(2.32±0.48)mSv。主动脉图像质量评分A组(1. 06±0.11),B组(1.08±0.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由呼吸亚组(1.04±0.07)与屏气检查亚组(1.10±0.0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动脉图像质量评分A组(1.2±0.19),B组(1.25±0.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由呼吸亚组(1.26±0.31)与屏气检查亚组(1.16±0.1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评分A组(1.67±0.65)B组(2.48±0.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1组(1.68±0.58)与A2组(1.65±0.7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血管内平均CT值,信噪比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第三代双源对于急诊胸痛患者提供一站式成像解决方案。由于时间分辨率提高,在自由呼吸状态下不降低扫描的图像质量。但对于高心率患者,图像质量较低心率组有一定下降。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160排螺旋模式肺动脉成像(CTPA)的优势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70例临床怀疑肺动脉栓塞的受检者,行CTPA检查,按随机表分为2组,A组35例采用160排螺旋模式肺动脉成像;B组35例采用传统64排螺旋模式肺动脉成像。由2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在同一工作站上阅读2组CTPA横断面图像,测量、记录参数包括主肺动脉CT值(CT value of pulmonary artery,PACTv)、主肺动脉CT值标准差(SD)、左心房CT值(CT value of left atrium,LACTv)、主肺动脉CT值与左心房CT值差值(PACTv-LACTv)、延迟时间(delay time,DT)、扫描时间(scan time,ST)、剂量长度乘积(dose length prod-uct,DLP)、有效辐射剂量(effective dose,ED)及对比噪声比(contrast to noise ratio,CRN),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组病例主肺动脉CTv(F=1.499,P=0.079)、主肺动脉SD(F=4.935,P=0.3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2组病例的左心房CT值(F=1.278,P=0.031)、主肺动脉CT值与左心房CT值差值(F=0.872,P=0.011)、延迟时间(F=1.829,P=0.001)、扫描时间(F=2.373,P=0.000)、对比噪声比(F=2.219,P=0.019)、剂量长度乘积(F=0.032,P=0.000)、有效辐射剂量(F=0.056,P=0.001)及对比剂剂量(F=1.705,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60排螺旋扫描模式CTPA成像的对比噪声比低于传统64排螺旋扫描模式,但160排螺旋扫描模式的扫描时间短,对比剂剂量、有效辐射剂量低,对于急、重症肺动脉栓塞患者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在肺结核长期随访CT检查中应用低剂量扫描的价值.方法 搜集广州市胸科医院继发性肺结核患者治疗后于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例行随访检查的患者1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选择其中70例行低剂量CT扫描(低剂量组),70例行常规剂量CT扫描(常规剂量组).对两组的CT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分别针对组织器官边缘、组织间密度差别、图像伪影、图像噪声共计4项标准进行评分,每项标准满分为1分,每例患者满分为4分).并记录两组的辐射剂量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然后分别在不对比前片和对比前片的2种情况下书写CT诊断报告,分析比较2次诊断报告的变动情况,并进行评分(影像描述和诊断结论均未发生变动得4分;影像描述部分有变动,而诊断结论无变动得3分;影像描述和诊断结论均发生变动,但主要诊断结论无变动,则得2分;影像描述和诊断结论均发生变动,且有部分主要诊断结论发生变动,则得1分;主要诊断结论完全不一样,则得0分).通过t检验,比较两组在图像质量评分、诊断报告变动评分、辐射剂量方面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低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是(3.268±0.463)分、(3.507±0.448)分;诊断报告变动评分分别是(2.929±0.983)分、(3.186±0.952)分;辐射剂量的CTDIvol分别是(10.417±1.190) mGy、(19.214±1.956) mGy,DLP分别是(94.514±13.844) mGy×cm、(177.129±17.048)mGy× cm.两组的图像质量评分和辐射剂量的CTDIvol、DLP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106,P=0.002;t=32.149,P<0.001;t=31.474,P<0.001);在诊断报告变动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72,P=0.118).结论 低剂量CT能显著降低辐射剂量,且对于诊断报告无显著影响;低剂量CT应该成为肺结核治疗后随访检查中CT检查的常规应用模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双低技术——低千伏(100 kV)技术联合低对比剂浓度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中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拟行冠状动脉CTA检查患者80例患者(体重指数≤26.0 kg/m2),随机分为A、B两组,A组(n=40)采用100kV,270 mg/ml威视派克对比剂及自适应迭代算法重建(ASiR),B组(n=40)采用120 kV,350 mg/ml欧乃派克对比剂及滤波反投影算法重建(FBP)。测量主动脉、皮下脂肪和竖脊肌的CT值和SD值,平均SD值计算为图像噪声。测量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左冠状动脉回旋支(LCX)和右冠状动脉(RCA)的CT值和SD值,并计算对比噪声比(CNR)。采用5分法对所有图像进行主观质量评分。记录CT剂量指数,并进行有效辐射剂量计算。结果A组患者平均碘用量比B组患者下降22.8%。