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调查分析我县食物中毒发生的规律、特点和因素,探讨食物中毒防控措施。方法对我县1999年~2005年7年间的食物中毒资料,分门别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2年起食物中毒呈上升趋势,第3季度为全年高发季节,农村发病明显高于城市,家庭食物中毒为各进食场所之首,化学性为常见致病因素。结论针对我县食物中毒发生的特点及其原因,应对重点季节、重点人群、重点场所和中毒原因,有的放矢地采取防范对策,适时采取各项行之有效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2.
张艳丽 《中原医刊》2007,34(20):80-82
目的 了解学校食物中毒发生的特点和规律,针对关键环节,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以减少和控制学校食物中毒的发生。方法 按学校食物中毒发生的场所、学校等级、季节、食物中毒的致病因素等,对某省2003年至2006年学校食物中毒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 四年来某省共发生学校食物中毒34起,中毒人数2293人;发生在学校食堂的中毒事件占73.53%;时间分布以二、三季度为主;县级及以下卫生条件差的学校共发生食物中毒27起,占79.41%,主要致病因素为微生物,共引起1296人中毒,占全部中毒人数的56.52%。结论 四年来学校食物中毒事件虽有减少趋势,但形势依然严峻。应根据学校食物中毒发生的原因及特点,针对重点地区、重点季节、中毒原因等,有的放矢地采取防范对策,以减少此类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掌握石家庄市近年来食物中毒发生规律和特点,以便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减少食物中毒的发生。方法对石家庄市2010-2011年食物中毒报告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汇总分析。结果2010-2011年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19起,中毒人数231人,死亡3人。通过分析发现有毒化学物、细菌为主要食物中毒致病因素,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主要是误食有毒食品,家庭和餐饮服务单位为高发场所。食物中毒的发生呈季节性规律变化,符合其发生的特征与规律。结论做好重点行业监督管理,对餐饮业、集体食堂加强监督管理与预防宣传。针对食物中毒发生的季节、重点食品和重点场所等规律及特点开展预警提示,降低食物中毒的发生率。特别注意毒蕈中毒的防范,可通过宣传教育预防此类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有效预防和控制甘肃省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方法以全省14个市州卫生局卫生监督所食物中毒报告表为依据,按照食物中毒事故发生的季节、原因、场所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按年度统计,2003年无论从发生起数(49起),还是从中毒人数(1178人)上看均较前2年多;按发生季节统计,第3季度发生起数(22起)、中毒人数(593人)较其他季节多;按中毒原因统计,细茵性食物中毒发生起数(23起)、中毒人数(1085人)较其他原因多,其中21起化学性食物中毒均是误食鼠药或投毒而引起的。3年当中共报告死亡人数17人,其中因误食鼠药或投毒而引起死亡达15人。结论提示我省食物中毒预防和控制工作依然很艰巨,应针时重点季节、重点场所(农村家宴)和高发因素,有的放矢地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5.
华小鹃 《医学与社会》2006,19(11):13-15
为使食物中毒预防工作更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笔者对无锡市2003年~2005年发生的食物中毒进行分析,对其发生特点与规律、预防控制措施进行探讨;提出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无锡市食品卫生监督的工作重点,每年5~10月是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高发季节,副溶血性弧菌是主要致病菌、交叉污染是主要原因、冷菜是高危食品。通过抓高发季节、高危单位、关键环节和重点食品等措施预防食物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2000~2004年我国食物中毒情况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探讨近5来我国食物中毒发生规律和防控措施。方法 对中国2000~2004年食物中毒的发生起数、中毒人数、死亡人数、病死率等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集体食堂、家庭和饮食服务单位是中毒的高发场所;微生物污染是导致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化学性中毒死亡人数最多。结论 我国食物中毒形势依然严峻;应针对不同场所制定相应防控措施;微生物污染和化学性中毒的防控亟待加强;食物中毒种类鉴别方法尚需改进。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分析我县历年来食物中毒发生的原因,及时了解食物中毒发生动态,掌握发生规律,采取防治措施,有效地减少和控制食物中毒的发生,保障人民健康,现将如东县1981年~1995年41起食物中毒发生情况分析报告如下。1资料来源根据县卫生防疫站历年食物中毒登...  相似文献   

8.
2002-2011年全国食物中毒情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食物中毒的原因及规律,探讨预防食物中毒的措施。方法从食物中毒的基本情况、季节分布、致病因素和就餐场所四个方面,对2002-2011年全国食物中毒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2-2011年,食物中毒的趋势呈曲线状,无明显规律;第三季度是食物中毒的高发时期,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人数最多,化学性食物中毒死亡率很高,集体食堂食物中毒人数最多,家庭食物中毒的死亡人数最多。结论食物中毒的形式严峻,尤其是病死率还较高。通过加强预防食物中毒的宣传教育工作,重视有针对性的防控工作,建立饮食行业有效的监管机制,提高救治能力和检测能力,严厉处罚发生食物中毒的单位,可以最大限度地预防和降低食物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我县食物中毒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以期为预防控制食物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我们用流行病学方法对我县1961年-2010年食物中毒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0年共发生食物中毒109起,中毒2046人,死亡33人.食物中毒的特点是二、三季为发病高峰期,肉及肉制品引起的细菌性食物中毒居首位,以农村家庭散在发生为主.提示:我县食物中毒防治工作重点在广大农村,建议加强对肉类的卫生监督管理,尤其在二三季度更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厚街镇食物中毒的发生规律,为制定有效的食物中毒预防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厚街镇2003~2008年的食物中毒资料按致病因素、场所、季节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3~2008年厚街镇食物中毒的高发季节为第三季度,共8起,占总起数的42.1%;集体食堂是食物中毒的高发场所,占总起数的84.21%;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是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占总起数的52.63%;在动、植物性食物中毒中主要是食物加工不当。结论厚街镇食物中毒主要发生在集体食堂,必须加强集体食堂从业人员卫生知识培训,加强集体食堂管理是我镇预防食物中毒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陈志 《广州医药》2015,46(3):91-93
目的对2010—2014年广州市越秀区食物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引起食物中毒的危险因素并对其进行分析,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广州市越秀区五年内发生的13起食物中毒事件的资料,使用构成比、频数等对事件进行分析,按发生时间、致病因素、就餐场所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010—2014年广州市越秀区共发生食物中毒13起,发病65例,住院7例,平均每起发病5例,罹患率8.17%,没有死亡病例。第四季为食物中毒高发季节,共5起(占38.46%)。微生物污染是主要致病因素,共11起(占84.62%),以副溶血性弧菌和金黄葡萄球菌为主。餐饮服务单位是食物中毒发生的主要场所,7起(占53.85%)。结论针对广州市越秀区食物中毒高发季节、主要致病因素和发生场所等特点,应加强对餐饮业加工环节监督管理,加强餐饮从业人员的卫生知识培训,以减少食物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2014-2015年海南省食物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并且为预防食物中毒事件提出防控措施.方法 对2014-2015年海南省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4-2015年海南省共上报食物中毒事件94起,发病881人,死亡2人,无重大事件;以不明原因性食物中毒为主,35起(37.23%),明确病因的食物中毒事件中,以微生物为主,29例(30.85%),其中又以副溶血性弧菌最为常见,13例(13.83%);第3季度是每年的高发季节,34起(36.17%);海口、三亚和陵水等旅游城市是报告事件数最多的地区,分别为17起(18.09%)、16起(17.03%)和12起(12.77%);家庭和宾馆饭店是食物中毒的高发场所,分别为32起(34.04%)和17起(18.09%);误食有毒植物常年均有发生,其中以毒蘑菇最为常见;误食有毒动物和灭鼠药引起食物中毒事件仍有发生,以有毒水产品导致死亡事件最为常见.结论 应加强食品安全的宣传教育,减少有毒动植物(毒蘑菇)食物中毒发生;防控的重点场所为宾馆饭店和集体食堂,重点类型为副溶血性弧菌等常见微生物污染事件;应提高疾控部门应急处置能力,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为了探讨黑龙江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相关食物中毒发生的主要因素,提出预防食物中毒的对策,为防止食物中毒的发生,为政府部门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4-2010年黑龙江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相关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4-2010年黑龙江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相关食物中毒事件72起,中毒2046人,死亡10人,死亡率为0.49%.死亡人数最多年份是2005年(4人),死亡率为1.04%.食物中毒多发时间是每年的第三季度.食物中毒多发单位是集体食堂、餐饮服务单位和个人家庭.食物中毒的种类以有毒动植物中毒为主,其次为细菌性食物中毒.其中,有毒动植物中毒的种类主要是豆角皂甙中毒.结论 2004-2010年黑龙江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相关食物中毒事件有突出的流行病学特点.突出重点季节、重点地区和重点环节的开展防控工作,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加大卫生行政执法力度是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赵丽娜 《医学动物防制》2010,(2):138-139,141