两组患者LAD、LCX和RCA血管CT值、CNR值、图像噪声及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A组患者的有效辐射剂量明显低于B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体重指数≤26的患者,低对比剂浓度和低千伏(100 kV)相对于常规扫面能够提供相似的图像质量,并减少对比剂的碘用量及有效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分析低剂量CT与常规剂量CT对早期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择于我院进行诊治的134例早期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诊断证实为早期肺癌。对所有患者分别进行低剂量CT扫描和常规剂量CT扫描,对比分析以上两种扫描方式的肺癌检出率,图像质量、放射剂量等是否存在差异。结果低剂量扫描组对早期肺癌的检出率为90.3%,常规剂量扫描组对早期肺癌的检出率为91.8%,两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明显意义(P0.05)。两组的图像质量均全部合格,低剂量组的图像质量评分为(3.6±0.7)分,常规剂量组的图像质量评分为(3.7±0.8)分,两组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的图像噪声大于常规剂量组(P0.05),但并不影响对图像的分析诊断。两组对肺部病灶各种不同征象的诊断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低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的权重CT剂量指数(CTDIw)分别为(1.6±0.4)m Gy和(7.1±1.2)mGy,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剂量组的剂量长度乘积(DLP)为(42±9)mGy·cm,明显低于常规剂量组的(187±15)mGy·cm(P0.01);低剂量组的最大有效辐射剂量为(0.78±0.13)mSv,明显低于常规剂量组的(4.15±0.81)mSv(P0.01)。结论低剂量CT与常规剂量CT对早期肺癌均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两者的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而低剂量CT扫描可明显减少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双源CT Double-Flash模式在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心率≤65 次/min的73例CABG受检者进行CT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检查(CTCA)。将受检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普通模式组(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模式,35例),B组为Double-Flash模式组(大螺距前瞻性心电触发采集模式,38例);检查过程中分别记录A、B两组中两种扫描模式的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及对比剂使用量。结果两组CABG血管共151支,平均随访(13.3±9.7)年。普通扫描模式A组82支,图像质量评分为(1.5±0.4)分;Double-Flash扫描模式B组69支,图像质量评分为(1.6±0.6)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有效辐射剂量(ED)和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分别为(16.14±3.51)msv和(39.51±6.81)mGy,B组分别为(2.91±0.87)msv和(4.43±0.71)mGy,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和B组对比剂一次性注射量分别为(81±14)ml与(60±8)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源CT Double-Flash扫描模式在CABG冠脉造影中,与普通螺旋扫描模式比较,在保证图像质量同时,可显著降低辐射剂量和对比剂使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绝对时相收缩期采集在心房颤动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的可行性,并与相对时相采集对照。方法:连续入组92例持续心房颤动患者,其中A组46例采用绝对时相收缩期采集(R波后200~400ms),B组46例采用相对时相收缩期采集(R-R间期:30%~50%)。对两组扫描的冠状动脉分别做图像处理。比较两组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结果:A组冠状动脉段图像质量总体评分为(1.56±0.25),B组为(1.62±0.28),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3)。两组之间可诊断的冠状动脉段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5)。A组有效剂量5.76(3.20,8.63)mSv;B组有效剂量9.27(4.74,12.65)mSv,两组间有效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绝对时相采集比相对时相采集降低辐射剂量约38%。结论:在心房颤动患者绝对时相收缩期采集具有可行性,该方案比相对时相采集显著降低辐射剂量,而不影响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不同心率对320排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CTA)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收集行CTA检查的161例患者,静息心率均≥70次/min,检查前口服25~50 mg酒石酸美托洛尔。根据扫描时心率分为3组,A组心率65次/min(n=71);B组心率65~75次/min(n=54);C组心率75次/min(n=36)。比较各组的CTA图像质量评分、辐射剂量(ED)。结果:A组图像质量评分高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ED均低于C组,3组间E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103,-7.589,-2.764,P均0.05)。心率与有效辐射剂量呈正相关(r=0.587,P0.05)。结论:在行320排CTA检查前控制心率,可有效提高图像质量并减少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使用不同剂量对比剂对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在山东省东营市胜利油田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接受脑血管介入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82例,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有无高血压及糖尿病病史。