目的探讨分析南宁市2003~2008年学校食物中毒的发生规律和特点,为制定预防措施及预警机制提供依据。方法依据《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按食物中毒发生的时间分布、致病因素、中毒食品分类等内容进行归类统计分析。结果2003~2008年南宁市学校发生食物中毒共36起,中毒734人,无死亡病例。细菌性引起的食物中毒起数和中毒人数最多,共17起,中毒380人,分别占调查总数的47.22%和51.77%;农村学校食物中毒占主要。结论学校是食物中毒事件高发场所,农村学校发生较多,应引起教育及卫生部门高度重视,采取有效防控措施和预警机制,预防食物中毒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新兴城市地区集体性食物中毒的特征和影响因素,为政府制定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整理常州市新北区2002-2008年集体性食物中毒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年间共发生17起集体性食物中毒事件,中毒391人,其中细菌性食物中毒14起(82.4%),化学性食物中毒3起(17.6%);副溶血性弧菌是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致病原(78.6%);6~9月为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生的高峰季节(85.7%);交叉污染是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生的主要原因(57.1%);发生场所以集体食堂为主(47.1%)。结论常州市新北区集体性食物中毒以细菌性为主,而食品安全监管队伍薄弱,强化队伍和监管力度是该地区控制食物中毒发生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平乐县食物中毒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整理1992~2006年统计报表和食物中毒调查处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92~2006年,平乐县共报告食物中毒事故30起,中毒人数347人,无死亡病例。中毒主要发生在第二、第三季度;中毒场所以家庭为主、饮食业在第2位;引起中毒的食品以蔬菜为主、肉与肉制品在第2位;引发的食物中毒的致病因子主要是有机磷农药和毒蕈。结论我县食物中毒多发生在第二、第三季度;蔬菜有机磷农药残留过高和肉与肉制品引起的食物中毒所占比例大,中毒人数多。因此,应加大夏秋季节的卫生监督和监测力度,同时加强预防食物中毒的宣传和培训工作。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规范指导食物中毒预防和控制工作,保障广大人民群众饮食安全和身体健康。方法通过对2010年网络直报食物中毒季节、月份、原因、场所和学校等进行描述。结果食物中毒第三季度最多,集中在7~9月,微生物性食物中毒起数和中毒人数最多,有毒动植物及毒蘑菇引起的死亡人数最多,家庭是引起食物中毒最多的场所,学校食堂是学校食物中毒主要所在。结论加大对不同情况食物中毒原因管理,避免食物中毒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深圳市罗湖区食物中毒发生的特点和规律,针对关键环节,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方法收集食物中毒报表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找出食物中毒发病的规律性。结果中毒32起,中毒352人,中毒发生以夏秋季为主,占81.25%,中毒因素以细菌性食物中毒为主,占53.13%,中毒场所以餐厅、集体食堂居多,占78.13%、。结论健全食物中毒报告制度,建立健全预警、快速反应和长效防制机制,加强宣传教育,抓好重点季节、地区、场所、食物中毒的防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探讨食物中毒的原因,提出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2011年2月我院住院诊治的25例食物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归类分析原因.结果 食物中毒发生在夏秋季节为高发,食物中毒原因以食物被细菌污染和植物性中毒为主,食物中毒发生场所多在集体食堂和聚餐发生.结论 加强卫生宣传与管理,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微生物危害,防止食物污染,促进食品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全国2005~2009年学校重大食物中毒特点及发生规律,探讨防止食物中毒发生的对策和措施。方法:根据2005~2009年中国卫生部重大食物中毒通报资料,对历年学校食物中毒的发生数、中毒人数、死亡人数以及发生原因进行分析。结果:2005~2009年全国通报学校重大食物中毒起数、中毒人数及死亡人数分别为543起、20 541人和17人,病死率为0.83‰。其中微生物性、有毒动植物性食物中毒人数分别占总中毒人数53.59%和21.66%。5年间发生在学校集体食堂的食物中毒起数、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占总起数、总中毒人数及总死亡人数的72.01%、75.95%和29.41%。结论:微生物和有毒动植物是学校食物中毒的主要致病因素,学校集体食堂是食物中毒发生的主要场所,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