按照造影和治疗中对比剂使用剂量,分为低剂量组(碘佛醇240 mg I/ml,150 ml,44例)和高剂量组(≥150 ml,38例),检测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前1 d和术后1 d血清胱抑素C(Cys C)、尿微量白蛋白(m Alb)与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水平,比较以上3项指标变化,分析对比剂用量对肾功能的影响。结果 (1)低剂量组术后Cys C、m Alb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231,P0.05;Z=2.220,P0.05);(2)高剂量组RBP、Cys C、m Alb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872,P0.05;Z=3.077,P0.05;Z=5.377,P0.05);(3)RBP、m Alb术前与术后差值在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167,P0.05;Z=-6.823,均P0.05),Cys C术前与术后差值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671,P0.05)。结论对比剂用量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术后肾功能下降相关,对比剂用量越大,肾功能损害的概率越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oronary artery angiography,CAG)中对比剂两种注射方法的对比剂剂量与辐射剂量。方法入选2016年1月至2016年6月在辽宁省人民医院行经桡动脉CAG的患者200例,根据注射对比剂的方法分为自动注射系统(automated contrast injection system,ACIS)组与手动注射系统(manual contrast injection system,MCIS)组各10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对比剂净用剂量、对比剂消耗剂量、造影体位数、累积透视时间、累积空气比释动能、累积剂量面积乘积。结果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对比剂净用剂量、累积透视时间、造影体位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CIS组对比剂消耗剂量[(71.60±13.05)ml比(100.00±0.00)ml,P0.001]、累积空气比释动能[(377.42±121.42)m Gy比(418.07±141.62)m Gy,P=0.031]、累积剂量面积乘积[(2787.37±927.15)μGym2比(3102.68±1101.09)μGym2,P=0.030]均明显低于MCI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经桡动脉CAG中应用ACIS较MCIS减少对比剂消耗剂量,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析正常肺动脉CT血管造影图像质量采用低剂量与常规剂量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肺动脉栓塞患者5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其中给予对照组常规剂量扫描,而观察组则运用低剂量造影剂扫描,对两组的扫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检查,观察组的图像质量优秀率较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上腔静脉伪影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同时,两组的肺动脉比较差异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肺静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正常肺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中,相比较常规剂量而言,低剂量造影剂能够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低剂量、等渗低浓度造影剂在CT肺动脉血管成像(CTPA)诊断肺栓塞(PE)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集的高度怀疑为PE的患者84例,收集时间2013年1月-2016年12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2例,研究组采用低剂量、等渗低浓度造影剂行CTPA检测,对照组采用常规剂量、高渗对比剂进行CTPA检测,对比两组各肺动脉段的CT值、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及碘摄入剂量等参数。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对肺动脉主干、肺动脉叶、肺动脉段、肺亚段动脉检测的CT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的SD、SNR、CNR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CTDIvol、DLP、ED显著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剂量、等渗低浓度造影剂在CTPA诊断肺栓塞具有与常规剂量、高渗对比剂进行CTPA检查相当的效果,同时可以有效降低患者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分析CT导向肺穿刺活检中对于患者接受辐射剂量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自2010.1~2010.12进行CT导向肺穿刺活检患者9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高剂量组41例,低剂量组49例;其中低剂量组的管电流为30 mA,高剂量组的管电流为150 mA。根据预设扫描条件自动计算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1)和剂量长度乘积(DLP)。结果两组患者扫描面积差异不显著(P0.05)。低剂量组CTDIvo1占高剂量组CTDIvo1的39.1%,低剂量组DLP占高剂量组的16.8%,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导向肺穿刺活检中采用低管电流可以减少患者接受辐射剂量,同时满足临床操作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